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調式和調性結合,決定了該段音樂所用的調。

將調式中的所有的音從主音開始,按照音高從低到高排成一列,就是該調式的音階。

調式的種類繁多,不僅僅是構成調式的音的 ... 調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包含過多行話或專業術語,可能需要簡化或提出進一步解釋。

(2014年12月21日)請在討論頁中發表對於本議題的看法,並移除或解釋本條目中的行話。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20年10月26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0年10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調式是若干個以特定順序連接起來的音以一個主音為中心形成的集合[1]。

這些音互相之間具有某種特定的音程關係,並在調式中擔任不同的角色。

調式是決定音樂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調式和調性結合,決定了該段音樂所用的調。

將調式中的所有的音從主音開始,按照音高從低到高排成一列,就是該調式的音階。

調式的種類繁多,不僅僅是構成調式的音的關係不同,連數目也有區別,世界各國遍用的大調式、小調式和民族調式。

否定調式的音樂稱為無調性音樂。

目次 1分類 1.1大調式 1.2小調式 1.3五聲調式 1.4古希臘調式 1.5中古教會調式 1.6日本傳統調式 2參考文獻 3外部連結 4參見 分類[編輯] 按照包含主音向上大三度還是小三度的音,絕大多數調式可以分為大調式和小調式兩大類。

大調式[編輯] 大調式是由七個音構成的,它的主音與第三級音之間的關係是大三度關係,它的穩定音構成一個大三和弦,這就是大調式。

大調式的色彩是明朗的和輝煌的,這就是大調式的特徵。

大調式一共有三種,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和旋律大調。

自然大調:由七個音來構成,音程結構是「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

這樣的音程關係也是由兩組相同的四聲音階結合而構成的,然後中間用一個大二度分開。

可見無論是由什麼音開始,只要是主音到高八度的主音內,第Ⅲ級音到第Ⅳ級音是小二度,第Ⅶ級音到第一級音是小二度,其餘幾級相鄰的音都是大二度,只要符合這種結構的音階,都是屬於這同一聲調式,如從D開始做主音的,叫D自然大調式,從G開始做主音的叫G自然大調式。

在調式音階里,主音(Ⅰ級音)下屬音(Ⅳ級音)和屬音(Ⅴ級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稱他們為「正音級」,其它Ⅱ、Ⅲ、Ⅵ、Ⅶ都稱副音級,在這些音級里Ⅰ、Ⅲ、Ⅴ級音是穩定音,其中Ⅰ級音也就是主音最為穩定。

和聲大調:把自然大調的第Ⅵ級音降低半個音,即是「和聲大調」。

旋律大調:把自然大調的第Ⅵ級,第Ⅶ級音都降低半個音,這就叫做「旋律大調」。

小調式[編輯] 小調式同樣也是由七個音來構成的。

小調的主音與Ⅲ級音之間的關係是小三度,因此小調的調性有一種柔和的感覺並帶一些暗淡的色彩。

這是小調的特徵。

同大調一樣,有三種調式,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自然小調與自然大調一樣,同樣在一個八度之內的每一個音都可以構成自然小調。

自然小調是由自然大調式轉化而來的。

但它是完全獨立的調式,同樣是由七個音組成,音程結構是「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它的Ⅰ、Ⅲ、Ⅴ級音也都是穩定音,但是它的Ⅶ級音到主音,也就是導音到主音不是小二度關係,由此也與大調有所區別。

和聲小調:把自然小調的Ⅶ級音升高半音,叫做「和聲小調」。

旋律小調:把自然小調的第Ⅵ和Ⅶ級都升高半音,叫做「旋律小調」。

五聲調式[編輯] 五聲調式是以純五度的音程關係來排列的,由五個音所構成的調式,叫作五聲調式。

在中國大陸地區通常稱為(中國)民族五聲調式。

這五個音的名稱分別是:宮、徴、商、羽、角。

將這五個音移在一個八度內,它們名稱的順序是:宮、商、角、徴、羽。

五聲調式有下面幾種:    以宮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宮調式」:C-D-E-G-A-C(設宮音為C,下同) 以商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商調式」:D-E-G-A-C-D 以角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角調式」:E-G-A-C-D-E 以徴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徴調式」:G-A-C-D-E-G 以羽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羽調式」:A-C-D-E-G-A 在五聲音階里,每一個音都可以成為主音,因此在每個調式的前面必須把主音的音高位置標出來,比如:以A做主音的宮調式,稱為「A宮調式」,F做主音的角調式稱為「F角調式」。

