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DNA:各种版本《伏羲女娲图》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

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教 ... 首发于世界文明探源·华夏古老历史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本文是作为上一篇文章的延伸阅读,上一篇连载文章:】▲敦煌壁画,西魏,285窟,窟顶东坡:上部正中——伏羲女娲手执规矩【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宽1600像素),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我们的“规矩”与“DNA”蕴藏其中——各种版本的《伏羲女娲图》转载整理自:公众号:太昊伏羲陵,原标题充满神秘色彩的《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

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教人们结绳记事,结网捕鱼,驯养动物,于是我们人类才学会了计数,产生了渔业和畜牧业。

女娲以泥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千百年来,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唐《伏羲女娲图》(绢本,设色)纵184厘米,上宽85厘米、下宽75厘米1967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76号墓出土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

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龙身,龙尾交缠。

二人上方有以象征太阳的一周画圆圈的圆轮,尾下是象征月亮的一周画圆圈的半月,画面四周画象征星晨以线连接的圆圈。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女娲执规象征天,伏羲执矩象征地。

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198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试刊中,首页的插图就选用了这张神秘的“伏羲女娲图”,并题名为“化生万物”。

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

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唐伏羲女娲像页(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所藏纵左222.5cm,右231cm,横上115cm,下94cm下图同上(无水印):此图上彩画人首龙身男女二人,均着窄衫小袖绛红色胡装,二人腰相连,共着一条白裙。

男居左,无须,头戴笼冠,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已被腐蚀)。

女居在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

男女上身相拥,中间两臂相连,下尾盘曲相交四节成螺旋状。

两人头上有圆轮,周画圆圈以象征日;尾下有下弯月牙一,周画圆圈以象征月。

画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西域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上图出自:西域考古图谱.上下卷.香川默识编.1915年出版【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吐鲁番高昌国至唐西州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许多伏羲、女娲绢画,画面形式大致相似:人首龙身,交尾相拥,伏羲持矩,女娲持规。

绢画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周围布满丝缕相连的星辰。

整幅绢画上宽下窄,与棺形相似,常覆盖于棺上,也有盖于尸上或置于尸旁者,还有张挂或用木钉固定于墓顶的情况。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伏羲女娲绢画系1963年4月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1963年12月由新疆博物馆拨交故宫博物院。

据阿斯塔那古墓考古报告中所示,同期出土的此类绢画共有数十件。

在墓室中一般都是画面朝下,用木钉钉在墓顶上。

一般认为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用以配合画面上的日月星辰,为墓室营造一个小宇宙。

----------------------------------------------------------------------------------------------【此处穿插一段引申阅读】伏羲女娲图:西域高昌国古墓里的人首蛇(龙)身图,其神秘含义至今未解转载自:百家号:史家之韵,2018-04-28我国新疆的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绸之路在进入新疆后,分成南、北、中三条道路,无论走哪一条,都要经过吐鲁番,因此,吐鲁番可以说是古代四大文明体系汇流的交汇点。

在吐鲁番市东南大约40公里处有一座高昌古城,曾经诞生过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高昌古国。

在高昌古城之北约两千米的地方,有着密密麻麻分布着数千座古墓群,这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的“阿斯塔那古墓群”。

高昌古城在这些阿斯塔那古墓群里,死者均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安葬:他们头枕“鸡鸣枕”,“覆面”遮脸,眼盖冥布,双手握木,居所绘着精美的壁画,还有大量的绘画作品如壁画、版画、捐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

内容一般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天文画。

在那些夫妻合葬的墓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男女主人头顶几乎都有挂有大幅绢质的人首龙身“伏羲女娲图”绢画。

大同博物馆展出的伏羲女娲图2017年7月,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和新疆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馆藏文物交流展览,笔者前往观赏,就观看到了这幅来自西域神秘的“伏羲女娲图”。

当时感到很新奇(上图)。

同年10月3日,笔者有幸到达吐鲁番市,在吐鲁番博物馆里,再次看到了一幅“伏羲女娲图”,两副图相似,在画中,传说教导人们从事农牧的伏羲和教导人们婚姻礼法的女娲皆为人面龙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另外一只手互相搂抱,双目对视,龙身则以双螺旋形式互相交缠。

