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沉默不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茶花女》的眾多改編中,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歌劇無疑影響最為深遠。

這個改名為“墮落的女人”(La Traviata)的名作如今是在全球上演第二頻繁的歌劇 ... 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文化李小龍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2012年11月16日經典的愛情故事往往圍繞兩個主題——“被禁止的愛”和“死亡所帶來的永久分離”。

而且,這兩個主題經常要攪在一塊。

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名妓瑪格麗特因與上流社會公子阿芒相愛,而放棄浮華生活並與阿芒同居。

阿芒的父親擔心阿芒的作為會毀壞家族的名聲並破壞女兒的婚事,說服瑪格麗特離開阿芒,但並沒有告訴阿芒原因。

已經身患重病的瑪格麗特重操舊業,而阿芒以為瑪格麗特背叛了自己,尋機羞辱於她。

瑪格麗特在痛苦中死去。

阿芒知道了真相,但為時已晚。

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成功,並被各種藝術形式改編過無數次,有話劇、歌劇、音樂劇、電影、電視劇、以及舞蹈。

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即使被改編無數次,即使大家對這個故事已經倒背如流,一旦有新的製作,還是願意再去欣賞一下,再被感動一次。

而且,對觀眾來說,恰恰因為對這個故事非常熟悉,所以更能集中精力來欣賞眼下的作品是怎樣利用它特有的藝術語言來重述這個故事的。

上星期四到星期六,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了他們的舞蹈版《茶花女》。

這讓我有機會體驗舞蹈對這個故事的表現——一個沉默不語的茶花女,完全用肢體語言表現愛、悲傷與絕望。

在肖邦浪漫又纏綿悱惻的音樂中,生於韓國的芭蕾舞演員姜秀珍(SueJinKang)把一個病弱的煙花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和珍視、她面對社會壓力和羞辱時的反應、以及她在對命運的恐懼中的掙扎,都通過優美的芭蕾動作表現出來。

的確,優秀的舞者可以在韻律中把人的內心世界外化為肢體動作,這正是舞蹈的迷人之處。

這出舞劇由著名的編舞者諾伊梅爾(JohnNeumeier)專為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當時的台柱瑪西亞·海蒂(MarciaHaydée)創作,伴奏音樂全部選於肖邦的作品。

它首演於1978年,是舞劇改編《茶花女》的兩個著名版本之一。

比它更有名一些的是芭蕾傳奇人物魯道夫·努里耶夫(RudolfNureyev)和瑪格·芳廷(MargotFonteyn)於1963年首演的以主人公命名的《瑪格麗特和阿芒》一版。

在《茶花女》的眾多改編中,威爾第(GiuseppeVerdi)的歌劇無疑影響最為深遠。

這個改名為“墮落的女人”(LaTraviata)的名作如今是在全球上演第二頻繁的歌劇,僅次於莫扎特的《魔笛》(DieZauberflote)。

在中國觀眾中,這部歌劇也同樣影響巨大。

在我星期四看芭蕾版《茶花女》時,周圍坐的看來很多都是藝術界人士,在幕間休息時,我聽到了後一排三位的談話,他們始終把這出芭蕾跟威爾第歌劇進行對比,結論是,這出芭蕾遠不如歌劇;而且,實際芭蕾根本就不適合這個題材。

我並不同意這個看法。

作為一個威爾第迷,我至今仍然會被他的《茶花女》感動。

特別是第二幕,在這幕中,維奧列塔(在歌劇中女主角改名為Violetta)先是跟阿爾弗萊多(男主角在歌劇中的名字)的父親有一段長達十一分鐘的二重唱,在這裡,一個背負社會壓力又擔心女兒婚事的慈父,和一個處於深愛中並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女子,他們各自闡述了他們的作出選擇的理由和感受,女高音的演唱跌宕起伏,最後低婉地唱出“請告訴那個純潔的姑娘,有個女人為她作出了犧牲”,之後“茶花女”作出讓步。

父親離去後,阿爾弗萊多上場,“茶花女”在樂隊全奏中對他唱出愛情主題,然後找借口離去。

威爾第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即使是最柔弱的女子也經常表現出敢於面對厄運的、敢於犧牲的剛強性格。

