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光和七年-建安二十五年)是指黃巾之亂起,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2年自建年号、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 ... 東漢末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光和七年-建安二十五年)是指黃巾之亂起,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2年自建年號、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東漢末年被歸入廣義的三國時期。

目次 1背景 2刺史改州牧 3地方割據 4割據勢力列表 5後世影響 5.1文化 6參考文獻 7參考書目 背景[編輯]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1]。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1],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1],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

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1]。

社會現況,當時的年輕人,熱中用言語攻擊前輩。

[2] 刺史改州牧[編輯]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3]。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

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因刺史多死於黃巾之亂、涼州之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於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3]。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3]。

地方割據[編輯]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

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非常不好[4]。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袁術、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堀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4]。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

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

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又受荊州蒯.蔡兩大世家的挾制,晚年遭遇長沙太守張羨父子的叛亂,又廢長立幼導致長子劉琦自請出鎮江夏。

他死後,次子劉琮繼位,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4]。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繫,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4]。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

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後又歸順掌控朝廷的李傕、郭汜 ,不過後來發生內鬥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4]。

此外,民間出現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現的武裝集團,例如張角領導的黃巾賊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

另外還有一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間割據勢力,那就是張魯在漢中地區領導的五斗米道教眾[4]。

涼洲枹罕的宋建則自立為「河首平漢王」,設百官改年號,並割據三十年;宋建以王的身份建國(有百官制及年號),為歷史之先。

割據勢力列表[編輯] 各地勢力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各地勢力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河北地區(青、冀、并、幽四州) 袁紹,後繼者分裂為袁譚、袁尚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189-207 公孫瓚 幽州右北平 187-199 公孫度,後繼者為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公孫淵稱燕王) 幽州遼東 189-238 劉虞 幽州 187-193 張楊 并州上黨 190-198 張燕 并州黑山一帶 185-205 韓馥 冀州魏郡 189-191 中原地區(司隸三河及徐、豫、兗三州) 曹操、後繼者為曹丕(及後曹丕篡漢建立曹魏) 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 192-220建立曹魏 呂布 先後曾據長安、兗州,後據徐州 192-198 王匡 司隸河內 189-191? 袁遺 兗州山陽 189-192? 橋瑁 兗州東郡 189-190 張邈 兗州陳留 189-195 張超 徐州廣陵 189-195 鮑信 青州濟北 189-192 張繡 荊州宛郡 196-199 孔融 青州北海 189-195 劉岱 兗州 189-192 陶謙 徐州 189-194 孔伷 豫州 189-190 漢江地區(荊、揚、交三州) 孫堅,後繼為孫策、孫權(及後孫權稱帝建立孫吳) 曾據豫州,後據揚州、荊州、交州 186-191、194-229建立孫吳 袁術(及後僭號稱帝建號仲家) 曾據荊州南陽,後據揚州淮南、壽春 189-199 劉表,後繼為劉琮 荊州北部,之後將治理範圍擴及荊州南部與交州以北 190-208 劉度 荊州零陵 208-209 金旋 荊州武陵,初任漢陽太守,受漢廷之任命移治武陵 208-209 趙範 荊州桂陽 208-209 韓玄 荊州長沙 208-209 嚴白虎 揚州吳郡 ?-196? 士燮 交州交趾 189-211 劉繇 曾據揚州曲阿,敗給孫策之後移治豫章。

192-196 陳溫 揚州淮南 189-192 王朗 揚州會稽 193-197 西北、巴蜀地區(司隸三輔及涼、益二州) 劉備(及後稱帝延續漢室,史稱蜀漢) 先後曾據青州平原、徐州、荊州,後據益州 193-221建立蜀漢 馬騰,後繼者為馬超 涼州武威一帶 193-214 韓遂 涼州西平、金城一帶 185-215 宋建(稱河首平漢王) 涼州枹罕 185?-214 劉焉,後繼者為劉璋 益州 188-214 張魯 益州漢中 189-215 李傕 雍州、司隸、涼州東部 192-198 董卓 雍州、司隸、涼州東部 188-192 後世影響[編輯] 文化[編輯] 正史《三國志》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從黃巾之亂開始,包括了這一時期,直到三分歸晉而結束。

後世的文化作品因而把東漢的群雄割據時代的歷史視為三國歷史的一部份,兩者的歷史關係非常緊密。

《三國演義》的內容也以《三國志》為本,橫跨群雄割據和三國鼎立的兩個時期,直到晉滅吳為止。

三國系列遊戲則在這個基礎上對歷史再進行加工。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童超.第八章第一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三國風雲》.1993:38-39.  ^孔融《論盛孝章書》,收錄於《文選》第四十一卷:「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

