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中國古城牆大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中國古城牆大全】 · 1、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古城牆,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

本文來源:壹號收藏微信id:www1shoucangcom中國修築城牆的歷史非常悠久,古城牆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中華文明歷代傳承的有力見證。

現存較完整的中國城牆有北京城牆、西安城牆、南京城牆、荊州城牆、襄陽城牆等多處,它們都見證著一段段不可磨滅的歷史。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古城牆,你去過幾處?1、西安城牆陝西省西安市古城牆,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

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

城牆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

牆面用青磚包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

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

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甕城。

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

這是我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牆闢為環城公園。

2、南京城牆江蘇省南京市古城牆,始建於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

城牆內側周長33公里,現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

南京城牆有13座城門,現存4座。

城牆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

城牆上建有垛口13616個,但部分地段有破損。

南京城牆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尤其是中華門(聚寶門),為世界之冠。

3、荊州城牆湖北省荊州市古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

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

現城牆為清順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

城牆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

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漿灌縫堆砌而成,城牆、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遊龍之勢。

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禦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

4、襄陽城牆湖北省襄陽市東南隅有仲宣樓(俗稱會仙樓)、魁星樓,西南隅有獅子樓,西北隅有夫人城。

明洪武初年,衛國公鄧愈守襄陽,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闢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各建城樓一座。

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後改石橋)。

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築,外用大塊青磚壘砌。

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灩,儼若平湖,全國罕見。

5、興城城牆遼寧省興城市的古城牆,是明代的寧遠衛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始建於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築外城,外城周圍9裡124步,高如內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城牆為正方形,周長3274米,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

城牆四面正中各設城門,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

城門上皆築箭樓,為兩層樓閣。

城牆四角設台,突出於城角。

在城區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郭之間為護城河。

6、平遙城牆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的平遙古城牆,建於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

周長6公里,高8-10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

環城闢城門6道,城門外均有吊橋,門外築甕城,甕城上有重簷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

牆體,每隔60米,築觀敵樓一座,城牆上共有72座觀敵樓。

由於甕城共有6座,形成烏龜形狀,故有烏龜城之說。

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

現北、東、南三面城牆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7、北京城牆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

▲德勝門箭樓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甕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8、閬中城牆四川省閬中市的閬中古城牆,為明代古城牆,位於古城區南城新巷,長100米,高5.3米,厚4米,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風水理論建成的一座城市,被譽為風水古城。

閬中古城的主要建築有古城牆、古城門、古牌樓、古文化街區、古樹、古寺廟和其他古遺跡7個方面。

閬中市尚存的宋代古城牆只有50米長,城牆頂部和兩側還間或長著草木。

閬中古城在戰國時即為巴國國都,現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等,其歷史文化居我國現行五大古城之首。

9、開封城牆河南省開封市的開封古城牆,是河南省保存下來規模最大的一處城垣建築。

現在的開封城牆是清代的建築,長14公里,高11.3米,底寬6.66米,上寬5米多,內外用大塊青磚包砌,城牆外側是排列整齊的城垛和砲台。

據文獻記載,開封最早的城池建築在戰國時期,大樑城共有12個城門,其中東門名夷門,大約在今日鐵塔附近;西門名高門,在今日城西的東陳莊。

明代以前的城牆,除皇城為磚築外,其他城牆全為土築,只有城樓和城門用磚砌。

古城城外有寬16.66米,深3.33米的護城河圍繞,在城門口的護城河上修有吊橋。

開闢五個城門,南為南薰門,北為安遠門,西為大樑門,東北為仁和門,又稱曹門,東南為麗景門,又稱宋門,城門上建有城樓,四個城角各建一座角樓。

10、大理城牆雲南的大理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

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據文獻記載,它“規模壯闊”,方圓12裡,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

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諜,下環城溝。

城內市井儼然,佈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

當然,這些建築今天多數已蕩然元存,有的還依稀可見,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

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11、歙縣城牆安徽省歙縣的古城,由府城、縣城兩部分壁聯而成。

府城始建於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後),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