所以他的人物常常使觀眾感受到經典悲劇的衝擊力。

這一切,幾乎都是通過音樂和唱詞實現的。

期待在芭蕾中得到跟在歌劇中相同的感受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這是不同的藝術形式。

它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但是這是不同的講法,各有各的魅力。

同樣是女主角和男主角父親的對手戲,在芭蕾中交代得就很簡略。

通觀全劇,主要篇幅放在瑪格麗特在各種情感狀態下的獨舞,以及跟阿芒的雙人舞——追求與試探、雙雙陶醉、分手之後起了衝突,等等。

這些舞蹈,把瑪格麗特這段愛情的歷程完整而有層次地描摹了出來,這恰恰是舞蹈最為擅長的。

相比於威爾第的歌劇,這出芭蕾讓我們更多體驗到一個有着悲劇愛情故事的女人的內心傷痛。

前一句是新加的,意欲更明確指出這出芭蕾的精神實質。

為了使這齣戲更豐富,芭蕾舞編導加進了一個戲中戲《曼儂·萊斯考》(ManonLescaut)。

這是十八世紀作家阿貝·普雷沃斯特(AbbéPrévost)所寫的一部著名的小說,講一個公子和一個輕浮虛榮女子曼儂的故事。

小說《茶花女》以阿芒口吻敘述,把他的故事跟曼儂的故事做了對比。

編舞者諾伊梅爾借鑒了這一點,在舞劇開頭安排了茶花女等人看舞劇《曼儂》並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跟曼儂產生聯繫,讓她經常覺得彷彿自己就是曼儂。

於是出現了曼儂之舞跟瑪格麗特之舞的交匯,甚至出現了瑪格麗特、曼儂及其戀人的三人舞,以表現瑪格麗特極度痛苦時的幻覺。

但是這個戲中戲,我並不喜歡。

小仲馬借用它,是因為兩位男主人公都追求了為主流社會不接受的女子,而且當時這小說很流行。

但舞蹈再用它,卻有些牽強,因為曼儂和瑪格麗特的精神境界很不相同,瑪格麗特對愛情有有純粹的追求,但曼儂對愛情的態度是很模糊的,甚至並不太在意。

舞蹈版的男主角角色塑造也相對弱。

他的動作非常神經質,動不動就要暈倒,所以經常使我感覺這是一場“姐弟戀”。

雖然如此,這仍是一部非常不錯的芭蕾作品。

中國人總的來說不是一個善舞的民族,中國舞台藝術的欣賞水平總得來說也不高,對於西方舞蹈,絕大部分觀眾既感覺陌生又不願意欣賞。

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國際高水平的舞蹈表演團體來到了中國,讓大家領略這門通過人的肢體語言來表達的藝術。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這出《茶花女》正是本年度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的節目之一,舞蹈節持續至11月24日結束。

本周五、周六(11月16日、17日),國家大劇院將上演由法國著名芭蕾舞演員希薇·紀蓮(SylvieGuillem)出演的紐瑞耶夫和芳廷版《瑪格麗特和阿芒》,這是舞蹈節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沉默的“茶花女”。

相關報導《趙氏孤兒》,一個不合時宜的復仇故事2012年9月20日施特勞斯輕歌劇浸染春晚氣質2012年8月23日最受歡迎近三分之一人口被封控,中國經濟為「清零」付出高昂代價中美之間必有一戰?陸克文新書試圖給出答案中國「新冠清零」亂局:專制將傷害每一個人上海民生危機令北京居民開始預防性「囤糧」俄烏戰爭影響歐洲對華立場,中國外交政策面臨挑戰「好像陷入某種瘋狂」:俄羅斯民眾在普丁鼓勵下互相舉報給普丁的建議:講和吧,你這個笨蛋如果馬斯克買下Twitter,世界會怎樣?全球化已經結束,一場全球文化戰爭正在打響習近平的關鍵之年,中國擱置「共同富裕」運動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國際亞太南亞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中國時政經濟社會中外關係港澳台商業與經濟全球經濟中國經濟交易錄文化閱讀藝術電影與電視體育風尚時尚美食與美酒生活方式觀點與評論專欄作者觀點漫畫更多鏡頭科技科技公司科技與你科學健康教育旅遊房地產免費下載紐約時報中文網iOS和AndroidApp點擊下載iOSApp點擊下載AndroidApp點擊下載AndroidAP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