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花瓷的千年歷史中學會青花瓷的鑑別與收藏 - 今天頭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花的種類很多,可不能說隨便什麼樣的青花都能收藏,怎麼說青花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那麼想要收藏青花,就必須得了解它。

首頁 老卞說鑑定與收藏 從青花瓷的千年歷史中學會青花瓷的鑑別與收藏 2019-05-24  老卞說鑑定與收藏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周杰倫的一首《青花瓷》,反響很常大,連帶著也提高了青花瓷這種瓷器的知名度。

當然,當了解汝窯瓷之後我們會發現,「天青色等煙雨」這詞實際上應該用在汝窯瓷上。

了解青花瓷的朋友也應該清楚,「天青色等煙雨」,跟青花瓷也並不搭,因為青花瓷上的青花顏色是很深的。

要說這收藏青花瓷,如果把收藏界按百分比來比喻的話,我相信青花瓷的收藏比例已經占到了60%以上了。

不知道別人怎麼樣,老卞可是對青花有著特殊的喜愛(雖然老卞沒錢收藏)。

青花的種類很多,可不能說隨便什麼樣的青花都能收藏,怎麼說青花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那麼想要收藏青花,就必須得了解它。

今天老卞就把青花瓷歷史的一個大概給大家分享一下,以後有機會老卞再為大家介紹青花瓷中的各種寶貝,通過今天老卞所分享的這些,也會對廣大青花的收藏愛好者或是新手在今後收藏的時候起到一定的基礎堅定作用呢! 青花瓷,全稱叫白地青花瓷器。

這種瓷器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古玩市場,總之仔細回憶一下仿佛在哪都能看見,比如最常見的吃飯的碗,上邊有藍色的花草圖案,這種就屬於青花。

當然了,因為年代不同,現代做的青花不值錢,除非是出自現代大師之後手的或是名家的。

白地青花,這種搭配看上去非常打眼非常漂亮,花紋非常有中國特色。

家裡邊用這種瓷器,不用說是古瓷器,就算是現代做的也透著那種高雅。

說道青花的形成,相信收藏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青花瓷上的青花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用高溫一次燒成的。

鈷料燒成後就是藍色的、著色力強、顏色鮮艷而且燒成率高且成色穩定。

說起青花瓷,這種瓷器跟許多瓷器不同。

它流行了1300多年,從最早發現的唐代青花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而每個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們各自的特點。

直到今天依然受到許多收藏者的喜愛,可以說是一朵久經不敗、濃郁芬芳的陶瓷界「奇葩」。

要是說哪天在大街上或者古玩市場有人拿著一件青花瓷跟你說是唐代的或者宋代的,不用多想,一定是假的。

為什麼呢?因為唐代青花基本上都是碗、小罐、蓋兒這樣的小東西,存世量也不多,比如說資料中記載揚州曾經出土過二十餘片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民間並沒發現有流落的或是傳世的。

到了宋代,因為青花的製作沒有什麼起色,製作量也不大,至今為止能見到的宋青花也只有十幾片瓷片,更不用說民間會有宋代青花了。

青花瓷從元代開始逐漸的發展起來,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產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鎮,不論是從用料或是製作工藝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元青花胎色略發灰發黃,胎質比較疏鬆。

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純白,有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很強。

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僅有國產料,也有進口料。

國產青料燒出來是青藍偏灰黑,進口青料燒出來就好些,青翠濃艷。

這時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鎮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構圖很豐滿,層次多但是不亂,筆法是一筆點,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

紋飾的題材有歷史人物、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詩文等等,非常豐富。

其中龍紋最有特點,龍的頭比較小,脖子比較細,身軀很長,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形象矯健、兇猛。

龍紋旁邊的輔助紋飾大多是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等,其中蓮瓣紋形狀像大括號,蓮瓣中畫著道家雜寶;如意雲紋裡邊則是畫著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蕉葉中的梗是實心的;海水紋則是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朝的青花跟清朝的青花可以劃分為一個階段。

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製作水平達到了鼎盛,並且再次走向衰落。

明朝的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發展的高峰且製作精美。

清朝的康熙年間又創新出了五彩青花,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

乾隆以後粉彩瓷受到青睞,青花瓷就逐漸衰退了。

總的來說,明清時期的官窯青花瓷製作嚴謹、精緻,民窯青花瓷隨意、洒脫,畫面寫意性強,無論官窯還是民窯都很出彩。

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這種瓷器,白地藍花,透著一種高雅的氣質,不管是古董還是現代做的,都算是很精美的東西,可以擺起來當裝飾品。