南宋末方臘起義和元末農民戰爭後,都經過大修。

現存城牆約1500米,以及西門月城。

東、南兩譙樓、應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蹟。

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風貌。

縣城在府城東側,城牆建於明嘉靖34年(155年),倭寇犯境之後。

城牆沿山脊構築,現存殘跡,惟新安門、問政門較完好。

古蹟有古紫陽書院、文廟等。

府城和縣城內現存明清牌坊16座。

12、潮州城牆廣東潮州市的潮州古城牆,始建於宋代,但為低矮土城;皇五年(1053年)重建,實際僅用了8個月時間。

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將外城改用石砌,潮州的城牆始有子城和外城之分。

從三陽門之南,環繞西、北一直延伸到金山後,全長951丈,並闢“貢英”、“湖平”、“鳳嘯”、“和福”4個城門。

乾道6年以後,新修東城,北從金山起,沿著韓江堤岸,與南端的舊城相接,長550丈,高2丈,全部用石料砌成。

東城設4個城門,連同原來的舊城,全城共設11個城門,即:三陽門、小南門、下水門、浮橋門、竹木門、上水門、州學門、鳳嘯門、和福門、湖平門和貢門。

城上構築鋸狀矮牆共4000多堞。

目前,綿延八里的城堤上,依舊點綴著四座城樓:下水門城樓、廣濟門城樓、竹木門城樓、上水門城樓。

13、鳳凰城牆湖南鳳凰城的鳳凰古城牆,始建於清康熙43年(1704年),現存北門城牆,後又經修復,整個城牆連接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前臨清澈的沱江河。

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建於清朝年間,鏽跡斑斑的鐵門。

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14、汀州城牆福建汀州的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代,長約4公里,它從臥龍山頂金沙寺兩翼沿山勢逶迤而下,把半座臥龍山都圈進城內,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汀州古城獨具的特色,猶如掛在觀音菩薩脖子上的佛珠,所以有“觀音掛珠”美譽。

2003年10月先後分段修復了紫陽祠至朝天門186米古城牆,紫陽祠至雲驤閣小門49米古城牆,雲驤閣至宋慈亭67米古城牆,還新築了“湧金”城門一座。

至此,修葺一新,巍峨壯觀的汀州古城牆,從朝天門至紫陽祠,再沿坡而上,翻過雲驤閣,順陡峭山勢盤桓而下,經上官週亭,直抵宋慈亭,與1993年修復的古城牆相連,沿汀江穿過麗春門,一直通到五通門,全長達671米。

15、建水城牆雲南建水縣的建水古城牆,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建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22年(公元1389年)擴建為磚城。

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600年,仍舊巍然屹立。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州儒學。

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

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也不多見。

建水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16、臨海城牆浙江台州市的臨海古城牆,有“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之稱。

自晉代開創以來,已有1600餘年,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築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古城牆沿江修築而上,依山就勢,逶迤曲折,雄險壯觀。

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於危崖之巔,飛舞盤旋,敵台林立,雉堞連雲,城樓高峙,與北京八達嶺相較,可稱雙絕,稱之為“江南八達嶺”,並不過譽。

更有其獨特之處是,臨海古城牆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城牆掩映在青綠叢中,更增添了一分靈秀。

17、壽縣城牆安徽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22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

壽縣的古城牆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

今城牆為南宋寧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

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

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

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

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

18、夔州城牆重慶市奉節縣的夔州古城牆,面積為1700平方米,城牆總長182米、高7.37米,保持了原“夔州古城牆”歷史風貌。

“夔州古城牆”屬三峽庫區地面文物遷建工程中最長的古城牆。

其中,依斗門,又名大南門,始建於明成化10年(1474年),得名於杜甫詩名“每依北斗望京華。

”城門保存完好,系條石壘砌,高13.7米,長27米,厚13米。

三峽工程後整體遷至寶塔坪。

奉節,古屬夔州。

這裡,初為夔子國,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戰國時,這裡屬楚國管轄,秦漢年間改為魚复縣。

關於“魚复縣”的名稱,傳說與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唐貞觀23年(公元649年)改稱奉節縣,隸屬夔州府。

因奉節是夔州府治地,所以人們往往忽略了奉節的縣名,而稱它“夔州”或“夔府”。

19、榆次城牆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邊緣的榆次老城位於榆次城區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

初建成時為土城,城“週五里,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

明嘉靖20年(1541年),土城牆全部砌為磚牆,且牆基增寬一丈,達到了五丈,牆高增加五尺,達到三丈五尺,城牆上增設敵台20個,角樓4座,增設警鋪16個,同時,重新清理了護城河,在護城河外設置掩護性建築。

榆次城設有四門,上建樓櫓。

城之東門名叫迎曦門,南門叫觀瀾門,西門叫帶汾門,北門叫望岳門。

20、隆里城牆貴州省錦屏縣的隆里古城牆,是一座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明代軍事屯堡,古城至今保存著古城牆、古街、古井、古建築等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其中古民居大多建於明清時期。

城牆高一丈二尺,城壕深一丈,城周圍三里三分,東西南北有砲台者四,後改為鼓樓祀神,四炮樓保存較完好。

隆里古城不大,城牆周長約1500米,在古代有2米多高,這個小小的石頭圈子建於明洪武年間。

21、青岩城牆貴州省貴陽市南郊的青岩古鎮,距市區約29公里。

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岩堡至今已有620多年了。

天啟4年至7年(公元1624年-1627年)在離青岩堡約1公里的“四隻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岩城的雛形。

