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詞!認識「臺灣國語」的前世今生 -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行」、「走」、「步」,身為中文使用者,你說得出有什麼差別嗎? 中研院蕭素英副研究員長年研究閩南語語言學,碩士論文還全程用閩南語口試。
她整理上古 ...
快訊
拜登看台灣或帶有個人情感美國政策不變不容忽視
23:30
udn
閱讀
閱讀專題
聽新聞
test
0:00/
0:00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
最熟悉的陌生詞!認識「臺灣國語」的前世今生
2020-09-2011:20
聯合新聞網/
研之有物
先看看這張圖裡有多少詞你其實認早就認識,但是你懂它的意涵嗎?知道它們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嗎?(圖/研之有物提供)
認識臺式國語的前世今生
在禁說臺語的年代,不小心說溜嘴,學生得掛牌、罰錢,字正腔圓的國語是最受推崇的標準語言。
但曾幾何時,臺式國語越來越當道,許多流行字詞也來自華閩交混,例如奧步、撇步不但是本世紀初「臺灣製造」,甚至同步影響華語圈!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蕭素英副研究員,透過古漢語、現代國語、近現代閩南語的語料分析,帶領「研之有物」讀者一同看看臺式國語的前世今生。
採訪編輯|蕭智帆、劉芝吟;美術編緝|林洵安
行、步、走,最熟悉的陌生詞
「行」、「走」、「步」,身為中文使用者,你說得出有什麼差別嗎?
中研院蕭素英副研究員長年研究閩南語語言學,碩士論文還全程用閩南語口試。
她整理上古漢語研究,並透過《廈英大辭典》、明清閩南戲曲以及1885年創刊至今的《台灣教會公報》,比較國語、閩南語留下的語意痕跡,梳理出行、步、走的語意地圖。
在現代國語,這三個動詞都有「行動、移動」本義。
但是上古漢語裡,「行、步」意指走,「走」則代表跑。
演變至今,奔跑之意仍保留在閩南語的「走」(tsáu),但轉變成了現代國語的「跑」。
被繞得頭暈了嗎?先暫停一下,讓我們一一來拆解吧。
大體來說,閩南語的「行」接近國語的「走」,「走」則為國語的「跑」。
資料來源│蕭素英
首先來看看「行」,上古漢語這個字有「行走」、「道路」等具體意象,也已經出現「德行」、「排行」的抽象意義。
到了現代國語,行走的意思被「走」這個字取代了,只有少數用詞(例如行人)仍保留。
但是,國語從移動這個意涵擴充更多用詞:運行、流行,還多了「可以」的意思(你行嗎)。
「行」的「行走」意義在國語裡消失不見,卻保留於閩南語,而且延伸出「接觸、交往」之意。
這種抽象用法非常生動,想像一下兩人常常行走,走著走著距離自然就拉近,所以當我們說兩個人「行鬥陣」(kiânntàu-tīn),字面上乍看像「走在一起」,其實真正的意思是:他們正在交往,戀愛ing!
國語的行,從核心的「行走」語意往外延伸,最後發展出「時尚」(如流行)、「可以」(行不行),都是古漢語沒有之意。
閩南語則演變出「接觸、交往」的意思。
道路之意則都不存在了。
資料來源│蕭素英
「走」,在金文中是一個奔跑的人形,本義為「疾行、奔跑」,例如走馬看花、敗走樊城。
但是到了國語,除了走馬看花、奔走保有原義,大部分都被「跑」這個字所取代。
「走」,基本上就只是步行、走路。
不過閩南語的「走」依然很復古!鮮明保留了「疾行、奔跑」的金文本意,例如「好膽莫走」(Hó-tánnmàitsáu)
「走」的「疾行、奔跑」之意,在現代國語由「跑」來表達,但仍保留在閩南語的「走」。
資料來源│蕭素英
最後,是「步」這個字。
《說文解字》有云:「步,行也」,步與行兩者意義相近,但在上古漢語已經分工,步多作「腳步」(名詞);行則是「行走」(動詞)。
現代國語保留名詞用法,還衍生「境地、狀況」的抽象意義,如:地步。
閩南語則擴充出「方法、手段」的意思,例如「漚步」(àu-pōo)指的是卑劣手段。
等等!讀到這裡,你的腦袋是不是卡了一下?「àu-pōo」多數人很耳熟,但想必更習慣寫成「奧步」這兩字。
蕭素英解釋:「這就是閩南語影響、滲入國語的明顯例子,在臺灣的語言脈絡下,才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
」
奧步、撇步,「臺式國語」征服華語圈
但語言學家是如何推知奧步、撇步的身世?如何確定這兩個字詞來自臺灣閩南語的影響呢?
