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面積約179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人(2007年12月)。
「金門」一名的起源,據《金門縣志》記載:「始於明洪武二十年置守禦千戶所 ...
金門縣民國時代福建省的縣級行政區,位於福建廈門灣口。
三面與中國隔海相望,向東可遠眺臺灣。
縣政府設在金城鎮,下轄金沙、金湖與金城3鎮及金寧、烈嶼2鄉,並代管福建省莆田縣烏坵鄉。
管轄範圍包括金門本島、烈嶼、大膽、二膽、東碇、北碇、后嶼、猛虎嶼、復興嶼、獅嶼、草嶼、烏坵等12個大小島嶼。
面積約179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人(2007年12月)。
「金門」一名的起源,據《金門縣志》記載:「始於明洪武二十年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因名之曰金門城。
」諸島嶼主要以大、小金門為主,除金門島主峰太武山,標高253公尺外,無其他高山,以台地與丘陵等地形為骨幹,海岸線曲折,岩岸與沙岸景觀皆有。
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氣溫平均2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於4-9月,占全年降雨量75%,屬夏雨冬乾的形態。
年降雨量雖達1043公釐,但因四面環海,無高山屏障,風勢甚強,蒸發旺盛,加上降水季節分布不均,使得冬季常有缺水之虞。
河川大多短小,最長河流為浯水溪,全長7.5公里,其他如金沙溪、後水溪、西路溪與南塘溪等溪流長僅1-4公里。
由於降水季節分布不均,洪枯流量變化顯著,多為荒溪型河川。
為增加水資源供應的可靠性,自1950年代以來,興修水利,築壩攔河,闢湖建塘,如田浦水庫、金沙水庫、太湖與蘭湖等,蓄水以作灌溉給水之用。
土壤概以砂土及紅壤為主。
砂土主要分布於金門島東部,土層厚,保水性差,保肥能力弱;紅壤則分布於西部,土層薄,土質偏酸性,腐植質少。
本縣土壤僅利於種植經濟價值較低的雜糧作物。
金門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由於位置接近,相傳自晉代起即有居民渡海來此居住,至今已1,600餘年。
然而早期移民甚少,且受限於地形、氣候、水文與土壤等條件,無法大規模實施農墾。
時至今日,金門仍無水田,農業發展緩慢,以甘藷、落花生與雜糧等為主要作物,生產不足自給,仰賴臺灣供應。
1950年,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成立,正式揭開軍管時代的序幕。
1969年,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成立,邁入戰地政務實驗期。
在戰地政務時期,基於國家安全與國防考量,縣內建設大多集中於戰備與民生、教育等相關設施,如道路、水庫與國宅等。
此外,由於臺海兩岸關係緊張,大量國軍進駐,形成許多與軍人生活所需相關的商業與服務業。
直至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駐軍減少,相關的商業與服務業逐漸沒落。
但也因為金門重新對外開放,戰地神祕色彩吸引大批觀光客湧入,觀光業順勢而起,如1991年金馬地區旅館業只有6家,至2001年,金門地區增至36家。
金門高梁、貢糖與菜刀等土產成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產業資源。
2001年實施「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小三通)政策,金門成為與中國直接交流的口岸,為臺商前進中國的轉運點,帶動相關服務業與商業活動發展。
與馬祖相似,金門也因自然資源有限、市場狹小與戰地政務解除等影響,農工商的發展皆相對較緩慢。
撰稿者:高銘澤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
1992。
《金門縣志》。
金門:金門縣政府。
2吳啟騰、林英生。
1998。
《金門地質地貌》。
「金門學叢刊」KM011。
臺北:稻田。
3李錫回主編。
1991。
《我的家鄉我的愛:金門綜合建設方案的內容與八十年度執行成果》。
金門:金門縣政府。
4董毓雯。
2006。
〈戰地政務解除前後金門中地系統的變遷〉。
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