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菌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藍菌門(学名:Cyanobacteria),也被稱為藍綠藻,是一类能透過产氧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細菌,但有些也能透過異營來獲取能量。

屬於原核生物界。

藍綠藻植物菌門下物種又 ... 藍菌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藍藻門化石時期:2100–0Ma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顯生宙 Anabaenasphaerica 科學分類 界: 細菌界Bacteria 演化支: 陸生菌Terrabacteria 門: 藍藻門CyanobacteriaStanier,1973 綱 藍菌門之內的分類大多地位未定 參見IJSEM 藍菌門(學名:Cyanobacteria),也被稱為藍綠藻,是一類能透過產氧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細菌,但有些也能透過異營來獲取能量[1]。

屬於原核生物界。

藍綠藻植物菌門下物種又稱藍細菌、藍綠菌、藍藻或藍綠藻及藍菌,當中包括藍鼓藻、藍球藻等生物。

過去曾長期被歸於藻類,但實際上藍菌與真核生物非常不同,例如沒有核膜,沒有細胞器,其遺傳物質DNA也不構成染色體,這些都是細菌的特徵,因此現時已被歸入細菌域。

[1] 藍綠菌在地球上已存在約21甚或27億年[2],是目前以來發現到的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通過刺激生物多樣性和導致厭氧生物接近滅絕,顯著的改變了在地球上生命形式的組成。

根據內共生學說,在植物和真核藻類發現的葉綠體是從藍細菌祖先通過內共生進化而來的。

目次 1形態 2分布 3分類 4危害 4.1毒素 4.2污染水質 4.3螺旋藻、螺旋菌 5參見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形態[編輯] 從衛星圖片亦可以看到於阿蒂特蘭湖生長著大片藍藻。

藻體為單細胞或群體,或為細胞成串排列組成藻絲狀的絲狀體,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不具鞭毛,不產遊動細胞,一部分絲狀種類能伸縮或左右擺動;細胞壁缺乏纖維素,由肽聚糖組成,壁外常形成膠質鞘;無真正細胞核,核的組成物質集於細胞中央,無核膜及核仁;細胞內除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外,尚含有藻藍素,部分種類含藻紅素;色素不包在質體內,而分散在細胞質的邊緣,藻體因所含色素種類和多寡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分類和細菌同屬細菌界,無膜狀胞器,體內作用易互相干擾。

分布[編輯] 藍菌主要分布在含有機質較多的淡水中,部分生於海水中、潮濕和乾旱的土壤或岩石上、樹幹和樹葉上,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岩石縫中都可以發現藍菌;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也有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或生於植物體內形成內生植物,少數種類能生活於85℃以上的溫泉或終年積雪的極地。

藍菌已知約2000種。

目前藍菌的系統發育分類仍未確定,根據色素種類可單分出類似植物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原綠藻類,根據形態可分爲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顫藻目(Oscillatori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但以上分類可能除真枝藻目以外均非單系群,有待進一步研究。

形態分類可參見細菌分類表。

是發現年代最早的化石。

分類[編輯] 《GenerelleMorphologiederOrganismen》(1866)中的生命之樹。

注意帶有藻類而不是細菌的念珠藻屬(Nostoc)的位置(原核生物界) 歷史上,細菌最初被分類為植物,包括裂殖菌綱(Schizomycetes)[3],連同裂殖菌類(Schizophyceae)[4],共同組成了裂殖植物門(Schizophyta;亦作分裂植物門或分裂藻類)[5][6]。

後來裂殖植物於1866年被恩斯特·海克爾歸入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原核生物門(Monera),包括有Protogens、Protamaeba、Vampyrella、Protomonae及Vibrio,但不包括Nostoc及其他藍菌,因為當時其他藍菌被分類為藻類[7]、然後再被Chatton(英語:ÉdouardChatton)於1925年分類到原核生物域(Prokaryotes)[8]。

傳統上藍綠菌歸於藻類,以往稱為藍綠藻門(Cyanophyte),最新研究早已將它排除,因為其和藻類差異甚大。

藻類是有膜狀胞器的真核生物成員,藍菌是缺乏膜包圍的胞器(膜狀胞器)的原核生物,含有單一環狀DNA分子,細胞壁含有肽聚糖,核糖體大小、成分和真核生物不同。

[9][10]藍綠菌在特化摺疊的原生質膜(稱為葉綠囊膜)上行光合作用。

因此,它們即使擁有類似的生態棲位,彼此仍然差異很大。

傳統上,藍藻按形態學分為五個部分,用數字I-V表示。

前三個——色球藻目、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和顫藻目——沒有得到動植物種類史研究的支持。

