貳、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 班級經營資訊網/班級經營策略/教師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林素卿(民88)的研究發現良好師生關係是改進班級經營最重要的基礎。
... 同學們都會直呼不公平,雖然考試並不是學習的全部,但是,總是無法避免的一件事,明明就知道 ...
營造親師生三贏的班級經營策略
撰稿者
彰化師大舜侑琦如爭蕙
壹、前言
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認為人有愛與隸屬的需求,希望被他人接受、關愛、與鼓勵。
班級可以說是除了家庭之外,人生初次接觸的團體,營造班級溫馨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增進學習的效果,健全學生人格發展格外重要(葉興華,民84)。
Jones
(1995)也指出置身正向人際關係的班級環境裡,學生將快樂學習、發展良好行為、防範不正當行為的產生。
班級人際關係除了師生關係與同儕關係,近年來由於家長的角色轉變,由原本的教育旁觀者轉為參與協助約合夥人,使得親師關係約合作也是班級人際經營的重要工作。
目前教育部所推動的小班教學的精神標誌(Logo)之內涵便係以曲線巧妙連結「親」、「師」、「生」三個圓,象徵著親、師、生和諧融洽的良性互動。
因此,教師如何運用智慧與策略建立融洽的親、師、生關係,創造優質的教學品質,將是一大考驗。
本文藉由彙整專家學者的理論觀點,提出若干見解,期能協助營造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支持性、合作的同濟關係,以及和諧、互助的親師關係,進而創造出更佳的教育成就。
貳、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學生自入學以後,與教師接觸的機會漸增,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非常重要。
教師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如果師生間的關係不適宜,這些職責都無法實現。
單文經(民84)則指出課堂不斷增加師生的互動,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工作和學習的投入。
林素卿(民88)的研究發現良好師生關係是改進班級經營最重要的基礎。
。
綜言之,師生關係一方面影響教師的教學,另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實是教師做好班級經營的首要任務。
駱芳美(民77)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應具有人性化的關係、合宜的期望、主動接觸、師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心態、以及彼此之間要互尊互愛。
國外學者Thomas
Gordon則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師生彼此坦誠相對、衷心關懷、相互依賴、允許學生發展其獨特性、創造性、個別性,以及符合師生雙方的需求(引自Jones,1995,p.63)。
歸納上述一位成功的老師首先本身宜培養與學生期望相近的特質,讓學生樂於接近。
接著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增進師生感情,再輔以適度期望、適度增強、有效能的溝通技巧,如此才能經營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我們可以體認良好的師生關係,老師本身應建立在與學生期望相近的特質上去做調整。
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適度期望、適度增強,使用有效能的溝通技巧,才能經營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茲進一步敘述如下:
一、
自我調整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最愛:
賈紅鶯(民85)認為在師生互動中,師生關係不斷的衍變,教師讓學生懾服的不再是說教或訓誡,而是實際師生關係的感受。
在學生心目中有他喜歡的教師行為類型,如果教師行為類型與學生期望相近,學生將樂於親近老師,增進彼此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提昇師生情感的品質。
師生之間有深厚的感情,學生方能將教師的人格特質經由認同而內化形成自己的人格,並可提昇學習成效。
