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到說話聲、但聽不清楚說話內容:不容忽視的「隱性失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撰文:利柏曼(M. Charles Liberman) 翻譯:潘震澤. 重點提要. 傳統觀念認為,巨大噪音會使我們耳朵聽不清楚聲音或耳鳴,但很快就會復原。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8/04/21,健康PhotoCredit:科學人雜誌《科學人》粉絲團遠流出版公司於2002年3月發行ScientificAmerican中文版──《科學人》雜誌,除了翻譯原有文章更致力於本土科學發展與關懷。

我們希望《科學人》所搭建的知識平台,能把求真講理的科學精神擴散出去,讓科學與科學、科學與人文找到一個對話的窗口。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撰文:利柏曼(M.CharlesLiberman)翻譯:潘震澤重點提要 傳統觀念認為,巨大噪音會使我們耳朵聽不清楚聲音或耳鳴,但很快就會復原。

聽神經纖維是聲音傳入大腦的路徑,持續的巨量噪音會永久損傷聽神經纖維。

這是「隱性失聰」的成因,症狀是聽得到說話聲、但聽不清楚說話內容。

科學家嘗試研發恢復受損聽神經的藥物。

美國西雅圖市海鷹隊與堪薩斯市酋長隊的美式足球迷,依慣例會在主場比賽時,爭奪最吵鬧球場的金氏世界紀錄;2014年10月1日,酋長隊球迷締造了最新紀錄:142.2分貝。

這樣程度的音量等同於噴射機引擎在30公尺外發出的震耳欲聾聲,這樣的噪音比聽覺專家定義會引起聽覺傷害的聲音還要巨大!那場比賽結束後,球迷狂喜異常、陶醉其中。

他們注意到耳中迴響不斷,或是鼓膜好似要爆炸般;在他們耳中發生的事,可是毫不美妙。

如果在球賽前以及結束後馬上給這些人做聽力測驗,會發現聽力明顯退化。

在球賽開始前球迷能聽見的最輕微聲音,例如輕聲細語,在中場休息前可能就沒辦法「聽覺」到了。

球賽結束的哨音吹響時,他們的聽覺閾值可能提高了20~30分貝。

球賽過後幾天內,他們耳中的鳴響會逐漸消失,聽力圖顯示的聽力測驗結果可能回復到基礎值,聽到微弱聲響的能力也會恢復。

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一旦聽覺閾值恢復正常,聽力必定也恢復正常了。

最近我和同事的研究發現,這個觀念並不正確:暴露於導致聽力閾值短暫升高的噪音環境中,會對聽神經纖維造成立即且不可逆的傷害。

聽神經是把聲音訊息傳入腦中的路徑,這種傷害可能不影響聽力圖所顯示的單音偵測,卻可能妨礙了處理複雜聲音訊號的能力。

這種新發現稱為「隱性失聰」(hiddenhearingloss),因為一般的聽力圖顯示不出聽神經受損所造成的聽力缺失。

如果我們毫不保護耳朵與聽力,長久下來,聽神經受到的損傷會逐漸加重。

事實上,這種傷害可能是中、老年人分辨聲音細節的能力逐漸下降的原因。

只不過隱性失聰絕非只發生在上了年紀的人身上,最新研究顯示,工業社會中出現這種毛病的人,年齡層逐漸下降,因為生活環境中他們接觸了更多喧囂噪音,有些可避免、有些則否。

聽力檢查的缺口我們的聽力容易受損的原因是我們耳朵的敏感度相當驚人,能偵測的聲音範圍十分廣。

對每秒振動約1,000次,也就是1,000赫茲(Hz)的微弱聲音,我們能聽到的最小音量定義為0分貝(decibel,dB);使用對數計量的方法,音量每增加20分貝,聲波強度等於增加了10倍。

