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脫殼與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閘蟹,養殖,協會,品翔,汐止大閘蟹. ... 大閘蟹養殖的"脫殼和生長" ... 溞狀幼體蛻皮只需幾秒鐘,蟹種階段蛻殼順利時幾分鐘,不順利時時間更長。

大閘蟹脫殼與成長大閘蟹養殖與習性蟹膏黃精華 大閘蟹養殖的"脫殼和生長" 大閘蟹又稱 河蟹 一生要經過很多次蛻皮或蛻殼,每蛻皮、蛻殼1次,個體和重量均有增加。

河蟹蛻殼(皮)與變態、自切再生、個體生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河蟹一生可分為溞狀幼體、大眼幼體、仔蟹、蟹種(幼蟹)和成蟹五個階段。

溞狀幼體在海水中生長發育,經過5次蛻皮,變為大眼幼體。

大眼幼體開始進入淡水生活,經過5~7天蛻皮1次,就成為第一期仔蟹。

以後每隔一段時期蛻殼1次,個體不斷增大,體形也由圓形逐漸變為近似方形。

隨著個體增大,頭胸甲逐漸變寬,一般到第三期仔蟹階段,頭胸甲殼長度就大於頭胸甲寬度。

第三期仔蟹後稱為幼蟹,幼蟹階段分豆蟹和扣蟹,此階段生產上稱為蟹種階段。

蟹種階段,雌蟹的腹部周緣和雄蟹的大螯絨毛短而稀少,蟹種在進行成熟蛻殼前,殼呈淡黃或灰黃色,漁民通常稱之為“黃蟹”。

“黃蟹”階段性腺始終處於第一期至第二期。

  大閘蟹蛻殼前,殼呈黃褐色,頭胸甲後緣與腹部交界處產生裂縫,裂縫寬度約2~3毫米,透過裂口處可見新的透明體膜;另外,在頭胸甲的兩前側部分的側板線處,也出現裂縫,裂縫寬度約2~3毫米,此現象可視為河蟹蛻殼的前奏。

    河蟹的蛻殼是其生長發育的標誌。

在仔蟹和蟹種階段,蛻殼次數多,生長速度快。

若生態條件好,餌料豐富,同樣蛻殼1次,個體的體重增長幅度應大;反之,就小。

選擇優良的蟹苗,創造良好的人工飼養條件,使其增加蛻殼次數和增大蛻殼時生長幅度,這是提高河蟹產量和品質的關鍵。

    目前,部分地區養蟹者採購小個體的“綠蟹”進行飼養,結果這部分性成熟的小個體“綠蟹”絕大部分因不能蛻殼而死亡,因而造成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這是值得河蟹養殖者注意的問題。

    河蟹蛻殼時間的長短與個體大小有關,個體大,蛻殼時間長;個體小,蛻殼時間就短。

溞狀幼體蛻皮只需幾秒鐘,蟹種階段蛻殼順利時幾分鐘,不順利時時間更長。

    河蟹蛻殼常常隱蔽于水草茂盛的淺水地帶。

外界驚擾、水溫過高、水質不良或缺鈣、鉀、鐵等微量元素,均可使其蛻殼不遂而死亡。

    剛蛻殼的“軟殼蟹”,甲殼柔軟,體弱無力,沒有攝食和防禦能力,極易遭到同類或其他敵害的傷害。

經過1~2天,“軟殼”逐漸變硬,並恢復其活動和攝食能力。

因此,給予河蟹良好的蛻殼條件是十分重要的。

保護剛蛻殼的幼蟹,可以提高河蟹養殖的成活率。

    幼蟹的生長速度整體與水溫、餌料及其他生態因素有關。

水域條件適宜,飼料豐富,幼蟹一般每隔5天左右蛻殼1次。

人工養殖河蟹,要求蟹種頭胸寬度30毫米以上、體重10~20克為佳。

蟹種規格太小,增重速度太慢,最後收穫時成蟹規格小,經濟效益差;若蟹種偏大些,增重速度快,收穫時成蟹個體大,經濟效益也就相應提高。

    隨著頭胸甲寬度增長,體重也相應增加。

中期蟹脫殼1次,增重約130%;幼蟹後期蛻殼1次,增重倍數小,而絕對增重量大。

  在溞狀幼體階段,如果營養充足的話,3~5天就蛻皮1次。

大眼幼體的蛻皮,與溞狀幼體相同,都是在頭胸與腹部交界處蛻出。

幼蟹與成蟹蛻殼時,常選擇安靜而隱蔽的地方,通常潛伏在有水草的淺水處蛻殼。

蛻殼時,沿頭胸甲後緣與腹部交界的地方裂開,在頭胸甲的兩邊前側的側板線處,也出現裂痕,從裂縫處蛻去舊殼。

河蟹蛻殼,不僅蛻去堅硬的外殼;它的胄、鰓、前腸及後腸等也蛻去舊皮。

中華絨螯蟹蛻殼1次,體形有明顯的增長,當中華絨螯蟹體重為50~70克時,蟹殼帶黃色,稱為“黃蟹”,黃蟹蛻殼後,殼色變綠,稱為“綠蟹”。

直至變為“綠蟹”,蛻殼才終止。

此時河蟹肉質充實,性腺發育接近成熟。

  虎尾大閘蟹生態養殖場|雲林縣虎尾鎮堀頭里18-26號|0912-354-112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