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科幻影集《基地》第一季:別管原作了,就當是部原創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影評】末日or 新生?Apple TV+《芬奇的旅程》: 構成人類文明的核心要件,究竟是什麼? 加入「電影神搜」 ...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單單看做一部科幻影集的話,《基地》(Foundation)的第一季其實挑不出什麼大毛病。

先說視效,做為AppleTV+創業大作,砸了超過五千萬美金的重本,果然效果不俗,無論實景場面、道具細節、電腦動畫,美感與完成度都不輸給同期大銀幕作品(例如同樣改編自名著的《沙丘》),看來在明年的艾美、金球等大獎中,應該有機會拿下不少技術獎項的肯定。

一集一集的追下來,對於那個預言一萬多年後的宇宙帝國世界觀會很有沉浸感。

演技部分,帝國線裡戲份最多的就屬皇帝「克里昂兄弟」,從「黃昏(Dusk)」的泰倫斯曼(TerrenceMann)、「白晝(Day)」的李佩斯(LeePace)、「黎明(Dawn)」的卡西安比爾頓,以及陪在他們身邊的機器人「丹莫刺爾(Demerzel)」的蘿拉布林(LauraBirn),都有很多內心戲的發揮空間。

基地線這邊,創始人「哈里謝頓(HariSeldon)」是老牌演員傑瑞德哈里斯(JaredHarris)雖然戲份不多,每次出場都很有說服力,相對戲份較多的年輕一輩如「蓋兒(GaalDornick)」(路蘿貝爾/LouLlobell)和「賽佛(SalvorHardin)」(莉亞哈維/LeahHarvey),反而都演得有點太用力。

精靈王李佩斯飾演的「克里昂白晝」精靈王李佩斯飾演的「克里昂白晝」,是劇中最有權勢的帝國皇帝,散發出的氣場也足以撐起全劇。

至於劇情,前兩集的世界觀鋪陳稍嫌悶了點,之後就進入多線敘事,每集都留下一些伏筆和謎團,一直拉到最後兩集再一口氣迅速解掉。

這種加長版三幕劇的結構已經是美劇基本,就算有至少不同時空的三條故事線同步進行,敘事節奏依舊有條不紊,雖然有時會利用旁白故弄玄虛,不過基本還是可以讓觀眾看得很順暢。

但是回歸到原作呢?我個人的評分其實是「不及格」。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及個人主觀陳述,請斟酌閱覽傑瑞德哈里斯飾演的「謝頓」傑瑞德哈里斯飾演的「謝頓」,是基地計畫的靈魂人物,演技發揮得宜,但角色的氣度卻被劇本給寫小了。

一直以來都被評估為「史上最難影視化」的艾西莫夫大作《基地三部曲》,終於在一切主客觀環境都成熟的狀態下搬上小螢幕──主創班底都是資歷豐富且概念成熟的團隊,製作預算又相當充足,電腦動畫的技術已經可以輕易重現小說中各種奇想天外的場景和道具,而串流平台的興起和高普及率,讓本屬次文化的非主流類型進入觀眾眼界的門檻大幅降低。

所有優勢條件都萬事俱備的狀況下,《基地》第一季的整體表現卻僅差強人意。

第一個問題是:小說中那個兼具壯闊氣度和恢弘格局的史詩感,在影集裡並沒能完整重現。

基地系列小說一直被譽為「宇宙版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長時間跨度的時代感或許無法在第一季的十集規格內重現,但帝國中心、透光教廷、端點星與兩個流亡民族間的複雜糾葛,在影集中卻被簡化為幾個重要角色的心智活動,這種手法實在是太輕巧,也太不尊重原著。

《基地》劇照。

第一季收尾落在蓋兒與賽佛這對從未相見的母女,在家鄉重逢。

放在其他影集可能會感人落淚的一幕,在這裡卻顯得有點兒戲。

第二個問題是:這幾年好萊塢盛行的政治正確風潮,也影響了影集的選角。

部分角色的性別與膚色,都刻意迎合了平權意識,與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

當然,這一點對非原著黨的一般觀眾來說,幾乎是可以忽略的;但因應角色形象的變動而更動(甚至被扭曲或捨棄)的原有劇情,其實一定程度降低了故事的張力和說服力。

說得再犀利一點,這種做法是對原著和作者的極度不尊重,惡劣程度不下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第三個、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是推翻了原著的基本立足點。

