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自序及附記@ 台灣文學與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2年黃美娥發表〈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醒來吧!我們的文壇——再議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二 ... 台灣文學與文化台灣、現代文學與文化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weng1256's新文章臺俗女界說1905解纏足,百年前台灣人如何看男女地位問題96下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報告順序《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自序及附記賴和文學專題課程計畫欲撰寫「台灣大百科詞條」詞條請親至台文所登記台灣大百科詞條認領須知及體例台灣文學辭典檢索系統網址為http://taipedia.literature.tw:8090台灣文學辭典檢索系統網址為http://taipedia.literature.tw:8090一九三○年台灣儒學、墨學之論戰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爭議析論 weng1256'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翁聖峰,個人網頁http://singhong.blogspot.com/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200612302327《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自序及附記?日治台灣文學自  序 《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國立編譯館主編,五南出版公司印行,2007/1。

)原為研究者博士論文,完成於2002年6月,論述563篇新舊文學論爭相關文獻。

四年來,調整架構,修訂全文,增補27篇新的論爭文獻,修改30篇論爭文獻的內容及次序,論述590篇新舊文學論爭相關文獻,期使本書的結構更有邏輯性及完整性。

  由於新知識分子求新求變的心理,企圖改造既有的文學環境,於是產生「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這股文化改造運動同時也是社會運動的一環,昭和六年(1931)謝春木在《臺灣人の要求》即指「張我軍的舊文學打倒運動」是日治時期七大社會運動之一;2004年由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的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被票選為台灣文學發展的第二重大事件,足見此問題之重要。

台灣文學史及專篇論文常關注此問題,雖然各有所見,但缺乏較全面性的爬疏與闡釋。

1954年廖漢臣的〈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帳〉是眾多研究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爭必然會參考的文獻,內容雖頗有條理,卻有獨斷之嫌,而且此文某些盲點至今仍然不斷被複製、散佈。

1998年施懿琳發表〈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台灣傳統詩壇的影響〉、2001年葉連鵬發表〈重讀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2004年洪銘水發表〈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2005年姚人多發表〈「文學的輪子是向前跑」: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中的非文學「化身」〉,已累積相當成績,然因缺乏完整的文獻為基礎,故難以掌握新舊文學論爭問題的全貌。

 2002年黃美娥發表〈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醒來吧!我們的文壇——再議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二篇論文,除釐析新舊文人在論戰中的主要糾葛關鍵,也企圖掌握舊文人在論戰後的應變與思索,黃美娥大作與《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不約而同完成於2002年,二者均強調新舊文學不當只流於孰勝孰負的化約論述,對論戰始末進行歷時性及共時性的分析。

《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有些論述重點異於黃美娥的論著,且部份新舊文學論爭文獻的發現及解讀有發前人未及之處,「文學界義、道德禮教與新舊文學論爭」該章,以往的研究者未曾由此角度論述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爭,探討日治時期特殊的文化環境,有助於釐清新舊文人不僅是利害競逐,更深層來看是根源自不同的文化意識。

 以往檢討日治時期傳統文學,常批判舊文人媚日趨利,耽溺於僵化的文學形式,這僅反應問題的一面;日治時期一般台灣人並不熟悉北京話,賴和、鍾理和、吳濁流創作中國白話文都遇過語言轉譯的困境,台語與日語才是日治時期台灣最為流行的語言,然知識份子無教育主導權,「我手寫我口」難以達成,中國白話文在台灣當然不易推行,故被若干文人批評是「新文言」,闡釋日治時期各種「文體」特殊情境亦是本書重要的關懷點,在日本強權統治之下,不論傳統漢文、中國白話文、台灣話文或是教會羅馬字都曾遭到統治者相當程度的打壓,各種不同型態的台灣語文固然相互競爭,但在「以大局為重」的前提下,日治時期出現37次呼籲新舊文學當兼容並蓄,不同文體間相互扶持的現象亦不容忽視,才能確實了解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的各個複雜面向。

 2004至2006年國內曾因高中九五課程暫行綱要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問題引起廣泛的論爭,當今的文白之爭與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的現象頗為相似,但兩者的語言環境差異頗大,日治時期台灣熟悉北京話者寥寥無幾,這與目前多數人均懂北京話,推展中國白話文的環境前後有很大的不同,關於此問題可參考筆者的〈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爭議析論〉(《2005台灣文學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論述「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不當「以今律古」,倘若以當今我們對文言、白話的刻板印象來討論「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將與史實出入甚大,特別是以往文學史常一面倒地褒揚張我軍對台灣新文學的貢獻,有的還讚揚他為「台灣胡適」,卻未注意張我軍對台語文字化與台語文學的觀點充滿文化偏見——「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

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

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鑒古思今,我們惟有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論述「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如此方能減少歷史偏見,建構更符合台灣實況的新舊文學論爭史。

 感謝輔仁大學中文系的培育,所長王初慶及王金凌教授長期的教導自是難以忘懷。

指導教授陳萬益先生的辛勤指導,沒齒難忘。

龔顯宗教授、陳芳明教授、施懿琳教授、許俊雅教授寶貴的口考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五南書局的推薦,本書獲得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助,二位匿名審查委員的評論意見,讓筆者受惠良多。

感謝五南書局總編輯王秀珍、副總編黃惠娟小姐的協助,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多謝彰化縣埔塩鄉瓦磘村e父母佮親友,囝仔時代故鄉e形影,撰寫論文時刻陪伴著我。

以往e教育培養我仇日e觀念,常常佮阿公辯論時局,對日治時期有卡深認識e時陣,他已仙逝,豈不哀嘆!這情景予我印證「多桑」這部電影——教育環境佮政治態度關係之密切。

一路行來陪di我身ku邊e愛妻愈分,負擔真濟家務,予我會使專心投入論文e撰寫,真是辛苦伊lo!後生磊文、磊和,in快樂、充滿希望e童顏,是激勵我繼續打拼e動力。

 本書雖費盡不少心力,然疏漏與不足在所難免,敬請 大雅君子不吝賜正。

 翁聖峯 序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http://singhong.blogspot.com/ ----------------             ------------ 補 記 本書出版之後,又發現張淑子主編的《同仁》雜誌1卷3號有議論文〈論白話文之必要〉(1924.10.1),未來本書修訂,或編纂中的《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資料彙編》,將把相關資料補上,使新舊文學論爭文獻更為完整。

 小蜜蜂/Xuite日誌/回應(0)/引用(1)/好文轉寄賴和文學專題課程計畫|日誌首頁|96下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報告順...上一篇賴和文學專題課程計畫下一篇96下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報告順序...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