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花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富麗端庄的獨特魅力,自古以來,便被尊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世界花王”,競選國花不合題義,與中國構建和諧不合題!于是被選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 ... 中國國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同國旗、國歌、國徽等並成為國家標志,但長期未定。

中文名稱牡丹外文名稱Paeoniasuffruticosa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花象征中華民族秀麗山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花牡丹(未選)是代表著中華民族秀麗山中國國花牡丹(學名:Paeoniasuffruticosa)原產于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

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

花似芍葯.河繁榮昌盛,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中國景象。

象征著黨和人民清廉堅貞、艱苦樸素的革命戰鬥精神。

民眾緊密團結與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志、眾志成城高尚的民族品格。

中文學名:牡丹科:芍葯科Paeoniaceae別稱: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國色天香、富貴花等二名法:Paeoniasuffruticosa界:植物界屬:芍葯屬Paeonia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種:牡丹P.suffruticosa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分布區域:中國、日本、美國、法國目:虎耳草目Saxifragales蕙芷1.蕙芷的人文品格幽香——芷蘭芷:白芷,蘭:蕙蘭。

中國國花屈原:“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樹新型蕙蘭之百畝,畦留眾芳白芷。

可見,在楚國就大量種植蕙芷。

蕙芷在堯、舜、禹帝時期象征中國的精華炎黃子孫。

禹帝時期用蕙芷來象征中華民族團結九州。

夏桀商紂王暴君腐敗,團結中華民族蕙芷停止了腳步。

愛國主義屈原在楚國黑暗的背景下,寫下《離騷》團結中華民族蕙芷,眾多英雄維護中華民族大血脈蕙芷卻死在暴君私黨派手下,九州分裂為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各國祖先的中國諫臣慘遭殺害。

屈原文章如刀利劍,對破壞中華大血脈痛恨,“懷憂若若,愁思沸鬱”最後投河自盡,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美麗的一章,成為古典文化的先鋒。

蕙芷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影響與海外同胞的贊美和喜愛。

同時在夏商暴君黑暗時期,一直禁止埋沒,隻有普通的蘭花山澗燦爛開放,愛國同胞心系祖國為保護中華民族的根,後來從日本和韓國又牽回到了中國故土。

芷蘭之室美德教育。

可見,蕙芷在春秋戰國前都廣泛栽種,具有悠久的歷史。

《孔子家語·六本》商即:孔子的學生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

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

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舉了一系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論:“君子必慎其所處。

”芷蘭之室是說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成為一個頌蕙芷的成語。

芷蘭生于深林時仍然芳香。

中國國花《孔子家語·在厄》:“芷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勞而改節。

”譯文:芷蘭生長在深林,不會因為沒人欣賞就不美麗了。

意思就是,一個品行好的人,不論在哪裏,都會發光的。

美德教育亦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

這是孔子答子路的話。

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于陳蔡。

“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

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

于早派兵包圍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弦歌不衰”。

這時子路說:“我聽說,做好事的老天報之以福,作惡的老天報之以禍。

現在你老師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很長時間,為什麽要困窮輊這樣啊?”于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幹、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後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又舉了芷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為困窮而改節這一觀點。

”:“且夫芷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

”後來朱熹永蕙芷詩為《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

竟歲無人採,含薰隻自知。

”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斌欣賞顏師古惟奇卉之靈德,稟國香于自然。

儷嘉言而擅美,擬貞操以稱賢。

詠秀質于楚賦,騰芳聲于漢篇。

冠庶卉而超絕,歷終古而彌傳。

若乃浮雲卷岫,明月澄天,光風細轉,清露微懸,紫莖膏潤,綠葉木鮮,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竟然。

感羈旅之招恨,狎寓客之流連。

既不遇于攬採,信無憂乎翦伐。

魚如陟以先萌,鵜雖鳴而未歇。

願擢穎于金階,思結蔭乎玉池。

泛旨酒之十醞,耀華燈于百枝。

中“同心之言,其嗅加蘭”。

譯文:同心協力眾志成城,氣味象蘭花一樣芳香。

陶淵明:“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蘭當為王者香”、“芷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于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

