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方程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化學方程式、化學反應式或化學反應方程式(英語:Chemical equation)是用化學式來描述 ... 計算出升降價元素的得失電子數,並找到他們的最小公倍數,乘上一定的係數時 ...
化學方程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6年4月9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4月9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化學方程式"—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化學主題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化學式。
化學方程式、化學反應式或化學反應方程式(英語:Chemicalequation)是用化學式來描述各種物質之間的不同化學反應的式子。
化學方程式反映化學反應中「質」和「量」兩方面,分別反應前後物質的種類與反應時各物質之間量的關係。
而在書寫化學方程式要遵守兩個原則:一是必須依據客觀事實,絕不能憑空臆想、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物質和化學反應;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反應前後,等號兩邊各原子種類與數目必須相等(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還必須要求反應前後得失電子數相等)。
目次
1表達意義
2書寫
2.1一般的化學方程式
2.2熱化學方程式
2.3反應條件和反應現象
2.3.1反應條件
2.3.2反應現象
3配平方程式
3.1配平的方法
3.1.1範例
3.2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3.2.1完全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3.2.2不完全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4參考資料
5參見
6外部連結
表達意義[編輯]
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
通過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反映了質量守恆定律。
書寫[編輯]
一般的化學方程式[編輯]
根據事實,寫出反應物與生成物,各反應物與各生成物之間用「+」號連接,讀作「和」,在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用「→」連接,讀作「生成」。
配平反應方程式,並標上必要的條件與符號。
非可逆反應,在之前的橫線下方再劃一條橫線。
可逆反應,畫上雙向箭頭。
有機化合物反應,用箭頭連接。
[1]
注意:以上書寫規範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多數地區,並僅限中學階段。
大學階段、江蘇省、其他國家和地區要求在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用箭頭連接。
熱化學方程式[編輯]
根據事實,寫出反應物與生成物,各反應物與各生成物之間用「+」號連接,在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用一條橫線連接。
配平反應方程式,在各物質的右下角用括號標出各物質的狀態:(s)代表固體,(l)代表液體,(g)代表氣體,(aq)代表水溶液中。
按照實際情況,各物質前的計量數可以不為整數。
不需要標明反應條件和符號。
在配平完的方程式後根據事實寫上「
△
H
=
Q
{\displaystyle\bigtriangleupH=Q}
」,其中
Q
{\displaystyleQ}
代表放出或吸收的熱量(焓變)。
放熱反應,
Q
<
0
{\displaystyleQ<0}
;吸熱反應,
Q
>
0
{\displaystyleQ>0}
。
注意:以上書寫規範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多數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要求熱化學方程式箭頭右邊格式為「生成物+Q」。
放熱反應,
Q
>
0
{\displaystyleQ>0}
;吸熱反應,
Q
<
0
{\displaystyleQ<0}
。
這一書寫規範僅限於上海市中學階段。
反應條件和反應現象[編輯]
反應條件[編輯]
△
{\displaystyle\triangle}
代表加熱。
例如:
2
C
u
+
O
2
→
△
2
C
u
O
{\displaystyle\mathrm{2Cu}+\mathrm{O_{2}}\;{\xrightarrow{\triangle}}\;\mathrm{2CuO}}
某物質名稱代表此物質為催化劑。
例如:
2
H
2
O
2
→
M
n
O
2
O
2
↑
+
2
H
2
O
{\displaystyle\mathrm{2H_{2}O_{2}}\;{\xrightarrow{\mathrm{MnO_{2}}}}\;\mathrm{O_{2}\uparrow}+\mathrm{2H_{2}O}}
書寫單向化學反應方程式時,反應條件標示於箭頭上方。
其他反應條件(如通電、光照)均以文字標明。
反應現象[編輯]
↑