朱文雄(民87)提出學生喜歡教師的四種特質:(1)真誠感知學生的心理和體諒學生(2)設身處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3)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見(4)信任學生具有發展的潛能,允許他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
高強華(民84)指出受學生喜愛的教師特質是公平、不偏心、不生氣、賞罰分明;不受學生喜愛的教師特質是不公平、發脾氣、處罰太多、嚴格、嘮叨。
王家通(民75)研究中學生心目中的教師特質為:(1)教學認真(2)和藹可親(3)教學方法好(4)富有責任感(5)了解學生心理。
Kratz研究學童心目中最好教師的特質如下:(1)具有教學技巧(2)開朗、和諧、有耐心(3)友善(4)了解學生(5)公平無私、不偏袒(引自謝臥龍,民86)。
當老師了解學生所喜愛的教師類型後,自我調整,每天笑容滿面,將歡樂帶進教室中。
師生情感關係就在以「學生為第一」的考量下,日愈深厚。
而不是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自以為是的管教下破壞師生情感。
二、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促進正向的師生關係:
對孩子而言,和老師並肩對談的深刻感受,永遠大於老師面目猙獰的咆哮叫囂。
老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各項時間、活動製造與學生相處的機會,增加彼此的了解。
讓原本彼此緊張的關係鬆了下來,進而發展親密的師生關係。
此外一位教師可運用增進師生關係的方式上有以下幾種方法(1)舉辦並參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可親的一面(2)分組與學生共進午餐、話家常維繫情感(3)安排師生互訪活動,教師可利用運動會時,攜眷參加,讓同學有機會認識老師家中的成員,並在安全、不干擾的原則下,請學生至家中作客(4)親自做小卡片,鼓勵、慰勞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與用心(5)藉著要求學生寫日記,來了解學生上課情形、人際關係及心中較難以啟齒的疑惑等。
為師生間搭起一座溝通聯繫的橋樑,師生之間更頻繁且良性溫馨的互動。
讓學校教育發揮其更大功能。
三、適度期望、適度增強:
當老師總是冷冷的在與學生溝通時,師生關係在缺乏激勵情況下,師生關係趨於冷漠。
反之,若老師總是給予學生適度的期望,讓學生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再加上老師的鼓勵,學生對自己更有信心。
可知在「適度期望、適度增強」情況下建立的師生關係才是正向的。
四、使用有效能的溝通技巧、引導學生培養人際互動的能力:
良好的溝通技巧可增進自師生之間的人際互動,對於有效的班及經營是重要的(Jones,1995)。
金樹人(民84)指出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一位好老師的溝通技巧應『就事論事』、不嘮叨、不譏諷、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表達老師自己的感受,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
從社會學習理論而言,學生可能從教師溝通模式中習得接納、傾聽、和「我的訊息」的有效溝通技巧,並學會尊重別人、體諒別人、關懷他人,同時也培養學生的人際互動技巧,師生關係自然更加和諧融洽(王千倖,民86)。
參、營造支持性、合作的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的重要是在於同儕關係的經驗,是無法經由親子關係或師生互動所能得到的,這些經驗往往是學生了解自我,適應未來生活,發展社會能力的基礎,同時,它對學生當前的學業成就,人格情緒有重要的影響。
同儕中的社會環境,正如杜威說的,每一個體都有共同參與經驗可能,而每一個體的經驗都有益於其他份子各方面的發展。
基本上同儕提供了參與、接納、同情與分享的機會,這些特徵正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的基本因素。
在教室內,若缺乏良好的師生關係及同儕關係,學生必不能專注於教室中的學習,也不能和同儕共同討論與學習。
亦即學生的人群關係攸關學習行為的發生與學習的成效。
當教師在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或學習習慣之時,實應先檢視學生的人際關係,否則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朱經明(民70)研究發現學生之間友伴關係與學業、德育、群育成績有正相關,建立良好的友伴關係,學習態度較為積極,班及氣氛更和諧。
