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文學時期:1949—1960年的台灣文學 - 文學雅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除「反共文學」之外,「懷鄉文學」也是50年代台灣文學的一股重要潮流。

此類作品以鄉愁為主題,以記敘鄉間傳說和市井民俗為內容,是大陸去台軍民在隔絕的 ... 網頁 首頁 現代文學 小說 散文 新詩 格律詩 散文詩 自由詩 象征詩 戲劇 五四 白話 寫實主義 現代主義 浪漫主義 魯迅 周作人 胡適 林語堂 聞一多 郭沫若 朱自清 何其芳 徐志摩 冰心 戴望舒 卞之琳 臧克家 錢鐘書 圍城 張愛玲 郁達夫 老舍 巴金 茅盾 沈從文 洪深 田漢 曹禺 夏衍 台灣文學 鄉土文學 鄉土小說 台灣新詩 台灣散文 台灣戲劇 白先勇 余光中 林海音 黃春明 吳濁流 陸黃埔 香港文學 大陸文學 中國文學 文學理論批評 中國語文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反共文學時期:1949—1960年的台灣文學 關於反共文學時期的文學概況,以下分別從文學環境和文學創作兩方面來介紹。

文學環境 1949年,在國共戰爭中敗北的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開啟兩岸半個多世紀的對峙。

自1949年5月戒嚴令頒布後,台灣實行高壓統治。

作家的創作自由受到嚴重侵害。

文學作品動輒遭到檢查、刪改、查禁、沒收。

1949年以前出版的大陸左翼文學作品和理論書籍被查禁,無數台灣本省與外省的知識精英遭到逮捕、殺害或者淪為政治犯,整個台灣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後對文藝實行嚴苛的操控,主要是他們認為過去在大陸時期沒有做好文藝宣傳工作,大量知識分子和文人歸向左翼陣營,終致民心背離。

在痛定思痛以後,政府把控制文藝作為重建權威、動員社會的首要手段。

因而,50年代到60年代,台灣文學也走上政治化的道路,「反共復國」成為文學的第一要務。

反共文學時期的台灣文學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49—1955年,此時政治對文學的干涉最為嚴重;第二階段是 1955—1960年,反共文學進入逐步衰落的過程。

第一階段:1949—1955年 1949年底,文人孫陵在國民黨宣傳部的授意下,創作歌詞《保衛大台灣》,給視為「反共文藝的第一聲」,是國民黨以政治權利介入文學活動的起點。

1950年,國民黨把反共復國寫入黨綱,並努力建立了一系列組織,以期控制文壇。

同年出現了「反共文學時期」最重要的兩個文學組織。

一是1950年3月成立的「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以下簡稱「文獎會」),以高額獎金為手段,鼓勵作家撰寫反共文學;二是同年5月4日成立的「中國文藝協會」(以下簡稱「文協」),名義上是民間文學團體,但核心都是國民黨黨員。

文協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執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從「完成反攻抗俄復國建國任務」一句可見文協的政治角色。

在此後10年中,由於文協特別注意培植作家,所以一直主宰着台灣文壇。

此後又成立官辦的民間團體:「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以下簡稱「作協」)和「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鼓勵青年和婦女參與反共文學創作。

除文學團體之外,國民黨還創辦大量文學期刊,並在各大日報開闢欄目,專供發表反共文學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文學刊物是文協的《文藝創作》、作協的《幼獅文藝》和軍方的《軍中 文藝》三份雜誌。

第二階段:1955—1960年 1955年,蔣介石親自發動「戰鬥文藝」運動,希望把反共文學推向新的創作高潮。

但是,在盛極一時的文宣大戰中,反共文學的衰敗已經愈來愈清楚地顯露出來。

首先,由於經費問題,反共文學的一個重要樞紐組織—文獎會於1957年停辦。

該會所支持的《文藝創作》也隨之停刊。

其次,普通民眾對鋪天蓋地的政治八股失去興趣,反共復國的神話逐漸失去吸引力,坊間開始大量出現消費性的言情小說。

第三,在知識界,有反對國民黨專制的《自由中國》和《文星》等雜誌,凝聚了一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其代表是胡適、雷震、殷海光、李敖等人。

