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名安春晓,雍正时为贵人,从未晋位。

家世没有任何记载。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

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期间去世。

海 ... 雍正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含有过多、重复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20年3月2日)请根据格式指引,移除重复、标题链接以及任何与内容无关的链接。

  此条目介绍的是清朝雍正帝。

关于其在位统治期间所使用的年号,请见“雍正”。

关于同名文学及影视作品,请见“雍正皇帝(消歧义)”。

雍正帝清世宗宪皇帝朝服全身像清朝第5位皇帝统治1722年12月20日-1735年10月7日(12年292天)前任清圣祖玄烨(康熙帝)继任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储君皇四子宝亲王弘历(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创立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出生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12-13)1678年12月13日大清北京紫禁城永和宫逝世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1735年10月8日(1735岁-10-08)(56岁)大清北京圆明园九洲清晏殿安葬清泰陵王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妃嫔皇贵妃敦肃皇贵妃年氏纯懿皇贵妃耿氏妃齐妃李氏谦妃刘氏宁妃武氏嫔懋嫔宋氏裕嫔耿氏贵人郭贵人李贵人安贵人海贵人张贵人老贵人常在那常在李常在春常在高常在常常在顾常在吉常在马常在答应苏答应英答应汪答应德答应位号不明云惠伊格格张格格子嗣子:端亲王弘晖(早殇,母孝敬宪皇后)弘昐(早殇,母齐妃)弘昀(早殇,母齐妃)弘时(母齐妃)乾隆帝弘历(母孝圣宪皇后)和恭亲王弘昼(母纯悫皇贵妃)福宜(早殇,母敦肃皇贵妃)怀亲王福惠(母敦肃皇贵妃)福沛(早殇,母敦肃皇贵妃)果恭郡王弘曕(母谦妃)女:皇长女(早殇,母懋嫔)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皇三女(早殇,母懋嫔)皇四女(早殇,母敦肃皇贵妃)养女:和硕淑慎公主(允礽六女,母侧福晋唐氏)和硕和惠公主(允祥四女,母福晋兆佳氏)和硕端柔公主(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全名爱新觉罗·胤禛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初谥)[1]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仁宗嘉庆四年加谥)[2]庙号世宗父亲圣祖仁皇帝玄烨母亲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首都北京皇宫紫禁城封爵和硕雍亲王 雍正帝汉语名称汉语雍正帝标音蒙古语名称传统蒙文ᠨᠠᠶ᠋ᠢᠷᠠᠯᠲᠤᠲᠥᠪᠬᠠᠭᠠᠨ西里尔蒙文НайралтТөвхаан满语名称满文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ᡨᠣᠪ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转写HūwaliyasunTobhūwangdi太清转写HvwaliyasunTobhvwangdi 本页面包含满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确显示为满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连写体的字母或其他符号。

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满洲爱新觉罗氏,名胤禛(满语:ᡳᠨᠵᡝᠨ,转写:InJen),法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3],是清朝自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

1722年12月20日至1735年10月7日在位,年号“雍正”。

死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通称世宗宪皇帝(满语:ᡧᡳᡯ᠊ᡠ᠊ᠩ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šidzungtemgetulehehūwangdi)。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于1722年12月27日登基(农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4]。

雍正皇帝的风格是有名的勤劳亲为,狠辣果断,绝不心慈手软,因此对内政民生的问题,用着强力的手段进行铁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和密折制度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打击贪腐的王公官吏和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朝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透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由于其在位期间正值壮年,针对当时的时弊做出果断处置,把康熙帝为留的问题加以整顿,一定程度挽救清朝的统治,至清朝不至灭亡,因此诸多改革被后世肯定。

目录 1人物生平 1.1出生与早年 1.2储位斗争中的角色 1.2.1皇子时期 1.2.2即位后的处置 1.3去世 2为政举措 2.1政治 2.1.1加强专制 2.1.2整顿吏治 2.1.3秘密立储 2.1.4用人方法 2.1.5整顿旗务 2.1.6雍正八案 2.2军事 2.3经济 2.4文化 2.4.1蒙古与藏族 2.4.2西南各族 2.5社会 2.6外交 3陵墓 4家族 4.1后妃 4.2后代 4.3皇子 4.4养子 4.5皇女 4.6养女 5评价 6争议 6.1即位之谜 6.1.1康熙帝传位雍正帝之征兆 6.2死因之谜 7轶事典故 7.1个人信仰 7.2喜爱装扮 8影视作品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1引用 10.2来源 11研究书目 12外部链接 13参见 人物生平[编辑] 年轻时的雍正 出生与早年[编辑]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宫,为康熙帝第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

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

因胤禛性情急躁刚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

胤禛早年随康熙帝巡历四方。

储位斗争中的角色[编辑] 皇子时期[编辑] 主条目:九子夺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为贝勒。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钮祜禄氏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允礽,此时不再立皇太子。

因此争夺储位斗争更加激烈。

即位后的处置[编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为雍正皇帝。

雍正便服,手持如意 雍正继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马齐和隆科多总理事务。

[5]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对以往在康熙时期夺嫡气势高涨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们的爵位及宗室籍,并令其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

雍正帝朝服立像 去世[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雍正遗诏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子时圆明园病逝,享年58岁,葬于清泰陵。

[注1]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编辑] 加强专制[编辑] 军机处:雍正八年,成立军机处[5],当时主要为了紧急应对西北军情,协助办理皇帝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各种军务。

而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国戚中担任。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依然是并存的,并且双方职责各不尽相同,共同点皆需要处理军务。

只是1792年乾隆当政时,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以军机处为主要专一事权。

例如雍正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鄂尔泰。

密折制:雍正还在中央进一步完善密折制度来监视臣民。

整肃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诏训饬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恶;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远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废太子死[5]。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5]。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义为脏的猪),八月死[5]。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状[5]。

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5]。

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5]。

雍正帝戎装像 整顿吏治[编辑] 康熙帝在位晚年,对下属过度宽纵,导致大清吏治腐败,官风松懈。

雍正帝登基后第一项任务就是整顿吏治。

一方面雍正帝告诫官员,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6],登基一周年时又说到:“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7]。

