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語 - 求真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9年之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幾百萬軍隊,官員及其眷屬遷入 ... 互相交流十分不便,因此,國民政府推行國語政策逐漸開始積極推廣國語運動。

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目錄 1歷史概述 1.1民國前後 1.21920年代白話文運動 1.31945年前後的台灣 1.41949年後的台灣 1.51990年代後的台灣 2語言地區差異 2.1國語與台灣國語差異 2.2國語與普通話差異 3拼音系統 4書寫系統 5參見 6注釋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8延伸閱讀 9外部連結 10鏈接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 159.65.137.222 登入 工具 閱讀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民國國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 搜尋 消歧義 本文介紹的是中華民國的主要官方語言。

關於法定國家語言,請見「台灣原住民族語」。

關於台灣境內的各種語文,請見「台灣語言列表」。

中華民國國語,是指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與管理的標準漢語,主要以北京官話為標準,文字則使用正體中文,一般通稱為國語、國文,主管機構為中華民國教育部[1]。

雖然名為「國語」,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及文字,並在部分法律提及其地位,例如「法院為審判時應用國語」[2]。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法定地位並列[3],監獄人員工作時原則應用國語[4]。

原本的使用範圍為中國全境,但隨著1949年海峽兩岸的分治分立而縮限至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台澎金馬使用;經過半世紀以上的演化,使得中華民國國語已與其發源地中國大陸現今使用的現代漢語(即普通話)有些微不同。

而香港亦慣常用「國語」來形容這個語言。

而台灣民間在國語的口語使用上,會與政府之規範存有部分差異,為了與其他地區的標準漢語區別,有時會被以「台灣華語」稱之;而帶有閩南語音韻的「台灣國語」其定義則為具有台語腔調之國語。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國開始[5],在語言政策上主要的國語運動發展「國語統一籌備會」明確國音應當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根據北京官話語音為國語標準音的基礎,刪除了不利拉丁化的北京話讀書音後形成,並訂注音符號等標準[6][7][8],並自19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國語蓬勃發展持續推動至1940年代。

在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設立方面,承續自1902年(清光緒28年)的國語文獨立設科,至1920年(民國9年)定名「國語」,1968年(民國57年)確立國語科課程標準的組織架構。

政治思想的要求自1936年加入,1948年刪除。

歷年來國語科佔小學教學科目總時數的平均百分比為30%,而其中讀書最多[9]。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5年接管台灣後,隨著政權的轉移,使得原來使用所屬族群母語與舊有官方語言日語為主的台灣人需要學習國語[10][11]。

經過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常年推行,國語已成為現今台灣最常使用的共同語言[12]。

相對於國語的強勢流通,台灣本土語言則日漸式微[13]。

台灣解嚴後,相對於北京官話為主的白話文,台灣語文運動興起[14]。

之後隨著若干縣市相繼推行鄉土及母語教學,國語推行委員會整合各種母語的拼音、用字問題,內容包括台灣閩南語(台灣話)、客家語、福州語(馬祖話)及原住民語等敎學[15]。

目錄 1歷史概述 1.1民國前後 1.21920年代白話文運動 1.31945年前後的台灣 1.41949年後的台灣 1.51990年代後的台灣 2語言地區差異 2.1國語與台灣國語差異 2.2國語與普通話差異 3拼音系統 4書寫系統 5參見 6注釋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8延伸閱讀 9外部連結 10鏈接 歷史概述 中華民國國語運動的發展史從1912年建國開始[5],是近代中華民國語言政策的主要運動[8],並在1945年後也開始在台灣推行。

[16] 中華民國國語/國文的規範與推廣,歷史上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負責,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國語繼續於政府管轄的台灣地區強力推行,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文,也逐漸在台灣民間普遍使用[17]。

民國前後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的官方命名[18]。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次年2月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

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20年代白話文運動 國語蓬勃發展起自19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在中國,其名稱及用法持續推動至1940年代[5]。

1920年,京國之爭後,由「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並開始在全國學校推廣[19]。