吳清山(民85)指出同儕關係不僅影響本身群性發展,而且也影響班級行為。
國外的研究(Jones&Jones,1995)也發現班級正向的同儕互動可以滿足學生的親和需求,影響學生的學業抱負及學習過程中參與的程度,並有助於減少學生的問題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班級成員組成多元複雜,成員間可能產生利害衝突、疏離、分立、競爭、紛爭。
當學生受到友伴排斥時,親和需求不能滿足,將使學生失去學習重要社會技能的機會,對自我人際關係的能力較沒信心,影響人格健全發展。
而老師如何營造支持性、合作的同儕關係呢?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面向來努力。
一、減少同儕間的糾紛:
班級要經營的好,不但老師要努力,也需要同學的認真,有時也要家長的配合。
尤其在班級氣氛的塑造,同儕之間和諧相處,更是導師在帶班時必須要做的事情。
學生是好動的,在他們活動中,難免會有一些利益的衝突,意見的不合,有時也會有情緒上的發洩,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彼此鬧糾紛的導火線。
為了疏解班級同學之間紛爭的發生,下列方法是可以酌量採行的:
(一)平日灌輸給同學相互尊重的觀念:學生知識經驗不足,常有自我觀念,因此很少去替他人想,只要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均會加以排斥,因此老師要在平日就多加灌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待人觀念給予學生。
(二)在班級經營上要避免有任何暴力的行為:對學生常使用暴力是很不智的行為,因為暴力具有強大的壓抑性,常被學生誤以為是解決問題的模式,學生之間一旦有糾紛也會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在學生生活中有欠缺理性的動作出現,這會是糾紛的源頭,應該要加以避免。
(三)老師要向學生表達反對暴力的現象:對同學間的暴力行為,要有強烈的表情來表達不滿,也要用言語來陳述老師不喜歡見到暴力行為,如此學生才知道老師內心真正的感受。
學生常有討好老師的心態,老師要善於使用這種感性的語言,來做沖淡暴力行為的疏導,以免暴力陰影籠罩在班級之上。
(四)全班普選最佳人緣獎:每週末的集會,可以由同學來一起選出若干名的好人,然後給予獎勵卡,來增強好行為。
被選上的人可以不要再被選,如此可以普遍到每個人都有機會上榜,使全班同學都能有被選上的機會。
被選上的同學,老師可以當場給予公開的表揚,使他有成就感,有榮譽感,以增進全班好的行為出現。
二、了解學生的次級文化、引導其向積極面發展
J.S.Coleman指出同儕次級文化有的有益於學習成就,有的則有害於學業成就。
而對於有害餘學生的次級文化,林清江(民81)曾經提出改變學生文化可以運用的幾種重要技術:(1)以競賽方式形成共同工作的氣氛,協助團體有利於優良文化的形成;(2)公開場合中,表揚有助於形成優良文化的行為表現;(3)以良好師生關係引導學生認同,進而影響或導正學生不良的次級文化。
三、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建立積極的同儕關係
黃德祥(民88)認為合作學習有下列特徵(1)學習者在團體中有均等成功的機會;(2)協助學生積極性地相互依賴;(3)促進學生面對面的互動;(4)學生可以學習積極的社會互動行為與態度。
而在進行合作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下列幾個原則:(1)小組人數不要過多,以增加每個小組成員參與學習的時間與互動機會;(2)小組的成員應具有異質性;(3)安排組內成員的角色,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並定期調整所擔負的角色;(4)說明小組學習任務;(5)建立小組積極互賴性;(6)設計個別績效評鑑,評鑑時要注意小組內每個人的學習成果,確實掌握每個人都能達成小組學習目標。
四、建立班級凝聚力、培養良好同儕關係
Jones&Jones(1995)提出建立凝聚性的群體去培養同儕間良好的關係。
有凝聚力的團體可提供成員之間溫暖善意的互動,讓學生擁有安全感、歸屬感、與被尊重的環境和經驗。
