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十六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直到16歲成年,才在七娘媽生這一天「脫絭」,取下古錢紅線,拜麵線、粽子等,答謝多年來的保佑之恩。

儀式進行時,「做十六歲」者先祭拜織女後,由七娘媽亭下匍匐鑽過去, ... 做十六歲成年禮。

中國傳統成年禮,男子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禮,在臺灣民間則以16歲為成年,稱「做十六歲」。

做十六歲相傳始於清朝,臺南市西區「五條港」一帶,《南臺灣民俗》:「『做十六歲』典禮,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了,最初發源於本市西區一帶,現在已經普遍到全省。

本來因為西區方面有五條小港,而居住各港的五大姓的勞動者,各佔一港,為沿港岸的各進出口行郊,以搬貨運為生活。

」子弟既然已經16歲了,「在勞動者的家庭,已跟了爸爸到埠頭當小苦力了,這已成了家庭經濟的幫手,多少賺些錢,減輕父親的負擔,所以他們認為16歲為成丁,於此日舉行隆重的典禮。

」做十六歲習俗常和「七娘媽生」產生關聯,也有拜其他神明,但仍以女性神明為主。

通常在幼兒週歲前後,前往寺廟向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臨水夫人、觀音、媽祖等)祈願,請求保佑,然後以古錢、銀牌、鎖牌,串紅線為「絭」,掛在幼童脖子上,這在民間稱為神的「契子」,有如母子一般親近。

直到16歲成年,才在七娘媽生這一天「脫絭」,取下古錢紅線,拜麵線、粽子等,答謝多年來的保佑之恩。

儀式進行時,「做十六歲」者先祭拜織女後,由七娘媽亭下匍匐鑽過去,男孩起身後由左邊繞三圈,女孩由右邊繞三圈,代表「出婆姐間」(或稱「姐母間」、「鳥母間」),指已經長大成人。

婆姐相傳是臨水夫人的女婢;「姐母」、「鳥母」音近,或說是七娘媽的姐妹;都是一起幫忙照顧兒童的,因此用「出」字來表示可以獨立。

最後再將「七娘媽亭」焚燒獻祭。

做十六歲這天,外公外婆須致贈衣服、鞋帽、項練、手錶、腳踏車等,表示祝賀。

做十六歲有的在自家,有的則到寺廟舉行,臺南地區以開隆宮最盛。

近年因文化局大力推廣,幾個大廟宇也跟進響應,共同塑造臺南「七夕成年禮」的特色。

撰稿者:洪淑苓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參考資料:1朱鋒。

1970。

《南臺灣民俗》。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東方文叢」33。

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

2吳瀛濤。

1977。

《臺灣民俗》。

臺北:眾文。

3洪淑苓。

1988。

《牛郎織女研究》。

「民俗研究叢刊」6。

臺北:臺灣學生。

4陳柏州、簡如邠。

2004。

《臺灣的地方新節慶》。

「臺灣地理百科」47。

臺北:遠足。

5彭美玲。

1999。

〈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

《臺大中文學報》,11:363-39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