第四,在文學界,一批作家嘗試疏離政治主題。

50年代後期,懷鄉文學的盛行,以至女作家的寫作都有意識地避免對政治直接發言表態。

另外,現代主義文學悄悄興起,更明白地意味着反共文學時代的衰落。

在這種種力量的綜合作用下,反共文學的政治根據和文學基礎都發生動搖,這一政治化的文學創作潮流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文學創作 在反共文學時期,台灣的主流文學也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

極度的意識形態化,使大多數作品淪為政治的傳聲筒,公式化、概念化是戰鬥文藝的通病,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去國懷鄉的失落感。

50年代,由於本省作家尚處於語言的學步階段,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大多為外省人,而作品以長篇小說為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是陳紀瀅(《荻村傳》、《赤地》)、姜貴(《旋風》、《重陽》)、王藍(《藍與黑》)、司馬中原(《荒原》)、女作家潘人木(《蓮漪表妹》)等。

除「反共文學」之外,「懷鄉文學」也是50年代台灣文學的一股重要潮流。

此類作品以鄉愁為主題,以記敘鄉間傳說和市井民俗為內容,是大陸去台軍民在隔絕的政治環境下普遍的情感寫照。

懷鄉文學雖然沒有完全脫離反共的主題,但作品蘊涵更為深邃的人性挖掘,所以文學價值不容忽視。

比較著名的小說作者有朱西寧、司馬中原、段彩華,詩人有余光中、鄭愁予、 彭邦楨、覃子豪、羅門等,散文有呼嘯(《故鄉別戀》)、歸人(《懷念集》)、梅遜(《北大荒》)。

在懷鄉文學中,女作家的作品尤為引人矚目。

其中編輯《聯合報》副刊的本省人林海音和主編《自由中國》文藝欄的聶華苓是推動台灣女性寫作的重要人物。

除她們二人之外,此階段比較重要的女作家有蘇雪林、謝冰瑩、孟瑤、琦君、徐鍾珮、鍾梅音、蓉子、張秀亞、郭良蕙等,她們對愛情、婚姻、家庭的關注,對舊情往事的眷戀,打破戰鬥文藝一統天下的局面,她們的小說、散文、詩歌作品猶如一陣清新之風,給枯燥僵硬的50年代台灣文學帶來真摯的人間關愛。

在50年代的主流文壇之外,台灣的「鄉土文學」也在艱難生長。

戰後第一代省籍作家努力學習中文,逐漸以中文發表創作,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

他們聚集在鍾肇政創立的油印刊物《文友通訊》周圍,自覺地遠離戰鬥文藝的反共主旨,對台灣的鄉土歷史和殖民創傷深入開掘。

代表作家有鍾理和(《笠山農場》)、廖清秀(《恩仇血淚記》)、李榮春(《祖國與同胞》) 等。

張貼者:林憲民 林憲民 於 星期一,7月31,2017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台灣文學, 司馬中原, 朱西甯, 余光中, 林海音, 鄭愁予, 鍾理和, 鍾肇政, 懷鄉文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搜尋此博客網站 推薦網站 華夏文化 熱門文章 反共文學時期:1949—1960年的台灣文學 關於反共文學時期的文學概況,以下分別從文學環境和文學創作兩方面來介紹。

文學環境1949年,在國共戰爭中敗北的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開啟兩岸半個多世紀的對峙。

自1949年5月戒嚴令頒布後,台灣實行高壓統治。

作家的創作自由受到嚴重侵害。

文學作品動輒遭到檢... 曹禺《雷雨》賞析 曹禺《雷雨》賞析 李集中學姚現章一、曹禺簡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潛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原名萬家寶,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鑽研從古希臘悲劇... 評【林語堂《秋天的況味》】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原文網址: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54/sh/33c7931a-5fe1-4f51-a174-bff02e3fd46c/9050ceb6519fc78e寫散文,有一種「意念結構」的文體,也就是說文意... 林海音《城南舊事》中《驢打滾兒》一篇的中心主旨和寫作技巧 《驢打滾兒》的情節很簡單:四年前宋媽離鄉來北京英子家當奶媽。