”中也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芳草是指蕙芷。

潘天壽詩:“閒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

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蕙芷已成為歷代贊美中華民族人格美德境界。

井岡山蘭花坪中華香草蕙芷眾領百花群芳--井岡山蘭花坪1965年5月21日,正當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的勤政殿裏主持召開援越會中國國花議時,毛澤東已經在江西省委、湖南省委和井岡山市委、永新以及蓮花、遂川和寧岡、吉安、酃縣縣委諸同志的陪同和迎候下,來到了他闊別已經達36年之久的革命聖地井岡山。

聽說毛主席回來了,井岡山的人民民眾沸騰了;尤其是茅坪、茨坪、大龍寨和黃洋界的人們更是歡喜、高興得不得了,大家紛紛奔走相告:“毛主席回來了!毛主席又回到咱們井岡山來了!”踏上井岡山的紅土地,望到是滿山遍野盛開著的杜鵑花和百草的清香來喜迎毛澤東,眼睛不由得濕潤了。

偉大的新中國是蘭花革命,毛主席坐在井岡山蘭花坪上,汪東興和吳連登等人緊緊跟隨著毛澤東,陪伴他走過每一處山間故地,而每一處故地都能引起毛澤東許多回憶、每一處都是他深深追思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們紛紛前呼後擁地簇擁著他,眾多的男女老少高興地喊著、笑著、歡呼著,像迎接久別的親人一樣盛情地迎接著毛澤東。

無數的小孩子根本就沒有見過毛澤東,就連三四十歲的人們也很少有人真正見到過毛澤東;但他們還是從心底裏感到毛澤東就是他們這裏的人,毛澤東和他們心連著心。

巍巍井岡,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樹茂草深;一處處澗水像往常一樣在萬綠叢中潺潺地流淌著,更有鶯歌燕舞,令重返井岡山的毛澤東思緒萬千、感慨萬千。

當天,毛澤東住在了他當年曾經多次到過的茶陵。

蘭花與朱德史海:蘭花世界裏的朱德(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蘭花,端庄秀麗,高雅樸實,色澤淡雅,幽香純正,是我國的傳統名花,春蘭與梅、竹、菊並稱為萬花叢中“四君子”。

歷代文人墨客對蘭花質樸高潔的品格與堅韌剛毅的氣質贊頌不絕。

朱德一生鍾情蘭花,無論是在狼煙四起的井岡山,還是在庄重嚴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國花都,蘭花始終伴隨著朱德櫛風沐雨,同甘共苦。

蘭緣:寄托高潔、堅貞的心志中國國花朱德20歲左右從軍雲南時,就已經開始喜歡蘭花了。

那時,他非常喜愛一種開著白色花朵的野蘭花。

每到春夏之交,這種蘭花漫山遍野皆是,清風徐來,芳香四溢,令人神怡氣爽。

因為經常作戰流轉不定,不能種花,朱德就用瓶子養著採來的野蘭花。

再後來,他當了軍官,就一邊行軍作戰,一邊在山裏採集野蘭,然後把它們移植到各種簡易可以攜帶的“花盤”中。

時間一長,朱德認識了許多蘭花,能準確地辨別它們的品種。

直到1922年9月留學德國時,他才不得不暫時告別了蘭花。

1927年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他在井岡山上的蘭花坪又一次發現了久違的野蘭花,以後經常到那裏休憩賞花。

