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翻轉貧窮?翻轉「認知」才能翻轉貧窮! - NPOst 公益交流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如何利用所學,為自己創造人生的價值,以及如何媒合社會這個大市場。

圖/Redd Angelo @ Unsplash. 為自己的服務定價,盤點自己的能力. 難道學社工的人一輩子就 ... NPOst公益交流站 TopMenu MainMenu share 教育培力 教育翻轉貧窮?翻轉「認知」才能翻轉貧窮! Poston: 11月8,2017 大可 圖/JESHOOTS.COM@Unsplash 在經濟扶助的實務現場裡,我經常聽到許多家長相信「教育是翻轉貧窮的不二方法」,但真的如此嗎? 我們對教育是否有著過多不適切的期待?當我進一步詢問家長:「你認為的『教育翻轉貧窮』指的是什麼?」家長回應:「只有念好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有穩定的薪資水平與不錯的社交環境交際,找到好的對象並生下孩子,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就是翻轉貧窮了。

」 我認為就這些家長那個年代而言,的確是如此沒錯;但擺放到現今的社會裡,我好奇的是:現今社會上有多少大學生?現在的就業市場與環境是否還跟以前一樣? 圖/MikaelKristenson@Unsplash 學歷是門檻,還是優勢? 以我自己的工作為例,畢業於臺大或實踐社會工作學系,雇主於第一關的書面審查不只是停留在學歷那一頁,更多是看你對工作的價值觀與專業素養。

我永遠記得面試時主任問我:「這麼多的面試者你覺得為什麼我要選擇你?」,在馬偕面試時,醫師也問了一樣的話,而我最後輸給了對於工作更有明確想法的前輩。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端出學歷以外的內涵,是否還能夠獲得這份工作?在各大人力銀行的版面裡,學歷的選項是否僅是一種門檻,而非一種優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從事社會工作專業必須社會工作相關科系畢業,且曾修習指定科目者才能為之。

這是一種門檻,而非一種優勢。

圖/Element5Digital@Unsplash 國立大學迷思:國立大學出身一定好? 在會談過程當中,「念好書才能夠上國立大學,並得到更好的教育」,這種觀念也經常被提及。

我試圖了解對於家長而言,所謂「更好」的定義;於現實面,他們提到了2點:「學費低」、「履歷好看」。

學費方面,我不得不承認這是現實,國立學校的學費確實比起私立要便宜得多;但針對履歷是否好看面,我想可能就不見得國立大學比私立大學更好了。

我舉孩子念的科系為例──餐飲系。

剛好,我有很多餐飲系的朋友,所以我知道各地區的代表性學校分別為:北景文(景文科技大學)、中弘光(弘光科技大學)、南高餐(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圖/CarolineAttwood@Unsplash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得以駁斥家長腦中所想的「國立大學比私立大學好」的概念。

為什麼國立大學反倒只是三巨頭中的弱勢?學校與業界的愛用程度又是以「國/私立」為主嗎? 我認為,我們應該要知道每一間學校都有其辦學的風氣和訓練的想法,所以重要的是,針對不同學校的辦學風氣來選擇就讀的學校,而非只淪於「有國立選國立」的迷思。

這點我在研究所面試時有更深的體會,不同的學校有不一樣的研究專長,有的學校重視政策、有的學校擅於個案研究,有的對某些議題特別見長、有的對於不同的福利體系有所專精。

因此,應當考量你想要得到什麼訓練,才去報名某間學校,而非只為了學校的名字。

圖/AlexisBrown@Unsplash 學用合一?學科的專業訓練並非職業訓練 家長們常常跟我執著「學用合一」的議題,他們認為孩子念什麼、最後勢必得要從事什麼工作,否則就算白念了,浪費錢! 但現今社會,有多少行業和工作是真的相關科系出身的專業者來做?我們應當學用合一的,究竟只是學習的技術,還是也應包含學習的內涵? 圖/AaronBurden@Unsplash 在學門的分別裡,我們有較偏重理論與實務的學科,不同的學門能發展的路徑似乎也不太一樣。

不過,不論是什麼學科,都一定有它的核心價值存在,例如:學醫的人講求效率與效果,學社工的人更在乎過程裡的病患感受;訓練上,醫師被訓練要對抗疾病與死亡,而社工則是被訓練協助面對疾病與死亡。

有時對抗與面對是2種完全不同的選擇,有可能案主所謂的「面對」其實是放棄急救,而違背了醫師要拯救生命的使命。

在社會人文科學當中,學習專業與所做的工作不同者更是屢見不鮮,念社會工作的人不必然成為社會工作者,念企管系的人多數都不會是企業的主管,讀歷史系的人不見得一定要當歷史老師。

除了某些特定的專業必須由相關科系畢業者從事與執行,我們在學習專業技術外,更應該去思考的是,專業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維與看見?我們如何利用所學,為自己創造人生的價值,以及如何媒合社會這個大市場。

圖/ReddAngelo@Unsplash 為自己的服務定價,盤點自己的能力 難道學社工的人一輩子就只能受雇於機構當社工,或是自己創辦另一個NPO,創造新的科層嗎?答案是否定的。

這學期我修了一門「老人學概論」。

課堂中,老師除了提到老人退休後應仍有其社會生產力,也不斷提到生產力的盤點並非從人年老了才開始,更不是老了之後才開始培養能力。

它應該是一種全人的生命模式,從年輕時就要不斷盤點自己的能力,老了以後才能持續有生產的能力與動力。

且能力的培養是一輩子的過程,並非離開學校以後就終止。

在社會上,你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便去選擇怎麼樣的訓練,一切都是因著你所想要的能力練習,而非你非得要在哪裡被訓練。