吐鲁番博物馆展出的伏羲女娲图两幅图不同的是,在大同博物馆展出的伏羲女娲图还有穿着衣服的上半身,两人还共穿一条裙子,而吐鲁番博物馆里展出的伏羲女娲则只有头部,没有身子,直接就是以龙身呈双螺旋状地缠绕在一起。

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伏羲女娲图他们似乎是飘荡在浩瀚的太空中,头顶是放光的太阳,尾部应该是月亮,身边周围又环绕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星辰。

在阿斯塔那古墓群里,夫妻合葬墓几乎都有这么一幅神秘的伏羲女娲图,区别只是富有的人家绘制得更精美些,贫穷的人家绘制的比较粗糙些。

那么,问题来了,高昌时期的人,为什么会把人类的先祖伏羲和女娲理解成人面龙身呢?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呢?他们为什么会和今天的科学家们所发现的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有着惊人的巧合呢?中国古代的神话竟然会被现代的科学所印证?这些问题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但伏羲女娲图的深邃含义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因此,该图也被称为“中国的斯芬克司”之谜。

最后再说一下,在阿斯塔那古墓群里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书,经过整理,墓中最早有纪年的文字资料是西晋泰始九年(273年)的契约木简,最晚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的文书,说明在这片墓地里,至少埋藏着3世纪到8世纪的历史。

现已发现的文书,大多数都是用汉文书写的,其中,考古学家还在里面发现了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往来交河的一本马料账本,边塞诗人,真的是到过西域边疆。

本文参考资料:《中华考古事典》、《新疆两千年》汉人风格、胡人风格的伏羲女娲图来源:新疆经济报,原标题:古代绢画《伏羲女娲图》,2016-09-08,本报记者张迎春  记者到新疆博物馆采访该馆馆长、副研究员侯世新。

交谈中,她无意中提到了1960年从吐鲁番市境内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绢画《伏羲女娲图》,并为记者展示了两幅非常漂亮的《伏羲女娲图》。

两种风格的伏羲女娲:汉人风格《伏羲女娲图》。

胡人风格《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是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但记者眼前的这两幅《伏羲女娲图》,除了画面结构和内容一样,伏羲女娲的相貌、发型和服装的风格却不同。

  这两幅画,一幅是汉人风格的(下图)。

画面上,伏羲在右,手持矩。

女娲在左,手持规。

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以红彩勾勒或涂绘的衣服,衣袖飞扬。

下身龙尾相交,尾部粗长向内弯钩,龙的尾巴用红、黑线勾边。

伏羲女娲的头顶,用红墨线勾绘着日月星辰,象征着整个天体在宇宙中的不断运行。

“从他们的袖子、衣裙和发型看,是汉人。

”侯世新指着这幅画对记者说。

汉人风格《伏羲女娲图》,吐鲁番市境内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唐代,绢画  而另一幅画里的伏羲女娲(下图),则是高鼻深眼窝,穿着敞领袍子般的胡服。

特别是伏羲还留着络缌胡子,头上戴着胡帽,女娲梳着高盘发髻,描眉抹红,周围的星星如砂石一样不规则地散布在整个画面上。

“显然,这幅画带着胡人文化特征。

”侯世新说。

  虽说两幅画风格不同,但其画法古朴稚拙、线条流畅、劲拔洒落、技艺高超,含着一股中原文化的浩荡之气。

但两种不同风格,又很快让记者感觉到,它们可能是汉人和胡人各自画上去的。

透过它们,记者看到了古代汉人和胡人对伏羲女娲神话这种中华文化的认同。

有多少伏羲女娲图胡人对中华文化认同  那么,阿斯塔那古墓群一共出土了多少幅伏羲女娲绢画或麻布画?是不是风格都不同?侯世新告诉记者,阿斯塔那古墓群是西晋至唐代时期高昌都城居民的公共墓地,从19世纪初到现在,从那里发掘出土了20多幅绢质和麻布的《伏羲女娲图》。

现在,新疆博物馆收藏了近10幅,其它收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湖南博物馆,还有一些国外博物馆,比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目前就收藏了两幅。

这些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大部分都是汉人风格的,胡人风格的少些。

唐伏羲女娲麻布图,韩国中央博物馆藏。

上图出自:西域考古图谱.上下卷.香川默识编.1915年出版【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说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有些惭愧,他感到自己关注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很晚。