朱德認真研究蘭花,與蘭花結下更深的因緣,始自1951年春。

那時他已65歲,剛患過肺炎,中央決定讓他到杭州療養一段時間。

浙江省委的同志送了幾盆莫幹山、天目山的蘭花給他暇賞,又有人贈他一套《蘭譜》供他閒覽。

朱德在療養中一面閱讀《蘭譜》,一面調查研究當地養蘭的歷史和現狀。

浙江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杭州是盛產蘭花的名城。

當地專家經過多年採育引種,已培養出眾多名貴蘭花品種,如“宋梅”、“綠雲”、“大富貴”等。

20世紀50年代後期,北京的中山公園開始養育蘭花,培植蘭花新品種。

那裏成了朱德經常光顧的地方。

1959年廬山會議上,朱德作為受批評的領導人之一,處境變得微妙起來。

從廬山回來,朱德的情緒長期處于低落狀態。

因為心情不好,他變得更加沉默,好在有蘭花為伴,沉重的心情多少獲得了一些釋放。

朱德是用蘭花寄托他高潔、堅貞的心志!賞蘭品茗在常人看來是何等愜意,但誰能想象出此時此刻朱德內心所承載的困惑和失意呢?他經常到中南海的花圃裏,一蹲就是半天。

四川的夏蕙,廣東的墨蘭、銀邊大貢和無錫的各種春蘭,在溫暖的花房裏爭奇鬥艷。

朱德沉浸在萬花叢中,或許這是他最為舒心的時刻。

蘭妻:對蘭花的摯愛也是對亡妻的一種懷念提到蘭花,熟悉朱德歷史的人馬上會想起他的親密戰友和革命伴侶――伍若蘭。

朱德對蘭花的摯愛也是對亡妻的一種懷念,愛若蘭而及于蘭蕙。

1903年,伍若蘭出生在湖南耒陽縣金南村,1926年便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

為了組織農民起來革命,她奔走呼號,出生入死。

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一書中稱贊她:“在農民裏是無人不知,是個不怕死的農民組織者。

”耒陽縣很快組織起一支農民武裝,打土豪,除惡霸,威震四方。

這支農民武裝與南昌起義後轉戰到湘南的由朱德、陳毅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會合。

1928年初,伍若蘭與朱德結成了革命伴侶。

1929年1月,國民黨軍隊調集21個團的兵力,企圖分五路對井岡山實行第三次“會剿”。

1月14日,為擺脫敵人的瘋狂進攻,變被動為主動,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率領紅四軍3600多人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進發。

2月1日下午,部隊在尋烏吉潭的圳下村停下來。

這段時期,紅軍所處的環境十分險惡,無論衣食還是住行,均是困難重重。

前委鑒于眼下將士們疲憊不堪的狀態,決定休整幾日。

不料,紅軍前腳停下,敵軍劉士毅師便後腳跟來。

2月2日凌晨,敵軍一步步向圳下村逼近。

紅軍勇猛突圍,跟敵人進行了一場肉搏戰。

敵我雙方都有較大的傷亡。

伍若蘭突出重圍後見朱德等人還沒有出來,就帶著一個連沖進了村子。

在村中,朱德和袁文才正帶領戰士們和敵人的一股援軍在激戰,警衛排傷亡了七八名戰士。

眼看軍部就要被敵人兩頭圍住的時候,伍若蘭帶領戰士壓了上來。

她手持雙槍,左右開弓,掩護朱德闖出了村子。

當退到一片油菜地時,她不幸腿部中彈,被撲上來的敵人抓住。

在被俘後的第3天,她被抬進了贛州城。

欣喜若狂的敵人連夜審訊,踩杠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施盡了各種酷刑,把伍若蘭折磨得死去活來,卻毫無所獲。

敵人見利誘和酷刑均不能動搖伍若蘭的意志,便下令把伍若蘭和警衛排長一起槍殺。

2月12日,在贛州城衛府裏,殘忍的敵人又用大刀砍下伍若蘭的頭顱,將其解送長沙,掛竿示眾,贛州城籠罩在恐怖之中。

伍若蘭犧牲時才26歲,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

噩耗傳出,朱德仰天長嘆,泣下如雨,痛心至極。

他悲憤地說:“她搞宣傳口才超群,論打仗,智勇雙全,這樣的女子難得啊!”伍若蘭雖然犧牲了,但她高尚無私的品質和英勇無畏的形象永遠印在了朱德的心靈深處,紅軍和井岡山的人民稱贊她是“井岡山上永不凋謝的蘭花”。

採蘭:為分栽百處,供更多的人觀賞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德對蘭花的喜愛越來越深,對蘭花的知識日漸豐富,栽培蘭花的技術也突飛猛進。

