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力」:一個好老師,該怎麼幫助學生問問題?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藍偉瑩. 2021-12-03. 想要營造一個促進提問的環境,我們必須先讓學生知道,我們希望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與態度投入學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中小學教育 「提問力」:一個好老師,該怎麼幫助學生問問題? 作者 藍偉瑩 2021-12-03 想要營造一個促進提問的環境,我們必須先讓學生知道,我們希望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與態度投入學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學生每天在學校學習就是在累積自己的經驗,什麼經驗呢?發現意義的經驗。

這段經驗不只是結果,更在過程中培養起理解世界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

換言之,如果以經驗來重新檢視我們的學校課程與活動,那麼就應該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中,都能形成相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這就是教育圈這些年一直在談的「素養」。

既然我們所安排的是真實的經驗,那麼在學生要展開對於意義的探究之前,我們必然要先引起他們的感受。

我們如果希望學生開始提問跟對話,那麼我們安排的課程一定要讓學生產生感受。

也就是說,同樣要帶學生去探討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選擇某一張照片、而不是另一張照片?必然是被挑選的照片可以引起學生比較強烈的感受。

當然,那張照片必須是跟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相關才行。

一旦感受出現了,我就可以用提問來挖掘他內在的想法,透過一連串提問,啟動他對世界的好奇欲望。

然而,老師並非在每一堂課程中都需要一直提問。

有時候,一整堂課的時間可能一部分時間規劃為學生閱讀,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完成一些任務,一部分則是做問題的對談,不可能整堂課都讓學生在回應我們的問題,或是整堂課都在操作。

重點不在提問數量的多寡,而在於透過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營造促進提問的環境 要怎麼創造出有意義的經驗?又要怎麼才能讓學生想要探索世界? 教育有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提供能支持這些事情產生的環境。

或許有的老師會說,但我們班其他任課老師很糟糕,或是其他老師都不想做,更或者是學校行政好像已經沒有餘力管這些事情。

沒關係,我們或許無法有一個完美的起點,但可以從自己的導師班級、自己的任教班級,與幾位理念相同的同儕老師開始做起,那麼我們仍有機會先創造出一個有助於促進學生專注思考的理想環境。

當學生漸漸有了明顯的成長,慢慢地就能影響這些班級的其他任課老師,甚至是家長與其他班級的同學。

該要怎麼進行呢?以下是我對於學生參與及氛圍營造的建議。

合宜的學習參與 想要營造一個促進提問的環境,我們必須先讓學生知道,我們希望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與態度投入學習,而不是訂定許多禁止做的事情,或是只用加分來型塑學生行為,這都會讓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符合教師的期待,而非專注在自己的思考上。

我們同時要告訴學生,非常歡迎他們說出自己對於現象或問題的想法,只要是專注在正在進行中的課程,任何想法都是有價值的,即使在一開始看似不正確的想法,都會是我們通往正確道路的起點,況且來學校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從「不會」到「會」。

在促進提問的學習環境裡,我們會提供足以刺激學生感受的事實讓他盡情探究,我們要一起經歷真實經驗。

我們必須讓學生知道教室裡將會發生的事,希望能夠讓大家真正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與意義,這遠比聽懂更重要,未來才能因為理解而產生遷移,更有利於複雜概念的學習。

要明確地讓學生知道,這間教室是要幫助他能夠培養思考的習慣,課堂中也將不斷地創造思考的歷程來培養他的思考習慣。

然而,我們不能只是宣稱我們將提供學生這樣的環境,我們更要給予學生在課堂中足夠的時間來回答問題,並且讓學生真實感受到,老師期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每個人自己的想法;老師期待的是想法之間的衝撞與釐清,要的是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知道」與「記住」。

我們更期望在這樣的引導中幫助學生知道,除了學科關注的範疇不同,以及有些領域在解決問題上的特定方式外,在面對各個學科的知識探究歷程中,都有一些共通的思考次序與方式,都要經過觀察、分析和比較,所以思考的歷程不會因為學科而有差異,真正有差異的是思考的內容。

而這樣的形式如果能夠不限於學科學習,還包含學校內非正式課程與學生生活事物都能有一致性的對應,將使學生更容易形成提問與思考的習慣。

安心的提問氛圍 當我們提出一個好問題,但如果學生不參與,那就沒有意義了。

因此,我們需要營造安心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暢所欲言,在被友善的接納與對待後,他便能開始學習聆聽他人說話,並在親身體驗有意義的對話發生後,有機會在不同或相同的想法間進行反思。

透過有意義的對話,才有可能讓學生知道,原來相互對談與聆聽將啟動更多自己原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慢慢的,學生就會懂得為什麼要好好地跟別人談話,為什麼要好好地聽別人講話,為什麼有人在發表或分享時必須安靜,不是因為老師要我安靜,是因為自己想專心傾聽,以便能夠參與後續的對話與討論;跟其他人談話也會影響我的思考,促使我想得更多、想得更深入或寬廣。

老師在課堂中不只是解釋者或解答者,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是示範者,透過引導學生的過程,我們示範著什麼叫做清楚與周全的思考。

當學生只看到表面,我們會追問他,甚至給他更難的問題,讓他去挑戰;還會提供一些鷹架,追問他,幫助他能夠解決原來無法解決的問題。

老師是課室安全氛圍很重要的一員,在這樣的課堂裡面,老師要不斷地提問,不斷地聽學生說話,不斷地去串連不同學生之間的談話,最後讓全班能夠透過這樣的提問、討論與回答,最後綜合這些內容,發現這就是我們要學會的「理解」。

老師串連不同學生的答案,串連學生的答案跟課本的內容,幫助學生把現在所學的跟過去學習過的內容作串連。

我們以提問進行引導,促進學生思考: 「你可以比較一下你們兩個的說法有什麼差別呢?」 「A同學已經說完了,有沒有人要幫他補充?」 「我發現剛剛B同學跟C同學講的不太一樣,有沒有人想要分享你比較支持哪一位的想法,為什麼?」 「老師覺得你說得很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曾經學過的那種情形能夠適用嗎?」 藉由提問,能幫助學生想得更多,最終將討論聚斂,歸納形成意義,提出完整的概念。

老師重視任何學生思考的事情或者他遇到的困難,這將讓學生知道:原來我參與課程的學習是安全的;原來老師希望我可以熱中的投入,因為老師覺得每一個人的答案都很重要;原來老師在乎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投入學習。

好書推薦: 書名: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作者:藍偉瑩 出版:親子天下 出版時間:2021/11 瀏覽次數:3134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投書】教室裡,問問題究竟是誰的責任? 我不是個好老師,因為…… 好老師教些什麼?那個發明數字8的女孩,所遇到的3個老師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教育 教師 學習 獨評讀好書 書摘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你好好讀書,不要長大賣魚」:身為魚販,我很努力 2 「同學問我為什麼不死掉?」天才兒童唐鳳走過的拒學辛酸 3 15歲的「數B分流」、全台女校理組化 數學差的人被108課綱重擊? 4 台南公車搭乘指南:公車停妥才起身、充分利用博愛座,還會互相提醒「車來了」! 5 邱晨:從〈就在今夜〉到〈特富野〉,一身劈出兩個浪潮的台灣搖滾人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