可是就是因為這股子看上去就超凡脫俗的美,許多對青花瓷不夠了解的人就容易上當了。

這拿贗品青瓷冒充古董騙人的,多少年來都不少見,現在就有許多人家裡頭藏著視同珍寶的所謂青花瓷,等著「玉在櫝中求善價」呢,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上了當,拿著贗品當寶貝。

關於贗品青花這個東西,說起來還不大簡單。

因為什麼呢?中國向來有復古、追古的風氣。

不僅現在有人做贗品,古代也有人做,甚至有的還是官府做的。

現代人做的贗品,當然是一錢不值,但是要是過去做的,還是官方做的,那自然就不是普通贗品了,值不了真品的錢,也能值個至少萬八千的。

這就要求們在收藏的時候要注意了,東西該什麼價咱們得心裡有數,有沒有價值咱們得看仔細。

實事求是地說,搞收藏的不可能沒有看走眼的時候。

絕大多數的或多或少都走過彎路上過當。

走彎路是走彎路,咱們得做到上一次當學一次乖,不能同一種錯誤接二連三地犯。

不是有那麼句話:「被一塊石頭絆倒一次是正常的,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則是笨蛋。

」也不能說您看了這些東西以後就絕對不會上當了,不能說您加點小心就一定不吃虧了。

但是,第一我們要儘量地學習相關知識,減少上當的可能;第二我們要每上過一次當都弄明白怎麼上的當,為什麼上當,把這方面的欠缺補上。

前邊已經講了一些從唐代到明清的青花瓷的特點。

明以前的青花難得一見,簡單知道一些也就可以了。

明以後的,也就是明清時期的青花,在收藏界就比較多了,對青花有興趣的很容易碰到。

為了首先減少上當的機會,咱們有必要再詳細了解一下明清各個時期青花的特點。

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他在位時年號叫「洪武」。

洪武年間的青花瓷,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

這個時期的青花,青花紋的顏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紋飾布局仍還有元代多層裝飾的影子,題材也差不多。

但畢竟是改朝換代了,許多細節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的白邊比元代更明顯,牡丹葉子缺刻的部位比較深,不如元代的顯得肥碩,菊花繪製成了扁菊,花芯用的是方格紋,龍紋則出現了五爪的,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青花上的龍紋兇猛矯健,並且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變成了二階雲,蓮瓣紋里畫的不是道家雜寶,而是佛家八寶。

碗和小盤上的雲氣紋僅畫於外壁的上半部。

青花的底足大多是平切、砂底無釉的,能看出窯紅。

這時期的青花上大多沒有年款。

明朝的永樂到宣德年間,明青花達到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這時候的青花瓷,青料以進口的蘇麻離青為主,用了這種青料的青花,經常能發現鐵鏽斑痕。

這期間的青花瓷器自然無非是壺、盤、碗、罐、杯之類的,但是其中有一些造型比較別致的,比如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帶有異族風情的瓷器。

因為這個時候明朝跟周圍的少數民族以及外國交流比較多。

永樂到宣德年間的青花紋飾一般是各種纏的枝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

瓷器胎質細膩緻密,釉質肥潤,有橘皮紋。

其中永樂的青花要比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濃艷,鐵鏽斑痕比較重,紋飾比較疏朗,描繪細膩,底釉比較白,瓷器上一般沒有年款,只有「永樂年制」的篆書。

宣德青花就相對比較厚重,紋飾比較緊密,底釉有點泛青,大多有題款,包括四字或六字的年款,而且這個時期的青花數量多、品種多,影響範圍也比較大,收藏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就是打這來的。

正統、景泰、天順年間的青花,顏色有的跟宣德年間的差不多,有的跟成化年間的差不多,釉面有點發灰,胎體比較厚重,底足修削得不細膩,有敦厚感。

尤其正統年間的瓶、罐器口,都是直頸形,跟宣德年間的一樣,天順年間則變成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年間的差不多。

瓶、罐的身體都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則比宣德修長。

這三朝的青花紋飾以一筆點畫為主,題材有人物、花卉、龍風、孔雀等等,其中人物的背景一半是大片雲氣紋。

瓶、罐的邊飾大多是海水紋或蕉葉紋,蕉葉中梗留白,葉面寬大,像小樹一樣。

這期間的青花大多是淺寬平砂底,有的出現粘砂的現象,有的能看見火石紅。

在款識上,正統年間的青花是福字款,從景泰年間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款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等,天順年間則有紀年款、梵文款等等。

