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紀登斯的「第三條路」 一種貌似激進的政治修辭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紀登斯分析困境之後,因而歸結說:「第三條路的總目標就是要幫助公民在大時代的重大變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些變革就是:全球化、個人生活中的各種改變 ... 移至主內容 評紀登斯的「第三條路」──一種貌似激進的政治修辭學 2000/03/23公共論壇Mapuna 紀登斯(AnthonyGiddens)是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院長,他在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作為他自一九九四年出版「左右之外」(BeyondLeftandRight)之後迄今的思想總結,也為當權英相湯尼.布萊爾(TonyBlair)所領導的新工黨充當思想坦克。

他的企圖很偉大,他說「第三條路的意義在於:他試圖超越老式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因此,在他的這本小書中,先是紮了幾個象徵左右思惟的稻草人供他演練武功,才隨後顧盼自雄地提出第三條路的總目標和政治綱領。

在這裡,我們不擬討論紀登斯如何定義和分析「老式社會民主」和「新自由主義」,這又將是一篇長篇,因而我們要集中全力來描述、勾勒他這個「第三條路」的輪廓,來看看媒體圈、學術界和政治人物口口聲聲讚揚的「第三條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任何政治綱領和行動政略,必牽涉到「社會分析」,必須先對社會有實在和具體的考察和分析,釐清問題意識,而後方能結合理論,提出實踐的綱領和政略,想當大師的紀登斯當然也這樣做了,他總結十到十五年來英國的政治局勢,提出了政策環境所面臨的五種兩難困境,藉著這些困境來描述一種「新價值觀」的萌芽,作為接下來提出方案的前置作業。

他提出的這五種兩難的困境分別是:全球化風潮鬆動國族界線、個人主義摧毀了以共同價值和公共關懷的社會的產生、左與右路線之爭、主流政治空洞化而亞政治活躍(社會團體活躍),以及生態議題、生態政治日益重要。

這五種困局,代表著一種價值觀的革命已然誕生,紀登斯認為,這個革命就是要去倡導與調和正義社會必備的四種基本價值:平等、機會、責任及社區,讓所有人民享有最大的自由並發揮最大的潛力。

因而也唯有順應著這種價值觀的改變,去除掉「不合時宜」的「舊思惟」,才能順天應人地營造出一片新天新地。

那麼我們不妨就來看看紀登斯在這裡為他所謂的「舊思惟」所量身定做、精心設計出來的五種困局到底是什麼。

首先,面對全球化下的國家角色定位,他認為全球化雖然鬆動國族,卻也創造了地方認同的可能性,因而從總體上來看,也可以說國家在某一些情況下,比過去擁有更多的權力。

我們知道,全球化的資本與人口的流動鬆動了國族的界線,然而在政治上卻沒有出現相應的「熔爐」作用,反而導引出地域政治的角色更為突出,出現「全球在地化」的矛盾現象。

紀登斯沒有「社會學的」去探究這個認同現象,反而將「全球在地化」的現象當作全球化下國家問題的出路和解答,因為國家總是一定的區域政治集合體,所以國家的角色在全球化中不是趨於削弱,因為加加減減,國家的總體權力仍是不變的,甚至是加強的,而比起一個強調普遍性的「大有為」國家而言,區域政治總是更「多元」、更為符應「在地需求」、更貼近「實質民主」,因而國家在全球化的困局中仍是大有可為,只要國家能夠致力於這些新興「價值」的實現。