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

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即源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

[20] 1945年前後的台灣 日治時期的台灣,「國語」一詞則是日本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日本語[2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取代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成為台灣最高統治機關。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以綜理各項治台事務。

當時在台灣最常用語是日語和台語,來台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22]。

雖與日本的「國語」用法名稱截然不同,但近現代「國語」名詞語源來自20世紀初的日本[23]。

1946年,陳儀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隸屬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員、何容任副主任委員,綜理全台灣的國語推行業務,以取代日本統治時期的官方語言日語。

同年10月,陳儀下令停止報紙、雜誌的日文版本,並禁止台灣作家用日文寫作,對當時的台灣本地人有相當大衝擊[lower-alpha1]。

1949年後的台灣 1949年之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幾百萬軍隊,官員及其眷屬遷入台灣,他們同本省人各操自己的方言,互相交流十分不便,因此,國民政府推行國語政策逐漸開始積極推廣國語運動。

[25][26][27] 國民政府在推行國語上以學校教育為主軸,兼及其他社教管道做實施[24][28]。

然而這種作法卻也導致了台灣民眾對推行國語的反感,特別是濁水溪以南的民間社會。

[29] 1990年代後的台灣 解嚴後多元文化的發展促使國民黨政府改變,進一步宣布將母語教育納入1996年實施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

[30]然而,根據主計總處於201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年輕人在家庭有少用地方語言,傾向用國語的趨勢,且台北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新竹次都會區、台中市區、馬祖和原住民地區等地,國語幾乎或已成為最強勢的家用語言。

[31] 語言地區差異 在台灣,國語/國文名稱範圍因時地有所別稱,以學習過程言,例如:國小課程稱國語、國中稱國文、高中則稱「本國語文」[32]。

另外,國語文也兼指國語與國文[33], 國語與台灣國語差異 討論「台灣國語」的相關文獻有蔡美慧(1993年)、曹逢甫(2000年)、以及曹銘宗(1993年)等,討論「台灣華語」的則有余伯泉等(1999年)、張月琴和石磊(2000年)、以及鄭良偉(1997年)等;英譯「TaiwanMandarin」這個語彙可以在Cheng(1985年)以及Kubler(1979年)的著作中找到。

亦有主張認為普通話與國語應統稱為「北京語」(不是北京方言)[34]。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及的「台灣國語」別稱,於台灣當地一般對話語境中,多指的是帶有濃厚台灣本土閩南腔調及用法的國語口音[35]。

國語與普通話差異 王翠華著的《普通話vs.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為中華民國讀者列出5600條中國大陸語詞,以避免在詞彙與語調溝通障礙[36]。

字音 主條目: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 1992年,李青梅的碩士論文《海峽兩岸字音比較》,比較中國大陸的《新華字典》(1990年版)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國語辭典》(1981年版)中3,500個常用字的注音,而發現到注音相同的2,711個,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個;這種差異可分三類:在北京音系範圍內的不同選字、詞典編撰上的問題、繁簡字不同造成的:「……統計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個;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項數目不等的)字有789個,約佔23%。

」[37] 2002年10月,李祥用電腦輔助比較《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7月第1版)和台灣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1999年3月版)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發現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項數目不等的)字有452個,有約13%不同。

[37] 詞彙 在詞彙差異中,有些是因為台灣的標準化北京官話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一些語彙,而這些語彙在中國大陸則由於種種因素而不再常用。

比如說,「里長」、「郵差」、「傭人」、「次長」、「級任教師」、「學藝股長」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台灣的國語中使用,而現今中國大陸則是使用反映社會關係的一些詞語來替代它們。

「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lower-alpha2][38]。

融合眷村用語詞彙 由於國民政府遷台後,在各地建設許多眷村,各省或幫派間詞彙亦有少部份成為台灣的國語文詞源,例如條子(警察)、馬子(女性,女友),此亦影響到台灣的傳媒用語[39]。