而老師可使用的方法有下列幾種:(1)自己當小主人:讓學生參與教室環境的規劃與佈置,以增加對班級的向心力;(2)營造班級精神特色:由師生共同討論能代表或期許成為什麼樣特質的班風,選出具代表性的班級吉祥物、班旗、班服、班歌,並常在適當場合、時機運用,凝聚班級向心力;(3)記錄班級歷史,喚起共同回憶:準備一本活動紀錄簿,將每次班級活動以圖文並茂方式呈現,並在紀錄簿上寫下每個人的心得感想,並簽名留念,以便讓學生在事後有共同的話題與共同的美好回憶;(4)你好我也好:公佈欄設立美的分享,寫出對他人的欣賞或對自己的肯定,愛人愛己的情懷是學生拓展人際關係與建立信心的重要根基,也是凝聚班級向心力的原動力;(5)利用放學前的前十分鐘,帶著學生到操場,三五成群的分享今天在學校的心情故事,在分享中拉近彼此的情感。
五、同儕輔導的運用
同儕是指屬於同一群體、具同樣社會身分或角色的人。
而同儕團體是指年齡或身分角色相近的人,因互動所結合成的團體,團體中的成員彼此關係密切,認同團體中的行為標準,有隸屬感且持有類似的價值觀
(張春興,民78)。
因此,同儕輔導可泛指運用年齡相近或身分角色相同的成員,透過彼此相互協助而達到輔導目的的方法。
導師是學生輔導的第一線人員,運用班級輔導,發揮同儕合作、示範與同儕壓力的作用,可有效進行學生學業輔導與行為輔導,減輕導師的負擔。
首先,選擇班上人際關係佳、積極、真誠、能尊重別人、智慧不低的學生充當同儕輔導員,再針對班上學生常遭遇的困擾與問題組訓輔導員,使之成為學習成就低落者的小老師、行為偏差者認同模仿的對象、害羞不善表達學生的傾訴對象,最重要的是,他們是班上同學與導師之間的溝通橋樑,能夠適時地發現同學的問題並轉介給老師。
以上的五個方法,減少同儕間的糾紛是要營造支持性合作的同儕關係中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因為唯有消除同儕間的糾紛,以下的努力,例如:了解學生的次級文化、引導其向積極面發展;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建立積極的同儕關係及同儕輔導的運用才能有所收穫,建立班級凝聚力、培養良好同儕關係中的要項則是最淺顯且容易實行的方式。
相信若老師們能夠善用這些要項則對於學生的同儕關係能夠有很大的助益。
肆、創造和諧、互動的親師關係
一、親師心態的調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愈來愈開放之下,知識的獲得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人人可得的,更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力量。
在隨著教育水準普遍提昇的情形下,教育也不能再如以往,關起校門來自己辦,因為有更多的力量想加入校園,共同促成教育的成長。
同時,在這個時候另一股力量也逐漸的走入校園,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參與教育的活動,那就是-家長。
正因為校園開放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教學活動也不再是老師的專利。
因此,如何建立正確的心態與家長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以一種「教育合夥人」的心態,齊心努力,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索的問題。
隨著全體國民教育水準的提高,很多家長開始重視「父母教育權」,在推動教育改革的今日,教師如能善用這股家長的力量,在無形之中除了能夠豐富自己的教學內涵之外,更能使老師覺得自己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與一群同志上戰場,老師不但不再孤單,而且會更有力量。
家長參與教育已是不可逆的教育趨勢,Hoover-Dempsey與Sandler指出,假如學校沒有家長參與,對幫助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成效會相當有限。
家長是學生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人,他們對學校教育的支持與否,會明顯的影響學生在校的行為和表現。
所以對於一個期許親師合作的老師來說「家長是重要的教育合夥人」。
要體認家長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性,則在一方面要增強與家長的聯繫、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另一方面善用家長資源,並將之納為教學資源,親師雙方共同為學生的、小孩的教育努力。
良好的親師關係,透過家長與老師共同合作,可以讓教學的效果加倍;相反的,不良的親師關係,親師不相往來、互相衝突,則會影響教學的成效,使其大打折扣。
良好的親師互動使家長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協助夥伴、教學資源的支援夥伴、共同成長的學習夥伴,彼此坦誠相待、溝通良好,一起為孩子的成長盡心盡力。
