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分析 - 觀點種子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種子發芽試驗  技術開發方向及其潛力分析       郭華仁 農委會計劃報告 (80農建7.1-企-31) 台灣地區種苗產業策略規劃頁60-68、74-79 計劃主持人:林美瑄  沈百奎 1991-06 一.種子科技研究分析 1.種子發芽試驗: 2.種子休眠解除方法: 3.TTC活力測驗: 4.種子活勢測驗: 5.種子萌調處理(Priming): 6.採種技術: 7.種子品種鑑定: 8.種子精選技術: 9.種子披衣技術: 六.研究人力分析           一.種子科技研究分析 發展種苗企業,除了開發新品種外,最重要的乃是如何改進技術,以求提高產品品質,並且降低生產成本。

下文就各項種子技術分別說明該項技術的國內外現況,以及我國宜進行的研究開發方向。

1.種子發芽試驗: 本技術的目的在於 (1)測定一批種子在預設條件下之發芽百分率,作為該批種子播種的參考。

(2)為種子檢查項目之一,測定一批種子在規定條件下之發芽百分率,以代表該批種子發育成為正常苗的最高潛能。

本項技術國際的現況為: (1)大多濟植物的發芽方法已知,而且已有標準的種子檢查方法,這些方法可參考ISTA及AOSA的規則。

(2)其它種子的試驗法可參考Ellisetal.(1986)的手冊及類似的著作。

(3)許多熱帶亞熱帶起源而具有經濟潛力或保育需要的物種,其發芽方法則未有可靠的參考文獻。

我國現況為 (1)農林廳種子檢查室對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種子有例行的發芽率檢查; (2)經濟部商品檢驗局對如進出口蔬菜牧草花卉等種子有例行的發芽率檢查。

宜發展的方向包括 (1)我國經濟植物其標準發芽方法未見於ISTA規則者,如木瓜﹑牛蒡﹑黑子南瓜﹑豆薯﹑香瓜茄等蔬菜﹑各種本地野生植物可供景觀用者; (2)種源庫所藏或擬藏的植物其發芽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3)本地稀有及瀕臨滅絕植物其發芽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4)公私單位擬發展植物其發芽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這些研究宜注意(1)其結果希望列入ISTA規則的,應向ISTA詢問其要求具備的各項研究數據;(2)種子具休眠性者應另行休眠解除方法的研究,這些方法宜簡單﹑速效﹑安全,而不傷害種子。

正常苗﹑不正常苗的定義宜明確並附說明用圖片。

  2.種子休眠解除方法: 本項技術的目的在於 (1)提高種子發芽百分率及發芽整齊度,促進種子提早發芽以利播種; (2)提供種子檢查用發芽試驗的標準輔助方法; (3)瞭解野生植物在土中的萌發時機。

研究的現況為 (1)經濟植物的發芽方法大多已知,而且已有標準的種子檢查方法,這些方法可參考ISTA及AOSA的規則,但其公布的方法過於簡略而常無效; (2)其它種子的試驗法可參考Ellisetal.(1986)的手冊及類似的著作; (3)部份植物,特別是熱帶亞熱帶起源者,或是具經濟上較不重要者,其方法則常未有可靠的參考文獻。

(4)種子休眠成因頗多,有時同一種子又可能有多種休眠致因。

種子的成熟以至發芽前的歷程又會影響休眠的特性及程度,因而解除休眠的方法因植物種類而異,同一植物則處理的最適劑量在樣品間也可能不一。

本國現況為 (1)部份水稻品種種子採收後具短暫休眠期,影響育苗作業。

種子發芽率檢查尚未有可靠的速測方法; (2)進行單粒選拔育種時,有種子休眠的困擾,如:高粱; (3)進口種子如牧草及樹木如竹柏等可能具休眠性; (4)胡瓜﹑萵苣﹑花椰菜﹑洋香瓜等種子在採收初期可能略具休眠性; (5)本地野生具有觀賞價值的野花﹑灌木及闊葉樹木大多數未經試驗是否具休眠性。

發展方向為 (1)種源庫所藏或擬藏的植物其休眠解除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2)本國稀有植物其休眠解除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3)各公私單位擬發展植物其休眠解除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4)前述蔬菜種子的簡易休眠解除方法。