原著中提出了許多虛構的法則,像是「機器人三原則」、「黑暗森林法則」、「空間折疊/躍遷」、「心理史學」等等,這些法則構成了整個基地系列的基本世界觀,也是整個故事的靈魂所在,其中又以「心理史學」這套由數學計算模式演化出的來「偽科學」最為重要。

當年艾西莫夫從由熱力學的數學模式激發靈感:我們無法預測單一分子的運動,但累積足夠數量時,我們就能預測整體的運作趨勢。

如果人類的整體趨勢也能運用數學來計算分析,那麼要預測、甚至干預文明的未來,也不是不可能了。

所以,所謂的「心理史學」就是以正規的數學計算,找出避免文明毀滅的正確路徑。

講得玄一點,諸葛亮、劉伯溫的掐指神算,易經的六十四卦,就是較原始的「心理史學」;事實上,類似的運算模型已經遍佈在我們周遭,舉凡金融股市、天氣變化、交通流量、天文觀測……都有著或大或小的數據運算模型。

蘿拉布林飾演的機器人「丹莫刺爾」蘿拉布林飾演的機器人「丹莫刺爾」,承擔了全劇最多的心理情緒變化,不知道原作中機器人革命那一段,會不會在後續季數中完整重現?據說策畫911恐攻的賓拉登(UsāmahbinLādin)是個十分醉心末日類型的科幻小說迷,之所以將組織名訂為「基地(Al-Qaeda)」,就是因為他認定阿拉伯世界將如同艾西莫夫筆下的帝國一樣,落入無可避免的衰亡,於是散盡家產成立基地,其與自己能效法謝頓,將阿拉伯世界重新帶回世界文明版圖的中心。

另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Krugman)也是相當有名的基地迷,他原本以成為真實版的謝頓為志向,考入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後來發現心理史觀很難憑他一人之力重現,所以改往更有成功可能的經濟系發展,更準確預測了幾次金融危機。

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的林毅夫,他所建構的「新結構經濟學」,在經濟發展模型中側重計畫經濟及政府干預的部分,也很有心理史學的影子。

以上這些或許只是鄉野傳說,但也可以窺見艾西莫夫透由小說發展出的假說,在現實世界中已經具有超越一般文學作品的重大影響力。

《基地》劇照。

儘管改編成果毀譽參半,《基地》還是順利獲得續訂第二季。

但是這個宏觀性的大前提,也就是「心理史學」本身的證偽性,卻在第一季的結尾前被輕易打破,由謝頓的數位分身親口推翻:原來所有的「計算」,其實都是他一早安排好的「算計」。

原本基地存在的意義,就是提前看出帝國崩壞的徵兆,所以要設置保存人類文明火種的第一、第二基地,以期縮短帝國覆滅後縮短黑暗期,以人為干預的方式復興文明。

但謝頓的一番解說,簡直把基地計畫本身當成了顛覆帝國政權的起源,也就是引發黑暗期的革命運動起始點。

根據官宣,AppleTV+已經在十月初宣布續訂第二季,但開創階段的第一季已經顛覆了原著的核心精神,後續季數的劇情是否只能蕭規曹隨、將「基地崛起」限縮成一場煙花式的叛亂革命?也只能等第二季上線才能一窺端倪了。

延伸閱讀:【美劇開箱】《基地》:帝國衰亡、基地崛起,長達千年的傳奇史詩壯闊啟航AppleTV+《基地》影集全新預告釋出!小說界科幻聖經改編,《黑暗騎士》三部曲編劇操刀,確認九月開播確定會有《沙丘2》!華納表示「續集可能性不以票房為依據」且對院線/串流同步策略仍抱信心【影評】末日or新生?AppleTV+《芬奇的旅程》:構成人類文明的核心要件,究竟是什麼?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基地#原著#心理史學#謝頓#機器人電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