」 ^3.03.13.2童超.第八章第二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三國風雲》.1993:39-40.  ^4.04.14.24.34.44.5童超.第八章第三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三國風雲》.1993:40-41.  參考書目[編輯] 《三國風雲》,童超,知書房出版社,ISBN978-986-6344-26-8 閱論編漢朝歷史秦末與西楚大澤鄉起義 ·秦末民變 ·義帝反秦 ·鉅鹿之戰 ·破釜沉舟 ·入關滅秦 ·約法三章 ·鴻門宴 ·戲亭分封 ·暗渡陳倉 ·楚漢戰爭(定三秦之戰、成皋之戰、安邑之戰、彭城之戰、井陘之戰、滎陽之戰、陽夏固陵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西漢白馬之盟 ·郡國制 ·布衣將相 ·漢承秦制 ·白登之圍 ·和親匈奴 ·消滅異姓王風潮 ·呂后稱制 ·蕭規曹隨 ·誅呂安劉 ·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樂府、漢賦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夜郎自大 ·征服西南夷 ·滅滇國 ·漢匈戰爭 ·馬邑之謀 ·漢武帝幣制改革 ·鹽鐵國營 ·刺史制度 ·察舉制 ·酎金失侯(推恩令、附益法) ·獨尊儒術 ·漠北之戰 ·漢滅朝鮮之戰 ·南平百越 ·漢平南越之戰 ·李廣利降匈奴 ·蘇武牧羊 ·漢攻大宛之戰 ·司馬遷寫史記 ·滅東越 ·東甌內遷 ·武帝求仙 ·巫蠱之禍 ·輪台詔 ·霍光輔政 ·昭宣之治 ·石渠閣會議 ·鹽鐵論 ·郅支之戰 ·西域都護府 ·竟寧出塞 ·外戚干政 ·王莽代漢新朝與更始帝王莽改制 ·赤眉、綠林起義(綠林起義 ·赤眉起義) ·昆陽之戰 ·劉玄稱帝(綠林軍) ·劉盆子稱帝(赤眉軍) ·公孫述稱帝 ·隗囂割據東漢東漢統一戰爭 ·雲台二十八將 ·尚書台 ·王景治黃河 ·取消都試 ·光武中興 ·馬援征嶺南之戰 ·造紙術改進 ·匈奴內訌 ·佛教內傳 ·白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觀會議 ·竇憲北伐 ·燕然勒石 ·永元之隆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鄧氏稱制 ·閻顯干政 ·西域長史府 ·孫程之變 ·張衡觀天 ·九江之亂 ·梁冀專權 ·太學清議 ·黨錮之禍 ·鴻都門學 ·東漢與羌的戰爭 ·東漢與鮮卑的戰爭 ·鮮卑興起 ·黃巾之亂 ·五斗米道 ·涼州之亂 ·誅滅十常侍 ·董卓進京 ·討伐董卓之戰 ·群雄割據 ·李郭之亂 ·曹操迎天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文學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潼關之戰 ·漢中之戰 ·南匈奴解體 ·樊城之戰 ·曹丕代漢專門史 漢朝行政區劃(西漢·東漢·蜀漢) 漢朝經濟 漢朝農業 與羅馬的關係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閱論編三國歷史漢末黃巾之亂 ·涼州之亂 ·共討董卓專權 ·群雄割據 ·孫劉襄陽之戰 ·界橋之戰 ·龍湊之戰 ·巨馬水之戰 ·李傕郭汜之亂 ·封丘之戰 ·陶謙討伐戰 ·濮陽之戰 ·孫策渡江自立門戶 ·曹操迎天子 ·募民屯田 ·宛城之戰 ·袁術稱帝 ·張繡討伐戰 ·呂布討伐戰 ·易京之戰 ·白馬之戰 ·延津之戰 ·官渡之戰 ·烏巢之戰 ·倉亭之戰 ·博望坡之戰 ·黎陽之戰 ·夏口之戰 ·鄴城攻略戰 ·南皮之戰 ·北征烏桓 ·江夏之戰 ·長坂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江陵攻略戰 ·合肥之圍 ·借荊州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體 ·第一次濡須口之戰 ·益州之戰 ·張魯討伐戰 ·逍遙津之戰 ·建安文學 ·第二次濡須口之戰 ·漢中之戰 ·樊城之戰(關羽北伐) ·三國鼎立曹魏曹丕篡漢 ·九品中正制 ·洞口之戰 ·第三次濡須口之戰 ·江陵防衛戰 ·廣陵事變 ·石亭之戰 ·街亭之戰(天水之亂) ·合肥新城之戰 ·魏滅燕之戰 ·興勢之戰 ·討伐高句麗 ·提倡玄學 ·曹爽專權 ·高平陵之變 ·司馬氏專權 ·王凌之亂 ·東興之戰 ·合肥新城之戰(諸葛恪北伐) ·毌丘儉文欽之亂 ·諸葛誕之亂 ·甘露事變 ·竹林七賢 ·魏滅蜀漢之戰 ·鍾會之亂 ·永安之戰 ·魏滅燕之戰 ·司馬炎篡魏蜀漢劉備稱帝 ·夷陵之戰 ·諸葛亮南征 ·出師表 ·諸葛亮北伐 ·蔣琬、費禕治國 ·姜維北伐 ·興勢之戰 ·仇國論 ·黃皓專權 ·魏滅蜀漢之戰東吳夷陵之戰 ·交州領化 ·石亭之戰 ·孫權建國 ·嶺南開拓 ·夷洲探尋 ·合肥新城之戰 ·呂壹專權 ·二宮之爭 ·諸葛恪專權 ·東興之戰 ·合肥新城之戰(諸葛恪北伐) ·孫峻專權 ·壽春馳援 ·孫綝專權 ·諸葛誕壽春馳援 ·交阯之亂 ·孫皓暴政 ·西陵之戰 ·郭馬之亂 ·晉滅吳之戰燕國公孫淵稱王 ·魏滅燕之戰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東漢末年&oldid=68673922」 分類:東漢歷史事件三國歷史事件184年220年229年中國歷代亂世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کوردیEnglishEspañolFrançaisHrvatskiBahasaIndonesia한국어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ไทย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