{\displaystyle\uparrow}
代表此生成物為氣體,且反應物中無氣體。
例如:
2
H
2
O
⟶
通電
O
2
↑
+
2
H
2
↑
{\displaystyle\mathrm{2H_{2}O}\;{\overset{\text{通電}}{\longrightarrow}}\;\mathrm{O_{2}\uparrow}+\mathrm{2H_{2}\uparrow}}
↓
{\displaystyle\downarrow}
代表此生成物有沉澱,且反應物中無固體。
例如:
C
a
(
O
H
)
2
+
C
O
2
⟶
C
a
C
O
3
↓
+
H
2
O
{\displaystyle\mathrm{Ca(OH)_{2}}+\mathrm{CO_{2}}\longrightarrow\mathrm{CaCO_{3}\downarrow}+\mathrm{H_{2}O}}
關於沉澱,請參看溶解度表。
新加坡對氣體與沉澱符號無要求。
配平方程式[編輯]
化學方程式配平(Balance),是在客觀存在的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在各個分子式前加上正整數係數,並在
⟶
{\displaystyle\longrightarrow}
上標明反應條件及標明氣體、沉澱等符號。
配平後的化學方程式必定要反映質量守恆定律。
配平的方法[編輯]
配平化學方程式方法有很多,為了配平能夠更加快捷簡單,有很多方法可以參照借鑑。
下面著重介紹幾種常用的配平方法。
注意:有一些方程式是自然就是配平的,比如
C
O
2
+
C
a
(
O
H
)
2
⟶
C
a
C
O
3
↓
+
H
2
O
{\displaystyle\mathrm{CO_{2}}+\mathrm{Ca(OH)_{2}}\;\longrightarrow\;\mathrm{CaCO_{3}\downarrow}+\mathrm{H_{2}O}}
最小公倍數法(奇偶法):
例如在配平
P
+
O
2
⟶
P
2
O
5
{\displaystyle\mathrm{P}+\mathrm{O_{2}}\;\longrightarrow\;\mathrm{P_{2}O_{5}}}
時,觀察右邊的氧原子數為5,而式子左邊氧原子數為2,而5和2的最小公倍數為10,
因此在左邊的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
由於式子左邊的磷原子數為1,而右邊的磷原子個數是4,
因此在P前面配上4。
至此配平。
(
4
P
+
5
O
2
=
2
P
2
O
5
{\displaystyle\mathrm{4P}+\mathrm{5O_{2}}=\mathrm{2P_{2}O_{5}}}
)
1+x法:當有機化合物和氧氣反應(通常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時,推薦用這種方法。
比如
C
2
H
5
O
H
+
O
2
⟶
C
O
2
+
H
2
O
{\displaystyle\mathrm{C_{2}H_{5}OH}+\mathrm{O_{2}}\;\longrightarrow\;\mathrm{CO_{2}}+\mathrm{H_{2}O}}
,把C2H5OH的係數固定為1,觀察式子:
式子右邊碳原子有一個,而左邊有兩個,於是在CO2前面配上2;式子右邊氫原子有2個,而左邊有6個,於是在H2O前面配上3。
最後觀察氧原子數,右邊一共已經有7個,左邊只有1個,於是在單質O2前面配上3。
至此配平。
(
C
2
H
5
O
H
+
3
O
2
=
2
C
O
2
+
3
H
2
O
{\displaystyle\mathrm{C_{2}H_{5}OH}+\mathrm{3O_{2}}=\mathrm{2CO_{2}}+\mathrm{3H_{2}O}}
)
觀察思考法:
比如配平碳還原氧化鐵
C
+
F
e
2
O
3
⟶
C
O
2
↑
+
F
e
{\displaystyle\mathrm{C}+\mathrm{Fe_{2}O_{3}}\;\longrightarrow\;\mathrm{CO_{2}\uparrow}+\mathrm{Fe}}
時,觀察是平均每個碳從氧化鐵中奪取兩個氧原子生成CO2,
Fe2O3中氧原子數是奇數,因此配上2,2Fe2O3中一共有6個氧原子,需要3個碳來奪取,於是在C上配上3,自然後面的CO2也要配上3;
剩下的式子便很好配平了。
(
3
C
+
2
F
e
2
O
3
=
4
F
e
+
3
C
O
2
↑
{\displaystyle\mathrm{3C}+\mathrm{2Fe_{2}O_{3}}=\mathrm{4Fe}+\mathrm{3CO_{2}\uparrow}}
)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配平,比如化合價升降法、單質配分數法、代數法等。
配平方程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範例[編輯]
以水的電解為例:
H
2
O
⟶
O
2
+
H
2
{\displaystyle\mathrm{H_{2}O}\;\longrightarrow\;\mathrm{O_{2}}+\mathrm{H_{2}}}
1.配平係數
2
H
2
O
⟶
O
2
+
2
H
2
{\displaystyle\mathrm{2H_{2}O}\;\longrightarrow\;\mathrm{O_{2}}+\mathrm{2H_{2}}}
2.寫出氣體(沉澱)符號
2
H
2
O
⟶
O
2
↑
+
2
H
2
↑
{\displaystyle\mathrm{2H_{2}O}\;\longrightarrow\;\mathrm{O_{2}\uparrow}+\mathrm{2H_{2}\uparrow}}
3.標明反應條件
2
H
2
O
⟶
通電
O
2
↑
+
2
H
2
↑