一個老師要經營一個溫馨和善的親師氣氛,讓家長扮演關心孩子教學、完全支持老師、全力支援班上各項服務義工的教育事業合夥人。
而為了達此目的,首先教師及家長在心態上應有些許調整:
(一)教師心態的開放:過去的老師習慣單打獨鬥,也將教室視為不可侵犯的領域。
如今隨著時局的變遷,教師要能習慣「教室是一個開放的環境」,任何人包括家長,都可以來參與教室裡的教學活動;同時,教師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此時如果能適時的加入家長的力量,教學內容則更能愈加豐富。
最後老師則要不怕麻煩,因為聯絡家長、溝通協調、甚至重新設計課程勢必要花掉一些時間,但是要把這些當成一個教師應做的。
設想如果老師的付出能讓孩子收獲更多,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家長角色的再定位:以往家長常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只要到了學校,就等於把一切都交給老師,忽略了自己也負有協助教學進行的責任。
對於這些家長,教師需要透過安排親師懇談,主動聯繫,引導其慢慢接受親師合作的觀念。
同時也要讓家長了解,他們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不一定只是出錢而已,換個角度想亦是在參與孩子獨一無二的成長過程;其實在許多方面家長都可以藉其豐富的經驗及社會關係,為師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情境以及學習經驗。
二、成立班級親師會
在一般的中、大型學校中,家長會與老師似乎是沒什麼關係的,大多數人對家長會也停留在只是出錢的刻板印象,所以一般老師並不太經營家長。
其實經營家長就如同經營一個班級一樣,將家長適度的組織,透過學期初組成班級親師協會,老師可將其教育理念及實際做法與家長溝通,並尋求家長的協助,有了相當熟識的關係,在運作上自然比較便利。
在經營班親會時仍要注意:
(一)親師協會的功能與限制:許多老師會擔心,家長一旦介入教學之後,會不會干預老師的教學活動?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因為教師有專業的知能,對於每一項教學安排,自有其專業上的考量,至於家長的意見,可以適度的參考,畢竟親師會的運作仍然是以老師為主,家長只是盡其從旁協助的角色而已,其功能是有限制的,而不是無限擴張的。
(二)保持良好的溝通:親師共同組織一旦成立之後,兩者的溝通仍須保持暢通;教師可以利用刊物、E-mail信箱,持續與家長溝通。
或者每個月出一份親師通訊:用以介紹學校及班級的活動,或者是闡述教育理念的文章。
透過此刊物的出版,家長不但能掌握學校及學生個別的活動情形,也間接的傳達了傳達了教師的想法,這樣的做法便可達到有建設性的親師溝通。
三、成功經營親師關係
在闡述了教師與家長在面對親師合作時該有的想法與可以採行的應對方法後,以作為一個成功經營親師關係的老師而言,有哪些可以作為具體參考的實行方法呢?在此我們將一個成功經營親師關係的法則歸納如下:
(一)要讓家長看得到教師的用心:在L.
Canter的研究發現,要使家長協助、支持學校的最好方式是讓家長了解教師對其子女的關心。
老師用心的設計,可以留住學生的心,而學生學習快樂,自然而然流露於言表,在這方面來說,學生本身的反應就是最好的媒介。
此外,多用心去規劃課外的共同活動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教師可透過班親會,規劃親、師、生三者都可以參加並交流的活動,如參觀美術館,透過這種活動的安排除了可以收到學習的功效之外,亦可以幫助親師之間、以及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進而增進親、師、生的感情與默契。
(二)以開放、接納的態度,歡迎家長的加入:W.
B.Ribas的研究中,指出家長如果覺得不受老師歡迎,是親師溝通的障礙。
要讓家長走入教室,其實並不難。
只要教師有一顆溫柔、接納的心,能讓家長感受到教室是親切的,同時感受到自己是受歡迎的,家長自然就願意走入教室。
(三)組織班級親師會,妥善運用家長資源:吳春助、林淑女(民81)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應組織親師協會,多方擴充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管道。
家長們其實是願意協助老師的,只是他們不知從何著手。
老師組織班級家長會,詳細規劃家長組織,並由家長主導整個家長會的運作,依據老師需求及家長專長妥善運用家長資源,協助老師處理班級庶務及教學活動。
家長的力量與愛就有在組織、有效率的親師會中得到適當的發揮與擴展。
因此,有誰說親師關係的建立僅是老師一種額外的負擔呢?
