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通訊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央通訊社(英語:Central News Agency,縮寫:CNA),簡稱中央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 ...
中央通訊社
中華民國(台灣)國家通訊社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的主題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
關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的同名機構,請見「朝鮮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英語:CentralNewsAgency,縮寫:CNA),簡稱中央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6年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轉型為「全民共有之國家通訊社」,組織從公司轉為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3]。
目前總社設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CentralNewsAgency中央社第六代社徽成立時間1924年4月1日於廣州成立1973年4月2日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1日改制為財團法人創始人蕭同茲(黨營時期)施克敏(國營時期)類型公設財團法人(文化部主管)目標通訊社總部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中山區中央里2鄰松江路209號(志清大樓)服務地區 中華民國重要人物董事長:劉克襄[1]社長:張瑞昌口號中央社一手新聞CNA一網打盡[2]網站www.cna.com.tw
目次
1沿革
1.1中國大陸時期
1.1.1廣州創社
1.1.2南京和重慶時期
1.2遷臺以後
2歷代總社
3歷代社徽
4自有新聞刊物
5爭議
6參見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沿革編輯
中國大陸時期編輯
廣州創社編輯
1910年9月,中國全國報界俱進會在滿清北京舉行第二屆年會,會中決議設立一家通訊社,並計劃先以北京、上海、東三省、蒙古、西藏、新疆及歐美為發稿範圍,其次推及中國內陸城市;但不久後該會解體,未能實行該項決議。
1920年5月,中國全國報界聯合會在廣州舉行第二屆年會,會中決議組織一家國際通訊社;但不久後該會也解體,一樣未能實行該項決議。
[4]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國民黨在廣州舉行全黨改組後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隨即召開第一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常務委員與中央委員會各部部長;中央常務委員戴季陶兼任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
[5]1924年3月28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第29號通告,明定中央宣傳部組織中央社,定於該年4月1日開始發稿,同時規定各地方黨部及黨員均有供給新聞資料之義務;中央社成為國民黨第一個黨營文化事業。
[6]這份通告出自戴季陶的手筆,發布時間與一中全會閉幕相距不到兩個月,也是中央宣傳部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
[5]1924年4月1日,中央社在廣州成立,全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通訊社」,規模較小,發稿範圍侷限於廣州。
[4]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當時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所有重要文告和各部中央消息都交由中央社編發,中央社每日發稿次數從1次增為2至3次。
[7]
南京和重慶時期編輯
隨著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央社總部在1927-1937年定於南京市,1938-1945年遷至陪都重慶,1945-1948年遷回南京市。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北伐開始,先攻湖南;中央社記者隨軍採訪,逐日報導北伐軍消息;國民革命軍攻克一地,中央社隨軍記者立即以急電回報總社,並以其隨身攜帶的油印機每日印發軍報;這是中央社第一次隨軍報導戰爭新聞。
[8]但隨著北伐戰爭範圍擴大,當時總數稀少的中央社工作人員不足以處理戰爭新聞,各地戰爭新聞多由各軍政治工作人員代送至中央社總社,經編輯後發稿。
[9]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漢與南昌,中國共產黨挾持武漢的一部份國民黨中央委員建立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漢建立了另一個中央社。
1927年4月12日,蔣中正發動四一二事變,宣告武漢國民政府為非法政府;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1927年5月初,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中央社總社從廣州遷入南京成賢街沙塘園中央黨部,工作人員10餘人,定於該年5月6日開始發稿;1927年9月,中央社總社隨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南京丁家橋,工作人員增為25人。
[7]1927年5月6日,中央社開始發稿,第一篇社稿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胡漢民撰寫的〈共黨挾持下的武漢政府〉。
[10]寧漢復合後,武漢中央社便於1928年遷至南京合併。
早期的中央社規模很小,工作人員僅20餘人,沒有自己的電訊設施,只是利用兩部老式收音機抄收一些國外通訊社的廣播稿,同時抄錄一些黨政官報上的文章,免費送給京滬各報。
1932年4月21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蕭同茲面見總裁蔣中正,提出中央社改組的三原則:一是總社遷出中央黨部,全名改為「中央通訊社」,對外獨立經營;二是以新聞為本位,自設無線電新聞專業電台;三是以不違背中華民國法律與國民黨黨紀為前提,獨立處理新聞。
[11]也有一說,指稱蕭同茲也要求中央社社長擁有人事自主權。
[12]當黨中央同意後,蕭又提出「工作專業化」、「業務社會化」、「經營企業化」三項改革目標。
為達到此目標,蕭還擬定了《全國七大都市電訊網絡計劃》和《中央社十年發展計劃》。
1932年5月1日,國民黨改組中央社,中央社全名改為「中央通訊社」。
改組後的中央社實行社長制,蕭同茲擔任社長。
從1932年開始,中央社在全國陸續設立分社,派駐通訊員,建立通訊網絡。
1934年,中央社耗費鉅資到義大利和德國購買新式機器,增強發報能力;此外,中央社開始和路透社、哈瓦斯社、合眾社等國外通訊社定立交換新聞協議,從而控制了新聞來源渠道,控制了無線電專發新聞的專利權,使之在中國新聞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開戰。