此外,五聲音階中可以以「偏音」的形式出現「清角(F)」、「變宮(B)」、「變徴(♯F)」、「閏(♭B)」。

古希臘調式[編輯] 古希臘調式溯自古希臘《荷馬時代》以後的音樂,在歐洲各地不同的生活璟境中,各自產生了不同的抒情詩,這些抒情詩用各具不同地區特色的歌調唱出。

古代希臘的調式,就是從這些歌調中產生。

由於各地區的歌調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所以所整理出來的音樂結構,便具有獨特的音樂色彩,呈示出各種不同結構的調式組織。

希臘的音樂是四聲(Tetrachord),而且是下行式的,所以構成的調式音階也是下行的。

在當時的音樂裡,只存在四種調式,並以該地區的名稱作為調式的名稱: Dorian(多利亞調式) 結構是(下行):E-D-C-B-A-G-F-E Phrygian(弗里幾亞調式) 結構是(下行):D-C-B-A-G-F-E-D Lydian(利底亞調式) 結構是(下行):C-B-A-G-F-E-D-C Mixo-lydian(混合利底亞調式) 結構是(下行):B-A-G-F-E-D-C-B 值得注意的是下行音階的下四音才是構成調式的核心音,上四音只是核心音同結構的延伸音排列。

所以主音是下四聲的第一個音,屬音是下四聲第四個音。

另外Mixo-lydian調式的核心四音並非音階的下四音,仍然是Lydian的下四音,只不過其第一個主要音下移一個音成為主音再延伸排列而得。

中古教會調式[編輯] 西方中古教會調式由七個類似於大調、小調的調式所組成。

自然大調的調式音階可以看做由C大調的7個構成音,各自向上進行到高八度的音構成的7個音階。

這些調式的名稱源自古希臘的調式名稱,但結構不同。

Ionian(伊奧尼亞調式) 也稱為自然大調,自然大調的I級音階,由C大調的C進行到高八度的C,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Dorian(多利亞調式) 自然大調的II級音階,由C大調的D進行到高八度的D,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Phrygian(弗里幾亞調式) 自然大調的III級音階,由C大調的E進行到高八度的E,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Lydian(利底亞調式) 自然大調的IV級音階,由C大調的F進行到高八度的F,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Mixo-lydian(混合利底亞調式) 自然大調的V級音階,由C大調的G進行到高八度的G,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Aeolian(愛奧尼亞調式) 也稱為自然小調,自然大調的VI級音階,由C大調的A進行到高八度的A,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Locrian(洛克里亞調式) 自然大調的VII級音階,由C大調的B進行到高八度的B,構成音分別為:1♭2♭34♭5♭6♭71 日本傳統調式[編輯] 呂旋法(りょせんぽう) 律旋法(りつせんぽう) 陰旋法(いんせんぽう)又稱都節(みやこぶし) 陽旋法(ようせんぽう)又稱田舎(いなかぶし) 琉球音階(りゅうきゅうおんかい) 參考文獻[編輯] ^李重光.第四章調式總論.音樂理論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41.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 音樂主題 調式列表 調性 音階 閱論編音樂記譜法五線譜 八度記號 十五度記號 縮寫(英語:Abbreviation(music)) 小節 譜號 反覆記號 反始 連續記號 調號 加線 調式 音階 排練號 拍號 移調 移調樂器 選奏 尾聲 音符 變音記號 降號 還原號 升號 附點音符 花音 音符時值 符頭 符杆 符尾 符槓 音高 休止符 顫音 連音 音程 赫爾姆赫茲音調記號法 科學音調記號法 運音法 重音(英語:Accent(music)) 強弱法 延音 連奏 加強音 裝飾音 顫音 波音 花音 滑音 圓滑線 連結線 斷音 特斷音 持續音 舌奏 呼吸記號(英語:Breathmark) 其它記譜法 點字樂譜 卡夫亞斯利寶記譜法 簡譜 圖像記譜 東方和古代 中國古譜 古琴譜 文字譜 碣石調·幽蘭 減字譜 工尺譜 二四譜 紐姆記譜法 相關條目 音樂符號 扒帶 俗字譜 ABC記譜法 音樂出版社 分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调式&oldid=70628684」 分類:​音樂理論調式隱藏分類:​自2014年12月包含過多行話或專業術語的條目自2020年10月需要校對的頁面自2020年10月缺少可靠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MagyarՀայերեն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Latvieš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