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作家到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想做什麼?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好幾個董事都跟我說歷年《中央社》報告指出,1996年改制為財團法人之後,財源一半來自國家,一半又要有企業營運能力,「定位不清」是中央社最大的 ...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今日必看 一張台積官網照片露餡 龍潭小廠如何站崗站進台積供應商? 政治社會 社會現場 從自然作家到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想做什麼? 《中央通訊社》七月改組換血,董事長劉克襄、社長張瑞昌、總編輯陳正杰,營運金三角底定。

蔡政府的國家通訊社將往哪走?一半經費需自籌的《中央社》要如何面對媒體寒冬的結構性困境?《天下》專訪董事長劉克襄,請他談談身分轉換和理念。

7792瀏覽數 在媒體業正在崩解的年代,《中央社》新上任的「非典型董事長」劉克襄,要如何開拓新氣象?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分享 其他 文 林怡廷Amber 天下Webonly 發布時間:2017-07-14 7792瀏覽數 在《中央社》董事長辦公室見到劉克襄時,他手帕不離手,止不住咳。

「冷氣太冷了,我這兩天才知道怎麼關掉冷氣,」這位平時五點起來運動兩小時、高興時就去野外、打算以「悠然見南山」度過餘命的自然生態作家,7月3日以爆冷門之姿接任下《中央社》的重擔,從不吹冷氣成了冷氣房裡的「非典型董事長」。

每次政黨輪替,《中央社》的人事都是一番風雨,這次大家都關注,一個非典型的董事長可以帶來什麼新氣象?6月底,劉克襄以「餘命與國家」在臉書抒發己志。

外界多所期待外,更關注劉克襄是否能帶領《中央社》面對媒體寒冬的挑戰?以下是專訪摘要: Q1:7月3日上任不到兩週,從自然作家到國家通訊社董事長,角色轉換很大,你的生活有什麼轉變嗎? 我以前一早醒來,高興就往野外跑,去鄉鎮了解地方、和一般人接觸,沒出去就在家寫文章讀書;現在像被鎖在冷氣房裡,我還在調整摸索。

唯一維持的習慣,是早上五點醒來會去跑操場,七點回來準備每天的工作。

Q2:上任兩天你臉書發文的「標題事件」起風波,有媒體同業認為你不了解新聞倫理,是否適任《中央社》董事長,可否談談這件事? 廣告 那天主要是前晚廖玉蕙發簡訊來表達不滿,我感覺與其讓她在臉書先批評,不如自己趕快危機處理,所以特意在隔日早上九點上班前貼文。

其實仔細看我的發文會知道,我的處理方式不是直接要求編輯改標,而是談下標這件事。

我也盡量保護同仁,以編輯立場去想下標的困難,我認為自己寫得算合情合理。

我當然清楚董事長的職責,不可能直接干涉編務,這次反應的確出乎我意料。

但我還是會希望用《中央社》董事長身分經營臉書,譬如我第一篇就是寫林子偉,推廣同事的好報導,替《中央社》打知名度。

Q3:六月底你接任前寫了一篇「餘命與國家」,可否談談當時聽到這個任命的感受,有沒想過為何這個人選是你而不是別人? 廣告 那天來找我的友人也是媒體人,很熟悉我的狀況,當時我答應他24小時內回覆,那一晚我把這十年媒體業發生的事細細想了一遍,我失眠了。

其實我50歲退休時就沒想過要回媒體。

十年前旺旺還沒買中時,但我當時感覺蘋果進來後台灣媒體在走下坡,現在則是網路讓媒體幾乎崩解,確實是個很艱困的任務。

但既然答應了,就直接面對挑戰。

部長(文化部長鄭麗君)後來有見我,我當時也好奇為何是我?她覺得如果找媒體大老或學者,《中央社》可能改變不大,如果一個爆冷門的董事長人選,讓大家對《中央社》思考、有些討論,也不是壞事,是個新氣象。

Q4:部長對《中央社》有什麼期望嗎?你對《中央社》的經營又有什麼思考? 廣告 沒有沒有(揮手),部長特別強調《中央社》是完全獨立的。

我跟她談了一下,我們的想法相去不遠。

《中央社》一年營運需要五億,國家預算大約2億9千萬,還要提撥5%給文化部,又少了1500萬,等於另外一半要靠我和社長及業務部門一起努力。

過去業務基本上都能做到,這要感謝歷任董事長,但從財報可看出經營愈來愈困難。

過去《中央社》是將新聞賣給新聞機構的B2B模式,但網路時代這部份業務已經很少了。

我們當然要開創新的收入來源,但目前還不便透露。

其實好幾個董事都跟我說歷年《中央社》報告指出,1996年改制為財團法人之後,財源一半來自國家,一半又要有企業營運能力,「定位不清」是中央社最大的問題。

廣告 但我也發現一件事。

答應後,我有次在大學教課時刻意問同學,聽過「公視」、「中央廣播電台」、「中央社」的人請舉手,結果發現聽過公視的最多,中廣還有一半,但中央社更少。

我很訝異,才有學生跟我說,他們以為中央社是黨營媒體。

民眾不知道中央社在做什麼。

所以我想把親近民眾作為重點,因為這也涉及《中央社》有一半自籌經費。

為了讓同仁安心打仗,如何募款是我現在思考最多的部份。

Q5:現在有許多媒體都開始收費,無論是內容付費或募款。

但大家發現,願意付錢的可能是同樣的一群人,《中央社》募款會不會影響到其他獨立媒體? 廣告 這點我想得很清楚,我們不搶台灣有限的餅,所以我希望朝「為台灣發聲」的定位募款。