{\displaystyle\mathrm{2H_{2}O}\;{\overset{\text{通電}}{\longrightarrow}}\;\mathrm{O_{2}\uparrow}+\mathrm{2H_{2}\uparrow}}
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編輯]
氧化還原反應,由於其本質是電子的轉移或偏向,且方程式使用常規方法配平較為困難,所以利用其電荷守恆的性質,可以更方便地配平。
完全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編輯]
完全氧化還原反應,指元素完全由一個價態升高或降低到另外一個價態。
以Fe(OH)2+H2O+O2→Fe(OH)3為例
F
e
+
2
(
O
−
2
H
+
1
)
2
+
H
+
1
2
O
−
2
+
O
0
2
⟶
F
e
+
3
(
O
−
2
H
+
1
)
3
{\displaystyle{\overset{+2}{\mathrm{Fe}}}{(}{\overset{-2}{\mathrm{O}}}{\overset{+1}{\mathrm{H}}}{)}_{2}{+}{\overset{+1}{\mathrm{H}}}_{2}{\overset{-2}{\mathrm{O}}}{+}{\overset{0}{\mathrm{O}}}_{2}\longrightarrow{\overset{+3}{\mathrm{Fe}}}{(}{\overset{-2}{\mathrm{O}}}{\overset{+1}{\mathrm{H}}}{)}_{3}}
1.標出元素化合價
2.找到升價和降價的元素(由標出的化合價可以看出,Fe元素和O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Fe元素化合價從+2升至+3價,而O元素從0降到-2價)
3.計算出升降價元素的得失電子數,並找到他們的最小公倍數,乘上一定的係數時得失電子數相等。
由標出的化合價可以看出,Fe元素失去1e-,O元素得到4e-(一個O原子得到2e-),因此Fe(OH)2的係數應是4,O2的係數應是1,才能使得失電子數相等。
4
F
e
+
2
(
O
−
2
H
+
1
)
2
+
H
+
1
2
O
−
2
+
1
O
0
2
⟶
F
e
+
3
(
O
−
2
H
+
1
)
3
{\displaystyle{4}{\overset{+2}{\mathrm{Fe}}}{(}{\overset{-2}{\mathrm{O}}}{\overset{+1}{\mathrm{H}}}{)}_{2}{+}{\overset{+1}{\mathrm{H}}}_{2}{\overset{-2}{\mathrm{O}}}{+1}{\overset{0}{\mathrm{O}}}_{2}\longrightarrow{\overset{+3}{\mathrm{Fe}}}{(}{\overset{-2}{\mathrm{O}}}{\overset{+1}{\mathrm{H}}}{)}_{3}}
4.通過觀察法配平整個方程式。
4
F
e
+
2
(
O
−
2
H
+
1
)
2
+
2
H
+
1
2
O
−
2
+
O
0
2
⟶
4
F
e
+
3
(
O
−
2
H
+
1
)
3
{\displaystyle{4}{\overset{+2}{\mathrm{Fe}}}{(}{\overset{-2}{\mathrm{O}}}{\overset{+1}{\mathrm{H}}}{)}_{2}{+2}{\overset{+1}{\mathrm{H}}}_{2}{\overset{-2}{\mathrm{O}}}{+}{\overset{0}{\mathrm{O}}}_{2}\\longrightarrow{4}{\overset{+3}{\mathrm{Fe}}}{(}{\overset{-2}{\mathrm{O}}}{\overset{+1}{\mathrm{H}}}{)}_{3}}
不完全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編輯]
不完全氧化還原反應,指在反應中一種元素的化合價沒有完全變化成另外一種化合價但是與反應物有發生氧化反應,以Zn+HNO3→Zn(NO3)2+NH4NO3+H2O為例
Z
n
0
+
H
+
1
N
+
5
O
−
2
3
⟶
Z
n
+
2
(
N
+
5
O
−
2
3
)
2
+
N
−
3
H
+
1
4
N
+
5
O
−
2
3
+
H
+
1
2
O
−
2
{\displaystyle{\overset{\mathrm{0}}{\mathrm{Zn}}}{\mathrm{+}}{\overset{+1}{\mathrm{H}}}{\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longrightarrow{\overset{+2}{\mathrm{Zn}}}{\mathrm{(}}{\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mathrm{)}}_{2}{\mathrm{+}}{\overset{-3}{\mathrm{N}}}{\overset{+1}{\mathrm{H}}}_{4}{\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mathrm{+}}{\overset{+1}{\mathrm{H}}}_{2}{\overset{-2}{\mathrm{O}}}}
1.標出元素化合價(同上,略)
2.找到升價和降價的元素(同上,略)
3.計算出升降價元素的得失電子數,(這時,就要找出變價的原子所在的化合物)並找到他們的最小公倍數,乘上一定的係數時得失電子數相等。
(由標出的化合價可以看出,一個N原子從+5價降到-3價,得到8e-,Zn原子從0價上升到+2價,失2e-。