自己家裏除了丈夫以外,有一個男孩,還剛生了個女兒。

英子常常見宋媽為孩子縫衣做鞋,交給來看他的丈夫拿回家。

每次丈夫來時,都牽了驢,拴在院子裏。

後來宋媽的侄子來看她,談到她的兒女時,言辭閃縮,引起宋媽思疑,叫丈夫來... 何謂「現代文學」 以下闡釋「現代文學」的基本定義和特色,以顯示「現代文學」一詞的學術意義。

從「新文學」一詞說起現代文學以往稱為「新文學」或「白話文學」。

「白話文學」含義褊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後已幾乎棄用。

自五四運動以來,學者每多採用「新文學」一詞,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華大...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 台灣在20世紀60年代的主要文學思潮,大概可以總括為「現代主義」。

在反共文學時期,強調的是意識形態的正確;對形式的要求則離不開狹義的寫實主義,認為能夠成功地以語言文字再現現實,就相當於尋獲真理,洞悉人世幽微。

這種理念,其實延續了五四文學「為人生」的載道文學觀,只不過所... 鄉土文學時期:1970—1987年的台灣文學 下文為你介紹鄉土文學時期的文學概況,同樣分為文學環境和文學創作兩個部分。

文學環境70年代,全球冷戰局勢緩和,但台灣卻再次陷入政治危機。

由於美國對台政策的改變,從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1972年尼克森訪華,到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國民黨政府... 網誌存檔 ►  2019 (27) ►  03/31-04/07 (2) ►  03/17-03/24 (1) ►  03/10-03/17 (1) ►  03/03-03/10 (3) ►  02/24-03/03 (3) ►  02/17-02/24 (3) ►  02/10-02/17 (2) ►  02/03-02/10 (4) ►  01/27-02/03 (1) ►  01/20-01/27 (2) ►  01/13-01/20 (3) ►  01/06-01/13 (2) ►  2018 (84) ►  12/16-12/23 (2) ►  12/09-12/16 (1) ►  12/02-12/09 (1) ►  11/25-12/02 (5) ►  11/18-11/25 (5) ►  11/11-11/18 (2) ►  11/04-11/11 (2) ►  10/28-11/04 (4) ►  10/21-10/28 (3) ►  10/14-10/21 (1) ►  10/07-10/14 (1) ►  09/23-09/30 (1) ►  09/16-09/23 (3) ►  09/09-09/16 (1) ►  09/02-09/09 (3) ►  08/26-09/02 (4) ►  08/19-08/26 (1) ►  08/12-08/19 (5) ►  08/05-08/12 (1) ►  07/29-08/05 (1) ►  07/22-07/29 (1) ►  07/15-07/22 (2) ►  07/08-07/15 (4) ►  07/01-07/08 (3) ►  06/24-07/01 (3) ►  06/17-06/24 (3) ►  06/10-06/17 (1) ►  06/03-06/10 (2) ►  04/29-05/06 (1) ►  04/22-04/29 (1) ►  04/15-04/22 (2) ►  04/08-04/15 (4) ►  04/01-04/08 (5) ►  03/25-04/01 (3) ►  03/11-03/18 (1) ►  03/04-03/11 (1) ▼  2017 (392) ►  12/31-01/07 (1) ►  10/29-11/05 (2) ►  10/22-10/29 (17) ►  10/08-10/15 (3) ►  10/01-10/08 (30) ►  09/24-10/01 (11) ►  09/17-09/24 (5) ►  09/10-09/17 (11) ►  09/03-09/10 (9) ►  08/27-09/03 (15) ►  08/13-08/20 (1) ►  08/06-08/13 (14) ▼  07/30-08/06 (29) 黃春明 王文興的小說–評論 白先勇的小說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 林海音《城南舊事》中《驢打滾兒》一篇的中心主旨和寫作技巧 林海音 朱西寧 司馬中原 反共文學發展與反共文學 台灣新詩發展概況 台灣小說發展概況 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文學發展概況 多元化時期:1987年至今的台灣文學 鄉土文學時期:1970—1987年的台灣文學 現代主義時期:1960—197年的台灣文學 反共文學時期:1949—1960年的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的特徵 1949年的台灣文學界 關於台灣文學、香港文學與大陸文學 《上海屋簷下》之寫作背景及藝術特色 《北京人》一劇的藝術特色 《雷雨》的藝術特色 簡述《雷雨》的創作背景 從曹禺的四大悲劇說明其主要的創作歷程。