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体系,紧抓思想反腐,并注重官员、民众的思想道德教化,树立反腐典范[8]。

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又打击朋党势力,他看到朋党之间各抒政见,妄议朝政,扰乱君父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认为“朋党最为恶习”[9],因此宣称“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10],“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11]。

秘密立储[编辑] 改善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

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用人方法[编辑]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

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

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

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衔;雍正四年正月削职;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狱,永远禁锢;雍正七年六月,死于禁所[5]。

其较为宠信的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的旗人,以民族分,汉族占了四分之三,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

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陕西、四川均摊丁银入地并征;谢济世劾田文镜,被褫职,发赴阿尔泰军前效力,陆生柟亦以党援同时遭遣[5]。

整顿旗务[编辑] 清兵入关以后,国家承平日久,军备废弛。

而作为大清军队主力的八旗兵也是丧失斗志,特别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

雍正帝对于此情此景对八旗旗务进行了一些整顿,例如: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农具,让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线参战等[12]。

雍正八案[编辑] 九子夺嫡、胤禵软禁、年羹尧案、曾静吕留良案、隆科多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死;十二月斩《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祺[5]。

雍正四年三月,钱名世以曾投诗年羹尧获罪,雍正亲书“名教罪人”悬其家门,又命文臣作诗文刺恶他[5]。

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谤讪下狱,五年五月死,戮尸[5]。

雍正七年五月,曾静供称因读吕留良书而有谋反;十年十二月,治吕留良罪,与儿子吕葆中、门人严鸿逵一同戮尸,斩另一儿子吕毅中与门生沈在宽[5]。

雍正七年九月,颁行《大义觉迷录》[5]。

军事[编辑] 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尧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护康熙帝遗体;五月,生母仁寿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历之上谕于正大光明匾后;十月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5]。

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进年羹尧为一等公[5]。

成为实际的西北王。

雍正三年三月,下诏斥责年羹尧,四月调为杭州将军,六月削太保衔,七月黜为闲散旗员,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赐死,斩其子年富[5]。

经济[编辑]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加上诸王皇族同官僚结党营私,致使财政经济从中央到地方混乱不堪,“积弊甚大”。

仅户部就亏空白银二百多万两[13]。

面对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设会考府,清查亏空[14]。

推广养廉银制度,养廉银不但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清朝前期整顿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1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祭先农坛图 文化[编辑]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考差先例,改革选派考官制度;变更考的试内容和重点;增设考试科目,考生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还创行“朝考”、翻译翰林“大考”等复试制,变通一试而定终身的制度;调整用人政策,数途并用,以抑科甲。

这些措施的实行力剔积弊的施政作风[16]。

主条目:大义觉迷录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大义觉迷录 [17]。

蒙古与藏族[编辑] 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办事大臣衙门最初设于察罕托洛亥(青海湖东南),后改驻西宁,故乾隆以后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西南各族[编辑] 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发的流官,史称“改土归流”,派遣官吏统治,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

社会[编辑] 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间起实施“废除贱籍”这一项改革。

雍正帝下令为贱民开豁为民(又称开豁为良),编入正户,准许置产定居、考试,宣示废除贱民阶级,但影响有限,未能改变社会大众的歧视风气,贱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群体较明显存续到清末,及所谓发功臣暨披甲家为辛者库。

[18][19][20][21] 外交[编辑] 严厉禁止天主教传教 与俄罗斯帝国订定《恰克图条约》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地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

雍正严禁中国商人出海经商,还设置各种障碍,并说道“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

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虽放宽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盘剥。

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22]。

陵墓[编辑]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的盛京三陵。

清入关后,从顺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东边的遵化县马兰峪皇家陵园,即清东陵。

雍正帝另选北京西边的易县开辟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家族[编辑] 先祖                    高祖父:(追尊)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曾祖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高祖母:(追尊)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          祖父:世祖章皇帝福临                 外高祖父:科尔沁部忠亲王寨桑          曾祖母:孝庄文皇后本布泰              外高祖母:忠亲王贤妃          父:圣祖仁皇帝玄烨                    外高祖父:游击世职忠烈一等公佟养真          外曾祖父:都统勤襄一等公佟图赖              祖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外曾祖母:觉罗氏              世宗宪皇帝胤禛                       外高祖父:乌雅额伯根          外曾祖父:乌雅额森              外高祖母:富察氏          外祖父: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                 外曾祖母:瓜尔佳氏              母:(追谥)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外祖母:塞和里氏                后妃[编辑] 封号、谥号 备注 皇后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本名失考,正宫皇后,侍卫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雍正九年九月,崩。

生一子,弘晖八岁殇。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原为熹妃,后升熹贵妃,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帝弘历。

乾隆四十二年,年八十六崩。

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 巡抚年遐龄之女,雍正元年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加封皇贵妃,旋薨。

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懿皇贵妃耿氏 管领耿德金之女。

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

乾隆时,初尊为皇考裕贵妃,孝圣宪皇后崩,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

乾隆四十九年薨。

一子,弘昼。

妃 齐妃李氏 知府李文熚之女。

三子,弘昐、弘昀、弘时,仅弘时活至成年至雍正登基,其他两位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谦妃刘氏 管领刘满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

雍正年间入宫,初为答应,累进为贵人。

雍正十一年六月生皇六子,翌日晋为谦嫔。

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

一子,果恭郡王弘曕。

宁妃武氏 知州武柱国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宁妃去世。

死后葬于清西陵泰陵妃园寝。

嫔 懋嫔宋氏 主事金柱之女。

生二女,皆殇。

贵人 郭贵人 雍正初年封郭常在,雍正七年正月已晋郭贵人。

乾隆元年正月未受晋封。

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彩棺奉移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正式下葬。

李贵人 雍正七年封贵人。

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

安贵人 本名安春晓,雍正时为贵人,从未晋位。

家世没有任何记载。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

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期间去世。

海贵人 雍正三年为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晋海贵人。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张贵人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初为常在。