「奧步」,閩南語正字寫作「漚步」。
從先前的語意地圖,步在國語中沒有招數、手段的意思,奧也沒有卑劣之意;相反地,「形容詞或動作+步」是閩南語的構詞方式,用來形容特定的手段與方法。
奧步、撇步的出現也非常晚近,可以說是在臺灣土生土長冒出的。
從這些線索可知,奧步、撇步應是從閩南語「音譯」而來,借用相似音,書寫表達母語意涵。
那麼,這幾個「臺式國語」如何進入日常語言?
蕭素英檢索《聯合報》的「聯合知識庫」發現,大約2000年後,奧步、撇步才明顯見於大眾媒體。
1981年,《聯合報》第一次出現奧步兩字。
報導如下:
【台南訊】台南市長候選人王奕棋,昨天在灣裡萬年殿前廣場的政見會中相互請問。
王奕棋說,還有的人用別人的名義買票,真是「奧步」(閩南話,意即差勁的辦法)。
當時,奧步不但加上引號,後面還得補充註解做說明!同樣的,撇步首度出現在《聯合報》時,也用括號加註說明(偏方)。
由此再次看出,這些字詞並不是國語原本的固有詞彙。
有趣的是,2007-2008年奧步的曝光量大爆增!原因不難想像,首要因素是當時正值總統大選,伴隨造勢活動與檯面上下的暗潮洶湧,大量政治新聞讓「奧步」搶登媒體版面,成為熱門的新潮用字。
而長期來看,1990年代至2000年後隨著母語文化的推動,鄉土語言開始進入學校課程,也改變了語言使用習慣。
蕭素英強調,國家語言政策不只影響教育現場,更會鬆動語言的「標準化」,打開方言進入主流文化的空間。
「我快花轟了、「你粉阿劣」、「啥米碗糕」……俏皮用法大逆襲!從原本主播式「字正腔圓」才是正統,融合方言、口音的「臺式國語」漸漸不再被臺灣主流社會排斥,語言文化展露更多彈性。
從統計數據可知,奧步、撇步幾乎是在本世紀2000年以後才出現於主流媒體。
資料來源│蕭素英
不只如此,MadeinTaiwan的臺式國語還影響了海外華語圈!蕭素英透過追蹤比對發現,
奧步、撇步等「臺灣製造」詞彙,從閩南語進入國語,又傳播到華語圈,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
由於奧步並非新、馬閩南語的說法,因此並不是當地語言內部的借詞。
踹共、落漆、毋湯,那要不要「接地氣」?
在語言多元、網路時代的影響下,還有越來越多流行詞彙從閩南語轉化而來。
要對方出來面對的「踹共」(tshuàikóng)、出糗或遜掉了的「落漆」(lak-tshat)、為躲避特定人物而連夜逃跑的「跑路」(tsáu-lōo)、表達歉意的「拍謝」(pháinn-sè)、表示不應該的「毋湯」(m̄-thang)。
蕭素英分析,奧步、撇步是新造詞傳達母語意義;跑路、落漆則是擴充原本字義,轉成母語用法。
這些都屬於「借詞」。
借詞,是語言相互接觸後的自然現象,但大多是優勢語言被借用。
相較來說,奧步、撇步則是本土語言回過頭影響國語的特殊例子。
借詞在各種語言間普遍可見。
以閩南語為例,有文讀、白讀不同發音,例如阿里山(san)、爬山(suann),山會發成不同音。
白讀是原本閩南一帶的方言;文讀則是各朝代的讀書人,學習官話後融入到方言中。
因此閩南語的文讀,即是方言受標準官方語言影響後的借詞現象。
我們現在慣用的歐巴桑,來自日文借詞;摩托車(motorcycle)、幽默(humor),音譯自英文。
當新事物、觀念或新用詞傳入後,原有語言系統若沒有相應、貼切的用詞,經常就會借用外來語。
隨著網路時代崛起,影音資訊在國際間海量串流,現代人的用字遣詞更傾向「接地氣」,然而「接地氣」這類中國網路用語,卻掀起了另一波政治與文化意識的新論戰!