朱德對革命事業向來堅定不移,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

他對蘭花的喜愛也很執著,從來不願坐享其成,而是身體力行,通過實踐進行培育。

採蘭是他的一種實踐,一種樂趣。

朱德到各地視察,公務之暇,隻要打聽到有蘭花的生長地,往往親自上山採挖,以期發現優良品種。

蘭,多生于深山幽谷之中。

性喜暖畏暑,喜風畏寒,喜雨畏潦,喜潤畏濕,喜幹畏燥,喜暖靄畏煙塵,喜聚族畏離母。

山谷中的蘭蕙,有的生于陽山,有的生于陰山,有的生于半陰半陽之處。

陽山地性溫燥,花葉多蒼黃,花多葉少;陰山土性濕滑,花葉多青黑,花少葉多。

朱德上山採蘭時,善于根據蘭蕙的習性,發現和識別優良的品種,不濫挖濫採。

他先分辨蘭蕙,一幹一花香有餘的是蘭,一幹多花香不足的是蕙。

葉片墨綠剛勁,葉細嫩如油者多為上品;葉筋筋紋細長,最好透頂,且有暗光;殼薄而硬為上,厚殼須色渾濁者為下品;花色不論是何種顏色,但都要鮮明;花瓣要闊頭,收根細心,最好五瓣齊案。

朱德在廣東從化,海南島,四川彭縣,江西井岡山等地,都曾親自上山採挖過蘭花。

在廣東,朱德得到過“金絲馬尾”、“銀絲馬尾”;在四川,他找到“隆昌素”和“大紅朱砂”;在江西,他也得到過異種蘭花。

朱德採蘭的目的是為分栽百處,供更多的人觀賞。

他採到蘭蕙後,利用餘暇時間親自修整栽培,精心培育,繁殖推廣。

育蘭:以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朱德對採集到的蘭花,十分愛護,細心培育。

他從蘭花專著和杭州、福州、廣州等地的蘭花專家那裏,學到了一套完整的栽種和培育蘭花的技術。

在實踐中,他根據蘭花的習性,北京的氣候、土壤特點,因時因地製宜地加以改進,使之適應新的環境。

朱德在廣東、四川等地,把採集到的蘭花親自進行選擇、分根、修根、栽培。

他根據蘭花喜聚族而畏離母的特點,分根時一般以三芽至五芽為度,先剪去腐根、清除污物,然後將根部輕輕洗刷幹凈,放在通風處陰幹10小時左右,再移植到備有幹凈腐殖土和透氣良好的花盆中,盆底常墊以木炭和瓦片,使之易于散發水分,不致爛根。

朱德根據蘭花喜幹畏燥、喜潤畏濕的特徵,按幹濕程度適時澆水,做到灌溉有度,幹濕相宜,一般使花盆保持七分幹三分濕的程度。

灌溉時做到透而不涌,常保根基,並適時施以清淡的肥料。

在他老農老圃般的細心培養下,蘭花大都發育良好,生長得時。

朱德善于向蘭花專家學習育蘭技術。

在福州參觀西湖蘭圃時,朱德曾請蘭花工程師陳時璋即興表演分盆繁殖法。

陳時璋取出“龍岩家”和“鳳尾報歲”各一盆,進行分盆操作,並將分盆的作用、分盆季節、分盆技藝、分盆前應註意事項和營養措施等逐項加以說明。

朱德全神貫註地傾聽後,對陳時璋說:“希望你結合老花農的經驗早日將育蘭著作寫出來,供中外廣大愛蘭者參考。

”朱德認為建蘭株叢蓬勃,剛勁有力,軒昂挺秀,一派英姿,應很好繁殖和推廣。

朱德告訴陳時璋,福建的建蘭品種很多,武夷山的留香洞一帶,盛產蘭花,應廣為採集,大量繁殖。

朱德還叮囑他要改變隻重視素心蘭而忽視彩心蘭的傳統習俗,以豐富人民文化生活。

此後,陳時璋工程師組織了一個建蘭標本採集隊,到閩西北和四川產蘭區實地考察,跑了500多個山頭,採集了彩心建蘭20個品種450盆,記錄了關于建蘭生長的各種資料,提高了育蘭技術。