後兩者-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是單系的,構成異囊藻。

[11][12] ThemembersofChroococalesareunicellularandusuallyaggregateincolonies.Theclassictaxonomiccriterionhasbeenthecellmorphologyandtheplaneofcelldivision.InPleurocapsales,thecellshavetheabilitytoforminternalspores(baeocytes).Therestofthesectionsincludefilamentousspecies.InOscillatoriales,thecellsareuniseriatelyarrangedanddonotformspecializedcells(akinetesandheterocysts).[13]InNostocalesandStigonematales,thecellshavetheabilitytodevelopheterocystsincertainconditions.Stigonematales,unlikeNostocales,includespecieswithtrulybranchedtrichomes.[11] MosttaxaincludedinthephylumordivisionCyanobacteriahavenotyetbeenvalidlypublishedunderThe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ofProkaryotes(ICNP)except: TheclassesChroobacteria、藍絲藻綱(Hormogoneae)和膠藻菌綱(gloeobacteria)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黏菌藻目(Gloeobacter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顫藻目(Oscillatoriales),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原綠藻科Prochloraceae(英語:Prochloraceae)and木靈蘚科Prochlorotrichaceae 鹽螺旋藻屬(Halospirulina),擬浮絲藻屬(Planktothricoides)、原綠球藻屬(Prochlorococcus),原綠藍細菌屬,andProchlorothrix Theremainderarevalidlypublishedunderthe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 Formerly,somebacteria,like貝日阿托氏菌屬,werethoughttobecolorlessCyanobacteria.[14] 危害[編輯] 顯微鏡下的髮菜,同屬藍菌門,可見唸珠狀的藻絲及異形胞(明顯大於營養體細胞) 藍菌產生的藻華現象 藍菌毒素令魚類死亡 毒素[編輯] 國際間對食用藍菌門生物開始關注,因為不論土生和水生的藍菌生物皆含有神經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並可能透過食物鏈不斷累積產生生物放大作用,對人類的損害將逐漸增加。

BMAA已證實會對動物產生強烈的毒性,加速動物腦神經退化、四肢肌肉萎縮等等,小量BMAA積累已能選擇性殺死老鼠的神經元。

香港中文大學呼籲大眾停止食用同屬藍菌門的髮菜,減輕患上肌萎性側索硬化症、柏金遜症和老人癡呆症的風險。

[15][16] 藍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微囊藻毒素(英語:Microcystin)有非常強的毒性,可能會嚴重損害肝臟[17],引致肝癌[18]。

1996至1999年間,美國俄勒岡健康部門(OregonHealthDivision)曾對市面上87種藍菌及螺旋藻保健食品進行測試,發現其中竟然有85種保健食品均含有微囊藻毒素。

[19] 不同種類的藍菌含有不同類型的毒素,當中包括神經毒素(Neurotoxin)、肝毒素(Hepatotoxicity)、細胞毒素(Cytotoxicity)及內毒素等,使他們對人體及動物構成生命危險。

已有紀錄証明飲用或於被藍菌污染的水源接觸會引致中毒現象[20],但實際多少的攝取量會致命則未有定論。

污染水質[編輯] 藍菌和藻類皆會產生有腥臭味的「藻華」(又稱水華)現象,最大危害是令飲用水源受到威脅,毒素影響人類健康。

亦會蓋住池水令魚類缺氧死亡。

螺旋藻、螺旋菌[編輯] 主條目:螺旋藻 螺旋藻同屬於藍菌門,最初是由非洲查德居民當作食物,雖然現時也是一種流行的商業保健食品,但螺旋藻的健康及治療效用一直備受質疑[21]。

