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喪葬儀節-百日對年計算機-生命禮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了墓地便可進行安葬儀式。

喪葬活動的第四個階段「完墳謝土」,也就是監造墳墓和擇日謝土。

由於多數國人都重視風水,相信風水好的墓地,會使家族 ... 系統載入中 首頁 禮儀百科 風俗習慣 一般喪葬儀節 發佈時間:2019/02/25 論語上說:「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關於人死後的一切喪葬祭祀之事,我國自古以來便很重視,台灣目前通行的喪葬禮俗很多都源自古禮,只是因為地域、時代、信仰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事實上,每一套喪葬習俗,其背後都有其賴以支持的信仰,每一道儀節的內容,都有其設計的構思,每一種禮制的流傳,也必有其適宜生活的效能,台灣的喪葬禮俗相當複雜,而且常常因為地區不同,習俗也有所差異。

基本上,台灣地區的喪葬活動是由一系列的儀式所組成,而非單一的典禮,如果以一般性對後事的操作方法與相關禮俗而言,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也就是臨終處理、入殮停柩、出殯安葬以及完墳謝土。

所謂臨終處理,是指人在彌留狀態時的一些準備工作,包括穿壽衣、買紙轎以備斷氣時,「燒轎」向天庭報告死亡的消息、通知親友等等。

台灣民間習俗,老一輩的人,在知道自己大限即將來臨時,都會堅持「死要死在自己的家裡」,這是一種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同時也代表壽終正寢的「好命」觀念,所以即使在醫院已經病得不行了,也要想辦法趕回家。

入殮停柩,是喪葬活動的第二階段,殮的工作又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包括沐浴、化妝、換壽衣,大殮是指入棺,買棺木又叫做「買柴」,「柴」,是台灣話對棺木的雅稱,也叫做「壽」,這是台灣人對不吉利之物予以吉利化的轉化手法,藉以避開不祥之氣。

在這段居喪期間,家人應穿著樸素,習俗上直系親屬不理髮、不刮鬍子,並且百日之內子孫均需「帶孝」。

另外,人過世之後的第七天稱為「頭七」,要請僧道誦經做法事,也叫做「做功德」,用意是為死者積功德,以免他在陰間受苦受難,這是台灣民間辦喪事時非常重視的一項活動,之後每七天做一次,一直做到七七。

出殯安葬,是喪葬活動的第三個階段,出殯,也就是俗稱的「出山」,正式的說法叫「發引」,也就是哭送亡者上山頭安葬,這段過程當然也要藉助許多儀式來完成。

出殯時,由道士或和尚先進行超靈儀式,然後舉行奠祭禮,也就是日式說法的「告別式」,之後在道士的「發引」之下出殯。

到了墓地便可進行安葬儀式。

喪葬活動的第四個階段「完墳謝土」,也就是監造墳墓和擇日謝土。

由於多數國人都重視風水,相信風水好的墓地,會使家族興旺,子孫發達,反之,風水不好的墓地,則會導致家族衰敗,因此墓地的選擇,必須非常慎重。

台灣民間的喪葬習俗,以土葬為主,通常在入殮的時候便開始尋找適合的墓地,而且都會請專業的地理師或師公來協助打理。

等棺木入土,墳墓建好了,便可舉行「謝土」儀式。

所謂「謝土」,就是拜謝「后土」,后土就是土地公,因為從此就要請他老人家多多照顧埋在此地的親人,拜謝土地公之後,再祭拜墓身,整個喪葬儀式,到此才算劃上句點。

分享 禮儀百科分類 喪禮流程(0) 風俗習慣(0) 法令規定(0) 寵物殯葬(0) 殯儀館資訊(0) 傳統節日(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