雍正十三年四月晋为张贵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贵人 照看履懿亲王及和恭亲王之嬷嬷,雍正帝赏其贵人之位,“老”字为称呼。

雍正三年已为贵人,与康熙帝后妃同居宁寿宫。

乾隆元年四月在景山病死。

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清东陵附近之苏麻喇姑园寝,因其非为后妃,故不入葬泰陵妃园寝。

常在 那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

雍正十三年前卒。

葬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 雍正八年已入宫,称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晋李常在。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后卒。

葬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 雍正七年七月马答应已入宫,雍正八年晋为马常在。

乾隆三十三年冬旬已去世了。

乾隆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 雍正十三年正月,某氏被称为储秀宫姑娘;同年十月储秀宫姑娘已被高宗尊封为春常在。

乾隆三十年,春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

雍正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

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雍正十二年底之间。

葬泰陵妃园寝。

常常在 雍正十年八月,常常在去世。

葬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为常在。

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 雍正五年四月已经入宫为大答应,未知是否为高级妇差。

《食肉底账》称其为“吉官”。

乾隆元年正月已晋为吉常在。

乾隆十四年正月仍在《食肉底账》中出现。

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答应 苏答应 据《清西陵史话》,苏答应雍正四年七月出现,或于雍正七年十二月至雍正八年正月期间已无记载,或为高级妇差,葬地不详。

汪答应 生卒年不详。

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常答应 生卒年不详。

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大答应 云答应 雍正五年四月已经入宫为大答应,或为高级妇差。

《食肉底账》称其为“云惠[23]”。

雍正九年四月去世,送至六股道埋葬,未经盖造衙门围墙。

乾隆三年四月盖造云答应衙门三间及大门三间,成砌周围围墙。

兰答应 雍正五年四月已经入宫为大答应,《食肉底账》称其为“兰英”,尽管乾隆元年正月改称为兰答应[24],但档案上仍载其为大答应。

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或为高级妇差,待考。

姑娘 启祥宫姑娘 雍正十年七月的档案有一位代称为启祥宫的姑娘,雍正十三年的档案已不见启祥宫之名,或为高级妇差,葬地不详。

格格 伊格格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张格格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苏格格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后代[编辑] 皇子[编辑] 皇子 姓名 生母 备注 弘晖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时为嫡福晋) 长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8岁殇。

乾隆时追封为端亲王。

弘昐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实际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2岁殇(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

弘昀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二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10岁殇。

弘时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三子,雍正命弘时过继康熙皇八子胤禩,雍正四年二月除宗籍,五年八月暴毙[5]。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生,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卒。

弘历 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时为侍妾格格) 四子,高宗纯皇帝。

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嘉庆四年正月初三89岁驾崩。

弘昼 纯懿皇贵妃耿氏(时为侍妾格格) 五子,和恭亲王。

生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58岁卒。

福宜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晋)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1岁殇。

福惠(弘晟)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晋) 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8岁殇。

乾隆时追封为怀亲王。

福沛 敦肃皇贵妃年氏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即日殇。

弘曕 谦妃刘氏(时为刘贵人) 六子(果恭郡王),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乾隆初年出嗣过继果毅亲王允礼,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32岁卒。

养子[编辑] 封号、谥号 生父 生母 养子理郡王弘㬙 理亲王允礽 侧福晋程佳氏 养子辅国公弘晥 理亲王允礽 侧福晋程佳氏 养孙永璥 理亲王允礽第三子弘晋 嫡福晋兆佳氏 皇女[编辑] 出生年 封号、谥号 生母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夭折 懋嫔宋氏(时为侍妾格格) 次女(1695年-1717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生 和硕怀恪公主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夭折 懋嫔宋氏(时为侍妾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夭折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晋) 养女[编辑] 雍正朝有永和宫公主及永和宫格格等称,由于当时世宗的亲生女儿皆已离世,此时居住在六宫区域的公主应为其养女。

 封号、谥号 生父 生母 备注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 理亲王允礽第六女 侧福晋唐氏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丑时出生。

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理藩院额外侍郎观音保。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 怡亲王允祥第四女 福晋兆佳氏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十日寅时出生。

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嫁智勇亲王丹津多尔济之子多尔济塞布腾。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 庄亲王允禄长女 福晋郭络罗氏 康熙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

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齐默特多尔济。

养女和硕格格 允禔第十三女 妾晋氏 雍正二年六月出生。

初为县主,乾隆二年六月指与喀喇沁贝勒僧衮扎布,在崇庆皇太后前哭泣奏请未婚守节,后抚养著未婚夫的子侄,五世同堂。

嘉庆帝闻知其守寡逾六十年而御书匾额“贞祺康荫”送至该部蒙古。

评价[编辑]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

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

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

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

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

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25] 《清世宗实录》: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

……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

天章濬发,立就万言。

书法遒雄,妙兼众体。

毎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

韬略机宜,皆所洞悉[26]。

李氏朝鲜君臣受儒家正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清国以及清国皇帝的态度多持批评态度,甚至有妖魔化倾向。

朝鲜人毫无忌讳地记录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还认为雍正帝贪财爱银[27]。

但是朝鲜使臣李樴亲见雍正“气象英发,语言洪亮”[28]。

英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

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两代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满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评价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值。

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2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珍认为雍正是一位善于观察与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锐性以及思维广度与深度,都超过允禩、允禵等人[30]。

中国历史学家钱穆认为:“雍正是有名能专制的。

他的上一代是康熙。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至于雍正便太专制了。

我们现在看他的朱批上谕,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统制中国的。

在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

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

一切奏章,他都详细批。

他虽精明,同时是独裁。

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聪明,中外事,无论大小,旁人还不知道,他已经知道了……不能说皇帝私下决定了,不再给政府行政长官预闻就可办。

