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亞地震帶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海岸,東去經義大利、希臘、土耳其、伊朗至帕米爾北邊,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南邊沿喜馬拉雅山山麓和印度北部,又經 ... 地震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2月27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2月27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序言章節沒有充分總結其內容要點。

(2015年2月27日)請考慮擴充序言,為條目所有重要方面提供易懂的概述。

請在條目的討論頁討論此問題。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27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地震帶"—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1963–1998年全球地震震央分佈圖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

地球上主要有四處地震帶。

地震帶皆位於板塊交界處或者板塊內部的斷裂帶上。

目次 1四大地震帶 2中國地震帶的分布 3相關資料 4參考文獻 四大地震帶[編輯] 在地球上主要有四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seismiczoneorPacificRingofFire) 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

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世界總能量的80%,但其面積僅占世界地震帶總面積的一半。

在太平洋西部大抵從阿留申群島,向西沿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至日本諸島、琉球群島,至台灣島,過菲律賓群島、伊里安島(紐幾內亞島),南至紐西蘭為止。

在太平洋東部,大致從阿拉斯加東岸,向南經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在中美有一分支,稱為加勒比或安德列斯環)、秘魯,沿智利至南美的極南端。

這一帶也是著名的火山帶,它與中、新生帶褶皺帶和新構造強烈活動帶是一致的。

[1]。

歐亞地震帶(Alpine-Himalayanseismiczone) 也叫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是一條橫跨歐亞大陸,並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東西方向的地震帶,總長約15000公里,寬度各地不一,在大陸部分常有較大的寬度,並有分支現象。

環太平洋地震帶外幾乎其餘的較大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

歐亞地震帶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海岸,東去經義大利、希臘、土耳其、伊朗至帕米爾北邊,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南邊沿喜馬拉雅山山麓和印度北部,又經蘇門答臘島、爪哇島至伊里安島(紐幾內亞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

這一帶也有許多火山分布,比地震帶與歐亞新生帶褶皺帶(也是最年輕的造山帶)是一致的。

[2] 大中洋脊(海嶺)地震帶(Mid-oceanRidgeseismiczone),包括分布在各大洋的三個地震帶。

大西中洋脊(海嶺)地震帶 自斯匹次卑爾根島經冰島向南沿亞速爾群島、聖保羅島等至南三明治群島、色維爾島,沿大中洋脊分布,向東與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嶺地震帶相連。

印度洋海嶺地震帶 由亞丁灣開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嶺,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嶺;向北在地中海與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相連;向南到南印度洋分為兩支,東支向東南經澳大利亞南部,在紐西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繞過非洲南部與大西中洋脊地震帶相接。

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 從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島(科隆群島)起向南至復活節島一帶,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向東南在智利南部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在紐西蘭以南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印度洋海嶺地震帶相連。

這3個地震帶帶皆以淺源地震為主。

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與北極海的中洋脊,不過這個地震帶地震頻率不高。

大陸斷裂谷地震帶 分布於一些區域性斷裂帶或地塹構造帶,主要有東非大斷裂帶,紅海地塹,亞丁灣及死海,貝加爾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等。

此地也主要為淺源地震。

中國地震帶的分布[編輯]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表示,中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

[3]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區(含東北南部) 郯城—廬江帶(沿郯廬斷裂,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穿越渤海至遼東半島、瀋陽一帶) 燕山帶 河北平原帶(太行山東麓) 山西帶(主要沿汾河地塹) 渭河平原帶(主要沿渭河平原地塹) 東南沿海地區 東南沿海帶(主要在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 西北地區 銀川帶 六盤山帶 天水-蘭州帶 河西走廊帶 塔里木南緣帶 南天山帶 北天山帶 西南地區 武都-馬邊帶,又稱龍門山地震帶(龍門山斷層) 康定-甘孜帶 安寧河谷帶 滇東帶 滇西帶 騰衝-瀾滄帶 西藏察隅帶 西藏中部帶 除去這23個,還有個東北深震帶(主要在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4] 相關資料[編輯] 汶川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 嘉靖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 臺灣九二一大地震 參考文獻[編輯] ^撼天動地地震科學探索,台北: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7-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8).  ^世界上有哪些主要地震带?.[2009-05-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5).  ^全国21大城市断层带摸清.[2016-0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2009-05-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9).  閱論編地震地震要素 震源 震源深度 震央 震央距 震度 震度7級 地震矩 地震觀測閱論編地震度量現代度量震度度量 中國地震烈度表(CSIS) 歐洲宏觀震度分級(EMS) 環境震度分級(ESI) 修訂麥卡利震度分級(MMI) 梅德韋傑夫·史邦豪雅·卡尼克震度分級(MSK) 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震度分級(PEIS) 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 規模度量 體波規模(mb) 地震持續時間規模(MD) 能量規模(Me) 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Mj) 芮氏規模(近震規模,ML) 地函波規模(Mm) 表面波規模(Ms) 海嘯規模(Mt) 地震矩規模(Mw) 蘇聯科學院能量規模(M(K)) 尾波規模(Mc)(英語:Seismicscale#DurationandCodamagnitudescales) 有感面積規模(Mfa)(英語:Seismicscale#Macroseismicmagnitudescales) 曾用度量 麥卡利-坎加尼-希耶伯格地震震度(MCS) 麥卡利-伍德-紐曼地震震度(MWN) 羅西-福瑞震度分級(RF) 大森地震震度(英語:Omoriscale) 地震儀 海底地震儀 強震儀 地震信號處理 震動圖 等震度圖 地震捕手網絡 你感覺到了嗎?(DYFI)理論研究 地震學 地震波(P波·S波·表面波·洛夫波·自由震盪) 轉換波分析 彈性回跳理論 震源機制解 古登堡-芮克特定律 地應力 場址效應 斷層(逆斷層·盲斷層·潛移斷層) 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帶·阿爾卑斯帶·大西洋中洋脊) 連發式地震帶 異常震域 地震空區 爆炸地震效應 地震類型 地震序列 前震 群震 雙地震 大型逆衝區地震 板塊內地震 慢地震 火山性地震 水庫誘發地震 深源地震 次生災害 土壤液化 海嘯 山崩 堰塞湖 防災對策 地震預測 地震預警系統 墨西哥地震預警系統 緊急地震速報(IPF法·PLUM法) 強震即時警報 P-Alert觀測網 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 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歐洲與地中海警報系統 地震險 地震工程 制震 防震縫 剪力牆 生命三角 相關條目 歷史地震 地震光 地震雲 地聲 天體震動 月震 日震 霜震 地牛 大鯰 地震神 地震 ·地震機構 ·地球科學主題頁 ·地震專題 ·官方地震機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地震帶&oldid=71150537」 分類:​地震學地區隱藏分類:​自2015年2月擴充中的條目自2015年2月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自2015年2月導言部分過短的條目自2015年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Gaeilge한국어Македонски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