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式邏輯思考先養成7個習慣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麥肯錫式邏輯思考先養成7個習慣 · 習慣1:刻意「具體地」對親近的人訴說 · 習慣2:不要「跟著大家做」 兩個年輕人進行了以下對話。

· 習慣3:從新聞標題中 ...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不斷更新 俄羅斯烏克蘭開打,現在情況如何? 管理 職場競爭力 麥肯錫式邏輯思考先養成7個習慣 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教育新人的「邏輯思考」非常創新,它能幫助你產生「理所當然」吸引眾人、有價值的意見,讓眾人不禁脫口對你說出:「那個意見很好!」 87980瀏覽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分享 其他 書摘精選 文 大嶋祥譽 遠流出版 發布時間:2016-03-30 87980瀏覽數 麥肯錫式邏輯思考,簡單地來說,就是:批判性地思考(透過深度洞察,擁有自己的想法)和邏輯性地發展(淺顯易懂地傳達)。

若想讓商務和你的整個人生方向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在那個方向中,盡量獲得更多人的贊同,聽到他人對你說:「那個意見很好」,那麼如果沒有思考的深度,也就是「批判性思考(深度洞察)」,一切都只是空想。

其實只要在下列的各種日常生活場合中養成習慣,就能夠更自然地深入思考、進而鍛鍊批判性思考! 習慣1:刻意「具體地」對親近的人訴說 和家人、情人、朋友或同事說話時,你是否下意識地認定「對方懂你」,而感到心安呢? 舉例來說,假設親近的某個人說「我去便利商店買點東西」時,你拜託對方:「順便幫我買個飲料。

」 如果你拜託的對象是親近的人,或許彼此之間會有默契,對方會將「買個飲料=你喜歡的飲料」帶回來。

在一般情況下,要試著刻意具體地訴說,不是「買個飲料」,而是說「我想提升幹勁,幫我買提神飲料」。

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採取「順便幫我買個飲料」這種「不具體」的說話方式,而是採取意識到「所以怎樣?」的說話方式,這能夠鍛鍊形成「批判式思考」的「思考肌力」。

習慣2:不要「跟著大家做」 兩個年輕人進行了以下對話。

「你看了○○哥的臉書嗎?」 「看啦。

可是,我看不太懂。

」 「的確,那樣寫的話,根本看不懂他想表達什麼。

不過,我按了『讚』。

你沒按嗎?」 「明明看不懂他的意思,你還按『讚』嗎?」 「大家都按了。

姑且跟著大家做,○○哥的心情會比較好吧。

」 你是否曾心想「這麼一點小事,欸,算了」,如果有助於當下的情勢發展,就觀察現場的氣氛,採取「跟著大家做」的行動呢? 眾人外出用餐,思考著要點什麼餐時,有人說:「那麼,我點今天的推薦套餐。

」於是其他人也說:「我也是!」 其實明明覺得別的菜色比較好,但是忍不住順著局勢,人云亦云…… 你或許會認為,不過是臉書的「讚」和餐點罷了,不必那麼深入思考,但是像這樣「跟著大家做」養成習慣之後,自己的選擇和行動的「根據」就會逐漸淡薄。

即使是小事,也不要輕易地「跟著大家做」。

並且心想「自己為何選擇它」,思考這個選擇的理由,試著清楚地說出「根據」﹝即使沒有人在聽﹞,就是通往「批判性思考」之路。

習慣3:從新聞標題中思考「別的事」 「國家協助男女找到對象?!─討論設立『克服少子化危機基金』」 2013年,這種新聞成了話題。

不僅使用國家的資金,改善環境,增加國人結婚率、懷孕、生產、養小孩,更試圖提供邁向婚姻的資訊和機會,給予協助。

這則新聞在各界引發了各種討論,像是「國家終於認真地提出了少子化對策」、「以稅金協助民眾找結婚對象未免太奇怪」等等。

「國家協助男女找到對象」,十分像是資訊節目中會出現的標題,但重要的不是只將新聞「作為話題」,而是試著對這則新聞進行批判性思考。

思考「SoWhat?(所以怎樣?)WhySo?(那是為何?)」,就會發現到光看「國家協助男女找到對象」這個標題時沒有察覺到的事。

話說回來,男女的相遇、結婚、生產等等,是個人的思考方式、意願和價值觀的問題,不該由國家主體性地推動。

儘管如此,為何刻意設立「克服少子化危機基金」,試圖提供民眾邁向婚姻的資訊和機會,給予協助呢? 其實,在2013年日本政府彙整的《厚生勞動白皮書─探尋年輕人的意願》中,重新提到了不結婚、不戀愛的年輕人增加,認為是比少子化更嚴重的問題。

在結婚相關的意願方面,對於「有情人或異性朋友嗎?」這個問題,62.2%的男性、51.6%的女性回答「沒有情人,也沒有異性朋友」。

同時公布的「一生未婚率(到了五十歲,從未結婚的人)」,男性為20.1%、女性為10.6%,也就是說,若是「沒有情人,也沒有異性朋友」這種年輕人的趨勢繼續下去,推測一生未婚率會進一步上升。

在此,請進一步思考「SoWhat?(所以怎樣?)」一生未婚率高,會對國家帶來哪種問題呢? 日本推動戰後復興的1950年,男女的一生未婚率皆為1%左右,結婚的男女很多,出生率也高,年輕人口(0歲∼14歲)占人口結構的比例也高達35.4%。

此時的年輕人口,就是所謂的「嬰兒潮世代」,成了後來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之一。

相對地在2012年,年輕人口(0歲∼14歲)占人口結構的比例,僅僅13%。

從這一點可以說明,今後日本的生產年齡人口(15歲∼64歲)將會明顯減少。

少子高齡化的情形繼續下去的話,對年金、醫療、看護等社會保障體系和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影響甚鉅。