其次,紀登斯提出個人主義盛行,摧毀了以公共價值和關懷而存在的社會的困局。

在描述完這個困局之後,紀登斯話鋒一轉,指出這種個人主義只是「道德變遷」的表現。

這些道德就是生態、人權、性自由等等價值的勃興,只是人們忽略了這些價值也必須是一種道德,一種責任,所以人們必須以更積極的方式來認同自己的生活,並且負責任。

這就使得「個人主義」的困局和紀登斯念玆在玆的「認同政治」產生了調和,開始朝向國家去積極地運動了起來。

在紀登斯眼中,無論是全球化或個人主義,都只是政治權力的「認同」問題,完全與左右派爭議的「資本全球流動」或「階級矛盾」毫不相關。

而紀登斯認為主張「公共價值和關懷而存在的社會被摧毀應該解讀為道德變遷」,這種「何不食肉糜」式的公共價值和關懷,恰與右派道德企業家的慈善嘴臉不遑多讓,軟調的呼籲人與人間彼此尊重,要對自己負責,並沒有脫離傳統右派面對左派質疑時談問題的方式,只不過內容換成了生態、人權、性自由,此外哪裡有什麼新的第三條路? 無論如何,紀登斯已經臉不紅、氣不喘地談到左右派的論爭,他說:「隨著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經濟管理理論的衰亡,左和右之間的主要分界線之一已經消失,或者至少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會消失。

」而且,有一些議題浮現,比如說性別、族群、認同等,都不能被包含在左與右派之中,所以,他主張要邁向「中間左派」,這個中間左派可不是溫和左派,而是會提出激進解決方案的左派喔!這個中間左派仍要以左派的平等和正義主張為核心,容納「生活政治」,把生活、身份認同等議題也成為政治議題的部份。

問題是,紀登斯到底怎麼認識他所謂的左右派呢?對他而言,左右派的爭議是一種價值觀的衝突、是道德的衝突,因而左與右路線之爭只是一種形式對立的「認同政治」之爭。

問題是,左右之別不過是一時政治氛圍下的產物,而這個政治氛圍已如昨日黃花,這是舊的價值、舊的道德,這些舊思惟已經失去了現實的生活內容,而成為純粹抽象的意識形態之爭。

性、性別、族群等等才是當前現實的生活內容,所以積極的進步意義必須從這些生活內容中去尋求,尋求這些生活內容的平等、正義。

左右路線之爭脫離了生活內容,因而不能再是一種進步的爭議。

所以他說「中間左派」才是容納「生活政治」的進步左派。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間左派」呢?中間的意思,是關懷左右所不能逃避、共同關懷的生活內容,偏左的意義,是對這些生活內容的主張必須激進,要求實質的平等和正義。

所以紀登斯同時既跨越左右,又超越左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間左派」。

紀登斯為人們設計的第四種困局是主流政治行政效率低落。

這個困局需要民間社會有公民形成組織,透過社會運動等形式,形成活躍的亞政治,形成政治權力。

繼承前面的論述,紀登斯骨子裡認為主流政治關心的是政治層面的「普遍性」,而無論左右的政治光譜都著重這種「普遍性」,因而存在「大有為政府」的迷思。

然而這種「普遍性」是脫離現實生活、是落伍的政治主張。

由個別的、獨立的公民所提出的亞政治才是多元的、實質民主的現實表現。

市民社會才是實質的生活領域,亞政治正是從這個生活領域出發,形成推動、監督、制衡的政治機制。

換句話說,只要跳脫普遍性的迷思,市民社會也就從而擺脫了黑格爾式的詛咒,可以既是個人的、生活的、又是國家的、政治的。

接著紀登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的構想要和其他篇章提出的諸多綱領政略來看,可以發現,他主張政府、市民社會和企業形成一個動態的三角形,政府必須要扶植市民社會,所以必須程度不一的介入或退出市民社會,並且可以藉由引進企業,來解決市民社會的問題,並調和兩者的衝突,這個動態三角形非常好用,絕對可以用來解決社區犯罪問題、失業問題、生態問題。

這個動態三角形是紀登斯最自傲的部分,簡直就是扳倒左右兩派,殺出一條生路的唯一方式。

我們不妨審視一下這個三角形是怎麼巧妙地架構起來的。

「認同政治」強調行動的主體,在他的分類下,三角形的三個角落分別是政府、企業和市民社會,分別是公共領域、經濟領域、生活領域的行動主體。

有意思的是,對於其中的政府和市民社會,在前述的困局中都扮演了要角,但是企業卻被技巧性的忽略了。

這個忽略實在是意味深長,它意味著企業不處於困局中,它只解決問題而不製造問題;同時它無須討論的又是經濟領域(市場)中的運動主體,紀登斯沒有明說的立場,在此暴露無遺,我們也終於明白,「第三條路」為何能「超越左右」,因為左右派爭議的核心就在市場,只要我們向鴕鳥看齊,自動承認市場是資本家的天下,左右爭議自然消弭於無形。