他在自己写的《探寻历史文化传承的踪迹与规律》一文中这样回忆道:“1995年初我访问该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看到展厅墙上悬挂着两幅伏羲女娲彩画,标明出自我国吐鲁番古墓葬,系公元7世纪后期作品。

两幅伏羲女娲画的尺幅都不小,一幅为麻本彩色,另一幅为绢本彩色。

两幅画均保存完好、色彩鲜亮。

同时展示的还有高昌、龟兹石窟的壁画残片及敦煌的幡画等。

在域外看到流失的国宝,心情自然复杂。

”下图同上:唐(伏羲女娲图)韩国中央博物馆藏中国吉林高句骊遗址壁画“伏羲女娲图”,吉林集安五盔坟4号墓藻井北壁第一重抹角,约为5世纪《伏羲女娲图》,形象均为人的上半身、龙的下半身。

图中的右侧伏羲为男子形象,双手高举一个绘有三足乌的圆盘,象征太阳。

图中的左侧女娲为女子形象,面色白皙,长发披肩。

手举一个绘有蟾蜍的圆盘,象征月亮。

中国吉林高句骊遗址壁画“伏羲女娲图”白描,吉林集安五盔坟4号、5号墓,吕文旭绘制【说明:原先错误地介绍这幅画是“韩国古墓壁画”,被一位好心网友“BG7XUQ翼”告知这幅画其实出自“中国吉林地区的高句骊遗址”,在此已更正——特此感谢这位网友提供的信息。

】  回国后,柴剑虹将这两幅画和吐鲁番出土的其它《伏羲女娲图》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同是那幅绢质的画中,伏羲女娲龙尾交缠了7圈,比其它画中的都长。

另一幅麻质的画中,伏羲女娲所穿的是汉人和胡人混合型的服装,且伏羲右手捏着一个墨斗,从女娲右肩自然垂到腋下,而女娲左手也搭在伏羲左肩上,很有生活情趣。

追寻伏羲女娲的起源  记者了解到,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说法不一,考古学家一直在梳理当中。

但大部分传说,都指向生命的繁衍。

记者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在《山海经》里找到了这样的答案:“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说的是华胥国的一位姑娘,在雷泽游玩的时候,由于好奇,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而受孕,在农历三月十八,生下伏羲。

雷泽的脚印正是书中所写的雷神所留下的,所以伏羲遗传了父亲的“龙身”,后期流传中,演化为“蛇身”。

  记者还了解到,这些年,河南、山西、四川、陕西等全国各地都相继出土了不少汉唐时期的伏羲女娲图像。

图像中,伏羲和女娲被描绘成人体龙躯、龙尾,如双螺旋状交织一起,他们或双手捧着太阳和月亮,或手中分别执着规和矩,有的画下体的“蛇尾”也会画成“龙尾”。

不过,那些图像大都是刻在壁画、画像石、砖上,少有画在麻布或绢画上。

  “称伏羲女娲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柴剑虹研究了诸多伏羲女娲形象后认为。

他在《探寻历史文化传承的踪迹与规律》中写道:“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大量的伏羲女娲形象,尽管在表现风格上有地域(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的差异,其源头仍应是楚地的文化。

”柴剑虹对唐朝西州墓葬中的伏羲女娲图像作进一步的源流与比较研究后认为,楚、秦、齐国时,三国争霸主角,时和时战、若即若离,楚风、秦音、齐俗不断交融,应当是绘画题材起了很大作用。

到了唐朝,人们开始慢慢地普遍流行祭祀伏羲女娲,并成为一种文化认同。

  当时位于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国,曾是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国度,为了躲避战乱,一批又一批甘肃、陕西等地的中原汉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生活。

高昌国灭亡后,唐朝在高昌设置了西州。

  了解了这段历史,再来看《伏羲女祸图》,很多专家不好明确下结论,当时,伏羲女祸只属于汉人的精神寄托?或者说,那上面的胡人形象,是突厥、匈奴或哪个族群?但从画中那气韵生动、与死者相伴千年的神秘艺术和鲜明的风格中,他们可以肯定的是,唐代时期,以汉人为主体的高昌国,汉文化已深深影响了当地一起共同生活的其他族群,渐渐地,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西域各族群的认同,并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

