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宗教知識+ > 世界宗教> 佛教 - 全國宗教資訊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信仰佛教的佛弟子可以分為出家和在家兩種類別,而這兩種類型的弟子眾又有男女之分。

出家眾為佛教的宗教師,是奉行梵行生活(沒有性行為)的修行人,而在家人則是一般的信徒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宗教行政窗口團體資訊查詢宗教知識+好人好神運動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請輸入關鍵字 佛教 臺灣宗教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祇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 佛教 首頁>宗教知識+>世界宗教>佛教 線上 挑戰 3.5分 3.5分 我要評價 我要評價: 選擇登入帳號: 總評分3.5(共2 人評分) 3.5分 我要評價 我要評價: 總評分3.5(共2 人評分) 分享 勘誤 ::: 關於宗教知識家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祇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更多資訊 尼泊爾所見佛教經文的風馬旗。

(郭雅慧提供)   佛教(Buddhism),是在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Śākyamuni,約生於公元前六世紀)帶領其弟子修行,並教導開悟的道理,此後流傳成為現今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在2012年發表的統計報告,在2010年全球58億有信仰的人口中,信仰佛教的人口接近五億,佔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七。

信仰之人數是僅次於基督信仰、回教和印度教。

同一份統計報告顯示,99%的佛教徒是生活在亞太地區,集中在不丹、緬甸、柬埔寨、寮國、蒙古、斯里蘭卡和泰國。

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創始人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生卒年尚無法確定,而學界目前推斷的時間是介於西元前六世紀到四世紀之中。

目前不同傳統的佛教對於佛歷的算法也有所不同。

釋迦牟尼(Śākyamuni)是出生於印度北方的一個小部落。

此處現今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部,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交界之處。

「釋迦牟尼」之稱號意思為釋迦族的聖者,是佛教教祖其中一個稱號。

目前的教外常用的稱號還有:佛陀(Buddha,覺者之意)、瞿曇(Gautama)、悉達多(Siddhārtha)。

佛教是由三寶(佛、法、僧)所組成的。

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而法是經典(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僧則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修行團體。

信仰佛教的佛弟子可以分為出家和在家兩種類別,而這兩種類型的弟子眾又有男女之分。

出家眾為佛教的宗教師,是奉行梵行生活(沒有性行為)的修行人,而在家人則是一般的信徒,任務主要是提供佛教所需的資源。

出家眾有比丘、沙彌、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尼,在家人則是有優婆塞和優婆夷。

出家和在家的七眾身份各有不同的戒律來規範他們的生活。

從兩千五百多年前創立教法之後,佛教也傳佈到世界上各個地方,而隨著跟當地文化的交融,各處的佛教都有其特色。

現今對佛教組織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式,或按照修行目的,或按照所使用的聖典、或按照地理、或政治版圖等。

就修行目的而言,傳統可以分成大乘佛教(Mahāyāna)和小乘佛教(Hīnayāna)。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希望證得佛果,而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最終目的是為了成就阿羅漢果。

近百年來,隨著各個地方的佛教之間頻繁的交流和學術研究的進步,「小乘佛教」一詞的用法已經為大家所放棄了,取而代之的詞語主要是「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Buddhism)、「南傳佛教」(SouthernBuddhism)、聲聞佛教。

小乘佛教被捨棄的原因是因為「小乘」有卑賤之意,是羞辱他人的用語。

1950年在斯里蘭卡所主辦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FellowshipofBuddhists)中,參與者們決議使用「上座部佛教」來稱呼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地主流的佛教。

「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之分類方式本來是以佛教往東傳的方向來決定,之前大家覺得大乘佛教是往東方傳,而上座部佛教則是往南傳,可是在近期的考古發現,在絲綢之路上有許多說一切有部留下的遺跡,而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地也曾有許多大乘佛教在該處繁榮發展的材料。

因此如此的南北傳的區隔也不見得精確。

從文化和所使用的經典而言,佛教可以分為三種傳統:印度佛教(IndianBuddhism)、中國佛教(ChineseBuddhism)和西藏佛教(TibetanBuddhism)。

印度佛教是指在印度文化圈中的佛教,包含了印度半島的佛教以及東南亞一帶的上座部佛教。

以目前的政治版圖而言,中國佛教所涵蓋的地方有中國、台灣、香港、日本和韓國等漢字文化圈。

這些地方的聖典為漢籍藏經,而許多的儀軌都有相似之處。

西藏佛教則是以藏文大藏經為聖典的地方,涵蓋範圍有西藏、蒙古和不丹等地。

雖然整套的蒙古大藏經,但是因為蒙古藏經是從藏文藏經翻譯過來的,而且蒙古文化受西藏文化影響非常大,所以可以將之也歸入西藏佛教的範疇中。

佛教與其他傳統的宗教其中一個最大的差異在於此宗教並沒有造物主。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通達了四聖諦(苦、集、滅、道)而成了覺者,而他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教導他的弟子們,讓他們也跟他一樣斷除煩惱。

在佛教中,只要如法的修行,就能斷除三毒(貪、嗔、痴),證得跟佛陀一樣的境界。

佛教的修行主要是要達致解脫的境界,永離生死輪迴。

根據佛法的描述,眾生(有意識的個體)從無始以來就流轉於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或是不含阿修羅的五道)中,只要在一期生命結束之後,既又開始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輪迴。

在生命如此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過程中,雖然會有短暫的快樂,可是大部分的狀態還是處於苦的狀態。

佛教的修行就是要脫離無始無終的輪迴。

佛教會以「八萬四千法門」來形容教內多種的修行方式,而傳統上會把所有的修行方式歸納成三學(戒、定、慧)。

「戒」(三學中稱為「增上戒學」)可以理解為生活規範,用以防止人做壞事,傷害到別人和自己;「定」(增上心學)則是讓心專注,不致散亂;「慧」(增上慧學)的重點在於讓人能夠正確認識世間的真相。