0分貝下,傳送聲音振動以產生聽覺的中耳小骨,移動幅度比一顆氫原子的直徑還小。

在酋長隊球賽中讓人鼓膜發痛的140分貝破紀錄聲音下,耳朵被迫承受的音量強度是0分貝的1,000萬倍。

聽覺的產生從聲波傳入外耳道、抵達鼓膜開始,聲波使鼓膜及一組相連的中耳小骨一起振動,並把振動傳入內耳充滿液體的管道:耳蝸。

耳蝸中有條螺旋狀、稱為柯帝器(organofCorti)的組織,上頭帶有毛細胞,具有稱為立體纖毛(sterocilia)的毛髮狀突起。

這些立體纖毛從細胞的一端成群向外伸出,位於耳蝸一端的毛細胞對低頻振動最敏感,另一端則對高頻振動最敏感。

當聲波造成這些立體纖毛彎曲時,毛細胞會把聲波振動轉變成化學訊號,對聽神經的突觸端釋放出神經傳遞物麩胺酸(glutamate)。

由毛細胞釋放、進入聽神經突觸的麩胺酸會通過狹窄的突觸間隙,與某個聽神經纖維末梢上的受體結合。

聽神經纖維的另一端則是細長的突起(軸突),伸向腦幹。

麩胺酸與聽神經纖維末梢受體結合後會引發電生理訊號,沿著整條聽神經進入腦幹。

接著,訊號經由一系列平行的聽神經網絡從腦幹經過中腦與視丘等腦區,抵達終點站:聽覺皮質。

這個複雜的聽覺網絡聯手合作,把環境中的聲音組合成可供聽覺皮質辨識的訊息,無論是熟悉的旋律還是刺耳的警報聲。

毛細胞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外毛細胞與內毛細胞。

外毛細胞會放大由聲波引起的內耳振動,內毛細胞則把這些振動轉變成能興奮聽神經的化學訊號。

最直接引起所謂「聽覺」的是內毛細胞,因為95%的聽神經只與內毛細胞形成突觸。

為什麼只有這麼少的聽神經與外毛細胞相接?目前還是個謎;但有理論指出,接近140分貝高音量引起的內耳疼痛感,可能與外毛細胞相接的神經有關。

PhotoCredit:科學人雜誌臨床上的聽力檢查主要是靠聽力圖來評估。

耳科醫生早就知道,負責把金屬板放進鍋爐中敲擊的工人,會永久性喪失對中頻聲音的聽覺。

聽力圖測試的是我們耳朵能否分辨聲音每八度音頻的改變,例如250、500、1,000、2,000、4,000及8,000赫茲的聲音。

聽力圖最早是為了表示由噪音引起的聽力喪失,稱為「鍋爐工人缺口」,也就是無法分辨位於人類聽覺範圍中段頻率的聲音。

1950及1960年代,針對在嘈雜工廠上班的工人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清楚顯示工作年資與聽力下降有關。

隨著年資增長,聽力缺失從最初期的4,000赫茲擴展到其他頻率。

許多資深工人對1,000或2,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完全聽不到。

這種聽力喪失會造成嚴重的聽覺障礙,因為患者聽不到位於這個頻率範圍內的語言資訊。

無法逆轉的深層傷害我們在1980年代開始研究由噪音引發的聽覺受損,當時唯一可用來計算聽神經與內毛細胞間突觸數量的方法,是使用連續切片的電顯圖,那是相當耗時費力的工作,在一側耳蝸的少數幾個毛細胞上計算神經突觸,就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

25年之後,我和同事庫雅瓦(SharonG.Kujawa)測試幼鼠的耳朵,看看給予一次高音量刺激,是否會加速導致聽覺喪失。

我們設計讓小鼠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只會造成聽覺閾值短暫升高,不會造成毛細胞的永久性傷害。

一如所料,暴露於噪音後過了幾天,小鼠的耳蝸恢復正常;但之後六個月到兩年間對這批小鼠定期檢查發現,牠們的毛細胞雖然完整,聽神經纖維卻有累加性的減少。

123»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圖輯】你在通勤時會使用耳機嗎?為了保護聽力,如何避開公車內最吵的地方?2月前Tags:聲音耳朵聽力耳鳴聽神經隱性失聰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法國總統自2007年以來無人成功連任,本次大選會以「勒龐驚奇」收場嗎?1則觀點英國積極抗俄的背後動機,是打算搶占「新冷戰時代」歐洲領袖位置1則觀點現在的學生可怕到極點?從「台中一中音樂老師事件」看現今教學現場1則觀點港懲教軟硬兼施「去激化」反修例囚犯1則觀點原配向小三求償百萬敗訴,法官:憲法保障性自主權優先於配偶權,婚姻的核心價值並非忠誠義務1則觀點【關鍵眼中盯】YouBike2.0的最大優勢,卻可能成為被巨嬰市民們玩殘的最大隱憂7則觀點【書評】《嚴家祺回憶錄》:親身參與中共失敗的政治改革,體認毛鄧江胡習都是一體的1則觀點「什麼是女人?」美國大法官提名人在聽證會上無法回答的問題,延燒成推特最熱門話題1則觀點國防部公布「全民國防手冊」,空襲停水電等彙整為緊急應變QRCode,學者立委質疑:戰時網路能通嗎?2則觀點純素主義:純素飲食一定健康?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