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文摘要本研究探討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及幸福感的關係。

研究樣本為208個家庭,父親、母親、兒子與女兒四位成員分別回答對待其他家人的關愛與尊重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37.222)您好!臺灣時間:2021/12/2215:59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李清茵研究生(外文):LeeChingYin論文名稱: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論文名稱(外文):FamilyInteraction,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RelationshipSatisfaction,andWell-being指導教授:莊耀嘉指導教授(外文):ChuangYaoChia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畢業學年度:9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30中文關鍵詞: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幸福感、自我決定論外文關鍵詞:FamilyInteraction、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RelationshipSatisfaction、Well-being、Self-determinationtheory相關次數: 被引用:397點閱:9218評分:下載:1778書目收藏:56 中文摘要本研究探討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及幸福感的關係。

研究樣本為208個家庭,父親、母親、兒子與女兒四位成員分別回答對待其他家人的關愛與尊重行為,以及與對方互動時的勝任、自主與聯繫感受。

研究結果顯示,關愛行為可增進互動對象的勝任感、自主感及聯繫感,而尊重行為也可增進對方的自主感及勝任感。

從互動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聯結感、自主感及勝任感,皆能獨特地增進對該關係的滿意度,而且此等正面效應對親子、夫妻或是手足關係而言皆存在。

