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影響 氣候變遷調適資訊與成果資料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根據科技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台灣師範大學地球 ... 臺灣的氣溫變遷影響四季分布,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150天,冬季縮短為約70 ...
首頁
氣候變遷影響
氣候變遷影響
首頁
法規及政策
氣候變遷調適相關法規
氣候變遷影響
根據科技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聯合發布之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摘錄氣候變遷的相關趨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於2021年8月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draftofWGIAR6)。
發布團隊針對AR6第一工作小組所公布最新科學重要陳述與發現,進行摘要說明整理,並提供臺灣之歷史氣候變遷科學數據以及最新的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結果等本土資訊,以協助關心氣候變遷的國人快速且正確地了解全球氣候科學評估進展與本地氣候變遷最新的科學評析情形。
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重要發現
氣候現況
➢人類對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
大氣、海洋、冰雪圈與生物圈已經發生廣泛且快速的變遷。
➢近期的地球氣候系統與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
➢人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世界各地許多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
自從第5次評估報告發布以來,極端事件(如熱浪、豪雨、乾旱、熱帶氣旋)的觀測及其受人為影響的證據均已強化。
➢氣候過程、古氣候證據與氣候系統對輻射驅動力的反應等相關知識的進展指出,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情況下,平衡氣候敏感度的最佳估計為3℃,比第五次評估報告的敏感度區間為小。
可能的未來氣候
➢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
除非在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全球暖化幅度將在21世紀超過1.5℃及2.0℃。
➢氣候系統的諸多變遷與全球暖化程度直接相關。
這些變遷包括極端高溫、海洋熱浪、豪雨、部分地區農業與生態乾旱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增加、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以及北極海冰、雪蓋與永凍土的減少。
➢持續的全球暖化將進一步增強全球水循環,其中包括水循環變異度、全球季風降雨、乾濕事件的嚴重程度。
➢根據推估,在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的情境下,海洋及陸地的碳匯作用對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累積,效果較差。
➢過去及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許多變遷,尤其是海洋、冰層以及全球海平面等,在未來數世紀至數千年都是不可逆的。
風險評估及區域調適的氣候資訊
➢氣候的自然驅動力及內部變異,在區域及短期的尺度上,會調節人為氣候變遷的程度,但無法改變百年尺度的全球暖化趨勢。
在規劃所有可能變遷的調適措施時,需要考慮這些調節因素。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每個區域預計會更頻繁遭遇氣候衝擊驅動因子的同時發生與複合性變遷。
相較於1.5℃,2.0℃暖化情境,甚至在更高的暖化情境下,某些因子的變遷將更為普遍與顯著。
➢冰層崩解,海洋環流劇變,部分複合性極端事件,及遠高於目前推估的暖化情境等低可能性事件的影響,不能被排除,應納入風險評估。
抑制未來氣候變遷
➢從物理科學角度而言,若要控制人為全球暖化在一定程度內,則需要抑制持續累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達到淨零碳排,同時大幅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
大幅、迅速且持續地減緩甲烷排放會抑制氣溶膠減少所造成的暖化效應,並改善空氣品質。
➢相較於高或是極高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SSP3-7.0或SSP5-8.5),低或是極低的排放情境(SSP1-1.9及SSP1-2.6)將在數年內對溫室氣體與氣溶膠濃度、空氣品質等造成可分辨的成效。
這些不同情境對於全球地表溫度的變化趨勢,預計於約20年內會超過自然變異,產生可分辨的差別。
其他氣候衝擊驅動因子則需更長時間,才會有影響(高信心程度)。
臺灣氣候變遷趨勢觀測與推估
臺灣地區歷史觀測趨勢
➢根據中央氣象局測站觀測資料,臺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1911-2020年)上升約1.6℃,且近50年、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圖1臺灣年平均氣溫的時間序列與變化趨勢。
(a)1911-2020年臺灣年平均氣溫距平,是臺北、臺中、臺南、恆春、花蓮和臺東6個測站氣溫的平均,黑線為11年滑動平均的結果,紅線為100年迴歸線,藍線為50年,綠線為30年,實線表示線性變化趨勢通過了95%的信心度檢定,