融合台港用語詞彙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台灣長期處於與中國大陸分治隔絕狀態,因為台灣跟香港均仍使用正體字,而兩地的出版物流通較多也較為方便,造成了有些用語並不是特有的,而是跟香港同時使用的。

以學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穩定的學科,台港中的用語就是一致的,例如數學上的Matrix,三地都稱為「矩陣」。

但是在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學科,例如電腦,用語就有差別,例如電腦上的類似數學矩陣的Array,中國大陸稱為(或者說譯為)「數組」,而台灣稱為(譯為)「陣列」。

或者像化學元素的「硅」,中國大陸規範作「硅」[40],而且1949年以後確定的元素週期表許多較重放射性元素的名稱也都存在差異[41][42]。

拼音系統 Zhangtaiyan1899.注音方案建基在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之上,1918年由北洋政府發佈]]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並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

經過多年演變,現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43]。

早期的注音按照章太炎記音字母為基礎,從該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

1920年,增字母「ㄜ」,共計達40個。

1930年,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43]。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中文以北京音為標準,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作拼寫方言之用[44]。

1932年教育部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便利說明,添補一個注音符號「ㄭ」(U+312D.),作為「ㄓㄔㄕ日ㄗㄘㄙ」七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

另外有三個注音符號ㆭ(-ng)、ㆬ(-m)、(-n),用作解釋聲隨韻母(ㄢ、ㄣ、ㄤ、ㄥ)時使用,(-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筆直豎,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為ㄚ+(-n)、ㄣ為ㄜ+(-n);同理,複韻母ㄞ解為ㄚ+ㄧ、ㄠ為ㄚ+ㄨ。

ㆭ、ㆬ、(-n)絕少單獨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n)」[44]。

1986年,教育部公佈羅馬字拼寫的「注音符號第二式」,注音符號因此稱為「第一式」。

在台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但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

在台灣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註生辟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幼童均熟練使用。

在台語、客家話的教學上,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稱之為「台灣方言音符號」,比如台語/閩南語音節的ㆭ、ㆬ,被正式訂為台灣方言音符號,載入Unicode注音符號擴展區用字[45]。

中華民國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上較流通的漢語拼音(2008年-),與這些官方系統並行的,是大體上已使用數十年的威妥瑪拼音(韋式拼音)[46][47]。

目前教育部規範地名、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僅縣市以國際通行為由維持威妥瑪拼音,惟民間部分仍習慣以威妥瑪拼音拼寫。

民進黨執政時期曾使用通用拼音,因而在部分地方、人名仍出現通用拼音。

中文羅馬拼音一直有許多非純正學術上的爭論,也從未能回應在台外籍人士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因素的影響。

也因此,台灣的現代國字羅馬拼音一直處在多種版本的狀態下,造成許多外國觀光客、外籍居民和當地台灣人溝通上的困難[48]。

書寫系統 「正體中文」是中華民國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發音或發聲亦受影響。

民間會使用正體中文來發佈訊息,少部份民眾手寫講求快速則可能使用少數簡體中文(如体寫成「体」),也有少數諳日語的民眾使用日本漢字(如实寫成「実」、繫寫成「繋」等)。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和《罕用字體表》。

標準寫法和香港教育參考字形及中國大陸的繁體寫法有些地方不同,「黄(田出頭)」,台灣為「黄(田字不出頭)」;香港為「骨(下為兩橫)」,台灣為「骨(下為「點提」)」,大陸為「骨(上方框內為向左橫折)」;香港為「卫」、「卫」,台灣為「卫」為兩不同字等等。

參見 語言接觸 國語運動 台灣語言 標淮漢語發展史 台灣閩南語 台灣客家語 台灣原住民語言 普通話 北京話 簡體中文 正體中文(傳統漢字) 香港粵語 馬來西亞華語 新加坡華語 台灣國語 台灣華語研究 漢語 注釋 ↑語言學者黃宣范進一步指出,日本治台50年,卻遲至領台的第42年(1937年)才除漢文版的報紙和雜誌,而國民政府卻在台灣僅一年後即廢日文,「一般人無法想像從日語的世界,突然在旦夕之間轉到北京話的世界,需承受多少心理上、精神上的創傷與苦惱」[24]。

