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交禮儀教導兩性交往(100年6月24日) 特殊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若基於保護而禁止他們與異性互動,將剝奪他們社會化的機會,容易使他們在缺乏友伴的孤立狀態下,形成負面的自我觀感,並阻礙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長期關係。

  ◆從社交禮儀 教導兩性交往(100年6月24日)   ●心智障礙生性別平等教育文/陶瑜     青春期的心智障礙學生,性別的認知發展雖然較同儕落後,但在生理及情感上卻與一般人無異,也需要透過人際間深度且親密的連結,來獲得身心靈滿足。

若基於保護而禁止他們與異性互動,將剝奪他們社會化的機會,容易使他們在缺乏友伴的孤立狀態下,形成負面的自我觀感,並阻礙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長期關係。

  調查指出,心智障礙學生最常犯的兩個社交錯誤,是無法區辨「陌生人」與「朋友」、「公開」與「隱私」之間的差異,親師需要引導他們透過嘗試及練習,了解並實踐如何「在適當的地方,和適當的人,做適當的事」。

  針對此點,國外學者Kempton曾在生態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無威脅性的「社交圈」策略,即利用視覺提示的色彩編碼系統,將心智障礙生生活周遭所遇到的人,以不同顏色標識在一個同心圓中,幫助他們理解人際互動的共通法則,是依照關係的親疏遠近,表現出不同親密程度的行為。

同心圓的層次,由內而外依序是:  1.紫色的私密圈——除非自己願意,否則沒有人可以碰觸。

  2.藍色的擁抱圈——指雙方共同決定要發展長期親密關係,如夫妻。

  3.綠色的接近圈——少數經自己同意後,可以藉由摸頭、輕拍肩膀來傳達情感的人,如母親、交往中的男女朋友。

  4.黃色的握手圈——某些只可以握手的特定人士,如師長、同學。

  5.橙色的揮手圈——見面時僅能揮手打招呼的人,如比自己年幼的孩童、社區內的鄰居。

  6.紅色的陌生圈——指未曾謀面,或雖見過面但不知其姓名、不清楚對方身分的人。

  當社交圈的概念建立後,親師應明確告知心智障礙學生,這六個圈雖然界線分明,但隨著認識時間的延長,人際關係可能從外圈逐漸推進到內圈,如從原本互不相識的同學,變成可以談心的好朋友;也可能從內圈被推擠到外圈,如男女朋友分手後,若雙方決定不再繼續交往,將由綠色的接近圈退到橙色的揮手圈,甚至再退到紅色的陌生圈。

  另一方面,除了生理衛生及自我保護的指導,親師宜同時實施生活禮儀課程,以及交友、約會等社交技巧訓練,以便為心智障礙生日後的婚姻及親職教育作準備。

  以下列舉五項常用的溝通技巧,親師可運用布偶劇及角色扮演,鼓勵心智障礙生從展現適當的言行開始,學習如何辨識面部、聲音、表情等語言及非語言社會線索,營造他人對自己的好感,並在同儕相處的過程中培養友誼。

  1.打招呼時,無論男女,先喊對方的姓名或尊稱,或用點頭、微笑來代替觸摸,同時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一般人約一公尺,好朋友約半公尺)。

  2.若想與異性交談,須摒棄男生喜歡運動、女生愛聊服裝等性別刻板印象,選擇彼此都感興趣的主題,輪流發言,而非自言自語,不顧對方的感受。

  3.交談時應專注聆聽、姿勢端正且正視對方,勿眼神飄忽或盯著對方身體的某一部位,以示尊重。

  4.想邀約異性出遊或到家中作客,應先告知師長或父母,向對方說明時間、地點及目的,並尊重對方的意願,不可強迫對方答應。

  5.想結束與異性的交談時可說:「對不起,我還有事要做,下次再聊。

」以避免尷尬。

  總言之,從人權及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健康的社交活動不僅能為心智障礙生帶來滿足及愉悅感,透過性別平等的知識性宣導、自信心訓練與溝通經驗的累積,也能有效促進心智障礙學生發展內在控制力,協助他們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成為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整體生活品質。

.   回上一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