  “从这些伏羲女娲画像自楚地、中原到吐鲁番地区的流变,似乎可以理出一条楚风影响汉地、唐韵融合胡风的清晰脉络。

”最后,柴剑虹在他的《探寻历史文化传承的踪迹与规律》一文中总结道:“伏羲女娲画正是西域多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精神向往,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

”唐伏羲女娲像页(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所藏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此图上彩画人首龙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

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

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

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

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

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

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各类伏羲女娲像展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麻布画局部图:新疆岀土的(人首龙身伏羲女娲图)唐伏羲女娲图绢画,196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M76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高台县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图像也是一个普遍表现的题材。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此画像砖在四川崇庆县出土,上面对称雕出人首龙尾的伏羲女娲像,两人各自执规矩,擎日月,身姿柔秀,似翩翩起舞,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难解的人首蛇(龙)身伏羲女娲图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龙)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

“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

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

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

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

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

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会不生病。

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

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从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

用钱之道在外要圆融,内要方正。

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

古代人在制作钱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注意人性的规范。

  1953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非常相似。

这是个世界之谜。

  下面主要分帛画和画像砖两大类来解析伏羲女娲交尾图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一、帛画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

吐鲁番遗画。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此图上彩画人首龙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

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

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

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

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

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

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显现东方文化魅力  伏羲女娲像不但在吐鲁番博物馆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而且在大洋彼岸的博物馆里显示着东方文化的魅力。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幅伏羲女娲像,是1949年前从中国盗走的,1983年忽然轰动起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以《化生万物》为题,刊为试刊号的首页图,原因不仅是两个中国古皇交合的图画是一种旷世奇观,更是因为科学家发现的生物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竟然与伏羲女娲交合的螺旋式体态非常相似。

报刊议论连篇,人们叹为观止,一时成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某种秘不可测的玄怪话题。

直到现在,仍让我浮想联翩。

  如果说,东方古代小说梁山泊英雄中的“双头蛇”、“两头蝎”的起名之由,能在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中看到延绵的文脉,是因为中华地域人文的灵秀所致,那么,数千年后当代科学发现的DNA的分子结构图形,何以也进入了双螺旋形的几何家族呢?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相通,还是现实与历史的相似;是东西方生命哲学中存在着某种同一性的公理呢,抑或生命本体中存在着未为人知的某种联系……哦,中古时代平凡的民间画匠给今人留下了多么深奥的课题,风情万种的大千世界孕含着多少斯芬司克的怪谜和哥德巴赫的奇想啊。

唐伏羲女娲图-吐鲁番二、汉画像石中的女娲  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

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

不过,与先秦的史籍相比,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表现有了一些变化,她很少以独立神的形象出现,而更多的是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

这些变化,是汉画像石中女娲的特点。

1.汉画像石中女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神话系统中。

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始祖神,女娲造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

化生人类的神话产生得比较早,《楚辞·天问》中屈原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抟土作人的神话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文字记载较早的是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

《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义》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孕育人类的神话是女娲造人三种主要方式中产生时间较晚的一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古籍直到唐代才出现。

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是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内容。

  最早的汉画像石中女娲图像很少见。

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北主室北壁刻有伏羲女娲图像,女娲与伏羲作人面龙身形。

同一地区发掘的新莽时期的南阳唐河电厂画像石墓,南壁西侧柱刻有伏羲女娲图像,与上一墓不同的是,这对人面龙身神呈交尾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表明汉人已经明确地将伏羲引入了女娲造人的情节。

汉画像石中,人面龙身和人面龙身交尾都是女娲常见的图形。

  东汉早期,女娲图像出现的次数增加,分布的范围也扩大至山东、江苏、陕西等地。

比如,江苏徐州铜山县东沿村出土的“永乐四年”(61)画像石祠。

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形清晰可辨。

这时,女娲与西王母共同构图的图形也开始出现,山东长清孝堂山画像石祠,西壁山墙的上部刻有女娲与西王母等仙人结合的图像。

至此,女娲图像的基本图形都已经出现。

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伏羲女娲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画像石)  东汉中晚期。

女娲图像普遍出现于各地画像石墓中,而且图像的表现也程式化了,即以人面龙身的身形,或独自而立,或与伏羲相对,或与伏羲交尾,或进入西王母的长生世界。

  相比较而言,山东的女娲图像最为丰富,所有画像石大墓或今人发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墓,都有女娲的图像出现。