在各項關係所感受到的需求滿足,某種程度也會直接促進個人幸福感。

研究結果也意味著,華人在家庭中的圓滿互動除了聯繫、勝任需求的滿足之外,也需要滿足個體的自主需求。

此與西方文化所得結果並無不同。

關鍵字: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幸福感、自我決定論 FamilyInteraction,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RelationshipSatisfaction,andWell-beingAbstractThisresearchexploredtherelationshipsamongthefamilyinteractionbehavior,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andrelationalsatisfactionandwell-being.Eachofthefourmembersin208families,includingfather,mother,ason,adaughter,wasadministeredaquestionnairedesignedtoassessthefrequencyoftheirbehaviorthatdisplayedloveandrespectingautonomytowardeachofotherfamilymembers.Thesatisfactionwiththeneedforcompetence,autonomy,andrelatednessduringinteractionwithspecificothers,relationshipsatisfaction,andtheirindividualwell-beingwerealsomeasured.Itwasfoundthatthemorefrequentlyfamilymembersdisplayedlove,themoresatisfiedthetargetwaswiththeneedforcompetence,autonomy,andrelatedness.Thebehaviorofautonomy-respectingbehaviorhadtheeffectofsatisfyingthetarget’sneedforcompetenceandautonomy.Thedegreetowhichfeelingofcompetence,autonomy,andrelatednesswasfeltcontributeduniquelytorelationalsatisfaction.Thesepositiveeffectsholdforparent-child,wife-husband,andsiblingrelationship.Needsatisfactioncanalsodirectlypromoteindividualwell-beinginsomerelationships.Theimplicationoffindingsisthat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inChinesefamilyisbasedontheindividual’ssatisfactionwiththeneedforrelatedness,competence,andautonomy.Thefindingsprovidesupportforapplicabilityoftheself-determinationtheoryinChinesefamilyinteraction.Keywords:FamilyInteraction,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RelationshipSatisfaction,Well-being,Self-determinationtheory 目  次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 研究理論依據………………………………….…………………..7第三節研究架構與假設………………………………………………….…9第四節 名詞釋義…………………………………...………………….…11第二章文獻探討…………………………………….…………………….13第一節 互動行為之理論探討..…………………………………………..13第二節心理需求滿足理論之探討……………………………………..26第三節關係滿意之意涵探討…………………………………………..34第四節幸福感之意義與相關理論……………………………………..38第五節相關研究………………………………………………………..43第三章研究方法……………………………………………………………49第一節研究樣本……………………………………………………………49第二節研究工具…………………………………………………………52第三節實施程序.………………………………………………………61第四節資料處理.………………………………………………………63第四章研究結果……………………………………………………………65第一節家庭成員互動行為與心理需求滿足之現況與關係……………65第二節家庭成員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與關係滿意…度、幸福感之關係…………………………………………………………………………68第三節家庭成員互動行為與心理需求滿足對關係滿意度、幸福感之效應………………………………………………………………………………70第四節家庭成員對彼此關係滿意在個人幸福感之效應………………93第五章討論與建議…………………………………………………………95第一節主要研究發現……………………………………………………95第二節討論………………………………………………………………98第三節建議……………………………………………………………102參考文獻……………………………………………………………………106中文部分………………………………………………………………106西文部分………………………………………………………………113附錄…………………………………………………………………………118附錄一家庭研究預試問卷(1).…………………………………………118附錄二家庭研究預試問卷(2).…………………………………………121附錄二家庭研究正式問卷…..…………………………………………124表  次表3-1預試樣本人數分配表………………………………………………….50表3-2正式樣本學校家庭數分配表………………………………………….50表3-3家庭成員平均年齡與教育程度摘要表……………………………….51表3-4家庭類型、人口數、居住地之摘要表………………………………52表3-5a家庭互動行為量表因素分析結果(以兄弟對待姐妹為例)………54表3-5b家庭互動行為量表因素分析結果(以女兒對待父親為例)………55表3-6家庭互動行為量表在十二項關係中的內部一致性係數……….……55表3-7a心理需求滿足感受量表因素分析結果(以女兒對待母親之感受為例)……………………………………………………………………………57表3-7b心理需求滿足感受量表因素分析結果(以母親對待父親之感受為例)……………………………………………………………………………58表3-8家庭心理需求滿足感受量表在十二項關係中的內部一致性係數...58表3-9家庭成員幸福感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59表3-10家庭成員個人幸福感相關…………………………………………..60表3-11關係滿意度量表家庭成員的內部一致性係數……………………..61表4-1家庭成員互動行為之統計分析………………………………………66表4-2家庭成員互動行為之相關…………………………………………..66表4-3家庭成員心理需求滿足感受之統計分析…………………………….67表4-4全家互動行為與心理需求滿足感受之相關………………….……..68表4-5全家互動行為與心理需求滿足感受之相關(個別成員)……….…69表4-6全家心理需求滿足量尺對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係……………70表4-7全家互動行為預測心理需求滿足之迴歸分析……………………….71表4-8全家心理需求滿足量尺對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72表4-9以親子互動行為預測子女心理需求感受之迴歸分析……………….74表4-10子女心理需求滿足對其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74表4-11以子女對父母互動行為預測父母心理需求滿足感受之迴歸分析..75表4-12父母心理需求滿足感受對其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76表4-13子女對父親的互動行為預測父親心理需求滿足之迴歸分析.……78表4-14父親心理需求滿足對子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78表4-15子女對母親的互動行為預測母親心理需求滿足之迴歸分析..…..81表4-16母親心理需求滿足對子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81表4-17父母對兒子的互動行為預測兒子心理需求滿足之迴歸分析..…..83表4-18兒子心理需求滿足對父母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84表4-19夫妻互動行為預測配偶心理需求滿足之迴歸分析...………...…86表4-20夫妻心理需求滿足對配偶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87表4-21手足互動行為預測姐妹與兄弟心理需求滿足之迴歸分析….…...89表4-22手足心理需求滿足對兄弟姐妹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90表4-23在四項角色中,對各項關係之滿意度對其個人幸福感的預測力..94圖  次圖1-1研究架構……………………………………………………………….9圖1-1SASB模式各叢集在四個象限分佈狀況(Benjamin,1996c)………19圖4-1互動行為、全家心理需求滿足對全家關係滿意度、幸福感之路徑圖(整個家庭)…………………………………………………………………72圖4-2父母對子女的互動行為對子女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76圖4-3子女對父母的互動行為對父母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77圖4-4兒子對父親的互動行為對父親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79圖4-5女兒對父親的互動行為對父親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0圖4-6兒子對母親的互動行為對母親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2圖4-7女兒對母親的互動行為對母親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2圖4-8父親對兒子的互動行為對兒子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4圖4-9母親對兒子的互動行為對兒子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5圖4-10妻子對丈夫的互動行為對丈夫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7圖4-11丈夫對妻子的互動行為對妻子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88圖4-12姐妹對兄弟的互動行為對兄弟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91圖4-13兄弟對姐妹的互動行為對姐妹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路徑圖………………………………………………………………………91 參考文獻壹、中文部分尹美琪(民77)。