研究時建議 (1)對休眠種子的TTC 活力測驗方法宜先確立,用以對照各種處理方法的效果; (2)休眠解除方法宜簡單﹑速效﹑安全,而不傷害種子。

如針對播種用大量樣品,則該等方法宜實際可行。

  3.TTC活力測驗: 本技術的目的為 (1)針對休眠性種子,或亟需於數天內得知其發芽率的樣品,進行快速的發芽能力估測; (2)測定一批種子的品質。

目前在國際上 (1)ISTA及AOSA皆刊行TTC測驗手冊,提供至少650種植物種子的測試方法,但除常用的植物種外,多數資料僅能作為參考,手冊中的方法並非一定正確。

(2)ISTA將TTC法列為種子活力檢查的正式方法。

(3)在德國LUFA-Augstenberg的種子檢查室以TTC法取代大多數禾穀種子(玉米除外)及深度休眠林木灌木種子的發芽率檢查。

(4)TTC法對如下原因所致的低活力種子可能無法偵測:(a)自交弱勢﹑(b)病菌感染﹑(c)藥劑傷害。

(5)本法的準確程度與操作者的技術及經驗有相當大的關係。

我國現況為: (1)﹑農林廳種子檢查室﹑林試所及商檢局三個種子檢查單位皆無例行的 TTC檢查項目,林試所偶有進行,農林廳種子檢查試開始嘗試TTC 法的操作。

(2)除四篇介紹文章之外,尚未見專就TTC法進行的研究報告。

(3)水稻及高粱種子,以及部份出口種子的檢查,有利用本法以期最短期間內得到發芽率結果的需要。

今後發展的方向為: (1)本地栽培植物其TTC檢查方法未見確立者。

(2)種源庫所藏或擬藏的植物其TTC檢查方法尚未有可靠文獻者。

(3)各公私單位擬發展植物其TTC檢查方法未有可靠文獻者。

進行本技術的研究時建議: (1)操作程序應先作詳細的探討,以釐定適當的測驗方法。

(2)各種染色式樣應家加以歸類,並明確指稱其所代表的種子活力狀況;此種指稱需經周詳的試驗及正確的統計處理。

  4.種子活勢測驗: 本技術的目的在於: (1)預估一批種子在田間的相對發芽能力; (2)預估一批種子的儲藏能力; (3)測定一批種子的相對品質。

國際現況為: (1)目前已發展出多種活勢測驗方法,常用者如幼苗鑑定法﹑初期發芽率法﹑礫石法﹑冷試法﹑電導度法﹑加速老化法或控制劣變法等;ISTA 及AOSA皆刊行有種子活勢測驗手冊。

(2)由於各種方法皆未能取得科學上的共識,因此不論ISTA或AOSA皆尚未將任何活勢測驗方法列入正式的檢查規則之內,但不少的種子檢查室已針對少數作物進行例行的活勢測驗,並將其結果計錄於檢查證。

如玉米的冷試法﹑豌豆或大豆的電導度法等。

(3)種子公司也可能進行某些活勢測驗,作為品管的措施。

(4)目前尚未有標準的種子活勢測驗方法被廣為接受,各地區皆有其特殊的播種環境,可能也需要特殊的活勢測驗方法。

本技術在我國的現況為: (1)三種子檢查單位皆無例行的種子活勢檢查項目。

(2)某些種子公司利用早期發芽率法估測種子品質。

(3)台灣大學農藝學系﹑中興大學農藝﹑園藝學系近年來有此方面的研究經驗。

(4)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種子的品質不穩定,田間萌芽常發生問題。

(5)種苗商反應下列種子發芽率低或慢,顯示曾有種子活勢低(但可能是休眠性所致,未有足夠數據加以區分)的問題:萵苣﹑菠菜﹑甘藍﹑結球白菜﹑洋香瓜﹑胡瓜﹑進口西瓜﹑芹菜﹑黑田五寸人蔘﹑甜玉米﹑ 芝麻﹑紫雲英﹑太陽麻﹑進口禾草﹑花籽﹑觀賞樹木等。