↑關於台灣海峽兩岸在某些用詞上的差異,可以參考一個外國人在兩岸各居住過一段時間以後所寫的一篇散文,見看中國報導(2003)。

參考文獻 引用 ↑中華民國教育年鑑.正中書局.1974.  ↑法院組織法第九十七條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第六條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七條 ↑5.05.15.2中國語文月刊社.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一件大事:國語運動.中國語文月刊社.1971.  ↑何秋堇.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秀威出版.1May2012:49–.ISBN 978-986-221-915-7.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8.08.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2008:614–.ISBN 978-957-09-1808-3.  ↑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 ↑從帝大到台大.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266–.ISBN 978-957-01-2210-7.  ↑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UngianIunn楊允言.2008:317–.ISBN 978-986-01-3294-6.  ↑古國順.台灣客語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7–.ISBN 978-957-11-4012-4.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目錄彙編.國立中央圖書館.1995.ISBN 978-957-678-208-4.  ↑陳正茂.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秀威出版.1February2011:221–.ISBN 978-986-221-624-8.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127–.ISBN 978-957-11-4108-4.  ↑志村雅久.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硏究.NationalTaiwanUniversityDept.ofThreePrinciplesofthePeople.1993.  ↑陳培豐:在台灣的兩個國語「同化」政策―近代化.民族化.台灣化[失效連結] ↑鄭惠芳.舌尖上的粵語(PDF).聯合早報.2013-06-02[2015-08-1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年8月13日)(Chinese(Singapore)).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聲韻論叢.台灣學生書局.1994.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October2011:564.ISBN 978-986-87530-1-3.  ↑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2000:98–.ISBN 978-957-32-4161-4.  ↑遠見雜誌.Y"uanjianzazhishe.1992.  ↑台灣人為啥把「和」念成「汗」? ↑24.024.1黃宣范,1993,國語運動與日語運動:比較的研究,見黃宣范,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頁88-126。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頁107) ↑政府施政措施落實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24.,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12 ↑劉阿榮,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24.,國立中央大學 ↑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08/9,國家教育研究院 ↑曹逢甫,2000,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

漢學研究:273-97。

(頁280-1) ↑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但是一般民眾對於國民政府的反感,只停留於素樸而模糊的族群語言文化 情感,如對北京話作爲國語的反感、對母語受到壓抑的不滿等 ↑台灣的多元文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242–.ISBN 978-957-11-3912-8.此舉也促使國民政府從原先只尊重各地方言的政策,進一步宣布將母語教育納入一九九六年實施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以設置「鄉土教學...鄉士語言與國語文同列為本國語文課程,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則依其意願...另外,暫行綱要中亦說明,學校也可以依照地區特性和學校資源,開設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以外的鄉土語言讓學生選修學習,以培養  ↑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中文網頁.ebas.gov.tw.(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5).  ↑中華民國教育部:《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失效連結] ↑台灣教育部:國語文.moe.edu.tw. [失效連結] ↑凌華苓:稽古以開新──吳守禮先生《國台對照活用辭典》問世[失效連結] ↑語言標準與否,無關文化素養.npf.org.tw. [失效連結] ↑王翠華,《普通話vs.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五南出版社 ↑37.037.1李祥,2010,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香港人走出學普通話的誤區--之一 ↑看中國報導,2003年,老外侃中國:台灣與大陸的異同[online]。

np:看中國。

11月5日[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存檔副本.[2006-09-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如[1] ↑ChineseTermsforChemicalElements.ChemistryInternational--NewsmagazineforIUPAC.IUPAC.  ↑教育部兩岸化學元素用字對照表,《異體字字典》() ↑黃福坤化學元素週期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43.043.1于錦恩,《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失效連結]》,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月。

ISBN978-7-101-05395-1 ↑44.044.1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中華民國教育部,2000年11月。