故NH4NO3的係數為1,Zn的係數為4)
4
Z
n
0
+
H
+
1
N
+
5
O
−
2
3
⟶
Z
n
+
2
(
N
+
5
O
−
2
3
)
2
+
1
N
−
3
H
+
1
4
N
+
5
O
−
2
3
+
H
+
1
2
O
−
2
{\displaystyle{\mathrm{4}}{\overset{\mathrm{0}}{\mathrm{Zn}}}{\mathrm{+}}{\overset{+1}{\mathrm{H}}}{\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longrightarrow{\overset{+2}{\mathrm{Zn}}}{\mathrm{(}}{\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mathrm{)}}_{2}{+1}{\overset{-3}{\mathrm{N}}}{\overset{+1}{\mathrm{H}}}_{4}{\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mathrm{+}}{\overset{+1}{\mathrm{H}}}_{2}{\overset{-2}{\mathrm{O}}}}
4.通過觀察法配平整個方程式。
4
Z
n
0
+
10
H
+
1
N
+
5
O
−
2
3
⟶
4
Z
n
+
2
(
N
+
5
O
−
2
3
)
2
+
N
−
3
H
+
1
4
N
+
5
O
−
2
3
+
3
H
+
1
2
O
−
2
{\displaystyle{\mathrm{4}}{\overset{\mathrm{0}}{\mathrm{Zn}}}{+10}{\overset{+1}{\mathrm{H}}}{\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longrightarrow4{\overset{+2}{\mathrm{Zn}}}{\mathrm{(}}{\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mathrm{)}}_{2}{\mathrm{+}}{\overset{-3}{\mathrm{N}}}{\overset{+1}{\mathrm{H}}}_{4}{\overset{+5}{\mathrm{N}}}{\overset{-2}{\mathrm{O}}}_{3}{+3}{\overset{+1}{\mathrm{H}}}_{2}{\overset{-2}{\mathrm{O}}}}
(此處觀察時,可得Zn(NO3)2係數是4,再觀察可知H2O係數是3)
參考資料[編輯]
^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發中心.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台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p99–p101.ISBN 9787107245015.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2.化學方程式
3.國科會高瞻自然教學資源平台
4.化學反應
參見[編輯]
化學式
離子方程式
外部連結[編輯]
ChemicalEquationBalanc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oichiometryAdd-InforMicrosoftExc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orcalculationofmolecularweights,reactioncoëfficientsandstoichiometry.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化学方程式&oldid=73772389」
分類:化學計量方程化學反應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自2016年4月需要校對的頁面自2016年4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2號參數傳遞Portal模板圖像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Taqbaylit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ingálaമലയാ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化學反應式計算機、化學計算器、化學式平衡技巧在PTT ...
- 2化学方程式配平 - ChemicalAid
- 3化學式總整理
二.物質的化學式及命名:. A.元素:. 1.金屬:由原子組成,以實驗式即其元素符號表示. 鈉Na;鉀K;鐵Fe;汞(水銀)Hg;鎂Mg;鋅Zn;銀Ag;銅Cu…
- 4化學方程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化學方程式、化學反應式或化學反應方程式(英語:Chemical equation)是用化學式來描述 ... 計算出升降價元素的得失電子數,並找到他們的最小公倍數,乘上一定的係數時 ...
- 5离子化学式在线计算器 - OSGeo中国
... 计算 保险计算 计算机 Web计算与工具 材料计算 机械计算 建筑计算 水力计算 地理计算与工具 测绘计算与工具 环境计算 环评计算 大气计算 农业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