然而,即便在「認同政治」的思惟下,市場的主體也從不只是企業,起碼我們不應忽略了勞工,更不應忽略偉大的消費者。

但是,無論是工人或消費者,卻都在紀登斯的大筆一揮之下飛出了經濟領域,匍匐在市民社會之中,禁錮在細索的生活裡,除非人們以「認同」來相互標誌,否則人們只能是毫無面目、毫無自在位置的大眾(mass)。

這確實是個令人震驚的「新思惟」!庸俗經濟學敢做不敢說的事,紀登斯毫不羞愧地大聲說了出來,而且還大言不慚的宣稱這是一種「新道德、新價值」,從臉皮的厚度來說,紀登斯不虧是個令人讚嘆的大師! 紀登斯認為,透過公民參與決策,政府作風險政策,政府、企業和人民可以三贏。

可是,這真的作得到嗎?紀登斯老王賣瓜說:「是否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但這確實是可以實現的。

」以生態問題為例,他自言自語地「證明」說,生態現代化的國家,在各個工業國中是最清潔和綠化程度最高的啊!換句話說,紀登斯提出「生態議題、生態政治日益重要」的第五項困局,其實不過是用他那敏感於政治氣候變化的狗鼻子「聞」出來的選擇。

把環境保育問題抽離出來作為獨立的範疇,成為人道主義式的環境保育,根本就是右派的主觀幻想,真正破壞環境的是工業怪獸,但是在人道主義的環境保育中,資本家卻又搖身一變,成為追求環境和生活品質的品味家和慈善家。

難怪資本家只解決問題而不製造問題,因為「第三條路」,其實只是資本家專用的一種化妝品品牌,它可以把資本家的猙獰面目給掩蓋起來。

紀登斯分析困境之後,因而歸結說:「第三條路的總目標就是要幫助公民在大時代的重大變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些變革就是:全球化、個人生活中的各種改變和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所以,第三條路提倡的價值是:平等、保護弱者、自律的自由、無責任即無權利、無民主即無權威、普世性的多元主義、哲學上的保守主義。

這些詞彙到底是在講什麼,不懂也沒有關係,政治人物總也有些「優質民主」、「永續發展」等話語,大家講得大同小異,人民看得眼花撩亂,為了避免頭昏,我們要從具體的實踐綱領和政略來檢視,免得掉入理論和理論語彙的五里迷霧中。

第三條路的具體策略是這樣的。

紀登斯說,左派最關心的是「平等」,也就是貧富差距和階級問題,第三條路當然也講求平等,不能苟同於右派將社會階層視為理所當然。

不過,紀登斯說,雖然數據上發現貧富差距日益嚴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趨勢必然會持續下去或日益惡化。

」因為「技術創新是一個無法估量的因素」,而且,收入的統計資料也因為有地下經濟,所以難以評估。

因此,紀登斯話鋒一轉,主張平等必須要重新定義。

他說,平等就是「包容」,就是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能夠公共參與,而包容就是「不排除」,那社會中誰被排除出去了呢?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

社會底層的窮人被社會主流機會所排斥,必須透過資本主義賣便宜的御飯團來解決;而富人群體的離群所居是所謂的「菁英反叛」,它們生活在壁壘森嚴的社區中,不參與公共教育和健保,所以必須發起他們也會關心的議題,比如說生態議題,吸引他們參與公共領域。

從這裡,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紀登斯討論問題的方式。

紀登斯從不真的從「階級」範疇討論問題,而是先改變「平等」的定義,把「階級」的嫁接為平等問題,再說平等是包容,包容是不排除,不排除是不把富人和窮人從政治上排除出去,這就與左右派爭論的「階級和平等」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可是他還在滔滔不絕,這是標準紀登斯的論述方式。