很多贊成的主張都是著重螺旋藻包含的個別養份,如γ-亞麻酸(GLA)、不同的抗氧化劑等,而不是著重直接食用螺旋藻。

螺旋藻含有的所有營養如維生素,全部均可以在一般正常食物中找到,根本沒有食用必要,但螺旋藻卻會另外對重金屬產生富集作用[22]。

2008年,中國雲南省疾控中心就對當地市場上25個品牌的螺旋藻進行檢驗,發現重金屬鉛和鎘的含量均超標[23]。

另外,螺旋藻食品所含的毒素,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見[編輯] BMAA神經毒素 微囊藻毒素 重金屬 太古宙是地球的史前時期 元古宙是地球的史前時期,也被稱為「菌藻時代」 氧氣的地質歷史(英語:Geologicalhistoryofoxygen) 大氧化事件 浮游植物 疊層石 參考文獻[編輯] ^1.01.1LifeHistoryandEcologyofCyanobacteria.UniversityofCaliforniaMuseumofPaleontology.[17July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9).  ^Whitton,BrianA.(編).Thefossilrecordofcyanobacteria.EcologyofCyanobacteriaII:TheirDiversityinSpaceandTime.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12:17–.ISBN 978-94-007-3855-3.  ^Schizomycetes-裂殖菌網.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1-09-13](中文(繁體)).  ^schizophyceae-裂殖藻類.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1-09-13](中文(繁體)).  ^schizophyta-裂殖植物門.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1-09-13](中文(繁體)).  ^VonNägeliC.CasparyR,編.BerichtüberdieVerhandlungender33.VersammlungdeutscherNaturforscherundÄrzte,gehalteninBonnvon18bis24September1857[ReportontheProceedingsofthe33rdMeetingofGermanNaturalScientistsandPhysicians,heldinBonn,18to24September1857].BotanischeZeitung.1857,15:749–76.  ^Haeckel,Ernst.GenerelleMorphologiederOrganismen.Reimer,Berlin.1867. 已忽略未知參數|name-list-style=(幫助) ^ChattonÉ.Pansporellaperplexa.Réflexionssurlabiologieetlaphylogéniedesprotozoaires.Ann.Sci.Nat.Zool.1925,10–VII:1–84.  ^Biology8thed.Losos,JonathanB.,Mason,KennethA.,Singer,SusanR.,McGraw-Hill.2007. ^FIUBOT4404LectureNotes.[2009-05-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11.011.1GuggerMF,HoffmannL.Polyphylyoftruebranchingcyanobacteria(Stigonematales).InternationalJournalofSystematicandEvolutionaryMicrobiology.March2004,54(Pt2):349–57.PMID 15023942.doi:10.1099/ijs.0.02744-0 .  ^Howard-AzzehM,ShamseerL,SchellhornHE,GuptaRS.Phylogeneticanalysisandmolecularsignaturesdefiningamonophyleticcladeofheterocystouscyanobacteriaandidentifyingitsclosestrelatives.PhotosynthesisResearch.November2014,122(2):171–85.PMID 24917519.S2CID 17745718.doi:10.1007/s11120-014-0020-x.  ^KomárekJ,KaštovskýJ,MarešJ,JohansenJR.Taxonomicclassificationofcyanoprokaryotes(cyanobacterialgenera)2014,usingapolyphasicapproach(PDF).Preslia.2014,86:295–335.  ^Pringsheim,ErnstGeorg.FarbloseAlgen:EinBeitragzurEvolutionsforschung.GustavFischerVerlag.1963. 已忽略未知參數|name-list-style=(幫助) ^GregMiller.Guam'sDeadlyStalker:OntheLooseWorldwide?ScienceJuly2006,28(313),428-431.[1] ^過年吃髮菜(發財)小心中毒 ^螺旋藻無助減肥或致肝腎中毒.[2009-05-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毒素可致肝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載明報新聞網,2007年12月27日 ^AssessingPotentialHealthRisksfromMicrocystinToxinsinBlue-GreenAlgaeDietarySupplements.