正因如此(雖然有實效性的問題),才會傳出國家不惜編列預算,試圖協助男女找到對、結婚、生產這種新聞。

像這樣針對日常聽到的新聞,批判性地思考,會逐漸看見其背景、意義,或者別的觀點。

習慣4:在衝動購買前思考 「這個好便宜,買吧!」在偶然經過的商店中,看到其他店沒有打折的商品標示著「僅限今天六折」,你是否不禁心想「現在不買怎麼行」呢? 其中,真正具有價值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變便宜,在衝動購買前,請先冷靜一下,批判性地思考:「對於自己而言,它是否真的『非買不可?』」 話說回來,若是「真正必要」的東西,說不定不管價格如何,你早就買了。

假如不是偶然經過正在打折的店,就不會買的話,今後也有可能不會買。

這麼一思考,衝動購買的本質其實不是獲得那個「東西」本身這個目的,或許得到「便宜買到了(儘管如此,還是有支出)」這種滿足感才變成了目的。

心理學中,有種「錨定效應」(AnchoringEffect)。

這是指一種特定的資訊或條件令人印象深刻,對於之後的判斷或行動造成影響的心理效應。

舉例來說,假設A店和B店都陳列完全一樣的三千五百日圓混裝餅乾。

A店主要是以賣一千日圓左右的餅乾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圓的商品,會覺得「貴」。

但是B店大多是賣價格在五千日圓上下的餅乾,看到三千五百日圓的混裝餅乾,會覺得「便宜」。

仔細想想,無論在A店或B店買,三千五百日圓餅乾的價格和價值應該都一樣。

儘管如此,由於「錨定效應」,而覺得在B店買比較「划算」。

即使是日常中購物這個行為,也請不要受到折扣價格所惑,請對照自己真正的目的,心想「這個真的非買不可嗎?」試著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

習慣5:區分事實和意見 接下來的句子中,有幾個「事實」呢? 「最近傷風感冒流行,所以有許多人戴口罩預防。

」(編註:日文傷風感冒是用「風邪」這個詞,至於流行性感冒為「インフルエンザ(influenza)」。

) 正解是「零」。

話說回來,傷風感冒流行是怎麼一回事呢?醫學上沒有「傷風感冒」這種疾病(疾患),為求方便而將病人向醫生訴說「咳嗽」、「發燒」、「鼻塞」、「全身感到倦怠」等症狀,歸為「傷風感冒」,實際上,它是各種疾患的總稱。

因此,成為「流行」時的前提「傷風感冒」本身,若不弄清具體而言它是怎樣的症狀,要思考預防對策也很困難。

雖說是「預防傷風感冒」,但是症狀的範圍太廣,難以預防所有症狀。

「有許多人戴口罩」,也有可能只是碰巧在場的人們都戴口罩而已。

光憑主觀的資訊,可以說「有許多人戴口罩」嗎?也就是說,「多」的定義模糊,這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多。

和人們對話的過程中,這是常見的事,若是進行批判性思考,儘管乍看之下,感覺對方說的是「事實」,其實其內容也經常不過是說話者的「意見」罷了。

當然,和親近的人閒聊的過程中,即使「事實和意見」混雜,只要能夠樂在對話中即可。

但是,一面刻意地區分「事實」和「意見」,一面聽對方說,有助於打造「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習慣6:試著成為蘇格拉底 人無論對自己或對他人,對所有覺得正確的事、奇怪的事發問,才是最卓越的。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所有事情「設問」,一面釐清它的本質,一面提高人性。

這又稱為「蘇格拉底法(蘇格拉底問答法)」,透過問題,試圖從自己或他人心中,引導出更佳的答案。

舉例來說,如果對方說「顧客滿意很重要」,便試著問「顧客滿意究竟是指什麼?」;如果有人說「背叛別人不好」,就試著問:「你覺得背叛是怎麼一回事?」。

面對任何發言,都不要直接照單全收,而是試著設立某種「問題」。

試著意識到蘇格拉底這種做法,也是通往批判性思考的捷徑。

習慣7:不要縱容模糊的用詞 以下是某上司和屬下的對話。

上司:「先前那件事還在進行嗎?」 屬下:「啊,那件事啊。

好像進展得不錯。

」 上司:「那麼,拜託請盡早完成。

」 屬下:「是,我會再向您報告。

」 這是常見的對話,但是,你不覺得哪裡不對勁嗎? 上司以「先前那件事」表達,屬下「自認為曉得」上司在指哪件事,但不見得掌握了同一件事。

此外,儘管屬下針對進度說「進展得不錯」,也不曉得是否順利,儘管進展到了一定程度,是否發生了什麼問題而停止進展,上司也必須確認這一點。

上司也設定了「盡早」這個模糊的期限,沒有具體地指示要在何時之前完成。

屬下接下來的回答也是「我會再向您報告」,不清楚何時,以及報告何事。

像這樣一一批判性地「吐嘈」,會意識到「這樣行不通」,但是在一般的對話中,即使事情在邏輯上說不通,也會沒來由地理解。

正因如此,若是在平時縱容模糊的用詞,在重要的時刻時,「進展不順利」這種結果就會擺在眼前。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只要一小時,就可學會一生受用的邏輯思考法則》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每日報(每週一至週五發送) 天下編輯精選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發送,也可以聆聽語音朗讀 訂閱天下每日報 編輯精選新聞,早晨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麥肯錫 #邏輯思考 #邏輯 #批判性思考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環遊新北走近29種生活】蛻變進化看見新三峽|廣編企劃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麥肯錫式邏輯思考先養成7個習慣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