這種手法不僅僅用在階級問題上,也淋漓盡致地運用在各種分析上。

比如說,紀登斯論述「退休問題」時,先定義「退休問題」是退休年齡的問題,他主張要退休年齡要彈性化,讓年輕人也可以使用退休資金,老年人的退休年齡彈性化,把老年人當作是資源,而身體衰弱的老人怎麼辦?紀登斯自問自答說:「這些問題已經超出了本書討論的範圍」,所以也就不討論囉。

失業和退休議題在「第三條路」中,就像紀登斯處理環境議題一樣,與資本主義的規律毫不相關。

以左派的觀點來看,退休問題和失業救濟是國家吸納剩餘勞動力的方式,是國家為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收拾爛攤子的制度。

紀登斯針對失業問題只是東一點、西一點的提出解決方案,比如說兩三年再交一次稅,可以幫助工商企業來維持創新和競爭力,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另外,終身教育、公私合營、推動家庭與工作兼顧的政策,這些都是政府可以作為的方法,而且紀登斯實在也沒有把握,他又開始自言自語地問,這些方法可以解決失業問題嗎?他自己就說,「沒有人知道」,因為「既然沒有人可以預言全球資本主義是否能在將來提供充分的工作機會,就不應該傻到去照著如此的預設來行事。

」 類似的例子在書中數不勝數,好比說主流經濟學對福利國家最大的質疑在於財政問題,他們認為社會福利將會拖垮國家財政。

紀登斯為了證明「第三條路」是一條可行的道路,不會重蹈左右兩派的覆轍,因而主張「積極的福利概念」,認為福利國家之所以會拖垮財政,是由於某種道德危機,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邏輯毫不相關,比如說,失業救濟如果被人們消極地利用來逃避勞動力市場,就是一種道德危機,高福利高失業的社會就會產生,財政就會赤字連連。

因此,第三條路的福利制度必須培育「心理─邏輯利益」。

最後,我們都等著紀登斯提出「所謂左右派不能解決的問題」,了解他所宣稱唯有在「第三條路」中才可以得到的救贖。

可是,看了他的解決策略,理論大師的光環就剩下幾燭光,在風中搖搖欲墜,比如說性別與「性∕別」議題,紀登斯主張引進「民主家庭」的道德就一次OK,在民主的家庭中,民主意味著平等、相互尊重、獨立自主、以溝通來做出決策,於是男女平等、父母與子女不再有家庭暴力、同性戀家庭不再受到歧視,政府就不要太去管制離婚,而且要考量離婚後,很多爸爸也想要照料小孩,也應該給他們機會。

說了這麼多,我們也算粗粗瀏覽過「第三條路」這本小書的主要內容了,問題是該如何定義「第三條路」呢?特別是當紀登斯宣稱他的「第三條路」是「超越左右」的。

這確實是個難題,我們願意這麼說,在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學」來說,「第三條路」確實是左右不能及。

左右派的爭議在於市場,是具體的、生活的人們所身處的自在位置,然而紀登斯用他特殊的政治美學去忽略了這個問題,而用抽離了自在位置的某種「認同政治觀」來作為一切矛盾辭彙的連接詞,性別、族群、世代、階級的內容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們作為「認同政治」的形式,而且只要這個形式是平等、自由、正義的,這個世界自然就是個太平盛世。

以「認同政治」為主軸來審視全書,我們會發現「第三條路」不斷在同義反覆,而論理的方式則是套套邏輯,好比說雞生蛋、蛋生雞,好蛋生好雞、壞雞生壞蛋,錯誤的價值觀導致政治困局、正確的價值觀(當然就是「第三條路」)解決政治困局。

在這樣的修辭邏輯下紀登斯要批左打右並不難,重點是,他要提什麼樣新的解決策略,可是,他提出解決策略的方式就是「善用修辭」,不斷跟大家「花」問題,唬得大家一愣一愣的。

看了這些不用大腦就可以提出策略,我們也算是安心不少,這樣都可以當理論大師,研究生要寫碩士論文畢業想必也不難。

問題是,面對紀登斯拚命擦脂抹粉所要掩蓋起來的真實世界,我們究竟要如何回應呢? 建議標籤: 政治 臉書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