(四)妥善規劃與家長聯繫時間:老師要讓家長知道,在哪段時間可以找得到教師,如此一來,家長有事想找老師,就可以彈性規劃調整自己的時間來與老師做溝通。
這點讓家長知道何時何地可找到老師,將可以達到強化與教師溝通聯繫意願的效果。
伍、結語
從以上師生、同儕、親師三方面的探討中可知,一位成功的老師首先本身需培養與學生期望相近的特質,讓學生樂於接近。
接著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增進師生感情,再輔以適度期望、適度增強、有效能的溝通技巧,如此才能經營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至於在營造支持性、合作的同儕關係,並運用「自己當小主人」、「營造班級精神特色」、「紀錄班級歷史」、「我好你也好公佈欄」等教學錦囊來凝聚班級向心力。
最後在和諧、互助的親師關係的建立上,教師應讓家長感受到他對孩子的用心與努力,且讓家長知道教師隨時會敞開雙臂歡迎他走入教室,為了孩子的成長而盡力,然後以組織化的班親會舉辦各種親、師、生活動,來強化親、師、生關係。
如此一來,親、師、生關係在教師用心經營下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班級經營事務千頭萬緒,人的經營是有效能班級經營的關鍵,在一個孩子喜歡老師、家長信任老師、孩子支持孩子的學習環境下,教學上已經算是成功一大半。
賢明的老師們若能以有效的方法整合家長力量,凝聚班級共識,是親、師、生三者隨著教育的脈動,一起努力,一起歡呼,當可共創班級經營「三贏局面」的新紀元。
六、案例:
小傑是學期中從另一個學校轉學過來的學生,而為何小傑會在學期中轉學過來呢?原因是小傑是有名的「慢郎中」,動作慢、寫字更慢,一份作業需要比別人多花好幾倍的時間完成,考試時往往只寫了一點點,之前的老師或許是求好心切,失去了耐心,而這個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日益升高,終也失去信心,雙方因而「決裂」,在家長、老師、學生三方都身心俱疲的狀態下,轉到我們班上來。
小傑另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就是寫字很慢,聯絡簿、作業的習寫尚能讓他利用課餘或回家慢慢的寫,但是一遇到考試就不行了,如果延長小傑的作答時間,同學們都會直呼不公平,雖然考試並不是學習的全部,但是,總是無法避免的一件事,明明就知道他都會,可是當鈴聲響時,交回來的考卷總是比白卷好一點點,對小傑來說,「考試」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讓他嘗到很多的挫折………,也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案例討論:
老師可以在師生在這方面努力的是:
1.利用教學技巧(開朗、和諧、有耐心、友善)等,來了解小傑並真誠感知學生的心理和體諒學生。
2.設身處地了解小傑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見,信任小傑具有發展的潛能,允許他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
老師可以在同儕在這方面努力的是:
1.
先跟全班同學溝通,讓同學們了解小傑的狀況。
在一開始老師給予小傑較多的作答時間,但是也承諾同學會慢慢縮短小傑的作答時間,漸漸改善小傑慢郎中的習慣。
2.
運用同儕輔導的力量,挑選班上熱心助人人緣好的同學,多關心小傑,時時與他保持良好的關係,若發現小傑有異狀,則要與導師連絡。
教師在親師方面的努力方向:
主動與家長密切聯繫:善用家庭聯絡簿與家長溝通,反映小傑在校的學習情況。
七、參考資料:
1.王朝明。
民76。
教學活動中的同儕關係。
國教輔導26卷9期:32-34。
2.
林天佑(民86)。
家長與學校關係。
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能的學校。
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3.
吳清山(民85)。
追求高品質班級經營與輔導。
學生輔導雙月刊,45,24-31。
4.
張德銳(民85)。
淺談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做法。
學生輔導雙月刊,45,84-89。
5.
黃德祥(民88)。
同儕輔導的理論與應用。
輔導通訊,57,5-7。
6.游福生。
民85。
如何減少同儕間的糾紛。
國教園地57卷58期:65-66。
7.蔡素琴。
民88。
同儕輔導的功能與實施。
諮商與輔導161卷:10-12。
8.
http://www.lnps.tp.edu.tw/guidance/meanmain.htm
9.
http://www.kidsking.com.tw/teachway4.asp
延伸文章資訊
- 1班級經營by 史英 一
班級經營這四個字的本身,就已經隱含著重要的教育理念: ... 道德力量』(如上所述者,而非狹義的個人道德),但我們還是認為,在班級經營這件事上,必須有一個理論的 ...
- 2貳、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 班級經營資訊網/班級經營策略/教師 ...
林素卿(民88)的研究發現良好師生關係是改進班級經營最重要的基礎。 ... 同學們都會直呼不公平,雖然考試並不是學習的全部,但是,總是無法避免的一件事,明明就知道 ...
- 3班級經營的問題與策略
班級經營的七大範圍實際已包括教師課堂的一切行為,而訓育工作僅是其中之一,教師常認為訓育工作才是班級經營中最感困擾的一件事,如處理班級學生偏差行為、違規行為等行為 ...
- 4如何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下載DOC檔)
要激發班級的向心力,老師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企圖心」,因為「向心力」的表現,不只是「全班都在做某一件事」,而是「全班都在賣力甚至拚命在向同一目標奔赴」。
- 5開學七件事—談班級經營策略|黃家樑 - 灼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