这决不能说是一种制度,也不能说它是习惯法,只能说它是法术。

为什么?因为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

而私心则决不能形成出制度。

”[31]:123[32]。

争议[编辑] 即位之谜[编辑] 从古至今民间多年来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说法,指因为“于”字和“第”字在构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遗诏上“传位十四子”一句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子”,进而把皇位继承权从身为康熙帝第十四个儿子的允禵手上夺去。

[33][34] “十改于”和“十改第”这两个说法已被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的人员加以否定。

[35]他们说清朝时代的官方文书里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书里一定会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间的排名与名字完整列出。

[35]根据中央研究院现在保存的康熙遗诏,雍正在遗诏上被称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

[36]如此类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属意让允禵继位的话,那文书里则会把允禵写成“贝勒皇十四子胤禵”,写法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遗诏亦以满文和蒙文书写与中文一同的内容。

满文里,“于”和“十”两字的写法完全不同,并没有矫饰可能。

[33]亦有人说“于”字是简体字,等于繁体字里的“於”字。

因为“於”和“十”写法差别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会有难度。

[33] 康熙帝传位雍正帝之征兆[编辑] 此章节没有提供参考来源,内容可能无法查证。

(2021年8月13日) 征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十二子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极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亲王胤禛主持,岂能不具备重大意义?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征兆二:康熙御极六十年派雍亲王胤禛祭祖此举,让废太子胤礽之师王掞看出端倪,故于三月“大学士王掞密奏请建储,至是监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长发等人曾疏请建储,帝不悦,并掞切责之。

诸王、大臣奏请治大学士王掞罪,帝赦不治。

”这亦可视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布署迹象之一,毕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领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布,易生事端。

征兆三:“五月壬戌,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移驻甘州。

以年羹尧总督四川陕西,色尔图署四川巡抚。

”康熙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之亲信年羹尧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军后补给已然成形。

征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抚远大将军胤禵复往军前。

十月,命雍亲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孙渣齐、隆科多、查弼纳、吴尔台察阅京师通州仓廒。

”康熙指示由雍亲王胤禛亲率隆科多、查弼纳等众多京师王公重臣,竟然只为“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已有不寻常迹象。

征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驻跸畅春园。

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

”康熙驾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时康熙意欲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显。

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是为了打击全国各地对雍正皇帝和朝廷散布不实谣言的逆党,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亲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尧等多人。

[37][38]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5]。

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颤抖”,也有人说是“刺伤人的野猪”),八月死[5]。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状[5];后被圈禁。

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5]。

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5]。

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死因之谜[编辑] 流传著各种雍正皇帝死因。

病死:有人认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的”[39]。

丹药中毒:近年来由于对清代的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也有很大可能[40],而乾隆帝即位后,马上将圆明园内的炼丹道士和民间术士全部赶出[41]。

某些近年与雍正帝有关的电视剧集(例如后宫甄嬛传)都根据此说法而描述雍正之死因。

轶事典故[编辑] 个人信仰[编辑] 雍正帝笃信佛教,热衷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密宗的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禅宗,精通《金刚经》,并著作佛学书籍数部,为章嘉活佛认可其参透三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认为已觉悟的皇帝。

雍正帝也喜欢道教,常常服食道士的金丹。

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称雍正禁教。

喜爱装扮[编辑] 雍正皇帝委托宫廷画师郎世宁,创作一幅《雍正行乐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显示雍正喜爱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夺嫡时期),就曾委托画师给自己家人画《春耕图》进献给康熙皇帝以表明无争位之心,后来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道袍像 藏传佛教袈裟像 汉装像(故事原型为东方朔偷桃) 汉装像 汉装像 穿汉装读书 汉装像 郎世宁平安春信图,雍正帝与乾隆帝着汉装像 身穿汉装游戏像 扮成身穿汉装的渔夫 西式服装像 蒙古服装像 雍正帝观书像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雍正帝 影视作品[编辑] 《雍正皇夜盗香妃》-邝山笑饰 《吕四娘》-李英饰 《江湖三女侠》-林蛟饰 《血滴子》-江洋饰 《十大刺客》-刘志荣饰 《雍正大破十八铜人》-黄文豪饰 《雍正命丧少林门》-陈鸿烈饰 《吕四娘闯少林》-黄家达饰 《江南八大侠》-岳华饰 《功夫皇帝》-狄龙饰 《雍正大帝》-庹宗华饰 《江湖奇侠传》-郑少秋饰 《雍正与年羹尧》-徐少强饰 《大内群英》-万梓良饰 《清宫启示录》-刘永饰 《清宫剑影录之大将军年羹尧》-白彪饰 《吕四娘》-吕良伟饰 《皇上保重》-刘兆铭饰 《满清十三皇朝》-炜烈饰 《血滴子秘史》-叶志康饰 《雍正皇帝》-刘信义饰 《武尊少林》、《乾隆大帝》-罗乐林饰 《九王夺位》-江华饰 《九五至尊》-江华饰 《书剑恩仇录》-王卫国饰 《大刺客》-张兆辉饰 《新方世玉》、《延禧攻略》-王绘春饰 《骗中传奇》-艾威饰 《玉指环》-秦汉饰 《江山为重》-刘冠雄饰 《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李卫当官2》-唐国强饰 《康熙微服私访记》-郝心饰 《刺虎》-巍子饰 《皇太子秘史》-赵鸿飞饰 《宫廷画师郎世宁》-锺镇涛饰 《御用闲人》-戴志伟饰 《少年宝亲王》-张国立饰 《南少林三十六房》-张铁林饰 《上书房》-寇振海饰 《书剑恩仇录》-沈保平饰 《宫、宫锁珠帘》-何晟铭饰 《后宫甄嬛传》-陈建斌饰 《步步惊心》吴奇隆饰 《王者清风》、《钱塘传奇》汤镇业饰 《血滴子》-刘伟强饰 《宫锁沉香》-陆毅饰 《清宫绝恋》-王新饰 《金钗谍影》-汤镇宗饰 《仙医神厨》-李雨阳饰 《美人香》-赵文瑄饰 《新步步惊心》-杨祐宁饰 《如懿传》-张丰毅饰 《花落宫廷错流年》-郑晓东饰 《年羹尧新传》黄香莲饰 《食为奴》-黄智贤饰 《梦回大清》-丁桥饰 注释[编辑] ^张廷玉在《自订年谱》称八月二十日,雍正就感觉有点不舒服,但“犹听政如常”。