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人生意義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王釗文(民89)。

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之互動情形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民77)。

中國女性的婚姻與職業。

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229-248頁)。

台北市:巨流圖書。

任鷹、沉毅、陳剩勇、董平等譯(民79)。

文化與自我-東西方人的透視。

台北市:遠流。

(原作者為MassellaA.J.等)。

危芷芬(民89)。

華人的關係類型與人際義務。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危芷芬、黃光國(民86)。

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台北大學生道德判斷的文化比較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40,137-153。

朱岑樓譯(民56)。

社會學。

台北市:三民。

朱美珍(民90)。

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之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友輝、陳淑娟、趙志裕(民80)。

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

載於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49-66頁)。

台北市:桂冠圖書。

余德慧(民80)。

中國人的心底故事。

載於余德慧(策劃),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1-14頁)。

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利翠珊(民84)。

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吳英璋、金樹人、許文耀(民80)。

面對壓力-身心健康手冊。

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吳就君、鄭玉英(民76)。

家庭與婚姻諮商。

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經熊(民81)。

內心悅樂之泉源。

台北市:東大圖書。

呂明、陳紅雯譯(民81)。

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

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政達(民80)。

中國人的幸福觀。

載於余德慧(策劃),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166-169頁)。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亦園(民88)。

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

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113-128頁)。

台北市:巨流圖書。

李育忠(民88)。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87)。

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

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李錦虹(民86)。

案主意圖與互補因素對治療關係形成的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妃(民91)。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分析研究─以大學生情侶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金耀基(民77)。

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

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75-103頁)。

台北市:桂冠。

施秀玉(民91)。

「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施協志(民92)。

國中學生性別、年級、編班與壓力因應、自重感、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彬(民83)。

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永河(民78)。

心理衛生學(上冊)。

台北市:大洋。

洪光遠等譯(民84)。

人格心理學。

台北市:桂冠。

(原著作者為PervinL.A.)胡中宜(民86)。

保護管束青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石譯(民78)。

自我的追尋。

台北市:志文。

徐玉珍(民80)。

鄉村家庭夫妻對家庭角色期望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螢(民91)。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心理。

徐秋央(民89)。

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隆德譯(民77)。

中國人與美國人。

台北市:巨流圖書。

(原作者為許烺光,出版於1970,譯自AmericansandChinese:purposeandfulfillmentingreatcivilizations.NewYork:NaturalHistoryPress.)翁令珍(民90)。

個別諮商歷程中人際行為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惠芬(民92)。

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

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張老師月刊社編(民76)。

中國人的面具性格。

台北市:張老師出版。

張志學(民88)。

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一項多維向度的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12,261-288。

張定綺譯(民82)。

快樂,從心開始。

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思嘉(民88)。

婚姻適應過程的探討:以新婚夫妻為例之質性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小型專題研討會系列(五)。

張春興(民78)。

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民80)。

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

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民83)。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市:東華。

張康樂譯(民77)。

母親角色。

台北市:遠流。

(原著作者為SchafferR.)張琇珺(民89)。

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善楠(民89)。

轉變中的華人價值觀─教育、政治與社會結構之互動。

台北市:商鼎文化。

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等譯(民91)。

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

台北市:五南。

曹中瑋(民73)。

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訓當(民85)。

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耀嘉(民90)。

家庭和諧的互動模式-儒家倫理觀與社會關係法則的檢驗。

未發表手稿。

莊耀嘉、王重鳴譯(民90)。

社會心理學。

台北市:桂冠圖書。

(原作者為Smith,E.S.,&MackieD.M.,1996出版)莊耀嘉、楊國樞(民86)。

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

本土心理學研究,7,282-338。

莊耀嘉、楊國樞(民88)。

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

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

莊耀嘉編譯(民79)。

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

台北市:桂冠。

陳怡吟(民91)。

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個人變項與其情緒困擾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君(民80)。

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勳(民89)。

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春秀(民89)。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媛燕(民77)。