城門上大書“定廣門”三個字。

城門左右兩邊有逶迤城牆,上築敵樓、垛口、砲台。

全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

古鎮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石牌坊、城牆等古建築群。

原為土城,經數百年曆史滄桑,經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漸成街巷縱橫錯綜之石城。

22、曲阜城牆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故里的明故城城牆,始建於1512年至1522年(明嘉靖元年),這是曲阜明故城的南城牆。

曲阜明故城是為護衛孔廟而建。

“移城衛廟”,這在世界城市建築史上也極為罕見。

故城牆高約9米,底部寬約8米,城周長約4.8公里。

故城牆內為曲阜老城區,面積約1.41平方公里。

城外護城河寬、深約3.3米,城與河之間距7至10米不等。

故城有5門,且均建有甕城。

上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因歷史原因大部拆除,僅留正南門、北門和西北、東北兩處城角。

23、盤橐[tuó]城牆新疆喀什市的盤橐城,又名班超紀念公園,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間,是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之久的城堡遺址。

班超以盤橐城為根據地,抗擊西奴,安扶西域,恢復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治,並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

目前,在原古城遺址上修建了盤橐城,佔地14.5畝,以班超雕像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後襯36米長,9米高大型半圓浮雕屏牆。

24、巍山城牆雲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縣的巍山古城牆,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方如印。

城內為棋盤式街道格局。

有25條街,18條巷,街道縱橫交錯。

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於明洪武年間。

在高大的城牆上,有五間重簷歇頂式的古老建築。

城樓南面掛“魁雄六詔”,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

氣勢雄威。

古樓高23.5米,下舌城牆高8.3米。

樓架由28棵大柱支撐,由東、西兩道小門登級而上。

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儼然。

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25、鳳陽城牆安徽省鳳陽縣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是後來營建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

600多年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代農民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創了明王朝,營建了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享有“東方巴比倫”之稱。

中都城共有內、二、外三道城牆:“外城”周長30.36公里;二道城稱“禁垣”,周長7.67公里,高2丈;內城稱“紫禁城”,周長3.68公里,近似方形,高15.15米,牆底寬6.9米、頂寬6.4米。

▲安徽鳳陽明中都城牆西門圖:張志剛中都皇城為最裡面一道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規模比北京故宮還大10000多平方米。

中都城(罷建後)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

其佈局嚴格遵守傳統的對稱原則,重點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佈局。

26、歸德城牆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明歸德府古城牆,始建於唐代,睢陽城在明弘治15年(1502)時被淹,次年築土圍城。

正德6年(1511)在舊城北重築新城,以元代城牆為南城牆。

嘉靖37年(1558)包磚建成。

南牆長950.6米,北牆長993.4米,東牆長1210米,西牆長1201米,周長4355米。

高6米,頂闊6米,址闊9米。

南為拱陽門,拱券式建築,門洞全長21米,台高8米。

北為拱辰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垤澤門。

門上原皆有城門樓,1943年毀於炮火。

現北城門樓與南城門樓均已修復。

四門之外原皆有甕城,每甕城各1座扭頭門,民國年間被拆除。

城牆四面共有9座敵台,形制大小不一,西門向南的第一個馬面呈半圓形建築,其餘皆呈凸出牆外馬頭形。

城牆角各有一處角台,形制相同,大小不等。

城牆上城垛口3600個。

城牆外3.5米為護城河,寬處500米,窄處25米,水深1-5米,繞城一周。

護城河外550米處的護城土堤,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7米,高5米,明嘉靖19年(1540)築成,今堤上果樹飄香。

27、洛陽城牆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故城有二: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十八里今洛陽市區。

洛陽是我國7大古都之一,以三個最而著名。

一是建都最早,二是歷史最長,三是朝代最多。

據說在這建都的先後有13個王朝,100多個帝王,延續1600多年。

漢魏洛陽城城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

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

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現存平面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沖毀。

北、東、西3面城牆保存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

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

全城周長14公里。

西城牆探出5座城門,除北起第二門為一門二洞外,皆為一門一洞。

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時期修建的金墉城,由3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為255米。

三城之間有門道相通,城牆寬約12-13米,殘高6米左右。

隋唐洛陽城的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正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代稱建國門,唐朝、北宋繼續沿用,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

發掘顯示,定鼎門遺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

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佈,這種門闕形制目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作為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定鼎門沿用時間長達530年,是目前所知中國古代都城城門中沿用時間最長的。

2007年,工作人員在定鼎門遺址區發現了駱駝蹄印,它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歷經1000多年,隋唐洛陽城遺跡保存完好。

28、廣府城牆廣府古城牆,位於邯鄲永年,四周環水,處於永年窪地的中央,又有滏陽河繞城而過,素有“雙水繞城”之說。

其民居古樸雅緻極具明清風情,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猶如鑲嵌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集古城、水城、太極城為一體的古鎮典型。