二十二日晚上漏将二鼓,宫里宦官,急宣张廷玉火速进宫。

《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办事如常。

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宝亲王、和亲王朝夕侍侧。

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

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

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宝亲王即位。

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黄舆返大内,申刻大殓。

”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丁未,恭上尊谥曰敬天昌运建中罗帝神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 ^陈捷先《雍正写真》远流出版ISBN9573245051 ^《八旗通志初集五十八》 ^5.00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5.215.225.23潘国森.〈古今觀照〉.《明报》(明报报业).1998-08-17.  ^《清世宗实录》卷3 ^《清世宗实录》卷13 ^李伶俐.《清雍正时期反腐及当代启示研究》.吉林大学.2016.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清世宗实录》卷6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条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正月十三日条 ^关嘉录;佟永功.《从看雍正帝整饬旗务》.《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01期).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张世德.《雍正、审计与会考府》.《河北审计》.2000年,(第4期).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王飞.《论雍正时代的廉政建设》.《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冯元魁.《论清朝养廉银制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倪军民.《雍正帝改革科学制度考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衣长春.《论清雍正帝的民族“大一统”观——以《大义觉迷录》为中心的考察》.《河北学刊》.201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6、81、94。

《雍正朝起居注册》元年九月初九日条。

^陈捷先.雍正-勤政的皇帝,傳奇的一生.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9年(中文(台湾)). [页码请求]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19-03-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中文(中国大陆)). [页码请求]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 ^《清文献通考》 ^《食肉底账》:皇后下官女子三十二人、皇贵妃下官女子十二人、齐妃下官女子五人、熹妃下官女子八人、裕妃下官女子八人、懋嫔下官女子七人、老贵人下官女子五人、郭贵人下官女子四人、常常在下官女子四人、海常在下官女子四人、苏答应下官女子三人、启祥宫官女子二人、云惠下官女子一人、兰英下官女子一人、吉官下官女子一人。

^《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食肉底账》:皇太后官女子十二人、贵妃官女子四人、齐妃官女子六人、……安贵人官女子四人、李贵人官女子四人、海贵人官女子一人、李常在官女子三人、马常在官女子二人、吉常在官女子二人、兰答应官女子二人、春常在官女子一人。

^《清史稿·卷九·本纪九》 ^《清世宗实录·卷一》 ^马睿.《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李朝实录·景宗实录·卷十三》,三年(雍正元年)九月癸未条,第42册,第181页 ^《清室外纪》,《清外史丛刊》本,第62页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第389页。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香港:人生出版社.1955.  ^任之.《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清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30页 ^33.033.133.2康熙遺詔曝光揭傳位雍正真相.辽沈晚报(香港苹果日报转载).2012-08-31[2019-1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康熙遺詔」現身!破解四爺篡改遺詔之謎.ETtoday新闻云.2012-09-04[2019-1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35.035.1兰文里.雍正繼統之謎.中央研究院.[2019-1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康熙遺詔.中央研究院.[2019-1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大義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大義二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清史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47。

^金梁.《清帝外纪·世宗崩》:序本,1934年:第89页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来源[编辑] 书籍 冯尔康著:《雍正传》,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1275-5 杨启樵著:《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台湾金兰出版社1982年出版。