已婚職業婦女的家人關係之研究。

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竹(民91)。

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洛(民87)。

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佩榮(民82)。

哲學入門。

台北市:正中書局。

彭懷真(民78)。

台灣企業業主的關係及其轉變-一個社會學分析。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懷真(民89)。

婚姻與家庭。

台北市:東大圖書。

曾端真(民87)。

婚姻與家族治療。

台北市:天馬文化事業。

曾艷秋(民90)。

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梓翔、劉文英、廖婉如譯(民91)。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台北市:雙葉書廊。

(原作者為WoodJ.T.,1999出版)費孝通(民80)。

鄉土中國。

香港:三聯。

黃光國(民77)。

中國人的權利遊戲。

台北市:巨流。

黃光國(民84)。

知識與行動。

台北市:心理。

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編著(民87)。

家庭概論(修訂再版)。

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曼婷(民90)。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智慧(民90)。

般若菩提心。

台北市:耀文圖書。

黃馨萍(民92)。

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中芳(民80)。

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

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社會人格篇(93-139頁)。

台北市:遠流圖書。

楊中芳(民88)。

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

本土心理學研究,12(12),105-179。

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譯(民86)。

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

台北市:巨流。

(原著作者為RobinsonJ.P.,ShaverP.R.&WrightsmanL.S.)楊國樞(民70)。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

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

楊國樞(民77)。

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

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9-23頁)。

台北市:巨流圖書。

楊國樞(民81)。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87-137頁)。

台北市:桂冠。

楊雅筠(民91)。

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慶豐(民80)。

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賈馥茗等編輯(民89)。

教育大辭書。

台北市:文景。

廖宏啟(民88)。

大學生人際行為之測量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梓辰(民91)。

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鳳池(民83)。

諮商員自我認知對諮商關係暨諮商行為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翟學偉(1993)。

中國人際關係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社會學研究,4,239-257。

劉敏珍(民88)。

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壎(民84)。

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

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鄭佩芬(民89)。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台北市:楊智。

鄭淑君(民81)。

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子女三角關係運作情形之分析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賴嘉凰(民87)。

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薛雪萍(民88)。

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王振寰(民88)。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台北市:巨流。

簡晉龍(民92)。

自我見構與主觀幸福感:自尊與相融和諧的角色。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顏映馨(民88)。