面對「外來語」爭議,蕭素英從使用者的視角來理解:「每一個時代、每一種語言,都會有人提出語言純潔性的主張,但是如果使用者覺得詞彙生動、好用,自然就會流傳,很難禁絕。
」即使國家強力介入,也很難達到完全的純潔排他。
以土耳其為例,凱末爾革命後,土耳其政府將所有非傳統固有詞彙,通通改回本土用語,「當時看似成功,但現在有多少外來用詞又逐漸被納入?」
語言間彼此流通、影響不必然是完全負面,許多當代詞彙都是在不斷刺激、活化下誕生,碰撞釀造出新的意義和用法。
不過她也強調,借詞雖是語言接觸的自然現象,仍需留意是否從只借用特定用語,轉變成大量取代本土語詞。
因為若語言越來越少被使用,逐漸走上消亡,我們失去的將不單單是一種語言,同時還抹去背後蘊含的文化、歷史記憶。
如果失去了語言,我們還會失去什麼?
「每種語言都代表了一套知識體系、文化視野,從詞彙就能反映出社會結構與價值觀。
」蕭素英說。
例如,漢語的親屬詞彙與父系社會結構密切相關。
對父親的兄弟區分極細,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但稱呼父親的姊妹、母親的手足:姑姑、舅舅、阿姨,就沒有長幼之別。
蒙古語中有各式各樣的「馬」,剛出生、公馬、母馬、不同花色的馬,都有對應的字彙;但我們統稱為馬。
閩南語中,搔癢(ngiau)、皮膚癢(tsiūnn)使用不同的字詞,中文則都用癢表示。
從語言學角度,不同語言有各自描繪世界的方式,如同一扇扇窗,展示出特定而富有文化意涵的視野風景。
語言多樣性,就是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我們得以從中看見背後的世界觀、知識體系。
同時,語言有不同發音方式,有些發音存在於英語、閩南語,國語則沒有。
因此學習越多種語言,就如同打開越多開關,擁有越多和世界聯繫的窗口。
「這不也正是母語傳承的意義與價值?」蕭素英慎重地提醒,當年輕一代的父母大多用國語和孩子溝通,國家體制的母語教育更顯重要。
《台灣教會公報》是臺灣發行最久的報紙,1885年由長老教會創刊,用羅馬拼音拼寫閩南語,只要學會26個英文字母發音就能讀寫,快速掃盲。
這套拼音書寫系統被稱為「白話字」。
蕭素英參與中研院語言所數位典藏,負責的閩南語語料庫就收藏了教會的白話字。
資料來源│節錄自《臺南教會報》1912年,蔡瑋芬翻譯
母語在家學?臺灣內部的語言態度
母語教育、使用機會,都會直接影響一般人的「語言態度」。
蕭素英從實證研究發現,「即使每週只有一堂課,只要母語教育進入正規課程,家長就會更願意與子女用母語交談。
」因此政府的責任在於提供誘因,包括學校課程的規劃。
其次則是工作需求,「很多醫學系學生會特別練習臺語,但是如果到了大學才從零開始,難免比較辛苦。
」《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政府必須投入資源培育人才,包括教材編寫、語言調查、口譯等。
當國家創造更多語言使用的公共環境和機會,自然有助於提升母語傳承的態度、意願。
她從自身經驗觀察,父親與自己對話都用閩南語,但只要面對孫子,就像內建了感應切換系統,會立刻轉用彆扭的國語溝通。
這個觀察一定程度反應出臺灣世代間對語言想像的差異。
「以閩南語來說,跨世代傳承並不樂觀。
因此國家政策的投入很重要,我們自己對母語的態度與想像也必須轉變。
」作為語言學家,閩南語不只是研究課題,更是她心心念念的文化資產,若臺灣能保留、傳承越多語言,便如同是為下一代打造一扇扇通向不同世界的「任意門」。
「我的研究動機很簡單,為什麼我的母語都沒有人研究?」碩士、博士論文都是研究閩南語,蕭素英說,研究母語最大好處就是能掌握細微語義差別。
她帶孩子念故事書,也會用閩南語來講,讓孩子知道漢字也可以用閩南語來念,因為「語言傳承,就是要創造接觸的環境。
」攝影│林洵安
延伸閱讀:
◆蕭素英,〈閩南語「行、步、走」的語意地圖與其在華語區的傳播〉,《臺灣語文研究》7(1):87—127,2012
◆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江敏華、張永利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7
◆蕭素英個人網站
本文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
原文為「出奧步、小撇步、毋湯喔!語言學家的「台灣國語」研究」,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國家語言
閩南語
華語
研之有物
閱讀專題
古人就愛生猛海鮮、大啖鹹魚?海產臺灣的百年歷史縮影
海島國家吃海產竟然得靠進口?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
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
2021-04-1818:30
【臺灣服飾誌】歌仔戲的「王寶釧」怎麼穿?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
那在寒窯裡苦等丈夫十八年的王寶釧,屬於她的戲服是什麼呢?