四川画像石棺上的女娲很有地方特征,因为石棺的葬具特点,女娲多与伏羲相对完成构图,而很少有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与西王母的共同构图。

  女娲图像普遍存在于汉画像石墓中,但她出现的位置却不尽相同,不过有规律性,常常是与构图的要素有关。

女娲如果是单独构图或只是与伏羲构图,那一般是出现于门柱上,河南、陕西的画像石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种情况在山东,女娲常常是出现在石阙上。

石阙实际上也有门柱的功能。

女娲如果是与西王母共同构图,出现的地方多是室壁。

从墓室的分布看,室壁是一室最重要的位置。

当然,这样的位置表现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2.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构图情况  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基本图形是人面龙(有时写作蛇)身,这应当是汉人对女娲形象的基本认识。

汉赋名篇《鲁灵光殿赋》,是东汉赋家王延寿在看了西汉鲁恭王的灵光殿之后作的,他笔下的伏羲女娲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表明西汉景帝时,人们已将女娲作人面龙(蛇)身看,汉画像石沿用这个看法。

在汉画像石中,人面龙身的女娲一般以三类构图形式出现,一是单独出现,一是和伏羲共同出现,一是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形式出现。

伏羲女娲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  第一类是女娲单独出现的构图。

这种构图,原始意义可能更多一些。

安徽濉溪县古城出土的女娲像,兽面龙身,头上还带有胜饰,是一种比较古朴的造型。

江苏沛县栖山出土的神庙图,图中有一排人,自左向右的第一人是人面龙身,后面是马首人身、鸡首人身、鸟首人身和一个身高只有前面一半的佩带弓箭的人。

这样看,汉画像石中有动物痕迹的人物造型并不单一,人面龙身似乎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将其区别的意识。

单一出现的伏羲也比较多。

山东临沂市白庄出土的斗棋上,画面上部为单独构图的伏羲,其尾部上刻有一个日轮图,内有三足鸟和九尾狐,旁边有羽人和玉兔捣药,画面下部是山形斗棋,奇妙的是其中有两个人面龙身的神人交尾于柱下,而这正是伏羲女娲的常见造型。

这种构图,有时会有一些相关的图案点缀其中,女娲点缀图案的图像比较少,伏羲相对多一些。

伏羲女娲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  第二类是女娲与伏羲共同构图的造型。

伏羲女娲下肢皆为龙身,或相对而立,或龙身缠绵相交。

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征集到的伏羲女娲画像石,两神人面龙身,龙尾大于人身而交缠在一起。

此图的下方还刻有两个小人,也是人面龙身。

这样的造型,动物的痕迹很重,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十分明显。

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的画像石,伏羲女娲围绕一朵莲花做舞蹈状。

莲花在民间有多子的寓意,伏羲女娲围绕着它而舞蹈,生育的特征非常明显。

原始先民认为,生育是阴阳相合的结果。

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的四号石棺后挡,伏羲女娲以对偶神的构图形式出现,女娲手中托着月,伏羲手中托着日,两神身体为基本完整的人形,两腿之外有龙身,其尾相交,相交的龙尾提示着日月合璧的含义,表示繁衍子孙的信仰。

当人们了解了一些生育知识后,就会及时地用艺术形式反映。

重庆璧山县广普乡蛮洞坡崖出土的一号石棺。

伏羲女娲也是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比较特别的是在其生殖器处各自接上一条龙,两龙相交。

中原地区也有表现非常直白的图像,河南南阳市区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伏羲女娲被赤身裸体的高禖神抱在一起。

高禖神是古代传说中主司婚姻的神灵,他抱起伏羲女娲的意义再明白不过。

因为伏羲女娲是生育神,是人类的始祖,所以他们还有一种手执规矩的图像,比如山东费县垛庄镇出土的画像石,伏羲执规女娲执矩。

这种构图的寓意是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以象征地,应当是生育神的一种延伸。

伏羲女娲重庆璧山县蛮洞坡崖墓出土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拓片  第三类是女娲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构图。

这种构图直接参与了西王母信仰世界的构图,包含的信息增加了许多。

山东滕州市山亭区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画面有四层,自下而上,第一层是冶铁作坊图。

第二层是鸟兽图,第三层和第四层是西王母和宴饮图。

【见下图】西王母端坐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中央,两侧是人面龙身的伏羲女娲,他们的人面和上半身在第四层,相交的龙尾在第三层,虽然三四层之间被一划线分割开,但西王母和伏羲女娲却处于三四两层之间,打破了世俗的一般空间概念。