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建璋(民88)。

南部地區國小學生心理需求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分Abramson,L.Y.,Seligman,M.E.P.,&Teasdale,J.D.(1978).LearnedHelplessnessinhumans:CritiqueandReformulation.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87,49-74.Aida,Y.,&Falbo,T.(1991).Relationshipbetweenmaritalsatisfaction,resources,andpowerstrategies.SexRoles,24,43-56.Andrew,F.M.&Robinson,J.P.(1991).InMeasureofSubjectiveWell-Being.InMeasure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icalAttitudes.AcademicPress,61-70.Andrews,F.M.,&Withey,S.B.(1994).Socialindicatorsofwell-being:Americans’perceptionsoflifequality.NewYork:Plenum.Argyle,M.(1987).Thepsychologyofhappiness.NewYork:Methuen.Bakan,D.(1966).Thedualityofhumanexistence:Anessayonpsychologyandreligion.Chicago:RandMcNally.Bettercourt,B.A.,&Sheldon,K.(2001).Socialrolesasmechanismsfor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withinsocialgrou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1(6),p1131-1143.Benjamin,L.S.(1974).Structuralanalysisofsocialbehavior.PsychologicalReview,81(5),392-425.Benjamin,L.S.(1993).Interpersonaldiagosisandtreatmentofpersonalitydisorders.(5thed.).NewYork:Guilford.Benjamin,L.S.(1996b).Aclinical-friendlyversionoftheintersonalcircumplexstructuralanalysisofsocialbehavior.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66,248-266.Benjamin,L.S.(1996c).Introductiontothespecialsessiononstructuralanalysisofsocialbehavior.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64,1203-1212.Campbell,A.,Converse,P.E.,&Rodgers,W.L.(1976).ThequalityofAmericanlife.NewYork:Sage.Campbell,A.(1976).Subjectivemeasuresof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31,117-124.Carels,R.A.,&Baucom,D.H.(1999).Supportinmarriage:Factorsassociatedwithon-lineperceptionsofsupporthelpfulness.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13(2),131-144.Carson,R.C.(1969).Interactionconceptofpersonality.Chicago:Aldine.Crandall,J.E.(1984).Socialinterestasamoderatoroflifestr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7,164-74.DeciR.M.,&RyanE.L.(1985).Intrinsicmotivationandself-determinationinhumanbehavior.NewYork:Plenum.DeciR.M.,&RyanE.L.(2000).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and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55(1),68-78.Diener,E.(1984).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yBulletin,95(3),542-575.Diener,E.,Smith,H.,&Fujita,F.(1995).Thepersonalitystructureof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9(1),130-141.DinerE.,&LucasR.E.(1999).PersonalityandSubjectiveWell-being.InKahneman.D.,DienerE.,&SchwarzN.(Ed.),Well-being:TheFoundationsofHedonicPsychology.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Dufore,D.S.,&Syracuse,U.(2000).Maritalsimilarity,maritalinteraction,andcouples’sharedviewoftheirmarriag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SectionB:TheSciences&Engineering,61(3-B),1693.Fielder,P.(1994).Theexplorationofchangeeventsandchangeepisodesinpsychotherapy:models,tools,andoutcomes.InJ.Siegfried(Ed.),Therapeuticandeverydaydiscourseasbehaviorchange.(pp.141-165).NewJersey:Ablex.Filsinger,E.E.,&Thoma,S.J.(1988).BehavioralAntecedentsofRelationshipStabilityandAdjustment:AFive-YearLongitudinalStudy.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50(3),785-795.Gray,E.B.,Lovejoy,M.C.,Piotrkowski,C.S.,&Bond,J.T.(1990).Husbandsupportivenessandthewell-beingofemployedmothersofinfants.FamiliesinSociety,71(6),332-341.Heady,B.,&Wearing,A.(1990).Subjectivewell-beingandcopingwithadversity.SocialindicatorsResearch,22,327-349.Hodgins,H.S.,Koestner,R.,&Duncan,N.(1996).Onthecompatibilityofautonomyandrelatednes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2,227-237.Hurlock,E.B.(1974).Adolescentdevelopment(2thed).NewYork:McGraw-Hill.JohnK.&MichelleS.F.(1999).MotivationalDeterminantsofFlow:ContributionsFromSelf-DeterminationTheory.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39(3),355-369.Kiesler,D.J.(1983).The1982interpersonalcircle:Ataxonomyforcomplementarityinhumantransactions.PsychologicalReview,90,185-214.Kamo,Y.(1993).Determinantsofmaritalsatisfaction:AcomparisonoftheUnitedStatesandJapan.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10,551-568.LandryJ.B.&SolmonM.A.(2002).Self-DeterminationTheoryasanOrganizingFrameworktoInvestigateWomen’sPhysicalActivityBehavior.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54,332-354.Leary,T.F.(1957).Interpersonaldiagnosisofpersonality.NewYork:RonaldPress.Lorr,M.(1996).Theinterpersonalcircleasaheuristicmodelforinterpersonalresearch.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66(2),234-239.Markus,H.R.,&Kitayama,S.(1991).Cultureand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98,224-253.NewYork:McGraw-Hill.Maslow,A.H.(1987).Motivationandpersonality.NewYork:HarperandRow.McAdams,D.P.(1985).Power,intimacyandthelifestory:Personologicalinquiriesintoidentity.Homewood,IL:DorseyPress.Mendolia,M.,Beach,S.R.H.,&Tesser,A.(1996).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italinteractionbehaviorsandaffectivereactionstoone’sownandspouse’sself-evaluationneeds.PersonalRelationships,3(3),279-292.Nisbet,R.A.(1970).Thesocialbond:Anintroductionofthestudyofsociety.NewYork:AlfredA.KnopfInc.Omodei,M.M.,&Wearing,A.J.(1990).Needsatisfactionandinvovementinpersonalprojects:Towardandintergrativemodelofsubjectivewell-being.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3,245-252.Paddock,J.R.