試從曹禺的四大悲劇分析其主要的創作歷程 何以說田漢的《南歸》是詩一般的現代戲劇? 田漢劇作的整體特色和創作歷程 《五奎橋》的內容大要及其人物描寫的特色 《趙閻王》的主題及其藝術特色 ►  07/23-07/30 (51) ►  07/16-07/23 (45) ►  07/09-07/16 (130) ►  07/02-07/09 (18) ►  2016 (26) ►  08/21-08/28 (10) ►  08/14-08/21 (6) ►  07/03-07/10 (2) ►  06/26-07/03 (7) ►  06/19-06/26 (1) 標籤 小說 (83) 散文 (78) 新詩 (66) 戲劇 (40) 魯迅 (38) 台灣散文 (37) 大陸文學 (35) 中國語文 (34) 中國文學 (33) 錢鐘書 (29) 陸黃埔 (27) 圍城 (24) 周作人 (23) 胡適 (23) 郭沫若 (20) 五四 (19) 文學理論批評 (19) 格律詩 (19) 現代文學 (19) 聞一多 (19) 台灣文學 (17) 朱自清 (16) 寫實主義 (15) 何其芳 (14) 十三職技 (14) 古典小說 (14) 洪深 (14) 老舍 (14) 香港文學 (13) 徐志摩 (12) 郁達夫 (12) 台灣新詩 (11) 曹禺 (11) 田漢 (11) 冰心 (10) 巴金 (10) 現代主義 (10) 鄉土文學 (10) 戴望舒 (9) 林柏華 (9) 白話 (9) 茅盾 (9) 三國演義 (8) 卞之琳 (8) 台灣小說 (8) 嘗試集 (8) 大陸詩歌 (8) 寓言 (8) 張愛玲 (8) 浪漫主義 (8) 神話 (8) 美文 (8) 莊子 (8) 中國詩詞 (7) 余光中 (7) 大陸散文 (7) 自由詩 (7) 鄉土小說 (7) 雜文 (7) 大陸戲劇 (6) 小品文 (6) 散文詩 (6) 林海音 (6) 林語堂 (6) 毛澤東 (6) 毛詩序 (6) 沈從文 (6) 王拓 (6) 章回小說 (6) 臧克家 (6) 詞 (6) 詩經 (6) 象征詩 (6) 黃春明 (6) 台灣戲劇 (5) 吳濁流 (5) 問題小說 (5) 啟蒙 (5) 報告文學 (5) 夏衍 (5) 山海經 (5) 文學改良芻議 (5) 李廣田 (5) 李金髪 (5) 白先勇 (5) 話劇 (5) 反共文學 (4) 司馬中原 (4) 夏濟安 (4) 懷鄉文學 (4) 抒情散文 (4) 散文創作 (4) 朱天心 (4) 梁實秋 (4) 楊雄 (4) 楊青矗 (4) 王文興 (4) 王禎和 (4) 白話詩 (4) 眷村小說 (4) 艾青 (4) 象征主義 (4) 鍾理和 (4) 陳獨秀 (4) 黃修己 (4) 九葉詩人 (3) 冰心體 (3) 劉邦 (3) 古代文學 (3) 司馬遷 (3) 孟子 (3) 左傳 (3) 張曉風 (3) 懷鄉小說 (3) 散文結構 (3) 文化大革命 (3) 文明戲 (3) 新感覺派 (3) 李金髮 (3) 淮南子 (3) 琦君 (3) 諷刺小說 (3) 鄭愁予 (3) 鍾肇政 (3) 陳映真 (3) 韓非 (3) 七等生 (2) 人的文學 (2) 傳奇小說 (2) 儒家 (2) 劉半農 (2) 史記 (2) 啟蒙思潮 (2) 國統區 (2) 夏志清 (2) 大陸小說 (2) 孔子 (2) 學者散文 (2) 小劇場 (2) 小詩 (2) 小說理論 (2) 工農兵文藝 (2) 幽默小品文 (2) 戲劇衝突 (2) 戲曲 (2) 散文規範化 (2) 文學研究會 (2) 朱西寧 (2) 李昂 (2) 楊牧 (2) 楊逵 (2) 淪陷區 (2) 用典 (2) 瘂弦 (2) 皇民化運動 (2) 紀弦 (2) 老子 (2) 葉紹鈞 (2) 蘇軾 (2) 解放區 (2) 詞義 (2) 語言規範化 (2) 說文解字 (2) 變革期 (2) 通俗文學 (2) 道家 (2) 邊城 (2) 香港小說 (2) 黃帝 (2) 上海孤島區 (1) 世說新語 (1) 余秋雨 (1) 個人主義 (1) 假借 (1) 先秦 (1) 六書 (1) 創造社 (1) 十四行詩 (1) 古典主義 (1) 后羿 (1) 呂氏春秋 (1) 嚴復 (1) 地域鄉土 (1) 墨子 (1) 墨家 (1) 夏丏尊 (1) 外來文化 (1) 大河小說 (1) 夸父追日 (1) 女媧 (1) 姚一葦 (1) 孫犁 (1) 小篆 (1) 屈原 (1) 平民的文學 (1) 張大春 (1) 張艾嘉 (1) 意念 (1) 意象 (1) 戲劇理論 (1) 抒情 (1) 政治 (1) 文學史 (1) 文學思潮 (1) 文教動力 (1) 新月派 (1) 新月社 (1) 方言 (1) 施蟄存 (1) 日本俳句 (1) 易卜生主義 (1) 朱西甯 (1) 李健吾 (1) 李斯 (1) 李碧華 (1) 林亨泰 (1) 林懷民 (1) 柳宗元 (1) 梁啟超 (1) 楊振聲 (1) 楊照 (1) 楚辭 (1) 楷書 (1) 殖民時代 (1) 沈尹默 (1) 沙汀 (1) 法家 (1) 泰戈爾 (1) 洛夫 (1) 海子 (1) 炎帝 (1) 王充 (1) 王國維 (1) 王羲之 (1) 王蒙 (1) 王藍 (1) 王鼎鈞 (1) 現代詩派 (1) 現實主義 (1) 現實派 (1) 理性 (1) 白話文 (1) 盤古 (1) 社會主義教育 (1)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1) 禹 (1) 端木蕻良 (1) 紀實散文 (1) 純文學 (1) 結構 (1) 網絡寫作 (1) 羅大佑 (1) 聶華苓 (1) 荀子 (1) 蔣勳 (1) 蕭紅 (1) 藝術 (1) 藝術風格 (1) 蚩尤 (1) 表現主義 (1) 許慎 (1) 話本 (1) 語法 (1) 語言藝術 (1) 論衡 (1) 論語 (1) 象征派 (1) 賈平凹 (1) 賴聲川 (1) 趙樹理 (1) 道教 (1) 陳若曦 (1) 陸蠡 (1) 隸書 (1) 革命文學 (1) 革命樣板戲 (1) 香港散文 (1) 馮志 (1) 黃埔魂 (1) 齊豫 (1) 關於我自己 林憲民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