發展方向為:(1)建立前述各種植物種子的活勢測驗方法。

  5.種子萌調處理(Priming): 本技術的目的在於促進種子發芽速度及整齊度。

目前的方法大致有三, (1).滲調法:利用PEG或鹽溶液作為滲調劑(滲透壓約為-1MP),將種子在室溫有氧狀況下浸潤約7天,可以提高種子發芽速度及整齊度。

經滲調處理的種子或可以再乾燥儲藏一段期間而能保留其效果。

本處理在下列情形下葚為重要: (A)機械化育苗需要高度發芽整齊的種子;(B)低溫期播種時種子發芽相當慢而不整齊。

然而本處理對低活勢種子提高其發芽率的效果有限,鹽溶液可能對種子產生鹽害,而PEG溶液則在大量使用時可能因缺氧而傷害種子。

(2).浸潤回乾法:本法在室溫有氧狀況下於水中浸潤約1-10小時,然後緩慢乾燥,可以提高種子活勢,並延長種子儲藏壽命,但提高發芽率整齊度的作用可能不大。

而且本處理對於品質甚佳或甚差的樣品效果甚小。

(3).先進國家種子公司為提供機械化育苗所需高度品質種子,除了利用各種選種機器做精密挑選,可能也配合滲調等各種未盡公開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其播種品質。

此類技術在我國目前僅部份研究室對種子滲調法,浸潤回乾法等略有經驗,但尚未達實用推廣的階段。

建議進行實用性滲調處理方法的研究,並推廣浸潤回乾法,以供播種者處理品質較差種子。

研究滲調法時,對於種子發芽速度及整齊度的評估宜選用較合理的計算公式及電腦程式。

  6.採種技術: 本項技術在自交作物已經穩定,在異交作物上,先進國家已定出各種作物的隔離範圍,也有專書討論異交作物的種子生產。

由於我國目前採種農戶較難尋覓,採種田可能較難控制周圍其他農家的種植種類,導致花粉的隔離不佳,因此採種純度問題頗大,然而過去四十餘年未見本地有關異交作物安全距離的研究,所依據的皆是日本歐美等溫帶國家的數據,是否可靠應加以檢討。

利於採種的栽培制度也應確實研究,特別是種源材料如何維持其遺傳組成,更是迫切的研究題目。

  7.種子品種鑑定: 本技術的目的為利用種子﹐或種子的部份如胚等的形態﹑大小﹐色澤﹐構造﹑成份﹑對藥劑的反應﹔幼苗的生長﹑形態﹑對病蟲抗性﹑對藥劑﹑環境的反應等品種間差異,來評估一批種子的品種純度。

國際現況為: (1)Anderson(1980) 的文獻目錄收集有關小麥﹑大麥﹑燕麥﹑水稻﹑黑麥﹑燕麥草﹑Timothy﹑狐草﹑豌豆屬﹑羽扇豆屬﹑花豆﹑油菜﹑蕪菁等作物的各種鑑定研報。

(2)ISTA及AOSA各出版有主要作物品種鑑定手冊。

(3)近年來品種鑑定方法發展趨勢有二﹐即影像分析及電泳分析。

影像分析可望用於判斷一批樣品大多數種子的品種﹐以及在一批樣品內挑出有外觀差異的異種或品種種子﹐外觀差異小的品種則不易區分。

電泳分析﹐包括RFLP﹐對單粒種子的鑑定能力最大﹐為目前研究的主流。

(4)另外,除了種子外,在進行品種登記及鑑定方面,目前仍以植物性狀為最主要的根據。

植物新品種國際聯盟(UPOV)出版有重要糧食﹑蔬菜﹑花卉﹑觀賞﹑特用﹑林木等經濟植物共135種(species)詳細的性狀調查表,調查的項目多達30-40餘項。

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也出版約20種作物的性狀調查項目。

(5)至於觀賞植物,由於物種及品種繁多,為了避免混淆,除了各國品種保護的登記外,國際園藝學會(ISHS)的命名及註冊委員會在世界各國共設置50所國際註冊局(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AuthorietiesforCultivarNames),提供新品種名稱的登記服務之外,並對植物正名發揮重要的影響力,以便利學術界﹑產業界及消費者的工作及相互間的溝通。

我國的現況為 (1)種子檢查室室內品種鑑定僅用外觀目測﹐並非有效的方法,但已在進行本技術的研究。

(2)已有種苗公司利用同功酵素電泳分析進行種子純度檢查。

(3)電泳技術在國內已有多數實驗室可行﹐有若干實驗室用以研究品種鑑定技術。

(4)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品種特性及品種登記已或正及在編輯,但其餘眾多植物皆尚未著手。

