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習慣原始的讀書方法,我們都可能落入「低等勤奮陷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頭會越滾越快,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

不過,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你就不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甚至有可能 ... 電子書 分享書 閱讀最前線 犢創 mooPub Togglenavigation 首頁 閱讀 閱讀好好玩 書單 閱讀意見 好書秒讀 雜誌精選 活動訊息 排行榜 專欄 不定時專欄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譚光磊灰鷹巢城 閱樂書店書沙龍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歷史檔案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施寄青的當頭棒喝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葉佳怡讀字作夢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 維斯塔愛看書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 老貓出版偵查課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GENE思書軒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閱讀夏LaLa 果子離群索書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冬陽一直推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 法律白話文運動 吳曉樂:有時流離 說書SpeakingofBooks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 評書青鳥 外邊世界 每月專題 世界就是我們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 陳栢青之壞品味 專訪/記錄 專訪 活動記錄 產業 華文市場 國際風向 讀犢看出版 更新 犢叔扭扭 版本紀錄 聯絡我們 訂閱閱讀最前線 讀者投稿 活動合作 讀者遞麥 Readmoo電子書 Thefollowingtwotabschangecontentbelow.作者最新文章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Readmoo編輯團隊的最新文章(more...) 經典漫畫的真正價值-2022-08-25 如果要選一個世上最像臺灣的地方,這個答案非沖繩莫屬-2022-08-25 韓首位犯罪側寫師:自白與反省是兩碼子事-2022-08-25 文/成甲 在談臨界知識之前,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知識? 我們學了很多年知識,但什麼是知識,似乎一下子說不清楚。

比如:「回」字有四個寫法是知識嗎?朋友圈裡吐槽春晚的文章是知識嗎?羅輯思維「得到」App中的課程音頻是知識嗎? 這些內容是不是知識,答案可能見仁見智,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達成共識:它們都是資訊。

在我的定義裡,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也就是說,上述三條資訊是不是知識不是一個客觀存在,它取決於瞭解他的人能否使用這些資訊改變自己的行為,產生新的結果。

如果你讀了一篇文章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資訊。

只有在你讀完一篇文章、瞭解一個觀點之後,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資訊才是知識。

換一種角度看,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考和方法是否得到改變。

如果你學習後和學習前,思考和行動都一樣,那麼顯然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就只是一些資料;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之後,它就成了資訊;但只有你知道如何改變你的行動,資訊才變成你的知識。

因此,本書對知識的定義就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

什麼是臨界知識? 但是,知識是不平等的。

有些知識要比其他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

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這一資訊,當遇到土石流的時候就會往山體兩側跑,而不是試圖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

石頭會越滾越快,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

不過,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你就不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像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及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我稱為「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套用了核子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臨界質量」。

臨界質量是指要產生核爆炸需要的裂變材料質量,只有突破這一臨界值,才能產生驚人的核爆炸。

與此相似,有些知識也能夠發生裂變,可以對我們生活的許多面向進行指導。

而當你儲備的臨界知識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

低等勤奮陷阱:抄筆記,不會讓你卓越 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

讀書,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

可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也沒有發現和掌握臨界知識呢?在我看來,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過去,我也讀過不少書,可是這些書現在再拿出來看的時候,我發現基本是白讀了。

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記不得。

可是,我過去讀書真的很勤奮,為自己制訂年度讀書計畫──一年要讀完100本書,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讀完20頁,哪怕已經很累很睏,為了完成目標,都要在床前讀完書。

兩年來,我讀了200多本書。

我不是說這段讀書經歷沒用,而是現在回想,我覺得痛心、可惜。

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獲得的卻是不成比例的收穫。

那時,我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

當然,我們在今天讀同一本書和過去相比看到了不同的內容,可能與我們的經驗和閱歷發生變化有關。

可是,我更加清楚: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在過去的兩年裡採用新的讀書方法,即使閱歷沒有變化,我也能只花一半的時間就獲得翻倍的收穫,就像我現在做的一樣。

那麼,為什麼我會陷入「低等勤奮陷阱」?又是如何跳出來的呢?我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抄筆記。

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可那些抄記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就是低等的勤奮。

讀書方法的升級: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讀書的方法是低效落後的。

我以為讀完書記不住,是我記憶力的問題。

而且,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情況。

大家說:讀書之後都忘掉是正常的,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

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多麼荒謬:我記不住書中的每個字不要緊,可是我連書裡說了什麼也記不得啊!我連自己讀了什麼都不記得,還能內化成能力? 事實上,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是最忘不掉的。

那麼,為什麼傳統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簡單: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

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資訊,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英國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

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

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

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運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胸部豐滿(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前陣子播出的英國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裡,福爾摩斯就是靠記憶宮殿訓練自己超強的記憶力。

當然,讀書並不等於背書,然而大腦這種透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

透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資訊,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我們看似節省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於是,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地,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我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

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

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讀書方法卻很少有人踐行?或許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新刺激,快速把書讀完……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快步向前去獲取更多、更多……但古人早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 那麼,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

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

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經常閱讀我的公眾號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會運用到複利、機率論、邊際收益等概念與模型。

這其實就是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

這樣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

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

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

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透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低等的勤奮。

※本文摘自《精準學習》,立即前往試讀►►► 大腦學習知識精準學習經驗考試背書記憶力讀書方法資訊 ←低俗的藝術,就是反應時代真相的藝術 不論你是不是女性主義者,女性主義都會捍衛你應有的權利→ 您可能還想看... 「Deepdown,Iamstillababy.」在她的世界裡,革命不會老 247月,2017 伴侶在一起時間越久,長得越像:互相模仿的「夫妻臉」 2910月,2021 當有一個男人居然說出金星語時,所有男人女人都會停止說話注視他 97月,2017 你屬於叢林,卻也不屬於叢林──《森林王子》 215月,2018 Copyright©2020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加入粉絲團,天天帶給你有趣的閱讀新聞 Readmoo電子書店 加入Line好友 訂閱電子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