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信仰 -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佛教的修行不只靠信仰,也不仅主张苦行,而强调、重视“智慧”,求“智慧解脱”。
其主要方法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
上海佛教
上海佛教协会
上海佛学院
上海佛教居士林
上海佛学书局
佛教基本信仰
佛教主要节日
佛教宗教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宗教 >
上海佛教 >
佛教基本信仰
佛教基本信仰
佛教基本信仰
2003-09-16
佛教教义的根本在于断定“一切皆苦”而寻求解脱。
相传释迦牟尼在做王子时,见到世间种种苦相而立志出家修行,以求解脱苦难之道。
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首次宣讲俗得的道理,称为“初转法轮”,佛陀在世说法的主要内容是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
1.四谛
四谛,也称四圣谛。
“谛”是真实不虚之意,即真理,有“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中四个最基本的道理。
苦谛,是指世间充满痛苦。
通常说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五蕴)。
由“苦”入手宣扬教义,说明佛教最关心的是人生问题,所追求的也是人生的解脱苦难。
集谛,亦译习谛,有召集、集合、熏习之意,是在探讨苦的原因。
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
烦恼(贪、瞑、痴)和渴爱。
这些都出于“无明”,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灭谛,亦称寂灭、入灭、涅槃,是佛教所求的境界,即达到永久解脱苦难的涅磐境界。
道谛,是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修行。
佛教的修行不只靠信仰,也不仅主张苦行,而强调、重视“智慧”,求“智慧解脱”。
其主要方法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戒律,基本是五戒,多的到八戒、十戒、数百戒)、定(禅定、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
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2.轮回与十二因缘
世间众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之中不断转生,如车轮旋转,无穷无歇,被称为“轮回”,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基本思想。
释迦牟尼运用因果关系详细分析了轮回报应的过程,探求人生苦的原因,归结为“十二因缘”。
把生命流转的过程分解为十二支,讲“三世两重因果”。
佛教认为,要摆脱因果轮回之苦,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悟得苦、集、灭、道的真谛,观想透彻十二因缘间的因果关系,灭尽天明。
无明尽则行尽,以此类推至老死尽,跳出轮回报应的因果链。
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都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修成可证得罗汉果或辟支佛果。
随着佛教的发展,许多派别认为,这种解脱,只是求得个人的解脱,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他们倡导应该普度众生,行菩萨行,以成佛果,并自称“大乘”。
大乘佛教对“色”与“空”、“空”与“有”等名相进行了深入探讨,发展出庞大的佛学思想体系和众多派别。
延伸文章資訊
- 1佛教基本信仰 -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佛教的修行不只靠信仰,也不仅主张苦行,而强调、重视“智慧”,求“智慧解脱”。其主要方法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
- 2為何台灣人總是分不清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啊?一篇文看完 ...
儒道釋三個宗教,長期影響中土思想,思想信仰互相融攝,甚至連神明譜系也彼此收編, 長期混血之下,都已經有所沾染。 比如,道教裡的斗姥天尊,佛教稱為摩立支天菩薩, ...
- 3信仰的創新與轉型:佛教為什麼走向人間? - 巷仔口社會學
信仰的創新與轉型:佛教為什麼走向人間? · 一、佛光山:向佛陀學習 · 二、法鼓山:心靈也要環保 · 三、慈濟:Just do it.
- 4佛教入門(中)一、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佛教的信仰,可以分作自信和信他的兩面,然都是以三寶為主。三寶,意思是寶物,有救濟貧困的功能,佛教則用三種寶物,救濟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從 ...
- 5台灣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僧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