(5)國內蔬菜種子市場上,種子品種純度仍為嚴重的問題,花椰菜﹑結球白菜較為嚴重,其餘如蘿蔔﹑瓜類﹑胡瓜﹑菠菜﹑番茄﹑菜豆﹑敏豆﹑大豆﹑西瓜﹑冬瓜﹑胡蘿蔔﹑芹菜﹑茼蒿﹑莧菜﹑野蜀葵﹑觀賞樹木等皆曾有種苗商認為有問題。

今後宜對雜交種子如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蔬菜及玉米﹑高粱等,以及前述蔬菜作物研究蛋白質或酵素電泳法的鑑定方法。

對常規(op)品種的鑑定技術也應研究並就現有品種整理出各品種的特性表以供參考。

此外應開始宣導拉丁學名的普及教育及品種命名登記,並且協助國內企業或個人在品種育成後向國際註冊局登記。

研究時建議應與種源保存﹑品種保護﹑作物保證收購等部門聯合﹐利用相同材料﹐對各作物提出各項特性的定義及鑑定方法。

  8.種子精選技術: 其目的在於依種子物理特性﹐利用各種精選機器將一批種子的雜質﹑異種﹑或劣質種子給予挑除﹐以獲得高純度高品質種子。

國際現況為: (1)目前主要的精選機器為air-screencleaner﹐以送風及篩網來做種子初步篩選。

進一步的精選可依種子的形狀大小 (indentcylinder﹔Carterdisc)﹑表皮的粗糙圓滑(inclineddraperseperator)﹑種子的比重( gravityseperator)﹑或表皮色澤(electroniccolourseperator) 等進一步挑選。

其它輔助機器如種子前處理機(brusher,scarifier)﹑磁力挑選機等。

最近以各種溶劑配成各種比重,用以篩選種子密度的機器已發展出來(如荷蘭的Franken FluidDensitySeperator)。

(2)ISTA已出版手冊﹐繪製各類種子以小型精選機器操作時所使用機器及其狀況的流程圖。

所收錄的作物包括糧食﹑牧草﹑蔬菜﹑花卉等117種(Madsen andLangkilde,1988)。

(3)此外利用影像分析(imageanalysis)﹑光纖光譜分析(fibre-opticspectrum analysis)等新技術並配合電腦數據處理,可以更精確迅速測定各類種子的物理特性,提高精選種子的技術水準。

本項技術在國內的現況為 (1)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等農藝作物種子大抵上問題較少;種苗改良繁殖場有大型的種子清理機器。

(2)蔬菜方面如結球白菜﹑花椰菜﹑敏豆﹑莧菜等皆有種苗商反應雜質多,而除了少數種子公司外,大多公司的設備皆不佳。

(3)種子清理的研究幾乎全無。

今後發展方向為 (1)本地作物其種子精選方法未見於ISTA手冊者﹐可以試驗釐定並繪製流程圖。

如:綠豆﹑木瓜﹑茼蒿﹑甕菜等。

(2)本地野生觀賞植物的清理方法宜加強試驗,以供採種後的參考。

(3)隨著穴盤育苗的普遍,高淨度種子的需求會增加,本技術應積極引入民間企業。

  9.種子披衣技術: 種子披衣目的在於:利用各種材料裹覆種子成各樣形式,以便利播種。

國際現況為: (1)本項技術已商業化,種子披衣的形式包括種子丸﹑披覆種子﹑種子團﹑種子帶﹑種子片等。

種子丸(seed pellet)為圓球狀包覆﹐內含壹粒種子﹔披覆種子(encrustedseed)則外形與原來種子形狀類似﹐不刻意將之裹成球形﹐但其內仍僅含一粒種子﹔種子團(seed granule)則含有兩粒以上種子﹑外形不拘﹐或為圓柱狀﹔種子帶(seed tape)將種子成行﹑成群或逢機植於可分解的帶狀材料﹔種子片(seedmat)則如上植於片狀材料。

種子細微(如矮牽牛)﹐或種子表面多毛易成團(如番茄)﹐而不利手工或機械播種者可製成種子丸﹑披覆種子﹔種植時以多本植者(如 Lobelia)可製成種子團﹔不經育苗﹐直接種於土地上(如草皮)者可製成種子帶或種子片。