在佛教的修行觀念中,這三者之間的排序是有意義的,在戒的修持上有相當的基礎能幫助定的修行,而定到了一定的功夫則能有助於慧的增長。

當然,佛教的修行也與其他宗教有類似之處,即是強調信心。

佛教所談的信心是對三寶(佛、法、僧)的信心,即表現在皈依三寶的行為中。

所謂的「皈依三寶」是指以這三個為自己最好的依靠處,在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先從三寶中找尋解答。

強調理性思維的佛教為了區別自家所談的「信」與別的宗教不同,會以「淨信」、「正信」等詞語做區隔。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在修行上的差別在於修行目的之不同,前者要成就的是聲聞菩提(或稱辟支佛菩提),後者則是要得到佛菩提。

從自身解脫的目的而言,兩者都沒差別,可是在幫助其他人從生死輪迴中解脫的能力而言,佛的能力是聲聞無法比擬的。

從大乘的角度來看,修學者為了能夠具備幫助眾生能力,他們需要經過極長時間的學習,而進行如此的修行方式就被稱為「菩薩道」。

在大乘佛教中,不僅有十方無數佛,且每個眾生都具備成佛的可能性,可是在上座部佛教中佛就只有八尊,分別是過去的六個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的彌勒佛。

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他的弟子們就開始把佛陀和聖弟子的教說集結起來,而也就形成了佛教藏經。

佛教大藏經這類的叢書所收集的是佛陀的教法以及其後人的教法。

在兩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佛教經典在不同的文化圈被翻譯成各種語言,而其編輯方式也有所不同。

現存的主要三種大藏經有巴利三藏、漢文藏經和西藏大藏經。

除了這三種主要的藏經以外,還有蒙文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兩種少為人知的藏經。

滿文大藏經是中國清朝年間從漢文藏經和藏文藏經迻譯而來。

至於在印度本土是否有整套的梵語藏經,學界目前是還在存疑中。

巴利語藏經是的排序方式是律、經、論,而前兩者是佛陀所說,論則是弟子所說。

漢文藏經除了收藏從譯自域外傳入的佛經之外,在隋朝左右就開始有「本土撰述」,即漢地大德的著作。

藏文《大藏經》是由《甘珠爾》(Kangyur)和《丹珠爾》(Tengyur)所構成的。

甘珠爾是釋迦佛的教說的匯集,而丹珠爾則是收錄祖師們的註解。

在上座部佛教的信仰中,巴利語是佛陀所用的語言,而巴利藏經是沒有經過翻譯。

不過,根據目前學界的共識,佛陀的母語可能是摩羯陀語,而擅長各種語言的佛陀應該不只是使用一種語言弘法。

因此,用比較嚴謹的說法是巴利語是最接近佛陀的語言,可是現今巴利文《大藏經》卻仍是翻譯作品。

佛教徒會將釋迦牟尼出生及生前行走過的地方視為聖地,如藍毗尼園(Lumbinī,釋迦牟尼出生地)、菩提伽耶(Buddha-gayā,釋迦牟尼成道處)、鹿野苑(Saraṅga-nāthá,釋迦牟尼初次說法之處)、娑羅雙樹(Kuśi-nagara,釋迦牟尼佛涅槃處)等處,皆為佛教徒前往印度朝聖的必經之地。

現今佛教徒遍布全球,其中尤以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為佛教流行地區,全球信徒人數約有五億人口。

其教義的五戒(戒殺生、戒盜竊、戒邪婬、戒妄語、戒酒氣)與修行思想頗為現今社會大眾所宣揚與認同,十分迎合當代國際間的和平主義思潮。

【撰寫者】郭捷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中國佛教傳統中托缽修行的僧侶(葉聰霈提供) 受中國佛教影響頗深的韓國佛教(劉虹君提供) 西藏佛教的仁波切帶領藏人進行誦經法會(葉聰霈提供) 南傳佛教的《大藏經》(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Buswell,RobertE.;Lopez,Jr.,DonaldS.(2013).ThePrincetondictionaryof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2.Gethin,Rupert.2012.“WasBuddhaghosaaTheravādin?BuddhistIdentityinthePaliCommentariesandChronicles.”HowTheravādaIsTheravāda?ExploringBuddhistIdentities,1–63. 3.StevenCollins.January2013.‘Theravādacivilization(s)’?Periodizingitshistory. UniversityofChicago, 4.TheGlobalReligiousLandscape,http://www.pewforum.org/2012/12/18/global-religious-landscape-exec/,2015/12/12 5.高明道(1983)。

《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研究》。

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6.釋印順,《佛法概論》,1998,新竹縣竹北市:正聞出版社 7.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1981,新竹縣竹北市:正聞出版社 3.5分 分享 勘誤 線上挑戰 宗教行政窗口 -行政體制 -宗教法令 -政策與計畫 -業務申辦 -問題集(FAQ) -下載專區 團體資訊查詢 -團體型態簡介 -宗教團體查詢 -祭祀團體查詢 -慶(祭)典查詢 -績優宗教團體查詢 -績優外籍人士查詢 -統計報表 宗教知識家 -關於知識家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衹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好人好神運動 -關於本運動 -里仁為美 -宗教常識 -社會關懷 其他 -最新消息 -活動相簿 -影音播放 -英語友善寺廟 -地方宗教慶典行政成果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瀏覽人數: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 隱私權 與 安全政策 | 版權宣告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100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5號|總機:1996|IE8.0以上版本。

最佳解析度1280x1024 網站諮詢服務專線(02)2923-0520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 隱私權 與 安全政策 | 版權宣告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