庄吉发著:《清代奏折制度研究》 《新清史》,卷九本纪九圣祖四;卷十本纪十世宗一;卷十一本纪十一世宗二。

研究书目[编辑]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杨启樵:《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上海:上海书店出社,2002)。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语录上的雍正帝语录 参见[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人物主题 九子夺嫡、秘密立储 军机处、密折制度 摊丁入地、耗羡归公 雍正禁教 《大义觉迷录》 雍正帝清朝出生于:1678年12月13日逝世于:1735年10月8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清圣祖玄烨(父)年号:康熙 大清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 继任:清高宗弘历(子)年号:乾隆 西藏文殊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蒙古大汗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查论编后金及清朝君主详见:清朝君主列表、清朝皇帝世系图追尊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 ~成宗义皇帝(入关) 后金大汗 太祖高皇帝[天命](立国)→太宗文皇帝[天聪] 大清皇帝 太宗文皇帝[崇德](称帝)→世祖章皇帝[顺治]→圣祖仁皇帝[康熙]→世宗宪皇帝[雍正]→高宗纯皇帝[乾隆]→仁宗睿皇帝[嘉庆]→宣宗成皇帝[道光]→文宗显皇帝[咸丰]→穆宗毅皇帝[同治]→德宗景皇帝[光绪]→宣统皇帝溥仪[宣统] 玉玺·皇宫(盛京→京师)·后宫(皇后)·三山五园、避暑山庄·皇陵(盛京、东陵、西陵)·实录、圣训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晋 /十六国→北魏 /南朝 –北齐 –北周→隋→唐→五代 –十国→宋 /西夏 /辽 /金→元→明→清→民国 /共和国 查论编清朝历史女真崛起 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古勒山之战 建造费阿拉 击败叶赫部 统一海西女真 攻灭哈达 攻灭辉发 攻灭乌拉 攻灭叶赫 征抚野人女真 后金建国 创制八旗 议政王大臣会议 立国战事 明清战争 七大恨誓师 清兵入塞 清兵入关 洪承畴 多尔衮摄政 绿营 甲申国难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惨杀 屠蜀 张献忠被杀 清荷联军 反清复明 南明 李成栋反清 通海案 计丁授田 天聪新政 四大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尔泰 皇太极 三王归顺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军入侵朝鲜 丁卯战争 丙子战争 征服察哈尔 蒙古衙门 编设盟旗 清初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令 剃发令 投充法 逃人法 柳条边 屠城 湖广填四川 大清律例 首崇满洲 满城 皇商 迁界令 庚寅之劫 函可案 南北党争 丁酉科场案 哭庙案 江南奏销案 丁未漂人事件 中期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索尼 遏必隆 鳌拜 苏克萨哈 康熙历狱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条约》 俄罗斯馆 文字狱 庄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乱 吴周 南书房 占领台湾 迁界禁海 澎湖海战 多伦诺尔会盟 乌兰布通之战 昭莫多之战 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编制《康熙字典》 字贯案 中国礼仪之争 清中期禁教 《弟子规》出书 九子夺嫡 朱一贵事件 世宗改制 驻藏大臣 罗卜藏丹津之乱 藏区分治 改土归流 《恰克图界约》 火耗归公 军机处 摊丁入地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密折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连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古州苗乱 八旗生计 汉军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战# 第二次金川之战#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 乾隆帝南巡 准噶尔之役# 准噶尔入藏 和通泊之战 光显寺之战 阿睦尔撒纳之乱# 锁国政策 一口通商 大小和卓之乱# 库车之战 叶尔羌之战 通古思鲁克之战 呼尔𫞩大捷 和阗之战 霍斯库鲁克之战 阿尔楚尔之战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清缅战争# 编纂《四库全书》 撤驿之变 甘肃冒赈案 苏四十三起义 林爽文起义# 天地会 笃嘉庄之战 清军入越战争# 廓尔喀侵藏战争# 《西藏善后章程》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十全武功# 议罪银 英使礼节争议 嘉庆苗乱 川楚教乱 白莲教 陈德行刺嘉庆案 孜牙墩事件 癸酉之变 天理教 嘉庆兵部大印丢失案 张格尔之乱 嘉道中衰 律劳卑事件 1840年代 鸦片战争 林维喜案 穿鼻之战 虎门销烟 《穿鼻草约》 第一次定海之战 第二次定海之战 镇海之战 乍浦之战 吴淞战役 镇江之战 不平等条约 《广州和约》 《江宁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五口通商 《虎门条约》 西藏森巴战争 七和卓之乱 1850年代 太平天国 之乱 天京之变 捻军 广东洪兵起义 小刀会起义(天地会) 团练武装 淮军 湘军 楚军 苗民起义 大成国(天地会) 廓藏战争 塔城贸易圈事件 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 云南回变 潘泰人 《瑷珲条约》 英法联军 广西教案 亚罗号事件 广州城战役 大沽口战役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60年代 辛酉政变 顾命八大臣 两宫听政 慈禧太后专政 同光中兴 陕甘回变 圣山砍竹事件 血洗秦家滩 左宗棠入陕 东干族 回变(陕甘、新疆、云南) 马家军 洋务运动 樟脑战争 1870年代 刺马案 天津教案 中国留美幼童 《申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左宗棠收复新疆 伊犁危机 1880年代 胡雪岩钱庄挤兑倒闭 新疆置省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 交趾支那远征 《中法新约》 台湾建省 长崎事件 丁戊奇荒(旱灾饥荒) 1890年代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通商银行 乙未割让台湾 台湾民主国 兴中会 乙未广州起义 新军 定武军 列强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政策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曹州教案 《万国公报》 保国会 《明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保皇会 自立军起义 1900年后 己亥建储 庚子国变 八国联军 东南互保 庚子俄难 《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废科举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军 交通银行 立宪运动 资政院 谘议局 木龙年战争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川军入藏 巴塘事变 赵尔丰在康区改土归流 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合并) 黄花岗起义 日俄战争 光复会 丁未政潮 国会请愿运动 皇族内阁 保路运动 戕官事件 辛亥革命 共进会 文学社 武昌起义 第一次驱汉事件 滦州兵变 外蒙古独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宗社党 清帝退位 《清室优待条件》 专门史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科技·君主·区划【说明:标“#”为十全武功】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辽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清朝宗室亲王入继大统和硕雍亲王·和硕宝亲王·和硕嘉亲王·和硕智亲王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和硕礼亲王(和硕巽亲王·和硕康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简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显亲王)·和硕承泽亲王(和硕庄亲王)·和硕怡亲王·和硕恭亲王(奕䜣)·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降等后世袭罔替和硕成亲王(岳托)降等承袭和硕敬谨亲王·和硕颖亲王·和硕英亲王·和硕端重亲王·和硕安亲王·和硕襄亲王·和硕裕亲王·和硕恭亲王(常宁)·和硕纯亲王·和硕理亲王·和硕恒亲王·和硕淳亲王·和硕廉亲王·和硕履亲王·和硕果亲王·和硕諴亲王·和硕和亲王·和硕定亲王·和硕荣亲王·和硕质亲王·和硕仪亲王·和硕成亲王(永瑆)·和硕惇亲王·和硕瑞亲王·和硕惠亲王追封荣亲王·端亲王·怀亲王·哲亲王 查论编蒙古大汗大蒙古国大汗兼称皇帝成吉思皇帝(太祖)→拖雷皇帝(睿宗)(监国)→窝阔台皇帝(太宗)→乃马真后(昭慈皇后)(称制)→贵由皇帝(定宗)→海迷失后(钦淑皇后)(称制)→蒙哥皇帝(宪宗)→阿里不哥汗/薛禅皇帝(世祖)1元朝皇帝兼任大汗成宗(完泽笃皇帝)→武宗(曲律皇帝)→仁宗(普颜笃皇帝)→英宗(格坚皇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皇帝)→天顺帝(阿剌吉八皇帝)→文宗(札牙笃皇帝)→明宗(忽都笃皇帝)→文宗(札牙笃皇帝)→宁宗(懿璘质班皇帝)→惠宗(乌哈噶图汗)北元皇帝兼任大汗惠宗(乌哈噶图汗)→昭宗(必里克图汗)→天元帝(乌萨哈尔汗)蒙古大汗2卓里克图汗→恩克汗→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汗→坤帖木儿汗鬼力赤篡汗位(鞑靼)月鲁帖木儿汗汗位复归黄金家族完者帖木儿汗→答里巴→卫拉岱→阿台→岱总汗→阿噶巴尔济也先篡汗位(瓦剌)大元田盛大可汗(敬顺王)汗位复归黄金家族乌珂克图汗→摩伦汗→满都鲁→达延汗(大元大可汗)→巴儿速孛罗→阿剌克汗→库腾汗→扎萨克图汗→彻辰汗→林丹汗→额哲清朝皇帝兼宣博格达汗3宽温仁圣皇帝4→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博克多汗国君主5外蒙古博克多汗1两者未获普遍承认。

