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所調查選擇的對象為台南、安平、鹿港、左營、船舺等時多處都市聚落內的廟前廣場空間為主。

本研究論文作者是由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生邱肇輝同學,指導教授孫全文 ... 楊裕富設計教學網設計書評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評者:許財華 評《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 孫全文‧邱肇輝著詹氏書局/8106出版。

ISBN957-705-025-5平裝 一、前言、作者 台灣的道路,筆直了;前條巷弄,拓寬了;我們終於有著像香榭大道般的寬敞大方, 亦有如棋盤式的道路交錯橫貫著,曾幾何時,台灣毅然決然的被著一條條如機械性的垂直 分割的水泥塊所取代,將一切拆散的毫無人情、也毫無道理,他割斷了長久以來載著這塊 土地上的血脈,他也割斷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本篇論文主要的目的,將是喚醒大家對台 灣傳統都市空間的重視與認識,藉由廟埕的廣場空間引發對街巷空間作省思,然後作一系 列的紀錄和研究,以具體了解和展示傳統都市型態與空間機能;作者並以西方新理性主義 者所提出的類型學概念,希望藉由選擇與重構的機制,完成都市的整體與連續性。

其所調 查選擇的對象為台南、安平、鹿港、左營、船舺等時多處都市聚落內的廟前廣場空間為主。

本研究論文作者是由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生邱肇輝同學,指導教授孫全文教授, 孫教授為德國司徒加大學建築博士,主要專長為近代建築史與理論以及都市保存與設計, 於國內外發表不少學術性論文以及著作,諸如論後現代建築、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室內設 計之時代意義、密斯之建築觀與東方思想…等,於國內學術界與教育界可謂貢獻良多。

二、介紹與分析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的方式與內容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章以文獻陳述傳統都市空 間;第二章以實測取得現場組織系統的關係;第三章藉由實測環境的資料進行靜態環境空 間構成與動態空間認知分析;最後在第四章節的結論裡,敘述廟前廣場空間的構成原則與 特性。

第一章 台灣傳統都市廟前廣場空間之形成與功能 在第一章的內容裡主要以文獻提出傳統都市型態的特質,與中國北方與南方都市組 織的異同;文起以台灣傳統都市聚落形成要素與結構特質作文題的定義,分別說明廟前廣 場之形成、功能、活動等性質。

第一章內容分別如下: 1-1傳統都市空間概說。

1-2台灣傳統都市聚落的特質及廣場空間的總類。

1-3台灣傳統都市廟埕廣場的功能與活動。

第二章 廟宇、廟前廣場與市街組織結構的關係 在第二章裡,筆者透過各地航照圖以及現場測繪的資料,對於廟宇廣場與市街之空 間型態作結構性的分析,並理解出廟前廣場與都市組織型態的三個層面,分別為村莊聚 落、市街聚落和城市聚落等,點描出廟前廣場、傳統街道、巷道三者之間的調整與互動。

第二章內容分別如下: 2-1廟宇與都市發展的關係。

2-2廟前廣場與市街組織結構的關係 2-3廟前廣場與傳統街道、巷道的關係。

第三章 廟前廣場空間之分析研究 藉由實測環境的資料進行靜態環境空間構成與動態空間認知分析,將空間型態與功 能作一描述和歸類,如佈局、平立面空間類型、開口部及視覺形象,且相併點出廣場中的 構成元素之組合,如界定性元素、祭拜性元素、其他元素將其性質與元素作一說明。

第二 章內容分別如下: 3-1廟前廣場空間之元素概說 3-2廟前廣場空間之元素佈局類型 3-3廟前廣場空間之平面型態類型 3-4廟前廣場空間之開口部(與街巷交接)類型 3-5廟前廣場空間四周建築物的組織類型 3-6廟前廣場空間之中介空間類型 3-7廟前廣場空間平面轉化規則 3-8廟前廣場空間立面型態類型 3-9廟前廣場空間剖面分析 3-10廟前廣場空間視學形象類型分析 第四章 結論 本章節將針對廣場構成的諸項因子(前幾章提到),當中的型態與特性作一回顧與整 理,並擬出相關結論。

4-1廟前廣場空間構成之特質 4-2結語 三、文本評論 (一)本書優點 1.本文對於傳統廟宇廣場空間在結構的鋪陳十足嚴謹,由廟埕空間到市街組織,由市 街組織再到巷道關係,並且對於廟前廣場空間本身由基本元素、佈局、空間型態、開口部 乃至於四周建物、視覺形象的觀察,都能面面俱到,這對於空間型態的解讀,能更加完整 與精準。

2.作者用了相當多時間,到現場作了實地測繪和調查,希望能從形式的角度找出其規 則,以至內容空間之分析。

(二)本書缺點 本篇論文以過去幾個較都市型聚落如台南、安平、鹿港…..等。

或許作者意圖找出全 國北、中、南較具代表性之廟宇作對象,但是否找出的若干廟宇是否就足以代表該區風貌, 是有其商討空間。

然無可否認的是,這個議題是個大範圍題目,在訂立時是否該有所界定, 是可討論的。

四、結論 廟宇廣場空間的發展與傳統街、巷的發展可說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而過去,因人群 血緣、區域聚落、風俗習慣或是意識型態所建構出的實質空間,卻也受到了衝擊;如今物 換星移,或許不必沈滯過去,社會的型態會自領帶頭作用而改變一切,但過去人性、有機 的空間樣貌似乎也為人所懷念,甚至追求,難道在抉擇快速、效率與管理的標準下,對欲 人性空間的感受的最重要需求是否給遺忘了,或許這是如環保與經濟一樣是永遠各有市 場,也是永遠各持立場的迷失吧。

  回首頁 回設計書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