朱德曾對身邊人員說:“養蘭入門易,精通難。

須窺天時,測氣候,勤于護持,做到栽養有法。

”當他休息腦筋的時候,常會走到蘭花旁邊,細察它們的生長情況,像對老友一樣噓寒問暖。

有時,他會用雙手輕撫葉片,從下部直到葉尖,似入迷一般投入,甚至達到了身蘭合一的境界。

朱德時常把兩三盆蘭花放置在辦公室內,以供觀賞。

這些盛開的蘭花,婀娜多姿,濃香冷艷之氣沁人肺腑。

贈蘭:視人民為知己,為祖國的大花園增色添香空谷移根出草萊,尋得幽蘭報知己。

朱德採集、繁育蘭花,不是孤芳獨賞,而是與各地調劑餘缺,繁殖推廣,供人民民眾觀賞。

朱德把廣大人民當作知己,常常趁視察、療養之機,攜帶名種蘭花,送給各省市的園林部門,供他們繁殖或展覽用。

1961年春,他把杭州名種“大富貴”蘭花,贈與福州西湖公園的蘭圃,使這個公園增添了新春景色。

翌年秋,他再到該園參觀時,又將日本人小源榮次郎編寫的三冊《蘭花譜》贈送給園丁,並應邀即興題寫了“蘭花圃”匾額。

此後,福建舉辦榕城蘭花展覽會,這兩項贈品都在會上展出。

隨後,朱德又把自己培育好的福州的建蘭和三冊《蘭花譜》送給廣州華南熱帶植物園的蘭圃,鼓勵他們繁殖推廣。

“文革”後,那裏的蘭圃居然幸存有朱德贈送的建蘭的後代,可謂劫後餘生,倍添春色了。

杭州、南京、南昌等地的園林部門和四川的杜甫草堂,都收到過朱德贈送的蘭花。

北京中山公園的蘭花,大都是朱德所贈。

據公園的老園丁回憶:“朱總經常送給我們蘭花,如海南島的海燕齊飛,廣東的墨蘭、‘玉沉大貢’、‘銀邊大貢’、‘金絲馬尾’,雞公山的蕙蘭,四川的多花蘭、夏蕙、‘隆昌素’、‘鶴起綠漪’,江浙的名種衢州素,雲南的‘大紅舌’和秋蘭等。

”現在中山公園的江浙名種,都是朱德贈送,經技工們的養護培育而儲存下來的。

首都能有名蘭供大眾鑒賞,不能不引起人們對朱德的懷念。

1960年1月,朱德到貴州視察。

當他在貴陽森林公園見到一些野生蘭花時,十分高興。

他分析情況,認為貴州的山川氣候適合蘭花生長,便向貴州園林部門提出應對這些野生蘭花進行系統的品種整理,把馴化培育和良種選育工作搞好,為祖國的大花園增色添香。

朱德還乘興寫下了“馨同蕙蘭”四個大字贈送給森林公園。

隨後,他又將自己親手培育的40多盆“素心春蘭“、“送春蕙蘭”等優良品種送給他們。

1964年,朱德再次來貴州視察工作時,又帶來60多盆蘭花和4種關于養蘭的書籍資料贈送給貴陽市園林部門。

1963年,中日兩國的友好使者、日本知名人士松村謙三來中國訪問期間,曾到北京中山公園賞蘭,他點名要了4個品種的蘭花。

周恩來特地從朱德處要去名種,贈與這位友人。

得到名蘭的日本朋友特別高興,感謝不已。

回國之後,又回贈了幾株日本蘭。

對這些充當著友好使者的蘭花,朱德囑托中山公園精心養護起來。

如今,這兩位令人尊敬的老人都已辭世,但承載友誼的蘭花卻依然年年芬芳。

松村先生的長子每次來北京,從不忘去看看這些有紀念意義的蘭花。

他還從當年父親養植的“寰球荷鼎”上分出一叢贈給中山公園,以使友誼之蘭代代吐艷。

別蘭:“文革”大火燒毀了蘭花夢1966年,一把“文革”大火徹底燒毀了朱德的蘭花夢。

“文革”伊始,朱德就得了一頂大帽子――養蘭花是玩物喪志,學習革命艱苦戰鬥團結精神-井岡山是小資產階級情調,是一種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現!朱德沉默地走進花圃,用顫抖的雙手撫摸著一朵朵怒放的蘭花,心中無限依戀。

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蘭花,幾乎每一株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長于克己的朱德,最後不得不忍痛把自己10多年收集來的6000多盆蘭花(包括住宅裏的蘭花),全部送給了北京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的蘭花多了,可朱德的心空了。