(2)種子披衣所用的裹覆材料頗多﹐一般分為黏著劑﹐如methlycellulose﹑poly-vinyl acetate﹑gumarabic等﹐以及包覆劑如石灰﹑石膏﹑黏土等。

特殊用途的包裹材料如固氮菌﹑吸濕劑(如碳酸錳, 加速種子於土中吸濕能力)﹑防濕劑(預防土壤過濕﹑或延遲種子發芽)﹑農藥﹑釋氧劑(如過氧化鈣)等。

(3)裹覆機械可分為轉盤式(如drummixers)及噴著式(如spoutedbedcoater﹔fluidised bedcoater)。

國內的現況為: 我國目前現未有種子披衣的商業化生產。

近年有若干研究進行預防土壤過濕的包裹處理但仍未能實用。

有關利於機械播種的包裹技術的研究已有單位開始研究。

由於穴盤育苗的即將普遍,部份不利於自動播種的種子,其包裹技術宜優先進行開發,如番茄﹑矮牽牛等。

此外種子拌藥技術也應進行研究。

本項研究建議與化工部門合作開發,並儘快轉移種子公司試用。

各種包裹處理對種子發芽能力不宜有所影響﹐也應考慮其經濟效益。

所處理的種子應具有高度活力及活勢﹐因此該種種子精選技術未成熟前不宜進行包裹技術的發展。

此外批衣對種子活力的影響也應一併探討。

      六.研究人力分析 發展一項產業,成功與否的因素頗多,研究人力是不是充沛,也是重要的條件,特別是技術密集的產業為然。

我國種苗公私由於資本額大多不高,能從事研究開發的企業寥寥無幾,而且僅限於蔬菜作物,花卉及觀賞植物根本無力開發,因此在相當的時間內仍須依靠公家單位的研究人力。

政府應不斷地提供種源﹑育種半成品以及優良的常規(op)品種讓民間發展或生產;特別是熱帶亞熱帶的觀賞植物,由於過去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其基礎的研究如分類學﹑細胞遺傳學﹑育苗學等,以及實際的育種工作,皆需要積極的發展。

目前公家單位有關植物科學的研究人力,略可以從國科會個人資料檔案中加以分析瞭解其大概 (表一﹑表二)。

要之,具有生理栽培專長者最多,其次為遺傳育種者,顯示植物產業的應用科技人才不是很少;相較起來,分類學﹑形態解剖學者等基礎學科人才甚少,特別是農藝及園藝部門皆無國科會認定的分類學者,對於植物種源及觀賞植物的搜集開發,可說是最嚴重的瓶頸。

育苗學也很少人才,面對種類繁多的本土及外來觀賞植物,也是極端不足的。

進一步分析植物遺傳育種人力(表二),專業育種家從事過水稻﹑雜糧﹑特作的工作者23人,而專業於蔬菜者僅7人,專業於果樹及花卉者各僅1人,顯示發展觀賞植物及果樹所需的專業育種者極端缺少。

而且農藝部門27位專業於遺傳育種的研究者各有10與17人分別任職於大專院校與研究改良機構,反之園藝部門12人的分布為2與10;因此專業育種者的不均勻分布,在短期內很難經由現在的教育系統培養人才來調整。

四十年前(1951),我國作物耕作面積超過一萬公頃者如水稻(79萬)甘薯(23萬)﹑甘蔗(8.9萬)﹑花生(8.5萬)﹑茶﹑大豆﹑香水茅﹑小麥﹑黃麻等皆為農藝作物,園藝作物超過一萬公頃者僅蘿蔔(1.6萬)與香蕉(1.5萬)兩項;而目前(1989,表三)主要的農藝作物僅剩水稻的47.5萬公頃﹑玉米的8萬公頃﹑甘蔗的6.7萬公頃﹑及茶﹑高粱與甘薯的1﹑2萬公頃。

園藝作物超過一萬公頃者有西瓜的2.2萬公頃與芒果﹑柳橙﹑椪柑﹑龍眼的一萬餘公頃,而且水稻﹑玉米﹑甘蔗﹑高粱等皆為保護性產業,其生產水準也已經穩定,顯示過去的教育研究體制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審度將來我國農地的使用情況,除了水稻﹑禾草不論,其它並無單項植物產業可獲利者會有大規模的生產面積,其反面的意義就是過去甚少被注意的植物,其應被研究的重要性相對提高,特別是觀賞﹑景觀植物及具有外銷潛力的花卉等。