这幅画带来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伏羲女娲自身的生殖繁衍内容,而且还包括西王母的彼岸世界,以及西王母信仰之下的此岸世界。

伏羲女娲还可和东王公共同构图。

山东邹城市高庄乡金斗山出土的伏羲女娲与东王公画像石,东王公拱手端坐,两侧为伏羲女娲,共同举着东王公头上的日轮,两尾交于东王公身下,再下面是三只鸟在啄鱼。

此图除了生殖繁衍情节之外,还有手举日轮、鸟啄鱼等情节。

汉画像石表现西王母,一般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景图,西王母之外还要有其他情节,比如生育神伏羲女娲,不过生育的主题要服从于长生主题,画面的主要部分或突出部分是西王母,而伏羲女娲只能是配角。

---------------------------------------------------------------------------------------------【此处插一段】山东滕州市山亭区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简析转载自:原作者:溪隐客《惊天掲秘:图里玄机谁人识》这幅图为伏羲女娲石像图,纵79、横84、厚15厘米,1958年岀土于滕县(今滕州)西户口.可以说这是人类史上最最神秘的古画,来自何人何时之所为,我们已无法考证.但图中玄机却很明显,它为图中图式的多图结构,隐约逐一告我们一个天大的秘密-------人类果然有前个文明!!君若不信,请仔细看:第一行:包括伏羲、女娲在内的当今人类始祖都为半祼或全裸体,并比中间端坐的衣冠楚楚的长者低一个层次。

四行两侧往下依次为人类演化规律:打猎---训家畜---农耕---立帝----小工业----乘车----等等。

伏羲、女娲龙身缠绕,一喻示其为一种渔时代的DNA图谱文明,二暗示人类须通过两性交媾来繁殖发展。

然而,特别奇怪的是,中间端坐的那位长者所居位置似乎在原始社会之前,但却衣冠楚楚,手持易学大典,貌雅端庄,像是很有文化的智者,他正在给伏羲、女娲传播文明。

此人当为前个文明的贤儒。

传他便是豨韦古帝。

从易经先天卦序坎、艮、坤、乾与易经水书--山书---地易---周天易(滔滔江水--山克水患---地载山---周天包大地)的发展规律推测,如周易再发展下去,唯返璞归真为水易。

到那时,人类复从"0"开始,易经也回归到无极圈---"0",易与天地人准也!全球气候变暖似乎给这条假设带来支撑,若两极冰雪溶化,不排除渔时代将重新诞生。

我们再从易的深度和神秘度推测,好像也隐隐约约看到其为前个文明的遗存,难道人类发展真的有周期性吗?达尓文的进化论难道是错的----人并非由猿猴变成?从岀土的钛合金飞机残片分析,人类可能真的有前个文明。

现代科学界也公认: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

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

波士南斯基对帝华纳科古城研究了50年,发现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毁灭那个文明的灾难,是一场空前的大洪水。

(原文有删节)-----------------------------------------------------------------------------------------------  如果单纯从造型角度评价女娲三种类型的图像。

女娲单独出现和女娲与伏羲共同出现的图像显得更加生动一些。

山东昌乐县三冢子村出土画像石,女娲在图上方,手拿执矩,肩上生出翅膀,龙尾中空。

她的身后是一位女性侍者,此女与女娲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

画面的下半部为衔环铺首,铺首兽面,獠牙钩环,与上部的女娲有一个柔和硬的对照,使整个画面平添几分生动。

山东临沂市独树头镇西张官庄出土的伏羲女娲像,画面边上点缀有垂帐纹,画面内伏羲女娲胸部相贴,大尾相交。

整个画面人体的曲线和龙尾的曲线协调一致,体现出一种人体曲线特有的流动美,虽然是两位神话人物,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生动,在与西王母的构图中就比较少见了。

  在汉画像石中,还有一对偶神与伏羲女娲很相似,这就是羲和常羲。

南阳唐河湖阳辛店的羲和常羲像,羲和手捧日轮,常羲手捧月轮,两神皆人面龙身并两尾相交,这是羲和常羲的典型图像,与伏羲女娲的典型图像太相似了,所以学术界有“三羲混同”的说法。