離開蘭花的朱德整日悄然無聲地孤坐書房,以打發寂寞的日子。

眼前突然沒有了綠色,沒有了爭奇鬥艷的蘭花,面對的是空寂無聲的房間,他覺得自己好像旺盛的枝葉突然被抽去了筋骨,失去了生命活力。

在朱德眼裏連陽光燦爛的日子都變得暗淡無光,他整天心煩意亂,度日如年。

失去蘭花雖然痛心,但朱德畢竟是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統帥,並未因此而自暴自棄,意志消沉。

度過一段好似軟禁的生活,朱德又走出家門,把門前的空地開墾出來,種些蔬菜聊以自娛。

也不知是和綠色有緣分,還是有多年養花的經驗,朱德種的蔬菜總是比別人的長得好,綠油油的一片,特別引人註目。

有了菜地,多少分散了朱德對蘭花的思念,但由于和蘭花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他是無法完全割舍下的。

1971年9月林彪事件後,老帥們的日子好過了一些,能自由行動的朱德,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中山公園看望他的蘭花。

一進花圃,看見熟悉的蘭花,好像看見久別的老朋友,他的眼睛濕潤了。

朱德離開花圃時,大家讓他再搬一些蘭花回去。

他想想,還是拒絕了。

他認為蘭花養在中山公園是他的心願,也是蘭花最好的歸宿!直到朱德離開人世,他再沒有養過蘭花。

在中山公園裏,他生前所養的蘭花,有的至今還經常和觀眾見面。

蘭友:以蘭友相交,共敘蘭事,發展蘭花事業朱德結交了不少蘭友。

他們中間有蘭花專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寺院和尚及業餘愛好者。

在北京,朱德常到中山公園的蘭圃賞花,並和那裏的園丁虞佩珍成了忘年交。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山公園初建蘭花室時,虞佩珍等人想請朱德題字,但考慮到他國務繁忙且年事已高,不忍心去打擾他。

朱德從衛士長那裏聽到大家的願望後,欣然命筆寫下了“蘭室”字幅多件,以供中山公園從中選用。

他鼓勵中山公園要常舉辦花展,讓民眾來觀賞,為廣大人民服務,還建議將蘭花出口換取外匯,支援國家的經濟建設。

每當朱德離京外出視察時,他都要問一問虞佩珍,有沒有送給外省的蘭花品種。

他總是走時帶去幾盆,返回時也帶來幾盆,為各地蘭圃穿針引線,傳遞交換,希望各地能夠共同發展。

他曾請虞佩珍等人到中南海家中一起觀賞自己培育的蘭花新品種。

成都文殊院的住持寬霖和尚也是朱德的蘭友。

他育蘭有法,培育的3000多盆蘭花中有不少名貴品種。

朱德也贈過一些名蘭給他。

朱德視察成都時,隻要有空,就到文殊院看望寬霖和尚,共敘蘭情。

20世紀60年代初,朱德和陳毅兩位老帥結伴到文殊院賞蘭。

在寬霖和尚的陪同下,他們坐在寺院後進的東廂房裏,以“一閒對百忙”的逸趣,欣賞千姿百態、清香四溢的幽蘭。

談詩花助興,論道霞滿天。

雅談中,不覺天色已暮,三人才依依惜別。

杜甫草堂、五福村的養蘭技工,朱德都同他們結為蘭友,有機會就談敘蘭事。

杭州有一位養蘭專家名叫褚友仁,養育了一輩子蘭花,經驗豐富,是養蘭達人。

朱德拜他為師,請他講述當地蘭花的發展史,向他學習栽蘭技術。

褚友仁講述了培養蘭花的許多經驗。

朱德細心地傾聽,時常還會提出一些問題。

他對褚友仁說:“杭州解放了,蘭花不能像過去那樣隻供少數人玩賞,要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

你有精湛的技術,你的專長一定可以很好地發揮。

希望你多培養一些徒弟,總結經驗,加以推廣,為發展蘭花事業多作貢獻。

”褚友仁聽了十分高興,還送了幾盆自己養育的蘭花給朱德。

自從20世紀50年代初在杭州結識褚友仁後,他每次到杭州,都盡可能抽空看望這位專家,關心他的工作和生活,觀賞他培育的新品種,並把各地蘭花發展的信息告訴他,對他所著《我的養蘭生活》頗為贊賞。