服務要與市場緊密連結,並非只有我們單向的需要市場,更多時候是市場與我們存在相對的需求,當市場對於高品質服務有需求的時候,你能否提供高品質服務?假設你帶領團體的能力卓越,市場又有帶團的需求,如何去連結服務的需求和供給,就成了關鍵。

圖/rawpixel.com@Unsplash 另外,當你可以提供服務時,你的價位又在哪?我們要試著為自己的服務定價,試著盤點自己能做什麼,再去跟市場行銷服務商品。

現在也有很多職缺並非限定單一或少數專門才能從事。

以網路新興發展行業為例:Youtuber、實況主與電競產業,這些領域比起一般產業要來得更新,重要的是只要有人氣,往往你就能為自己創造許多不同的收入。

而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收入並非由特定人士定價,端由市場決定」,你值得多少價值,是你跟市場互動之下的結果。

反觀社工何以被規範只能領33K(33,000元臺幣)?我們又如何去看待這33K?每個社工都價值33K嗎?如果我們始終都在看標準、而放棄思考自己的籌碼,那就會落入資方裁量的薪資圈套裡。

如何權衡之間的價碼,是我們的重要功課。

圖/JankoFerlič@Unsplash 教育能翻轉貧窮嗎? 又,教育本身只意味著「學校教育」嗎?抑或應該去思考家庭給了孩子什麼想法?我認為「透過教育翻轉貧窮」是有可能的,然而,現今社會不只注重學校的教育,也重視日常生活裡的禮儀指導。

畢竟「家」是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我們的孩子都在家中接受價值觀與道德觀的訓練。

家長的行為和決定,往往影響著孩子選擇看待事情的角度。

因此,身為社會工作者,我們或許不是深入學校教育的專門,但我們也必須於服務過程中,調整家長的家庭教育思維,避免家長限縮於某幾種成功的模式,忽略了孩子的特性與發展。

最後,我相信「透過教育翻轉貧窮」仍是可以肯定的選擇,只是我們應該更擴大「教育」的範圍與場域,除了學校,更重視家庭與社會教育。

要翻轉貧窮,我們需要的是對自我更多的認識,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並從眾多選擇中殺出自己的一條路,透過專業的學習與個別能力的建立,創造每個人在就業市場中,不可取代的價值。

延伸閱讀: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上學就能翻轉赤貧人生」,是教育扶助計畫的天真想像嗎? 未來15年,我們給得起一個包容、公平的終生學習場域嗎?/SDGs-4(教育篇) SDGs專欄/別用爬樹能力來判斷一隻魚:借鑑芬蘭,思考教育價值 Tags: 上學工作市場教育籌碼翻轉貧窮 作者介紹 大可出茅廬的新手社工,對於社會議題和社會工作專業有許多愛好,也相當喜歡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專業,喜好與人和文化的議題共處,在工作上看到許多夥伴因為不能做自己而痛苦,希望能藉由自己的所見所聞為他們盡一份心力,告訴大家社工也應該要有血有淚有情緒,並期許自己能夠不斷於生活中自覺與反省,讓身邊的人事物更加美好。

延伸閱讀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NGO工作者忙著對別人好,卻失去家人的支持,這條路無解嗎? 2個孩子的媽:褚先生你好,我不是N...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 6月23,2017 0 【阿北私會所】好想進國際 NGO 工作!該如何準備自己,成為國際NGO人才?  編按:NPOst邀請資... 國際 5月24,2018 搜尋站上文章 支持NPOst訂閱電子報 訂閱粉絲團,好文不漏接! 最新文章 【Σ教育=?】「勇敢迷失」──在尼泊爾走出長期教育之路,漂向更遠的土壤重新扎根/專訪遠山呼喚林子鈞(下) 11月12,2021 【Σ教育=?】「以離開為目的」──走進尼泊爾的教育荒漠,一起耕耘出貧困之外的想像/專訪遠山呼喚林子鈞(上) 11月12,2021 【活動幫推】疫情新風險時代—組織永續新常態 系列論壇 11月8,2021 NPO變革新契機──跨域協作的數位社會創新時代來臨! 11月3,2021 同婚通過後,原住民多元性別族群何去何從?(下)——專訪「Adju阿督音樂節」創辦人董晨晧 10月29,2021 同婚通過後,原住民多元性別族群何去何從?(上)——專訪「臺灣原住民同志聯盟」總召劉文賢 10月29,2021 公益團體的資安策略指南(三):做好這些步驟,成為沉穩的資安指揮官! 10月27,2021 【活動幫推】金車國際青年論壇 10月25,2021 從餐桌上出走 搭乘「酒鬼巴士」來一場地酒旅行 10月22,2021 【永續觀光】走部落,找一條回家的路 10月22,2021 熱門文章 「我第一次感覺這麼爽!」手天使首位使用者的體驗心得 SDGs專欄/臺灣,性別平等了嗎?從重視兩性受害者開始 善意之外,再多一點調查與評估/再談非洲二手衣鞋捐贈 你的Gmail也被入侵了嗎?分辨釣魚信件的5大技巧! 城鄉差距究竟有多大?臺灣鄉鎮的8大殘酷現實 SDGs專欄/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義工、志工、社工,傻傻分不清?做NGO工作難道不會餓死嗎? 【活動現場】《勞基法》一例一休新制上路,NPO如何排班才合法合理? 七成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你真的了解街友嗎? 日子過得辛苦就上網公開募款,究竟有沒有違法?/《公益勸募條例》的迷思 認識永續發展,鎖定專欄! 我要投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