[2009-05-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8830224&dopt=AbstractPlus ^螺旋藻「神話」的破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螺旋藻不能「包治百病」 ^鈍頂螺旋藻對7種重金屬的富集作用,極大螺旋藻(Spirulinamaxima)對六種重金屬離子的生物吸附作用[永久失效連結] ^螺旋藻重金属超标呼唤“国标”出台.[2009-05-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8).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藍菌門 什么是蓝藻及其类型?(英語).  藍藻爆發--化學農業的污染.綠色和平(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当蓝藻汹涌袭来(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原核生物:細菌分類(門和目)古菌域 ·細菌域 ·真核域【植物界 ·定鞭隱藻生物(英語:Template:Hacrobia) ·不等鞭毛類(英語:Template:Heterokont) ·囊泡蟲類 ·有孔蟲界 ·古蟲界 ·變形蟲界 ·後鞭毛生物(動物界 ·真菌界)】革蘭氏陰性菌/細菌外膜陸地菌/滑行菌(英語:Terrabacteria)(第一卷(英語:Bergey'sManualofSystematicBacteriology))初細菌(英語:Eobacteria)異常球菌-棲熱菌門(異常球菌目,棲熱菌目) ·綠彎菌門(厭氧繩菌目,暖繩菌目,綠彎菌目,爬管菌目,纖線桿菌目,熱絲孢菌目,熱微菌目,球形桿菌目)其他滑行菌熱脫硫桿菌門 ·嗜熱細菌(產水菌門 ·熱袍菌門) ·藍菌門變形菌門(第二卷(英語:Bergey'sManualofSystematicBacteriology))α-變形菌綱柄桿菌目 ·基爾菌目 ·韓海研所菌目 ·短小盒菌目 ·根瘤菌目 ·紅桿菌目 ·紅螺菌目 ·立克次氏體目 ·史尼斯氏菌目 ·鞘脂單胞菌目β-變形菌綱伯克氏菌目 ·嗜氫菌目(英語:Hydrogenophilaceae) ·嗜甲基菌目(英語:Methylophilaceae) ·奈瑟菌目 ·亞硝化單胞菌目 ·普羅卡桿菌目 ·紅環菌目γ-變形菌綱酸硫杆狀菌目 ·氣單胞菌目 ·交替單胞菌目 ·心桿菌目 ·著色菌目 ·腸桿菌目 ·軍團菌目 ·甲基球菌目 ·海洋螺菌目 ·巴斯德氏菌目 ·假單胞菌目 ·鹹水球形菌目 ·硫髮菌目 ·弧菌目 ·黃色單胞菌目δ-變形菌綱蛭弧菌目 ·脫硫盒菌目 ·脫硫桿菌目 ·脫硫弧菌目 ·硫還原菌目 ·除硫單胞菌目 ·黏球菌目 ·互營桿菌目ε-變形菌綱彎曲菌目 ·鸚鵡螺菌目第四卷(英語:Bergey'sManualofSystematicBacteriology)螺旋體門螺旋體綱(螺旋體目)鞘脂桿菌超門(FCB組)纖維桿菌門 ·綠菌門(綠菌目,慢桿菌目) ·擬桿菌門(擬桿菌目,碳酸噬胞菌目,黃桿菌目,鞘脂桿菌目(英語:Sphingobacteriales))浮黴菌超門/(PVC組)衣原體門 ·黏膠球形菌門(英語:Lentisphaerae)(黏膠球形菌目,食物谷菌目) ·浮黴菌門(藻球菌目,浮霉狀菌目) ·疣微菌門(紫紅球菌目,豐佑菌目,土壤桿菌目,疣微菌目)其他革蘭氏陰性菌酸桿菌門(酸桿菌綱 ·全噬菌綱) ·裝甲菌門(英語:Armatimonadetes)(裝甲菌綱(英語:Armatimonasrosea) ·土壤胞菌綱) ·嗜熱絲菌門 ·產金菌門 ·脫鐵桿菌門 ·網團菌門 ·迷蹤菌門 ·梭桿菌門 ·芽單胞菌門 ·硝化螺旋菌門 ·互養菌門革蘭氏陽性菌/無細菌外膜厚壁菌門(第三卷(英語:Bergey'sManualofSystematicBacteriology))芽孢桿菌綱芽孢桿菌目 ·乳桿菌目梭菌綱(英語:Clostridia)梭菌目(英語:Clostridia) ·鹽厭氧菌目 ·熱厭氧桿菌目(英語:Thermoanaerobacteriales) ·鹽鹼厭氧菌目丹毒桿菌綱丹毒桿菌目熱石桿菌綱熱石桿菌目軟壁菌門/柔膜菌綱支原體目 ·蟲原體目 ·厭氧原體目 ·無膽甾原體目 ·嗜鹽體目反壁菌綱彎月單胞菌目放線菌門/放線菌綱(第五卷(英語:Bergey'sManualofSystematicBacteriology))放線菌亞綱放線菌目 ·雙歧桿菌目酸微菌亞綱酸微菌目紅蝽菌亞綱紅蝽菌目腈裂解菌亞綱厄澤比氏菌目 ·腈裂解菌目紅色桿菌亞綱蓋亞菌目 ·紅色桿菌目 ·棲熱嗜獅菌目 ·土壤紅色桿菌目 醫學導航:病菌 細菌(分類) gr+f/gr+a(t)/gr-p(c/gr-o 藥物(J1p、w、n、m、疫苗) 生物學主題 分類單元識別碼 維基數據:Q93315 維基物種:Cyanobacteria AlgaeBase:4305 EoL:3223 EPPO:1CYANP Fossilworks:67023 GBIF:68 iNaturalist:67334 IRMNG:110 ITIS:956108 NCBI:1117 NZOR:3b60cdec-72a1-49d6-a36d-fe3daf496a60 uBio:229913 WoRMS:14653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藍菌門&oldid=67756560」 分類:光養菌藍菌革蘭氏陰性菌隱藏分類:含有未知參數的引用的頁面自2018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物種微格式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CS1英語來源(en)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 其他語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