2021-04-1410:00
生得少,活得長,像極了義大利!值得臺灣省思的長照議題
義大利與台灣的長照議題
老年,是我們所有人的未來式。
在台灣,也是越來越多人的現在進行式。
當新聞不時出現疲憊照顧者、又窮又孤單的下流老人、非法安養院,老後可以依靠誰?我們準備好面對老年的旅程了嗎?過去
2021-03-1517:00
【報時光】林太崴/猶抱時光半遮面
若說藝旦是個職業類別的話,在島內早已消失許久。
遠在清朝時代,青樓便頗為盛行,到了日本時代,所謂「花柳界」甚至更具規模,尤其設有專人專法進行管理的「遊廓」(又稱色町)。
在遊廓下的各種相關分類中,娼妓是最明確帶有情色服務的,其他如藝妓、酌婦、酒女、女給,則有點走擦邊球路線,漂遊於有與沒有之間。
大多數人可能對於藝旦有個誤解,認為她們是性工作者之一。
2021-02-2610:00
【名單之後】黃博鈞/撐著,先不睡!劉精枝和他的《小憩》
在劉精枝作品得到入選的臺展第四回,西洋畫近百幅作品以人像為題的有十二幅,也僅有這幅的人物睡著了。
縱觀共十六回的臺府展作品中,以睡相為題的也不超過十幅。
佔有人生重要意義的睡眠,難道就這樣被眾畫家或審查員們忽略了嗎?」
2020-12-2310:00
【2020OB好書獎】開箱天才IT大臣唐鳳書櫃!一起暢聊她的閱讀起源
文/郝妮爾(作家)
攝/KrisKang
出版業的年度盛事——Openbook好書獎,即將於今(12/1)正午揭曉得獎名單。
在評審團如火如荼進行各獎項的評選時,本年度的閱讀代言人,政務委員唐鳳,
2020-12-0111:01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的科普媒體。
研之有物,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編輯群穿梭在中研院各角落,尋找有趣的研究案例、探訪真實的研究員生活,轉化成一篇篇圖文並茂的科普報導與你分享。
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研之有物官網:http://research.sinica.edu.tw/
戀戀八〇:沒有煙硝的備戰青春
【為母心情】劉秀敏/上學途中的算計
當一張衛生紙都拿不住時,徹底改變她的人生態度
【文化思索】林谷芳/再過三門峽(上)
【選擇的兩難‧網路徵文優勝作】一珊/安心用路
延伸文章資訊
- 1什麼是臺語?什麼是中文?臺語是中文嗎?臺語是語言還是方言?
臺語,即是台灣閩南語的簡稱,很抱歉不是台灣語,不能因為講閩南話的人多就忽視客家人的存在對吧。 我剛才已經講了好幾次,中文是有七種語言組成的, ...
- 2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表
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表. 教育部. 中華民國98年10月公布. 中華民國103年12月修正. 編號建議用字. 音讀. 又音. 對應華語. 用例. 異用字. 001 阿.
- 3闽南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閩南語的整體。关于通行於中國中華部分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東南亞、台灣和國際華語中文人士人員之間的狭义閩南語,请见「泉漳片」。
- 4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 5台語文/中文辭典Taiwanese - Chinese Dictionary
Tw-Ch台文中文辭典. 請輸入中文或台語文. 想知道蝌蚪 台語怎麼說嗎? 台語字典 台語語詞檢索 · 看相關說明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