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狂掉可能是哪些疾病問題?皮膚科醫師:從頭皮健康了解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皮膚科醫師解釋:「當一個人落髮很嚴重,就代表進入『休止期』頭髮變多。

」常見包含雄性禿、產後媽媽、脂漏性皮膚炎的患者都可能常有此困擾。

Skiptocontent 不少女性都有困擾,怎麼家中滿地的頭髮,且照鏡子一看頭髮的分線還越來越明顯,擔心自己頭髮狂掉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皮膚科醫師解釋:「當一個人落髮很嚴重,就代表進入『休止期』頭髮變多。

」常見包含雄性禿、產後媽媽、脂漏性皮膚炎的患者都可能常有此困擾。

頭髮就像樹木也分成四季!別讓休止期大於生長期 落髮問題不分男女,也是臨床患者常求診的問題之一,臺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黃幼鳴分享自己本身就是雄性禿的患者,當有這些困擾時更應該了解自己頭皮的健康狀態。

會這樣說不是沒有道理,黃幼鳴舉例:「頭皮就像土壤一樣、而頭髮就像樹,臨床上除了遇到頭皮的問題,更多是因為遇到掉髮的困擾而來。

」要怎麼理解落髮這個問題?其實頭髮就像樹木也會進入春夏秋冬,當一個人落髮很嚴重,就代表頭髮就是從「生長期」進入「休止期」的頭髮變多。

三大原因讓頭髮狂掉 一般來說,頭皮上的頭髮大概80-85%會停留在生長期,10-15%停留在休止期,5%停留在中間階段叫做退化期。

當一個人的頭髮比較多、或是維持得很穩定,就是處在生長期的頭髮會遠多於休止期的頭髮。

反之當掉落得頭髮比較嚴重時,就是休止期的頭髮數量增加,可能上升到20-30%。

其實有三大原因可能會讓頭髮休止期的數量增加: 頭皮嚴重發炎: 會造成頭皮發炎的原因許多,包含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頭皮曬傷都有可能,當頭皮發炎以後患者常常會覺得頭皮很癢、還伴隨著頭皮屑。

黃幼鳴說:「脂漏性皮膚炎讓大家誤以為因為皮膚出油太多,而實際上並不一定出油多就會產生脂漏性皮膚炎,皮脂的成分才是更關鍵的因素。

」 有些患者則是因為毛囊炎因為油污髒東西,導致毛孔阻塞,細菌進去造成感感染,抑或是洗頭方法錯誤導致頭皮敏感發炎泛紅,甚至嚴重掉髮。

雖然嚴重發炎是可以用藥物進行治療,但怎麼有些患者很容易復發?黃幼鳴解釋:「因為跟體質很有關係,或是日常的生活習慣,例如正確洗髮習慣就很重要。

」 女性休止期落髮: 產後媽媽因為把大量的養分都給小朋友,營養素的缺乏,身體會傾向吸收指甲、頭髮這些附屬器官,頭髮就會強迫他進入休止階段。

在治療就更有限,盡量補充營養劑、擦外用的藥劑。

男性雄性禿: 別以為男性雄性禿只出現在男性,女性也會發生,因為雄性賀爾蒙刺激的關係,也會讓進入休止期的頭髮變得比較多、毛囊生長週期變短,也讓毛囊比較細、長出來的頭髮就會比較少、頭髮比較脫落。

治療上雄性禿就是標準就是口服加上外擦,外擦用藥是血管擴張劑,用來降血壓但後來發現也會增加頭皮的血流供應,也變成外擦用藥治療標準原則。

頭皮也和「體質」相關!預防關鍵:頭要洗乾淨 黃幼鳴強調:「頭皮很多問題跟體質比較多有關,治療上主要的目標是就是抵抗發炎。

」簡單的把頭皮洗乾淨就會減少毛囊炎的問題。

另外,脫髮比較常見雄性禿的問題很多都是合併頭皮出油多,還有脂漏性皮膚炎的狀況,這些都跟雄性素有關,雄性素他會去影響到頭皮導致他比較容易出油,比較容易有脂漏性皮膚炎,這些是患者常常有共同的困擾。

想要有頭髮不脫落、其實先從頭皮的健康狀態了解起,別等到頭皮嚴重發炎影響頭髮生長時再來煩惱!每天洗頭髮時都要可以多觀察一下自己的頭皮。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一變天就怕冷、掉髮!甲狀腺低下的5大類症狀,持續2週就要檢查 掉髮也可能是因為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科醫師詳解:變細、變少就要注意 疲勞、掉髮、壓力大 缺鋅症狀多、一張表看懂怎麼補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BA.5更常出現聲音沙啞2022-08-012.確診了要隔離幾天?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3.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4.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6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2021-07-055.COVID-19/BA.5潛伏期僅2天!「這些族群」易再感染,住院、死亡風險增2022-09-05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臉部 腦部/頸部/胸部 腹部 泌尿/生殖系統 皮膚/骨骼/肌肉 內分泌/免疫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牙醫說 中醫師說 藥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心理師說 護理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未來醫學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活動特區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