蘭詩:歌頌辛勤採蘭人中國國花1961年秋,朱德趁廬山會議的間隙,到仙人洞採蘭,曾題下七絕一首:從1951年至1964年,朱德寫下了近40首詠蘭的詩詞。

這些詩詞,大都即興而作,不事修飾,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仙人洞下產蘭花,覓得還依小道家。

採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紅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賦《詠蘭》一首,描寫自己在辛勤勞作中獲得的樂趣:幽蘭奕奕待冬開,綠葉青蔥映畫台。

初放紅英珠露墜,香盈十步出庭來。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廣州視察,在越秀公園看見百花盛開,其中有許多蘭花,即興作詩一首: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

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稍後,他在四川彭縣採蘭後,為了歌頌辛勤採蘭人的功績,賦《鶴蔭曲》詞一首:覓得彭縣名山住,知心同志問村父。

披荊斬棘樂訪君,哪裏管得風和雨。

求佳種“奮戰”四天,果然滿載歸去。

聞捷報喜煞大家,寄京都分栽百處。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參觀北京中山公園的蘭展後,賦詩三首,其中一首雲: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旁。

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合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雜詠》中曾吟五絕一首,記下了他同身邊人員一起植蘭的趣事:春日學栽蘭,大家都喜歡。

諸君親動手,每人栽三盆。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從朱德贈送了名種蘭花以後,園內植蘭漸多。

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興致盎然,賦有《草堂春興》10餘首。

其中詠蘭的一首,思古頌蘭,堪稱絕唱:幽蘭出谷弱裊裊,移到草堂願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發新條。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餘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筍峰採蘭,採得佳種後,當晚即乘興寫下了《鸚鵡曲·石筍峰採蘭》一詞:峨眉山上隨緣住,石筍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同受霧雲風雨。

達人知遇來訪尋,志願隨君前去。

若得供獻作國香,不朽芳名留處處。

1964年2月,面對解凍綻放的春蘭,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寫下了一首《春蘭》詩:東方解凍發新芽,芳蕊迎春見物華。

淺淡梳妝原國色,清芳誰得勝蘭花。

蘭節:質樸、堅韌、芬芳,不朽芳名留處處中國國花“蘭花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困窮而改節。

”這是世傳《孔子家語》中用蘭花比喻做人應有氣節的話。

朱德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功垂千秋,但他卻常常談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在他身上匯集了蘭花的諸多高貴品格,質樸、堅韌、芬芳。

作為一個馳騁疆場、運籌帷幄達半個多世紀的武將、元帥,他同時具備高潔、清雅的品格,這同他愛蘭不無關系。

在生活上,朱德艱苦樸素,個人所求所取很少。

臨終前他還把多年來積蓄的兩萬元人民幣請妻子康克清交給組織,作為他最後的黨費,不給兒女留下分文。

他關心和愛護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大地,從漠漠黃沙到茫茫碧海,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

他既是統率千軍萬馬的總司令、人民愛戴的領袖,又是普通的無產階級戰士和人民的忠實公中國的愛國愛民寶島台灣---歸根僕。

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顯耀,位高不特殊,這一切正是高尚、純樸的蘭花品質。

20世紀50年代,朱德和康克清來到南昌,受到了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和妻子水靜的熱烈歡迎。

閒談中,朱德興致頗濃地對水靜聊起了蘭花,還教她如何給蘭花換土。

朱德對水靜說:“蘭花的生性是高潔、倔犟的,它討厭濃肥大水,討厭狎昵撥弄,討厭喧囂煙塵的糾纏。

……所以它的香味清雅幽遠,無與倫比,古人稱它為‘香祖’,‘王者之香’。

”我們不知道朱德是在說蘭花還是在說自己,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戎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蘭花一樣,不朽芳名留處處,永遠綠遍中華大地,永遠香留人民心中。

評選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抑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中國有關方面為此猶豫不決。

牡丹象征著雍容華貴,與目前國家經濟現狀和政府所宣傳的“節儉”不甚相符;梅花象征著堅忍內斂,與開放性的國家政策稍有出入。

國花無法確定的背後似乎是上述理念沖突在起作用。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雜志編輯部、上海電視台“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的“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結果依次是蘭花、菊花、梅花、等。