2自元昭宗以后,所有北元君主皆不自称皇帝,只自称大汗。

汉文的庙号与谥号也不再有。

一说此时大元国号亦不再使用。

(黎东方.《细说元朝》.二六〈蒙古可汗与元朝皇帝的名单〉.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15页.)坤帖木儿败亡之后四卫拉特(瓦剌)与蒙古本部(鞑靼)分立。

3清朝历代皇帝与蒙古王公交往时,蒙古王公使用的蒙古语尊号均为“博格达汗”,但皇帝诏书自称则为“皇帝”。

(达力扎布,清代察哈尔扎萨克旗考,《历史研究》2005年05期;《清内阁蒙古堂档》)蒙古俗称“额真汗”,额真意为主子。

(札奇斯钦,《蒙古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版下册)4天聪十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归降皇太极,并上尊号为“博格达汗”。

(《清史稿》太宗纪)5辛亥年库伦宣告脱离清朝并恢复大蒙古国,哲布尊丹巴登基为大汗。

(《清史稿》列传三百八·藩部四) 查论编中国基督教史 对创造并主宰万有者之称谓 神 上帝 天→天主四字神名(YHWH/雅威/上主)/“耶和华”  主要教派及其圣经译本景教天主教(思高本、牧灵圣经)东正教(新遗诏圣经)新教(和合本、新译本、现代本) 唐朝背景 东方亚述教会 丝绸之路 大事 唐代三夷教 ·武则天建天枢 ·唐武宗灭佛 人物 阿罗本主教 ·景净 教堂 长安大秦寺 ·范阳崇圣院 文献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经典 ·一神论 ·三威蒙度赞 ·大圣通真归法赞 ·序听迷诗所经 ·宣元至本经 ·志玄安乐经 ·尊经 艺术 藏经洞基督像 ·高昌景教寺院壁画 象征 景教十字架 更多条目... 元朝背景 蒙古帝国 ·海上丝绸之路 人物 审温·列边阿答 ·拉班·扫马 ·雅巴拉哈三世 ·唆鲁禾帖尼 ·孟高维诺 ·鄂多立克 ·马黎诺里(英语:Giovannide'Marignolli) ·加大利纳·维里奥尼 教堂元大都十字寺更多条目... 明朝背景 收复失地运动、地理大发现、保教权 ·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 ·西学东渐(兰学) ·明清战争 大事(人物) 南京教案 ·嘉定会议 天主教相关人物及组织澳门教区...方济各会...耶稣会 圣方济·沙勿略 ·高一志 ·郭居静 ·罗明坚 ·艾儒略 ·利玛窦(利玛窦规矩) ·汤若望 ·白晋 ·卜弥格 华籍神父罗文藻奉教官员 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孙元化 ·王征 ·朱宗元 ·刘宇亮 ·丁魁楚 亲教官员叶向高南明信徒永历帝、王太后、王皇后、朱慈煊、庞天寿、卜弥格 文献 历代神仙通鉴 ·天主实录(罗明坚、利玛窦) ·利玛窦中国札记 ·崇祯历书(历局) 更多条目... 清朝大事(人物)康熙历狱(汤若望、南怀仁、杨光先、康熙帝) 尼布楚条约(徐日升、南怀仁、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中国礼仪之争(龙华民、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教宗克勉十一世、康熙帝、颜珰、铎罗、艾若瑟、樊守义、嘉乐、澳葡政府) 清中期禁教(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 教案:青浦教案 ·西林教案 ·扬州教案 ·天津教案 ·贵阳教案 ·安庆教案 ·乌石山教案 ·合肥教案 ·芜湖教案 ·古田教案 ·曹州教案拜上帝会、太平天国(洪秀全、梁发、罗孝全) 义和团运动(太原教案、中华殉道圣人、中华圣母东闾显现事件)天主教相关人物及组织圣座 教宗依诺增爵十世 ·教宗亚历山大七世 ·教宗克勉十一世 ·教宗庇护十一世 ·教宗庇护十二世 耶稣会 汤若望 ·白晋 ·南怀仁 ·郎世宁 ·龙华民 ·徐日升 ·艾若瑟 ·卫匡国、吴历神父 多明我会 罗文藻主教(华籍) ·闵明我 ·圣白多禄主教 巴黎外方传教会 颜珰 ·圣徐德新主教 ·圣金大建神父、崔良业神父 朝鲜 昭显世子 ·李承薰 新教相关人物及组织 席胜魔 ·郭士立 ·麦嘉谛 ·慕拉第 ·剑桥七杰 ·埃里克·利德尔 ·艾伟德 伦敦会 伟烈亚力 ·麦都思 美国公理会 裨治文 ·伯驾医生 大英浸信会 李提摩太 ·其他传教士... 中国内地会 戴德生 ·何斯德 ·其他传教士... 加拿大长老会 马偕 ·顾约拿单 ·其他传教士... 其他差会...文献 天学诗(吴历神父) ·身见录(樊守义) ·华英字典(马礼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劝世良言(梁发) ·新遗诏圣经(固利乙) 更多条目... 中华民国大事(人物) 非基督教运动 ·抗日战争(饶家驹神父、雷鸣远神父)、第二次世界大战(张刚毅神父、陆征祥神父) ·中教建交 天主教相关人物及组织圣座 教宗庇护十二世(对华关系) ·天主之仆刚恒毅枢机 ·黎培里枢机 ·田耕莘枢机(华籍) ·于斌枢机(华籍) 华籍主教 朱开敏主教 台湾地区主教团 耶稣会 赵振声主教 ·马相伯神父 ·饶家驹神父 ·德日进神父 主徒会天主之仆刚恒毅枢机本笃会陆徵祥院长方济各会真福雷永明神父(圣经思高本)新教相关人物及组织 宋嘉澍 ·计志文 ·宋尚节 ·林献羔 ·袁相忱 ·江守道 ·晏阳初 ·冯玉祥 ·佟麟阁 ·吴贻芳 中华圣公会 何明华会督 中华基督教会总会伯特利教会 石美玉医生 胡遵理 基督徒会堂 王明道 史家胡同会堂 地方教会 倪柝声 王载 李常受(召会) 广学会 中国自立教会 真耶稣教会 耶稣家庭 文献 和合本圣经 普天颂赞 益世报(雷鸣远神父) 更多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组织 中共中央统战部十二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十二局)三自爱国教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中华东正教会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 ·中国新教地下教会主要法定邪教:呼喊派(召会:争议) ·全范围教会(哭重生派) ·全能神教会(东方闪电) ·三赎基督中华圣公会港澳教区→香港圣公会 ·天主教香港教区 ·正教会普世宗主教圣统香港及东南亚都主教教区 天主教大事(人物) 中梵交恶(炮击天安门案、圣母军事件) ·龚品梅反革命集团案(龚品梅主教) ·自立革新运动(王良佐神父、皮漱石总主教)、自选自圣(董光清主教) ·朱洪声反革命集团案(朱洪声神父)、东闾事件 ·三原会议(张刚毅神父、范学淹主教) 天主教其他人物 龚品梅枢机 ·胡振中枢机 ·金鲁贤主教 ·傅铁山主教 ·刘柏年 ·陈日君枢机 ·汤汉枢机 ·韩大辉总主教 ·孔汉思神父 新教大事 (人物) 三自爱国运动(周恩来、吴耀宗) ·控诉运动 ·献堂献庙、联合礼拜 ·镇压反革命运动(罗竹风):倪柝声反革命集团案、王明道反革命集团案 ·传回耶路撒冷运动 ·神学思想建设(丁光训主教) ·汉语神学运动(汉语神学) ·浙江强拆十字架运动 新教其他人物 林巧稚医生 王志明牧师 赵紫宸 李储文 赵复三 陈泽民牧师 林献羔牧师 贾玉铭 但以理·贝斯 李添嫒 文献 三自宣言(吴耀宗) 赞美诗(新编) 迦南诗选 青年圣歌 更多条目... 参见 基督教历史 传播年表 中国历史 中国宗教史 中国基督教 台湾基督教 香港基督教 澳门基督教 朝鲜半岛基督教 日本基督教 越南基督教 查论编清世宗皇室父母圣祖仁皇帝玄烨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尊封兄弟承瑞·承祜·承庆·赛音察浑·贝子品级胤禔长·废太子赠理密亲王胤礽次·长生·万黼·诚隐郡王胤祉三·胤禶·恒温亲王胤祺五·胤祚六同母·淳度亲王胤祐七·已革廉亲王胤禩八·贝勒品级胤禟九·贝子胤䄉十·胤䄔·胤禌十一·履懿亲王胤祹十二·怡贤亲王胤祥十三·恂勤郡王胤祯十四同母·胤禨·愉恪郡王胤禑十五·庄恪亲王胤禄十六·果毅亲王胤礼十七·胤祄十八·胤禝十九·简靖贝勒胤祎二十·慎靖郡王胤禧二十一·恭勤贝勒胤祜二十二·郡王品级诚贝勒胤祁二十三·恪亲王胤秘二十四·胤禐姊妹皇长女·皇二女·固伦荣宪公主·三·皇四女·和硕端静公主五·固伦恪靖公主六·皇七女·皇八女·追赠固伦温宪公主九同母·追赠固伦纯悫公主十·皇十一女·皇十二女·和硕温恪公主十三·和硕悫靖公主十四·和硕敦恪公主十五·皇十六女·皇十七女·皇十八女·皇十九女·皇二十女养姊妹固伦纯禧公主后妃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尊封·敦肃皇贵妃年氏·纯懿皇贵妃耿氏·齐妃李氏·谦妃刘氏·宁妃武氏·懋嫔宋氏·李贵人·安贵人·海贵人·张贵人·老贵人·那常在·李常在·马常在·春常在·高常在·常常在·顾常在·吉常在·苏答应·汪答应·常答应·云答应·兰答应·启祥宫姑娘·伊格格·张格格·苏格格皇子追赠端亲王弘晖长·弘昐·弘昀次·弘时三·弘历四清高宗·和恭亲王弘昼五·福宜·追赠怀亲王福惠·福沛·果恭郡王弘曕六皇女皇长女·和硕怀恪公主次·皇三女·皇四女养子理郡王弘㬙·辅国公弘晥·永璥养女和硕淑慎公主·和硕和惠公主·和硕端柔公主前朝:清圣祖皇室·后朝:清高宗皇室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8070635 BNF:cb150884921(data) CBDB:0063801 DILA:A000212 FAST:90364 GND:123855888 HKCAN:9811105416603406 ISNI:0000000077291046 LCCN:n82049591 NDL:00624529 NKC:jo2006333801 NLA:36732187 NTA:140615180 SELIBR:333533 中研院:007194 SUDOC:140886206 ULAN:500372570 VIAF:2059997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雍正帝&oldid=73988487” 分类:​1678年出生1735年逝世清朝皇帝清世宗清圣祖皇子中国改革家爱新觉罗氏基督教批评者隐藏分类:​有参考文献错误的页面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未列明参考文献页码的条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自2020年3月包含过多连结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所有包含过多连结的条目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使用未知中国宗室信息框参数的页面使用无数据行信息框模板的条目含有蒙古语的条目含有满语的条目自2021年8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使用小型讯息框的页面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BD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DDB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inic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UL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18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تۆرکجهབོད་ཡིག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한국어Монголमराठी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