廣府古稱曲梁,自西漢起,歷代為郡、府、州、縣治所。

隋唐以前為土城,周長六里二十四步。

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

元朝侍郎王偉做郡守時,將土城增擴為9裡13步(4522米)。

明嘉靖21年(1542年),知府陳俎調集9縣民工,歷時13年將土城改為磚城,城高12米、寬8米,建垛口1752處。

嘉靖43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又增修四甕城。

古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弘濟橋、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

步步皆古蹟,處處有風情。

行走在古城深處,整齊的青灰色民居,分列街道兩邊。

圍繞在古城牆四周的是長約5公里的護城河。

29、蘇州城牆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古城牆,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

兩千多年前的夯土圍城,早在五代時期就已改成了磚砌。

上世紀50年代以前,蘇州的城牆還是連綿的,只是經過了全國性的毀城浪潮後,蘇州的城牆也就成了現在這樣殘缺不全的了。

時值今日,蘇州仍擁有的城門或者沿用的地名有(從正北順時針):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葑門、南門、槃門、胥門、金門、閶門等10個。

能夠看到較完整城牆的有槃門到胥門段;能看到城牆遺址(有土牆,但無城磚)的有南門到葑門段、相門到婁門段、金門到閶門段;擁有古城門的有:槃門、胥門;擁有殘存城門的是閶門;民國後新建帶羅馬風格的城門:金門;恢復重新建設的城門及城樓的:閶門、葑門;擁有完整甕城或遺址的:槃門、閶門;能夠參觀的帶有水門的城門:槃門(古建)、閶門(重建)和葑門(重建);已無遺跡可尋的城門:相門、齊門、婁門、平門等。

歷史上,蘇州最早的城牆是8陸門8水門。

蘇州是當年的大城,又是水鄉。

擁有地理之便的蘇州,連護城河都修得那般寬闊。

蘇州城牆大多都擁有兩條水道,叫做內城河和外城河,這是兩條軍事防禦的溝壑。

30、贛州古城牆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有二千年的歷史,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反映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建於北宋嘉佑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牆之一。

城牆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牆、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

31、西昌古城牆西昌古城位於涼山州中部,總面積2600餘平方公里,總人口50餘萬人,是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

西昌自古便是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個重鎮,自秦漢始,歷代政權均在此建立過郡、州、司府、委派過官吏。

32、蓬萊水城蓬萊水城,它的歷史要追尋到宋代。

宋慶曆二年在此建用來停戰船的刀魚寨,明洪武九年在原刀魚寨的基礎上修築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呈不規則長方形,負山控海,形勢險峻,它的水門、防浪堤、平浪台、碼頭、燈塔、城牆、敵台、砲台、護城河等海港建築和海防建築保存完好,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33、大同城牆大同城牆位於大同市中心區域,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大同城築邑歷史悠久,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時候,就已經修築有規模宏大的城池。

現存城牆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於明洪武五年增築起來的。

建有主城門和陽、永泰、清遠、武定四座,同時還建有護城河、吊橋、城樓、箭樓、月樓、乾樓望樓、角樓、控軍台等一系列軍事設施。

2008年起因古城牆夯土牆體遺存較好得以修復,對70%夯土城牆進行包磚整體修復,由於梁思成對大同城樓的測繪資料齊全,照片文獻詳實,而且城牆根基條石,馬面基礎均磚牆等均有遺存,為修復提供了詳細依據,因此保證了建築原真性,保護修復完的大同城牆蔚為壯觀。

34、瀋陽故宮瀋陽故宮,即後金故宮,位於瀋陽市沈河區,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是後金和清初的皇宮,佔地約6萬平方米,全部建築114所,300餘間。

與北京故宮相比,瀋陽故宮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

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佈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佈局。

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

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築。

35、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龐大建築群,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

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

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緻,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宮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

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6、長城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裡,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

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點擊加入《微信上的中國》的line=武漢一程序員為了讓老父親換新空調,自己寫程式製作了100%抽獎小程序中國的電影票房兩年內超越美國?先看2015年中國電影產業報告。

川普當上總統以後,對中國有六大影響?在中國古代,「俸」、「祿」各是怎麼回事?北京網信辦以「英烈保護法」約談抖音、搜狗,其母公司分別是今日頭條、騰訊。

長沙一位90後女孩創業有成,開跑車外送美食給有錢人,月入人民幣15萬。

中國老建築搜尋關鍵字:Previous央視暗訪踢爆:瀋陽「假病人騙保」醫院,病人是演的,診斷是假的Next能打敗東北話的,只有台灣腔。

搜尋關鍵字:=點擊加入《微信上的中國》的line=返回首頁|聯絡我們|刊登兩岸活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