天順之後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正是明的中期。

成化和弘治中期的青花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

青花顏色淡雅。

弘治晚期到正德年間的青花則大多顏色灰藍,其中成化青花瓷大多是淡描青花,紋飾的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題材大多是三果(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三種在佛教中代表祥瑞的果實)、三友(松、竹、梅或梅、竹、石或雲山、松竹、琴酒或酒、詩等)、九秋(九種桂花、菊花、秋葵、雞冠、芙蓉、秋海棠等各式秋季花草)、高士、嬰戲、龍穿花等等。

花葉圖案像撐開的手掌,葉子圖案大多有齒邊,花葉沒有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像海帶那樣漂著;山石紋形狀像鑰匙,沒有立體感;邊飾也比較簡單,只是簡單的弦紋,也就是圍繞瓷器刻畫出來的一圈或幾圈平行的線條;龍紋則大多是夔龍,鼻子長長的像大象的鼻子;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也有一些。

這時期的青花瓷器品種比較多,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的,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的單、雙行題款。

另外還有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圖樣等等。

弘治年間的青花前期與成化年間的特點差不多,但是更纖巧柔和一些,後期的花葉紋變得細密,梵文圖案增多了,龍紋也纖細柔和,人物也顯得洒脫。

題款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個楷書字或者「弘治年制」四個楷書字。

正德年間的青花用的是國產料,前期青花顏色灰藍,晚期開始用回青,有的顏色就顯得暈散。

正德青花的胎質和釉質跟弘治青花比較接近,釉質中的氣泡很密集。

這期間最流行的是青花深腹碗、帶座器,紋飾常見的有風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杆、蓮托八寶等,繪畫比較粗糙。

正德青花碗盤的底心下塌,這是一個顯著特點,青花碗甚至出現雞心底,從底下看碗底有雞心狀的凸起。

並且底部大多能看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

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也就是「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

有的則是「大明正德年造」、「正德年造」。

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明朝的晚期。

其中嘉靖的時間長達45年。

嘉靖青花的顏色早期的與正德青花相近,青花顏色灰藍,紋飾除了包括傳統的那些之外,還有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道教色彩的紋飾,更有花組字這樣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等,嬰戲圖的娃娃前額突出很明顯。

嘉靖青花的胎質和釉質,都是小件器皿細、大件器皿粗,而嘉靖青花大件器皿比小件多,並且常有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獨特的造型。

隆慶朝時間就比較短,隆慶帝朱載坖在位六年就病死了。

因為這個緣故,隆慶青花很少,形體大、帶年款的更少。

這時期的青花顏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但不像嘉靖青花紫得那麼厲害,青花紋飾種類與嘉靖朝差不多。

隆慶青花以小件為主自然在做工上精細些,胎質、釉質比較細膩,六角、八角等造型的瓷器尤多。

官窯隆慶青花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沒有其他的,民窯隆慶青花倒是還有「隆慶年造」題款的。

另外隆慶青花還有吉祥話題款,例如「萬福攸同」、「福壽康寧」、「富貴佳器」等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

多淡描青花。

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

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

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

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

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

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

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到了明朝末的時候,也就是天啟、崇禎年間,民生凋敝,陶瓷業也就跟著蕭條了。

先說說天啟年間。

打從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就再沒下令官窯燒制瓷器了。

所以有明朝天啟題款的官窯青花非常少,題款大多是「大明天啟年制」和「天啟年制」。

紋飾上還是以傳統紋飾為主,道教內容少了,圖案粗率,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

天啟青花胎體厚重,胎質粗松,瓷器的形狀很不規整,底部大多粘砂、塌底,有跳刀痕。

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以後,崇禎年間的青花,沒發現有官方題款的。

崇禎青花,胎質粗疏,釉質白中閃青,有的發灰,青料用的是石子青、浙料,顏色差點的有暈散,好的就比較穩定。

青花的紋飾圖案除了傳統題材之外,高士圖比較多,裡邊的秋草、括號雲、小太陽等紋飾比較典型,嬰戲圖裡的小孩兒頭大,腳小,比例顯得很不諧調。

經過了這幾代皇帝的「折騰」,明朝也就此滅亡,隨之而來的就是清朝。

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帝,雖然順治帝在位的時間不長,對於青花瓷的發展來說卻是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

順治時期的青花胎體比較粗糙,形體大的胎體厚,形體小的輕薄,胎質細膩、緻密的比較少見。

底釉是白中閃青,有的略顯泛灰,釉層比較稀薄,青花的顏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圖案大多是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等,大盤的口沿往往有青花線圈,圈內確主體紋飾,小盤大多畫一片梧桐葉,一側寫著「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詩句。