ISBN978-957-02-7324-3 ↑朱網頁:注音符號區塊字表.tripod.com.  ↑HanyuPinyintobestandardsystemin2009(新聞稿).TaipeiTimes.2008年9月18日.  ↑中文譯音採漢語不補助通用(新聞稿).聯合報.2008年9月17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15日).  ↑「高雄市政府雙語標示英譯除錯活動—『Sayitright:誠徵除錯達人』」除錯結果公告[失效連結],高雄市研考會。

來源 國語運動歷史 Liu,F.(1925).LesmouvementsdelalanguenationaleenChine(Sociétéd'Editioned.).Paris:LesBellesLettres. 方師鐸(1965)。

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

台北:國語日報。

方師鐸(1975)。

中華新韻「庚」「東」兩韻中「ㄨㄥ」「—ㄨㄥ」兩韻母的糾葛。

台北:國語日報社。

方祖燊(1996)。

方祖燊全集(第六卷:國語運動史)。

台北:文史哲。

王炬(1951)。

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史穎君(1985)。

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容、齊鐵恨、王炬(編)(1948)。

台灣之國語運動。

台北:台灣書店。

志村雅久(1993)。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文義(1972)。

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明奎(1961)。

中國國語運動發展史。

台灣省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夏金英(1994)。

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張博宇(1974)。

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博宇(編)(1987)。

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

台中縣:台灣省教育廳。

詹瑋(1992)。

吳稚暉與國語運動。

台北:文史哲。

黎錦熙(1934)。

國語運動史綱。

上海:商務印書館。

錢玄同(1999)。

錢玄同文集(第三卷: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發音 Chu,M.-N.(1998).ThetonalsystemofTaipeiMandarin:Cross-dialectcomparisonanddialect-internalvariation(China,Taiwan).Unpublishedmaster'sthesis,TheUniversityofTexasatArlington. Kubler,C.C.(1985).ThedevelopmentofMandarininTaiwan:Acasestudyoflanguagecontact.Taipei:StudentBook. Kuo,Y.-H.(2005).Newdialectformation:ThecaseofTaiwaneseMandarin.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Essex,UK. Tai,J.H.-Y.(1978).PhonologicalchangesinmodernstandardChines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e1949(Repor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 Torgerson,R.C.(2005).AcomparisonofBeijingandTaiwanMandarintoneregister:Anacousticanalysisofthreenativespeechstyles.Unpublishedmaster'sthesis,BrighamYoungUniversity,Provo,Utah.[2][失效連結] 佐藤圭司(1996)。

《普通話》與《台灣國語》的對照研究。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2)。

台灣華語介音歸屬的實驗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之玲(2000)。

台灣華語介音的歸屬。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書瑜(2006)。

台灣地區國語二聲的聲調變異之語音學研究:閩南語/國語雙語語者和國語單語語者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慧如(2005)。

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

陳春美(2001)。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三位候選人語音的聲學與感知聽辨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怡秦(1996)。

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慎敬(2002)。

台灣華語語句焦點之聲學表現。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樂麗琪(1991)。

國語軟顎鼻音在台灣的音變狀況。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1997)。

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

鄭齊兒(2004)。

從聲學語音學角度分析在台灣的國語中聲調之連併。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菁惠(2006)。

台灣地區華語語音調查研究—以閩南語區、客語區高中生個案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凱峰(1996)。

從語言學的觀點探討台灣與北京國語間之差異。

政治作戰學校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簡清國(1971)。

台語國語音韻系統對比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岫明(1984)。

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羅勤正(2003)。

上升調的下降:閩南人說國語時的二聲變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詞彙 Tai,J.H.-Y.(1976).LexicalchangesinmodernstandardChines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e1949(Repor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 沉芸生(編)(1992)。

台灣國語。

台北:號角。

曹銘宗(1993)。

台灣國語。

台北:聯經。

許斐絢(2000)。

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志祥(2001)。

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況及其嬗變:90年代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漢語詞語現狀研究。

