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總是排不乾淨?中醫師分3種體質喝飲料調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女性的生理期總是怕量多造成貧血,但是量少的話,又很擔心是不是瘀在裡面排不乾淨,總之生理期早來、晚來、不來都令人擔心。

Skiptocontent 女性的生理期總是怕量多造成貧血,但是量少的話,又很擔心是不是瘀在裡面排不乾淨,總之生理期早來、晚來、不來都令人擔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大部分的人總認為月經排不乾淨的原因,在於寒性屬性的食物吃太多。

但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會造成月經滴滴答答的排不乾淨,包含吃中藥(清熱解毒藥)與西藥(消炎藥、抗生素、避孕藥)、吸菸、熬夜、工作壓力、體重改變,都可能影響荷爾蒙進而改變生理週期以及血量是否排出順利。

並不只有寒性體質才會有問題!治療還要先看體質 很多人誤解月經排不乾淨屬於「較冷底、子宮偏寒,」於是拚命地吃補,想讓月經更順。

周宗翰表示,經血排不乾淨也要考慮是否有子宮肌瘤,或者因骨盆腔發炎、曾經下腹子宮手術,造成子宮沾黏,經血不易排出等這些因素,從中醫體質學上看,是「下焦濕熱」的體質。

周宗翰指出,在這種狀況下,中醫師會給予病人寒藥或是疏肝理氣的中藥,而不是溫熱的補藥。

這樣反而才能上月經來的更順,所以月經排不乾淨一定要先釐清原因。

體質偏寒的女生這樣補 如果是宮體偏寒的女性,經量較少,經血顏色比較暗也比較淡。

暗色的血塊會比較多,因為暗意味偏寒、淡色則是偏氣血虛,通常可以用溫理藥,如肉桂、乾薑、小茴香。

推薦飲料:黑糖薑茶 作法:生薑3片,大棗3顆、黑糖適量。

將前兩味洗凈,生薑切3片,大棗去核,加黑糖煎水。

周宗翰指出,中醫認為黑糖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和脾緩肝、補血、活血、通瘀以及排泄惡露的作用。

經期喝黑糖水,有助於排除毒素、清瘀血,可讓身體溫暖,增加能量,活絡氣血,加快血液循環,月經也會排得較為順暢。

壓力大、肝氣鬱結導致經期排不乾淨的患者 如果妳的經血量時多時少,月經來睡眠就不好,總是覺得下腹腫脹,屬於壓力大的肝氣鬱滯體質,需要疏肝理氣的中藥柴胡、郁金、香附才能讓月經排的順。

推薦飲料:玫瑰薄荷花茶 作法:玫瑰花少許,薄荷葉3片、熱水700cc沖泡即可飲用。

玫瑰花與薄荷葉都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可以促進身體肝膽經的巡行。

月經量多體質偏躁的患者 而顏色鮮紅、量多,月經總是來個沒完,則是偏熱的體質,需要使用牡丹皮、仙鶴草、槐花等涼血的中藥來調整月經的經血量,中醫一般治療的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涼者溫之。

」 推薦飲料:黑木耳紅棗飲 作法:黑木耳30克,紅棗20枚。

將黑木耳、紅棗洗淨。

紅棗去核,二味加水煮沸,去渣服用。

周宗翰指出,黑木耳紅棗飲能夠補中益氣,養血止血,美膚益顏功效。

適用於月經過多、燥熱的女性。

另外,要預防經血排不乾淨,周宗翰提醒,經期間一定不要吃冰,以免冷溫度刺激子宮收縮,增加寒凝胞宮的症狀。

還有經前體質易化熱,飲食儘量清淡,也避免燥熱的食物如麻油、薑母鴨、羊肉爐和辛辣的食物。

月經來要多休息少熬夜與禁房事,讓盆腔獲得充分的休息。

延伸閱讀: 入冬過敏好不了?他喘到呼吸衰竭過敏原竟然是「羽絨」! 這種蟲超愛隱形眼鏡!洗澡游泳戴隱形眼鏡嚴重會失明! 趁冬天變美麗!這種茶讓妳美白淡斑還預防感冒! 文/林以璿圖/林以璿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012.COVID-19/收到細胞簡訊怎麼辦?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後該快篩嗎?2022-04-063.整理包/今本土飆增551例!新北確診數最多,各縣市足跡一次看2022-04-124.整理包/快篩試劑買哪個廠牌?陽性怎麼辦?什麼時候該用快篩?2022-04-105.COVID-19/東部花蓮疫情也燒不停!全台最新足跡一次看2022-04-11 影音健康 【OL悄悄話】第三劑疫苗一定要打嗎?打哪個廠牌好?未來還要打第四劑嗎?2022-01-25【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新冠肺炎專區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友必知 預防保養 專家科研 飲食與運動 更多醫學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心血管專區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睡眠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美豬開放爭議 未來醫學專區 急診室直擊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健康管理 健康小幫手 營養查詢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健康特刊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COVID-19疫苗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