一方面我覺得很需要讓民眾知道,在台灣外交困境的此刻,《中央社》是台灣對外發聲的重要管道,我們的外派記者就像前線戰士,也扮演重要的外交功能,和其他募款媒體不同。

當然我也要了解海外募款的可行性,只是這的確是台灣目前處境很需要的。

Q6:可否談談《中央社》的人事佈局,社長和總編輯的任命代表了什麼樣的方向? 老實說,我這次會在24小時內答應的關鍵,其實是因為看到社長人選是張瑞昌。

我們1987年認識到現在30年,我對他太熟悉了,這個人選和我理念、默契一致,絕對可以跟我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左右手協調。

張瑞昌是編採出身,過去就是很好的記者和總編輯,雖然沒有營運經驗,但我當時一看到名單就感覺,我們兩人要一起去一個新的地方,划同一艘船。

我是舵手,他負責往前衝,有這樣的同伴才讓我答應,如果是其他人選我都不可能接受。

我當時決定接是衝動,答應後我就在思考,到底要怎麼扮演一個非典型中央社董事長的角色。

我和社長張瑞昌分工很清楚,他會對內負責營運管理,我則是對外帶動品牌形象。

我正在找許多和記者有關的故事要對民眾說,以媒體識讀的教育做起,將《中央社》與民間的距離拉近。

至於總編輯人選,一開始當然有考慮外面的人,但我當時提議何不從社內拔擢?這樣也可振奮士氣,而不老是空降部隊。

新任總編輯陳正杰在《中央社》服務多年,當過黨政組長,也曾外派華府,是新聞資歷完整的主任編譯,這個任命可以看到我們提升國際新聞的大方向。

Q7:是否能談談你的願景理念? 我覺得一任三年可以做到四件事就很好了:一是強化國際新聞、二是增加藝文新聞、三是提升數位影音、四是我最在乎的──提升記者的尊嚴感與光榮。

《中央社》還是台灣唯一有能力負擔30幾個國外特派記者的媒體,所以國際報導是我們要重點加強的部份。

譬如我們有《全球中央》,如果要做綠電報導,可以將德國、英國、法國、美國等經驗做成專輯;另外,我們也可以將台灣的報導傳播出去,讓國際知道。

我不喜歡說《中央社》是商業媒體,這麼定義中央社會比較精準:「資金半官方」。

媒體是獨立自主,畢竟我們不以營利為目的,只要損益兩平。

當然,作為國家通訊社,我們有責任讓政府的政策新聞傳播出來,但在新聞專業上我們還是會做該有的平衡。

能做到這幾點就很不錯了,不用想太多。

我會盡量向外拓展、宣傳,讓大家知道中央社不是黨營,而是代表台灣對外的國家媒體。

Q8:你提到強化藝文、弱勢新聞,但現在台灣也有類似定位的新媒體,為什麼《中央社》還需要強化這部份,這是《中央社》的優勢嗎? 現在很多媒體著重文化、弱勢報導都很好,但畢竟是以深度為主,中央社可以做daily,對文化部的業務推廣來說也是相輔相成。

德國、法國、英國都有很專業的藝文記者,這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最大的象徵,我們國家通訊社的藝文記者也應該要有這樣一席之地。

譬如《再見瓦城》導演趙德胤的專訪,如果台灣媒體圈可以支撐不同角度的深度文化報導,這是多美的事,可以展現台灣軟實力的深度和厚度。

Q9:現在是媒體業的寒冬,所有人都在思考轉型,你過去媒體經歷是文化副刊,和新聞的節奏與思考都有很大差異,你有打算帶《中央社》轉型嗎? 其實除了新聞之外,還有三大問題需要我來解決:《中央社》的財產、房產、退休金,當時我的確沒想到要面對這些,但既然答應了,就要想辦法解決。

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想到媒體轉型,但未來我會善用董事會的專業。

法令規定董事會半年一次會,一開始我會密集召開,兩三週到一季一次。

目前我們只開了兩次董事會,一次是確認社長、一次是總編輯,之後才能慢慢處理一些經營議題。

而一方面,我也需要和文化部確認《中央社》定位,確認後我才能思考轉型,這還需要時間。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每日報(每週一至週五發送) 天下編輯精選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發送,也可以聆聽語音朗讀 訂閱天下每日報 編輯精選新聞,早晨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中央社 #劉克襄 #國家通訊社 #媒體 #張瑞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台新三十永續淨零高峰會論壇:以綠色金融力量,驅動產業永續淨零!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從自然作家到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想做什麼?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