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對話:通往彼此內心的關鍵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不了解對方重視的事物與習慣的思考方式,就會不了解他產生情緒的原因,也就無法理解及接納對方的情緒。

比如他從小做事有條理,而她一直以來都粗線條 ... GetstartedOpeninappJeanPangSigninGetstarted391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關係的對話:通往彼此內心的關鍵JeanPangNov23,2017·5minread「關係」是指「和另外一個人之間親密而持續的情感連結」(Giddens,2001:61)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立的個體,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與別人建立起關係後,一切便有了意義。

我們會關心自己在乎的人,我們會為他們而笑、為他們而哭、為他們而生氣,因為我們在意。

我們馴養了彼此,就要對關係負責,而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有效的對話。

通訊技術日新月異,我們卻一樣不知道如何通往彼此的心,我們忘記了對話,或者從來沒有學過怎麼好好地對話,與自己、或是與對自己重要的人,而學會「對話」可以讓彼此通向對方的心。

對話的關鍵,是同理與坦誠。

同理是站在對方的位置來思考,對方是怎麼認知這個世界的。

如果不了解對方重視的事物與習慣的思考方式,就會不了解他產生情緒的原因,也就無法理解及接納對方的情緒。

比如他從小做事有條理,而她一直以來都粗線條不拘小節,他生氣她東西亂放,而她卻覺得沒什麼影響,這時就會產生意見分歧。

而彼此如果沒辦法去了解對方在意的點,就會無法同理而覺得對方莫名其妙,使到彼此站在對立的位置。

如果彼此能夠轉換位置思考,他說出自己要求的限度,東西要放在哪裡,發生一兩次疏忽的時候善意提醒對方,她也放在心中,因為知道對方重視的事情,就能互相理解與接納。

回應情緒背後的需求要觀察的是話語背後的動機,而不是話語本身,要回應的是情緒背後的需求,而不是情緒本身。

一個人會感到生氣或憤怒,是因為心中的領地被侵犯了,自己重視的價值、在意的事被影響,人只會對自己重視的事物生氣。

如果對方對你生氣,不是因為他在意你,就是因為他在意的價值或事情被你破壞,這時候就要去思考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感知到對方的情緒經驗,進而給予回應,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情獲得諒解。

在一段關係裡,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很重要。

可以讓對方更了解你,也更加懂得怎麼與你相處,每個人都會會有情感需求,可能是想感覺到被關心、被理解、被接納、被支持、被認可、或是被尊重。

有需要就要表達出來,而不是讓對方猜測,對方無法時時預知到你的心思。

許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或是可能曾經說出來,對方卻無法滿足。

一段能滿足彼此情感需求的關係,才是健康的。

就像餓了需要吃飯,在關係裡也需要得到彼此的回應。

可以試試看用ORD(Objective事實+Relative感受+Desire需求)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需求:Objective事實:「你最近工作好忙,我們相處的時間變少了,也好久沒有一起約會了」Relative感受:「我覺得有點寂寞,好想和你聊聊天」Desire需求:「如果你真的很忙,我們可以通個簡短的電話就好,好想聽到你的聲音」對事物的認知及詮釋許多時候,如果彼此對於同一個詞語的認知不同,就會造成溝通失敗。

因為對定義的詮釋不同而差生相異的認知,就會產生誤解。

比如她說想要一段「淡淡」的感情,她的意思可能是不想要承諾和考慮未來,而他卻誤解以為是淡淡的細水長流,在對話的過程中可以試著再確認對方對於詞語的認知及定義,有助於進入更深層的對話,更加了解彼此的心意。

坦誠的第一步:對自己誠實而對彼此坦誠,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自己。

一個不夠了解自己的人,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怎麼樣的關係。

要怎麼了解自己?就是對自己誠實。

對自己誠實,要做的,是真實面對自己的恐懼和慾望。

自己深層的恐懼是什麼?內在對愛的需求是什麼?最難誠實面對的是什麼?延伸閱讀:我們都怕看到真實的自己https://goo.gl/KcBFm2分裂(害怕失去自我,避免與人往來)憂鬰(害怕分離與孤獨,落得百般依賴)強迫(害怕改變與消逝,守著熟悉的事物)歇斯底里(逃避既定事實與規範,專斷自為)-《恐懼的原型》信任、尊重、佔有與控制信任建立於坦誠地自我揭露及情緒的同理接納,每一次的坦誠都會加深信任的基礎,每一次的情緒接納都會提升安全感,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

尊重來自於認知同理,因為了解對方重視的事,尊重彼此的個體性,尊重對方認為對他重要的事,而不過度控制,剝奪對方的主體性。

愛,不等於擁有對方。

你擁有的是關係,而不是對方。

如果對彼此不夠信任及尊重,要透過控制的手段佔有對方,像是查看對方隱私,或是過度控制,比如完全不能和異性接觸、無時無刻都要報備、或是過度佔有對方的的時間與界限。

因為無法了解對方重視的事、需要的空間界限,會產生相對剝奪感,而導致對方心理不平衡。

學著尊重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彼此的界限,才能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

在任何的關係裡,沒有所謂的「應該」從來就沒有「你是我的伴侶應該要XXX」,或是男人應該要XX,女人應該要XX。

「應該」是建立在彼此同意及協商的基礎上,協商是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妥協。

它是一個善意談判的過程,彼此說出自己的需求,取得一個合理及可以接受的平衡。

比如「下次如果跟異性單獨出去的話可以先提早跟我說一聲嗎,這樣我就不會突然遇到然後胡思亂想,而且我又很容易吃醋,如果你提早跟我說我會比較安心,也會提升我們的信任感,如果我跟異性出去的話,也會先跟你說一聲^^」但如果一個問題重複出現,或是要求對方改變成自己心目中另一個人,這已經是價值觀差異太多而無法協商。

比如他重視的是陪伴,想要的只是回家後有個人陪伴與分享,而她重視的是挑戰與自我實現,想要與伴侶一起打拼事業,如果彼此不了解對方重視的事,甚至想要的生活形態與價值觀差異太大,就已經不在協商的範圍之內了。

在關係中我們永遠都是個初學者,關係裡的學習是一種修養,而對話是通往彼此內心的關鍵。

關係不會一直都好好地,需要不斷地彼此對話、協商,持續地覺察自己與對方的狀態,用心去經營,因為懂得同理與坦誠而能夠自在而舒服地相處。

延伸閱讀這篇文章的啟發來自最近閱讀的這兩本書,裡面有許多更深入關於對話的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的人^^《啟動人心的對話》岡田尊司《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褚士瑩JeanPang生活的養分帶來創造|前端工程師|簡報設計講師www.cakeresume.com/jean-pangFollow4949 49MorefromJeanPangFollow生活的養分帶來創造|前端工程師|簡報設計講師www.cakeresume.com/jean-pa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