不过,毕竟这两对神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伏羲女娲是生育神,而羲和常羲是日月神,所以学术界又有一种最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手举日月的就是羲和常羲,凡不举日月的就是伏羲女娲。

3.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意义  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女娲与伏羲没有什么联系,女娲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化生人类、制笙簧的等等贡献,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并没有伏羲的参与。

再看伏羲,《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记他的身世是:“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淮南子?时则训》记他的地位是:“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

青土树木之野,太暤、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高诱注:“太暤,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伏羲作为东方之帝,是“五帝”之一,在这个排序中并没有与女娲有什么联系。

不过,“三皇”的排序中,许多说法中有一种是伏羲、神农和女娲,这个排序联系了伏羲女娲,但他们是并列的关系。

伏羲早期也有许多贡献,与当时的女娲一样也是他一人所为。

《周易?系辞传下》记:“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王充《潜夫论?五德志》记:“(伏羲)结绳为纲以渔。

”在伏羲和女娲他们各自单独工作时,他们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而且如其他大神一样,是很全面的。

但是,当伏羲和女娲结合在一起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只与生育有关了。

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山东汉代伏羲女娲画像石。

中为西王母  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一种构图。

是女娲与伏羲结合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在西王母身边。

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像,是一幅比较典型的图像。

西王母端坐正中上方,伏羲女娲执便面,人面龙身,龙身作交尾状,龙尾交盘于西王母之下,龙尾末处为两只朱雀。

这样的构图中,以对偶神形式出现的女娲,在图像中显然是配角,至上神是西王母,造人的女娲只能是西王母之下的一个生育神。

  伏羲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传说,到唐代才出现明确的文字记载。

唐李冗《独异志》记:“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这一记载在造人情节上于女娲之外出现了一位男性,此人为谁,李冗《独异志》没有说明。

不过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兄应当为伏羲。

唐代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是目前可见的最早文字材料。

其实,汉画像石早早就提供了答案。

四川简阳东汉画像石棺上的交尾图中有“伏希”、“女娃”的题榜,以此推断汉代就应当有关于伏羲女娲夫妇的说法了。

关于伏羲女娲的结合,虽然汉代的文字材料是如此匮乏,但是汉画像石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图像。

东汉实心画像砖-河南“伏羲女娲山东沂南北寨汉墓伏羲、女娲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文物:伏羲是华夏先民脱离神界的始祖  在华夏先民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神是不同与人的。

神是有着巨大力量,并与人分界而居的。

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够下到人间;而人是不能上达天庭的。

传说众神是在一个名叫,都广山的地方上天下地的。

这就是《淮南子·墬形训》所记的:“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

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  因为伏羲是半神半人的存在,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

《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

”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

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

”  伏羲是一位脱离神界、有着神力进行发明创造,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

  华夏先民跨入文明门槛的脚步,应始于伏羲。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所说伏羲:“师蜘蛛而结网。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也指出:伏羲:“取牺牲以充疱厨。

”还有了罗泌《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所说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为标志的,婚姻礼仪上的变革。

  较早的汉文古籍《楚辞·大招》说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

”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学者们历来认为,华夏的文字、占卜和许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伏羲“画八卦”,说明伏羲时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此略微说明,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太昊伏羲的活动地域十分广泛。

《淮南子·时则训》记:“东方之极……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

”不仅这样的记述比比皆有。

而在华夏先民传说中的五帝,伏羲乃是居于东方天帝。

然而,现今在华夏的东部,还有中原的河南淮阳,留存有“伏羲陵”;位于西部的甘肃天水,也保存着“羲皇故里”。

这种许多地方分布着伏羲的遗址,广泛流传着伏羲踪迹和业绩的事实,真好说明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文明起源上的多元。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乃是“积芦灰,”“止淫水。

”目前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各种伏羲女娲像(整理自网络)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伏羲女娲画像石重庆璧山县蛮洞坡崖墓出土伏羲女娲石像其他: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1969年四川省彭山县碱厂崖墓出土)世界各地发现的疑似伏羲&女娲图像下面是世界各地发现的类似图像:↑汉朝↑非洲↑非洲↑亚当夏娃,奇怪的是,中间明明是汉字(当)↑印度左图好像是中东的文物下图:这幅距今一万年以上,而且更古老的远古壁画——是外国版的伏羲和女娲吗?在意大利一个叫Valcamonica的石窟墙上发现有壁画,考古学家认为创造的时间是公元前10000年。