虛線表示未通過檢定。
根據各迴歸線斜率計算的變化趨勢標示於左上角,1951-1980年氣候基期的平均氣溫標示在右下角。
(b)長條圖從左到右是各測站100年、50年、30年的變化幅度。
實心表示變化趨勢通過了95%的信心度檢定,空心表示未通過檢定。
➢臺灣的氣溫變遷影響四季分布,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150天,冬季縮短為約70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20-40天。
圖21897至2020年臺灣六個百年測站冬、夏兩季長期變遷趨勢,單位:日。
➢臺灣過去110年的年總降雨量趨勢變化不明顯,但是在1961-2020年間,少雨年發生次數明顯比1960年以前增加。
圖3同圖1,但為年總降雨量。
單位:毫米。
➢臺灣過去110年的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趨勢變化不明顯,在1990-2015年間,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明顯增加。
圖4同圖1,但為年最大1日暴雨。
單位:毫米。
➢臺灣過去110年的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降雨量1mm以下)趨勢變化明顯,百年增加約5.3日,但近30年則是下降的趨勢。
圖5同圖1,但為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
單位:日。
臺灣地區未來氣候趨勢推估
➢臺灣各地氣溫未來推估將持續上升。
全球暖化最劣情境(SSP5-8.5)下,21世紀中、末之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1.8℃、3.4℃;理想減緩情境(SSP1-2.6)下,可能增加1.3℃、1.4℃。
圖6(a)臺灣地區未來氣溫模式推估趨勢分布圖,(b)為臺灣地區未來氣溫模式推估趨勢。
(藍色為SSP1-2.6情境、橙色為SSP2-4.5情境、紅色為SSP3-7.0情境和暗紅色為SSP5-8.5情境,趨勢線為模式系集平均,灰色區塊。
➢未來極端高溫事件中,各地高溫36℃以上日數增加。
最劣情境(SSP5-8.5)下,21世紀中、末,增加幅度約8.5日、48.1日,其中,以都市地區增加較其他地區顯著;理想減緩情境(SSP1-2.6)下,增加幅度約6.8日、6.6日。
圖7同圖6,但為高溫超過36℃日數。
單位:日。
➢未來推估臺灣的夏季長度從目前約130天增長為155-210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70天減少為0-50天。
最劣情境下變遷明顯,理想減緩情境下之變遷相對緩和。
圖8未來季節長度。
圖中為系集平均結果,單位:日。
➢未來推估臺灣年總降雨量有增加的趨勢。
在最劣情境(SSP5-8.5)下,21世紀中、末臺灣平均年總降雨量增加幅度約為15%、31%;理想減緩情境(SSP1-2.6)下,增加幅度約為12%、16%。
圖9同圖6,但為年總降雨量。
單位:%。
➢臺灣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有增加趨勢。
最劣情境(SSP5-8.5)下,21世紀中、末平均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增加幅度約為20%、41.3%。
理想減緩情境(SSP1-2.6)下,21世紀中、末平均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增加幅度約為15.7%、15.3%。
圖10同圖6,但為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
單位:%。
➢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各地有增加的趨勢,最劣情境(SSP5-8.5)下,21世紀中、末平均增加幅度約為5.5%、12.4%;理想減緩情境(SSP1-2.6)下,21世紀中、末減少幅度約為1.8%、0.4%。
圖11同圖6,但為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單位:%。
➢最劣情境(RCP8.5)下21世紀中、末,影響臺灣颱風個數將減少約15、55%,強颱比例將增加約100%、50%,颱風降雨改變率將增加約20%、35%。
圖12RCP8.5情境下,四項颱風指標的未來變遷。
(圓點表示系集平均,盒鬚圖表示95、83、50、16、5百分位)。
氣候變遷影響
氣候變遷影響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氣候月平均|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2夏天破40度高溫將是新常態?用5張圖表看 - 今周刊
從歷年高溫日來看,未來台灣哪些地方躲不過高溫? 根據科技部TCCIP(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分析,過去百年來,台灣氣溫增加1.3℃,推估 ...
- 3氣候變遷加劇台灣21世紀初夏季最長增至150天| 生活| 重點新聞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今天表示,台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6度,若在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最劣情境模擬,21世紀末台灣一年高溫36度 ...
- 4過去30年台北逐月均溫出爐專家:短短10年變化很大 - 自由時報
氣候變遷議題所受關注日益增加,天氣風險公司分析師吳聖宇上午在臉書PO出最新出爐的氣候統計值,其中顯示,台北測站在過去30年內平均高低溫均全面上升 ...
- 5中研院分析台灣氣候變遷狀況:百年來升溫1.6°C、2060 將無冬天
中研院分別以年均溫、夏冬季長短變化、年雨量、暴雨強度與連續不降雨日數,分析發現台灣相較於全球,過去以來的增溫趨勢更加明顯:. 台灣升溫速度比全球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