目前的農藝部門,重點只放在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少數作物,每種作物所分配的研究人力,遠超過其它園藝作物,這對於我國二十一世紀的農業前景是相當不利的。

因此植物產業的研究人力,亟需加以重整,例如森林﹑生物部門的分類人力﹑農藝部門的遺傳育種人力接可以妥加運用,在可以維持過去研究成果的底線上,盡量轉移進行園藝植物的研究開發。

換言之,農企業生產重點的調整,若非配合農業教育﹑農業研究的調整,是無以為功的。

在研究效用需較長時間才能顯現的農業科學而言,這些體制的調整是最迫切的課題。

      表一.國科會(1990)各類申請案申請人個人資料檔案人數分析表:植物科學   農藝部門 園藝部門 森林部門 生物部門 合計   國科 個人 國科 個人 國科 個人 國科 個人 國科 個人 分類學 0 0 0 0 3 6 21 0 24 6 形態解剖 0 4 0 1 0 2 7 8 7 15 生態學 1 4 0 0 0 13 13 4 14 21 生理栽培 56 8 43 6 0 8 49 2 148 24 遺傳育種 41 18 31 3 1 9 9 5 82 35 生化分子 1 10 0 3 0 2 21 7 22 22 種子學 - 3 - 4 - 2 - 1 - 10 育苗學 - 1 - 3 - 1 - 0 - 5 組織培養 11 2 12 2 0 1 14 2 37 7 註: 1.本資料為國科會1991年三月提供,該資料包含若干退休人員,不包若干新進人員,若干人則已調職;這些少數的人數在計算時不予以更正。

不在國科會檔案內者不在計數之內。

2.農藝部門包括大專院校農藝科系﹑茶改場﹑糖研所﹑菸試所﹑畜試所﹑農試所及各改良場從事農藝作物研究者。

園藝部門包括大專院校園藝科系﹑農試所及各改良場從事園藝作物研究者,不包括景觀學系。

森林部門包括大專院校森林科系﹑林試所﹑林務局等。

生物部門包括大學植物及生物學系﹑中研院,但師範院校﹑國家公園等未及列入。

3.國科:指國科會認定專長; 個人:指個人自填專長。

   - :本項未列入國科會認定專長。

研究者的專長可能單項或多項。

4.學門依國科會認定及個人自填專長歸類;因專長可能多項,因此表中總人數大於實際人數;實際人數農藝﹑園藝﹑森林及生物部門各為95﹑70﹑42﹑及89人。

      表二.國科會(1990)各類申請案申請人個人資料檔案中有關植物遺傳育種人才的人數分析表 作 物 農藝部門 園藝部門 森林部門 生物部門 合計 單項 多項 單項 多項 單項 多項 單項 多項 單項 多項 水稻 6 17 1 0 0 0 0 4 7 21 雜糧 11 13 0 2 0 0 0 1 11 16 特作 4 6 1 0 0 0 0 0 5 0 蔬菜 0 0 7 8 0 0 0 1 7 9 果樹 0 1 1 14 0 0 0 2 1 17 花卉 0 1 1 4 0 0 0 0 1 5 林木 0 0 0 0 0 1 0 0 0 1 註: 1.同前表 2.同前表 3.單項:指國科會認定專長中僅有一遺傳育種一項者;  多項:指國科會認定專長中除遺傳育種一項外尚具有其它學門的專長者。

4.不論為單項或多項,個人專長的作物可能多種;專長作物未列者,不在本表統計之內。

        表三.我國1989年主要作物生產或收穫面積(ha)概況 水稻 475343 甘藍 8863 玉米 80863 桶柑 8482 甘蔗 67332 李 7908 花生 34137 梅 7895 竹筍 32142 菸草 7740 檳榔 22378 結球白菜 7624 茶 22253 番茄 7020 西瓜 21364 花椰菜 6090 高粱 18056 鳳梨 5994 芒果 17004 芋 5812 柳橙 14042 蘿蔔 5722 椪柑 12421 大豆 5721 甘薯 12284 不結球白菜 5432 龍眼 11798 香瓜 5386 香蕉 9686 切花類 5373 梨 9684 蘆筍 5249 毛豆 9607 蔥 5160 紅豆 9225 盤固拉草 5138 連霧 8888 莢豌豆 5117 註:台灣農業年報199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