由于這次中國名花評選活動,組成了以陳俊愉教授為首的114位專家的評審會,是全國性的評選,又由于結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稱為“1987年的中國十大名花評選活動”。

但是也有人質疑稱:評選國花問題上,最要緊的是要有一套公開、公正的程式和標準,同時,必須要有全國公眾的廣泛參與。

還有報道稱:根據1994年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第0440號“關于盡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批轉農業部辦理,責成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

同年3月,成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任名譽組長、何康任組長的國花評選領導小組,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國花評選活動,經專家小組討論確定了我國國花評選條件為:蕙蘭(1)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影響,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徵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性格特征。

(3)用途廣泛,為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自中國花協有組織有領導地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國花大討論以來,《中國花卉報》陸續刊登了許多著名人士及廣大民眾對推選國花展開了熱烈討論的訊息。

據《中國花卉報》刊載,已提名作為中國國花候選花的種類有:蕙蘭、白芷、菊花、月季、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中國水仙花、石榴、臘梅、迎春、桃花、映山紅、萱草、金花茶、金邊瑞香、紫薇、梔子花、一串紅與英蓉花等數十種之多。

經過近十個月討論,已經圓滿完成任務。

清朝歷史1903年,清朝赦定牡丹為國花;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1929年,前國民政府將梅花定為國花。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己。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

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這裏的長安花,就是牡丹。

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

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國花的桂冠。

牡丹初無名,混稱芍葯。

直到秦漢時始從芍葯中分出。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繁榮起來,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

牡丹有“富貴花”“百兩金”之稱。

寓意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

牡丹也最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征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目前中國許多地方都已行程牡丹種植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

第七屆牡丹觀賞節在巢湖市召開時,巢湖市市長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觀賞節)的宗旨在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科技唱戲。

”為什麽對于哪種花能夠入選國花大家如此緊張?有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對于花、花文化的熱愛,還有其他利益的考慮。

一旦一種花得到“國花”的尊貴稱號,它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的發展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各方對于國花的主要觀點牡丹和梅花,彼此還有一種文化意味上的分別。

牡丹是大眾化的,是普羅大眾欣賞品位的代表。

相對于牡丹的群體欣賞口味,觀賞梅花更多是一種個體的審美體驗,因為它歷來被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所把持。

無疑,梅花及其象征的精神,是由歷代知識分子總結賦予的。

時乖命蹇的時候,他們以梅花自我期許,並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鶴子”。

普羅大眾在勤苦勞作之餘,可憐而有限的感官之娛,必然指向色彩濃烈喜慶的東西比如牡丹,而審美意義上的梅花之“瘦”,卻可能無法激起甚至無暇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

(選自李方《國花中的牡丹梅花之爭》)對比鮮明的兩次會議2005年9月20日,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園林學會和上海風景園林學會聯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

大部分代表支持選牡丹、梅花為我國的“雙國花”。

但也有不同意見,推崇“一國一花”。

2005年秋季,中國花會協會在成都召開的會議上建議牡丹為國花,並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希望在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定牡丹為國花。

反對牡丹的一些專家、學者的強烈質疑。

陳院士更是在2006年1月不斷向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領導寫信,闡述一國兩花的主張,並在供中央領導傳閱的內參上發表相關的文章。

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富麗端庄的獨特魅力,自古以來,便被尊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世界花王”,競選國花不合題義,與中國構建和諧不合題!于是被選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會花,象征中國驕傲的體育鍵兒為中國爭光添彩!相關詞條英國國花日本國花德國國花世界各國國花牡丹中國國鳥矢車菊中國國寶金合歡韓國中國國畫毛茉莉市花梅花墨西哥國花洛陽牡丹菊花美國中國各市市花櫻花糖槭三色堇俄羅斯北京市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阿勃勒玫瑰雁來紅杜鵑素馨花飄香藤水仙胡姬花山茶花雞蛋花相關搜尋中國國花園中國國畫中國國畫院中國國畫藝術研究院中國國畫研究院其它詞條Armani手錶dreamgirlsGuitarpro6台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城市獵人異世靈武天下朴樹果陀劇場夢醒了次文化淘米瀏覽器玉山鐵二神州租車神棍秋水仙鹼艾米莉·奧斯蒙特賤聖金枝欲孽鑰匙圈雪鐵芋中國國花@華人百科中國國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