上海:復旦大學。

魏岫明(1984)。

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語法 Kubler,C.C.(1985).ThedevelopmentofMandarininTaiwan:Acasestudyoflanguagecontact.Taipei:StudentBook. Tai,J.H.-Y.(1977).SyntacticandstylisticchangesinmodernstandardChines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e1949(Repor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 吳佩怡(2006)。

當代台灣國語語氣詞之研究:從核心語義和語用功能的角度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心怡(2003)。

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盛(2004)。

台灣華語形狀量詞的真實性。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蕙慈(2000)。

台灣華語「啊」、「呼」、「說」在言談上的使用及其性別差異。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慧(1993)。

台灣國語的肯定與否定首位答詞。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1997)。

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

魏岫明(1984)。

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社會語言 Brubaker,B.L.(2003).LanguageAttitudesandIdentityinTaiwan.Unpublishedmaster'sthesis,UniversityofPittsburgh.[3] Chan,H.-C.(1994).LanguageshiftinTaiwan:Socialandpoliticaldeterminant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GeorgetownUniversity,Washington,D.C. Feifel,K.-E.(1994).LanguageattitudeinTaiwan:Asocialevaluationoflanguageinsocialchange.Taipei:Crane. Yang,R.Y.-S.(1988).LanguagemaintenanceandlanguageshiftamongtheChineseonTaiwan.Taipei:Crane. 任承英(2000)。

語言腔調感知及其主觀評價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娟(2002)。

台灣南投縣埔里鎮國語第四聲社會語言變異之研究。

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麗蓉(1987)。

台灣地區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潔(1994)。

國語捲舌聲母「ㄓ」,「ㄔ」,「ㄕ」之社會變異研究。

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憶秋(1987)。

大台北地區民眾對國語與台語及其使用之態度調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逢甫(1997)。

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

台北:文鶴。

傅若瑋(1998)。

中文聲調變異與社會網路:台中縣潭子國中個案研究。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曾國盛(2004)。

北埔地區客家人使用國語ㄐ、ㄑ、ㄒ之社會變異研究。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宣范(1995)。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

台北:文鶴。

詹惠珍(1984)。

國語/z/在台灣的發展狀況—社會語言學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儀(1997)。

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 蔡美慧,1993,台灣國語的肯定與否定首位答詞(InitialAffirmativeandNegativeResponsesinTaiwanMandarin)(英文)。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銘宗,1993,台灣國語。

台北:聯經。

Cheng,RobertL.1985.AComparisonofTaiwanese,TaiwanMandarin,andPekingMandarin.Language61,no.2:352-77. 董忠司,1995,台灣漢語方言影響下的若干「國語」聲母變體初稿。

語文學報2:1-28。

Kubler,CorneliusC.1979.SomeDifferencesbetweenTaiwanMandarinandTextbookMandarin.Journalofthe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14,no.3:27-39. 蘇金智,2000,海峽兩岸語文說略[online]。

np:大陸台商經貿網。

10月27日[引用於2005年2月2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4]。

謝國平,1998,台灣地區年輕人ㄓㄔㄕ與ㄗㄘㄙ真的不分嗎?。

華文世界(90):1-7。

魏岫明,1984,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余伯泉、江永進、許極燉、楊青矗、林央敏、黃元興、董峰政,1999,跨越福佬台語(乙式)與台灣華語的拼音障礙。

大葉學報8:11-22。

張月琴、石磊,2000,台灣華語聲調範疇感知。

清華學報30:51-65。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國語文研究協會 ()中華民國國語文教育推廣學會 (英文)TaiwaneseMandarinLearningSite ()曹逢甫: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 ()Daniel:所謂「台灣話」 鏈接 官話 漢語 現代標準漢語變體 台灣語言 中華民國文化 現代標準漢語 取自"https://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中华民国国语&oldid=244471" 隱藏分類:帶有失效鏈接的條目Webarchive模板wayback鏈接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鏈接含有受損文件鏈接的頁面 此頁面最後編輯於2019年1月9日(週三)10:43。

個監視中的使用者 隱私政策 關於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服務條款 手機版檢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