紋飾的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筆調隨意、工整但不夠嚴謹、細緻,畫面布局豐滿,並且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

順治青花中的瓶、觚大多是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有縮釉點,有粘砂,碗的底部常見跳刀痕。

這時期民窯青花多,官窯青花少,有年款的更少。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憑其實力為清王朝開創了第一個盛世,既然是盛世那麼百花齊放、萬木爭春的場景自然是少不了,而對於青花而言,青花的工藝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康熙年間,青花的青料用的是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顏色前期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

青花的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手法並用,繪畫精細,並出現了青花五彩。

紋飾的題材也豐富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而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是康熙青花最有時代特色的紋飾。

康熙青花的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質很硬,與胎結合緊密,有橘皮紋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白中透亮,圖案上留的白邊比別的朝代明顯。

瓷器的底足,琢器多是二層台底,筆筒多是玉璧底,圈足早期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是雙圈底。

款識種類也很多樣,早期多用楷書干支紀,中期以後則用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仿前朝款、偽托前朝款也比較多見,尤其仿嘉靖款的比較多。

康熙之後,雍正、乾隆相繼即位。

這兩朝的青花喜歡仿製明朝的永樂青花、宣德青花。

但是雍乾兩朝沒有進口青料,因此用筆端點染模仿永樂、宣德青花的鐵鏽斑痕。

另外還有仿成化的淡描青花的。

但是怎麼仿也不可能完全相似,胎、釉、青料等方面都有區別,而且明青花胎的接口是上下接,清青花則是前後接。

雍正官窯青花工藝精細,修胎比較講究,民窯則粗糙,有旋胎的痕跡。

乾隆時青花繼承前朝的品種,創新出了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多樣,以寓意吉樣的圖案為主。

雍正青花的題款多見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乾隆青花則多堂名款、篆書年款、四朵花款。

到了之後的嘉慶年間,青花瓷開始走下坡路,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質稀薄發灰、泛青。

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青花則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質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

興許是迴光返照,到了光緒那會兒,青花瓷竟然中興了,其中仿康熙朝的光緒青花水平很高,可惜胎體比較輕,白釉比較薄,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青花則與同治青花差不多。

款識除了年款,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康熙青花的款識則是「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至於溥儀那會兒,也就是宣統年間,青花瓷也沒什麼特別的,只是青料開始使用化學青料。

老卞了解的也差不多就這些了,不知道是不是能夠對收藏青花的愛好者起到一些幫助作用呢?或許老卞說的也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更懂青花,更明白青花的藏友能夠指出。

文章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6OOHCmwBmyVoG_1Z4eVN.html 「小名頭」的書畫怎麼鑑定?沒有名氣的畫家的作品該怎麼收藏? 2020-01-08 知道藝術品收藏市場裡,書畫鑑定的「秘密」嗎? 2020-01-07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經歷了什麼?了解一下吧 2019-12-28 《寒食帖》能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命運多舛不是沒有道理的 2019-12-28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2019-12-20 得佳趣——乾隆皇帝收藏的陶瓷品味是怎麼樣的? 2019-12-18 領略古代畫家的個人風格和賦予的時代氣息,書畫鑑定--明代,收藏 2019-10-21 帽筒,瓷上手繪的居家美器 2019-08-22 想要收藏古銅鏡,得先了解這些,對收藏銅鏡有很大的幫助 2019-07-24 清代最珍貴的瓷器真假之謎 2019-07-20 解讀瓷器的收藏,通過它們的歷史演變來辨別瓷器的真偽 2019-07-16 小談歷代書畫的特徵和發展,一定要收藏 2019-07-08 青銅器原來是這樣仿造的,你知道嗎? 2019-06-25 鈞窯與其它四大名窯有什麼不同? 2019-06-10 淺談鈞瓷之鈞瓷始於唐代?宋代鈞瓷官、民窯又有什麼區別? 2019-06-10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金宋元三代鈞瓷淺析與鑑賞 2019-06-05 越窯瓷真品與仿品的收藏鑑定 2019-06-01 從青花瓷的千年歷史中學會青花瓷的鑑別與收藏 2019-05-24 「收藏青瓷千片,不如汝瓷一片」,汝窯瓷的真假怎麼辨別 2019-05-22 古錢幣收藏寶典,真錢幣與「鐵片子」該怎麼選,這些知識須掌握! 2019-05-18 古錢幣的收藏,這些必備小技巧一定得掌握,很受用! 2019-05-0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