敦煌壁画-西魏,伏羲女娲手执规矩:▲敦煌壁画,西魏,285窟,窟顶东坡:上部正中——伏羲女娲手执规矩【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2429x736像素),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上图白描:局部特写:各地出土了伏羲女娲图,他们手中曲尺和圆规,想告诉我们什么?转载自:百家号:坐照入神一个伟大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神秘文化的发现和解读。

中华文明是地球上非常特殊的文明,长期用象形文字和图案记载着自己的历史,当伏羲女娲图出土时,天下震惊。

详考伏羲女娲图,早在汉朝以前就有了,一般是伏羲两手分别拿着曲尺(矩)和墨斗,女娲两手分别拿着圆规(规)和算筹。

在诸天星斗中,伏羲女娲交尾飞升,看来普天下的规矩就是他们所定一样。

在很多古墓中这个图案是在墓顶,对着死者的脸,似乎是要指引人们的灵魂返乡。

深究现代文明会发现,西方有一个共济会组织让人生疑。

世界各地人如盲人摸象一样一点点描绘出这个组织细节,比如在金融领域对全球大银行的控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暗箱操作等。

该组织一直神秘强大,让人警醒,而这个组织标志是曲尺和圆规。

从时间上判断,共济会是18世纪出现的组织,那么汉朝以前的伏羲女娲图肯定远早于共济会的标识,共济会的这个标识显然是盗用的伏羲女娲图。

【注:在网络上看了很多不同的说法,和共济会的关系等等。

有网友认为:史前文明的记录书《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可以解释伏羲女娲手里的规矩是干什么用的。

(以下五段文字,转载自:百度贴吧:山海经吧《解密史前文明伏羲女娲图的真相》)规矩在中国远古是天文测量工具,也是地理测量工具,也是木工测量工具。

《淮南子卷八本经训》:“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

”(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来测量;星球月亮的运行,可以用历法来推算!)事实上中国远古伏羲女娲进行天文大地测量的方法一直在中国流传并使用:从伏羲女娲时代(天啊那是什么年代啊!我中华先人的智慧让人吃惊到了不敢相信的地步让人感叹中华民族真是太早熟了),到黄帝大禹时代的竖亥和太章,到唐代的僧一行。

请看唐代僧一行他们是如何进行天文大地测量的,请注意他们只是在平地或者平原测量一段大地实际距离,然后结合天文测量计算地球子午线一度对于的大地弧长。

这也解释了《山海经》里为何《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这里的《步》是用步行测量的意思,但只测量大地的一段距离,并不是真的从北极到南极,或从东极到西极。

这是一种解读。

另外一种解读:也许他们真的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用足迹跑遍了世界。

如果结合远古文明密码,解读易经阴阳八卦同时,伏羲的光芒几乎镇压了蛮荒黑暗,而女娲在传说中补天造人,他们绝对是中华文明大神级别,那么就不难理解伏羲女娲图的深意,这是要用曲尺和圆规丈量宇宙万物,俩人阴阳交尾飞行与天地造化同游,仿佛人类DNA的螺旋密码……  或许理工科的朋友会瞪着眼睛感概,这图不就是告诉我们,学好数理化,补天造人都不怕吗!  或许,远古存在着华夏之前的超文明,存在过也灭亡了。

超文明或许不只是用传说的能量撼动天地,还要用规和矩来启发后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

智慧和创造,如同现代科技文明对生产力的驱动。

这规和矩,或许是要告诉后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被规划和设计出来的。

沧海桑田,有多少文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远古的强大最后或许只余下石碑得以幸存,幽幽地暗示着我们。

谁又能保证我们的电脑和智能手机能熬过核战风暴,熬过几千年的时光腐蚀呢……当我们迷失在现代文明的灯火辉煌中时,伏羲女娲图似乎要讲述一个万古之谜,告诉我们华夏文明的根基不容淡忘。

无规矩不成方圆天地,中华文明根深叶茂,天下大同就在前方…… (以上文字是转载)题图里敦煌壁画“伏羲女娲图”,就在下面这篇文章里:编辑于2021-04-1013:04伏羲女娲中国画​赞同160​​22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世界文明探源·华夏古老历史佛道神仙题材的古代艺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