&NowickiS.Jr.(1986).TheCircumplexityofLeary’sInterpersonalCircle:AMultidimensionalScaling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50(2),279-289.Ptacek,J.T.,&Dodge,K.L.,(1995).Copingstrategiesandrelationshipsatisfactionincouple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1,76-84.Robert,J.M.&Harold,G.G.(1992).Theeffectsofgender,familysatisfaction,andeconomicstrainonpsychologicalwell-being.FamilyRelation,41(4),440-445.RyanE.L.(1995).PsychologicalNeedsandtheFacilitationofIntegrativeProcesses.JournalofPersonality63(3),387-428.Ryan,R.M.,&Lynch,J.H.(1989).Emotionalautonomyversusdetachment:Revisitingthevicissitudesofadolescenceandyoungadulthood.ChildDevelopment,60,340-356.Sabatelli,R.M.(1988).Exploringrelationshipsatisfaction:Asocialexchangeperspectiveontheinterdependencebetween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FamilyRelation,37(4),217-222.Sanderson,B.&Kurdek,L.A.(2001).Raceandgenderasmoderatorvariablesinpredictingrelationshipsatisfactionandrelationshipcommitmentinasampleofdatingheterosexualcouples.FamilyRelation,42,263-267.Sato,T.(2001).Autonomyandrelatednessinpsychopathologyandtreatment:Across-culturalformulation.Genetic,Social&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127(1),89-127.SchreursK.M.G.&Buunk,B.P.(1996).Closeness,autonomy,equity,andrelationshipsatisfactioninlesbiancouples.PsychologyofWomenQuarterly,20(4),577-592.SchwarzN.&StrackF.(1999).ReportsofSubjectiveWell-being:JudgmentalProcessesandTheirMethodologicalImplications.InKahneman.D.,DienerE.,&SchwarzN.(Ed.),Well-being:TheFoundationsofHedonicPsychology.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SeelbachW.C.&HansenC.J.(1980).SatisfactionwithFamilyRelationsamongtheElderly.FamilyRelations,29,91-96.Sheldon,K.&Kennon,B.A.(2001).SocialRolesasMechanismsfor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WithinSocialGrou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1(6),1131-1143.Strong,S.R.,Hills,H.I.,Kilmartin,C.T.,DeVries,H.,&Lanier,K.(1988).Thedynamicrelationsamonginterpersonalbehaviors:Atestofcomplementarilyandanticomplementar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4,789-810.Sullivan,H.S.(1953).Theinterpersonaltheoryofpsychiatry.NewYork:W.Norton&Co.INC.Thibaut,J.W.&Kelley,H.H.(1959).Thesocialpsychologyofgroups.NewYork:Wiley.Tiggle,R.B.,Peter,M.D.&Vincent,J.(1982).Correlationalanddiscrepancyindicesofunderstandingandtheirrelationtomaritalsatisfaction.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February,209-215.Veenhoven,R.(1994).Ishappinessatrait?Testsofthetheorythatabettersocietydoesnotmakepeopleanyhappier.SocialIndicatorsResearch,32,101-160.WallersteinJ.S.(1994).Psychologicaltasksofmarriage.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64(4),640-650.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2. 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3. 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4.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5. 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6. 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7.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 8. 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9. 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 10. 台灣企業業主的”關係”及其轉變-一個社會學的分析 11. 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2. 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 13. 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 14.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 15. 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之分析   1. 鄭伯壎(民84)。

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

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2. 楊國樞(民70)。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

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

3. 楊中芳(民88)。

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

本土心理學研究,12(12),105-179。

4. 莊耀嘉、楊國樞(民88)。

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

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

5. 莊耀嘉、楊國樞(民86)。

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

本土心理學研究,7,282-338。

6. 張志學(民88)。

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一項多維向度的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12,261-288。

7. 李美枝(民87)。

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

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8. 利翠珊(民84)。

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9. 危芷芬、黃光國(民86)。

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台北大學生道德判斷的文化比較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40,137-153。

  1. 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 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3. 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4. 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 5. 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6. 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 7. 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 8. 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9. 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之探討 10. 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 11. 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2. 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13. 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14. 探討已婚者之關係自我決定、犧牲知覺與婚姻滿意度及個人幸福感的關係 15. 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