1937年9月25日,位於南京的中央社總社被侵華日軍夷為平地,但是中央社上海分社照常發稿給各報社。
1939年5月4日,已遷至重慶的中央社總社被日軍炸毀,中央社新聞稿轉由中央社貴陽台發稿。
1945年9月2日,盟軍接受日本投降,中央社記者曾恩波首先發出相關新聞稿。
[13]抗戰勝利後,中央社總部遷回南京。
1948年鼎盛時期,有分支機構(分社、支社、辦事處、特派員)國內52處、國外25處,員工2653人。
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攻占天津,《天津日報》社(兼新華社天津分社)通訊部部長邵紅葉為接管中央社天津分社的軍代表。
1949年1月下轄,中央社總社遷至廣州,南京該設中央社辦事處,由編輯部主任唐際清主持。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和平進駐北平市,范長江帶隊進程接管新聞機構,新華社華北總分社副社長李莊在中央社北平分社編輯主任黃卓明、採訪主任趙孝章陪同下抵達西長安街石碑胡同的中央社北平分社,次日完成接管,掛出牌子「新華社北平分社」;2月19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派遣石西民(新華社副總編輯)為軍代表組長駐社工作。
1949年5月5日,石西民、李光繩(新華社電務處副處長)以正、副軍代表身份率隊接管中央社南京辦事處。
遷臺以後編輯
中央通訊社總社設於臺灣臺北市松江路「志清大樓」
志清大樓左大門上的中央通訊社題字
1949年10月,中央社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同年,中央社總編輯陳博生率先推動發送白話文新聞稿,方便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讀報。
1950年10月13日至1954年7月,曾虛白擔任中央社社長,促成中央社重建英文部並發行《英文快報》。
[13]1973年4月2日,中央社改變經營型態,成立股東大會,改組為「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4月1日,中央社中文電訊改用頁式傳真。
[14]1993年,中央社成立廣播電視部,發展語音和影像新聞,但因當時腳步未穩、市場無著而中輟[15]。
1995年12月29日,在中央社社長施克敏的遊說之下,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授權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國營的「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新臺幣一千萬元作為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創社基金,由行政院院長連戰聘請「對大眾傳播富有研究之專家學者」、「大眾傳播事業人員」及「社會公正人士」擔任中央社董事,具有同一黨籍的董事不得超過董事總額二分之一(《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第五條)。
中央社成為台灣第一個從黨營改為國營的事業體。
[13]1996年7月1日,依據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之《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從此,中央社以全民共有之國家通訊社角色,為國內外各界及大眾傳播媒體提供服務,並辦理國家對外新聞通訊業務。
2000年至2008年,以及2011年至今,中央社網站在中國大陸被防火長城封鎖。
[16]2003年,中央社興建攝影棚,以承攬台灣宏觀電視業務。
2005年起,中央社每年固定舉辦「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甄選,並將得獎人的事蹟與獲獎原因刊登在該社每年12月出版的《世界年鑑》。
2008年12月30日,《政府資訊頻道》上線,《全球中央雜誌》創刊。
[17]2009年2月28日,中央社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開始合辦「卓新論壇」系列座談會,預計舉辦12場座談會,探討「公營媒體的發展」、「第四權的自律與他律」等傳媒議題。
2009年3月8日,中央社開始以半年到一年為期,製作《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報導臺灣各行各業「平民英雄」的故事。
志清大樓一樓大廳內的蕭同茲銅像
2009年9月1日,中央通訊社舉行蕭同茲銅像(1974年楊英風作品,魏景蒙題字)安座揭幕儀式與「第一屆中央社新聞獎」頒獎典禮。
[18]2009年10月26日,中央社董事長洪健昭、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鍾蔚文與Yahoo!奇摩總經理洪小玲簽署《未來公民媒體實驗計畫》,中央社負責品管與指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負責提供《大學報》校園新聞內容,Yahoo!奇摩負責刊登新聞,初期實驗一年,是臺灣產學界首度合作進行的新聞媒體開發計畫。
[19]2010年1月1日,中央社推出「中央社手機平台」。
2010年4月1日,中央社影音頻道《全球視野》開播。
[20]2011年4月1日,發表中文新聞行動應用程式《一手新聞》Android版[21],另與《台灣醒報》、《朝日新聞》及中華電信結盟[22]。
2011年7月1日,發表日文新聞網站《Focus台灣》(フォーカス台湾)、中文新聞行動應用程式《一手新聞》iOS版與英文新聞行動應用程式《FocusTaiwan》。
[23]2012年1月13日,泰國第3電視台與中央社簽定影音新聞合作協議。
[24]2012年3月30日,土耳其吉漢新聞社(CihanNewsAgency)與中央社簽定新聞合作協議。
[25]2012年7月10日,樊祥麟接任中央社社長。
2012年11月27日,中央社以「明天過後的娼桑-社維法修正與性專區的未來」獲得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第八屆優質新聞獎2012忠實報導獎」忠實報導類平面媒體即時新聞獎。
[26]2012年12月7日,中央社社長樊祥麟與日本共同通訊社社長石川聰在中央社簽署合作備忘錄(MOU)[27]。
2013年5月1日,中央社與共同通訊社簽定新聞合作協議[28]。
2013年7月5日,客家電視台與中央社合作,客家電視台在國際新聞節目《聚焦國際》中播出中央社《全球視野》[29]。
2013年9月1日,中央社推出圖表新聞,使得新聞產品從即時新聞、一般新聞(含商情新聞)、照片新聞、影音新聞等四項,擴大為五項新聞產品,並積極推動營運模式的轉型,將服務對象從媒體客戶B2B擴大為網友、閱聽大眾的B2C。
2013年10月31日,中央社取得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合作後,恢復自行舉辦第39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並代辦2013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藉由該新聞獎項的持續辦理,善盡國家通訊社的職能,倡導媒體勿忘在公共服務領域上應有的責任。
2013年12月16日,中央社與日本第二大入口網站雅虎日本完成聯結,進一步擴大該社日文新聞在日本的影響力。
2014年3月2日,《數位時代》雜誌公布2014年「台灣網站100強」,中央社主網站排名第75名[30]。
2014年4月1日,並推出全新改版《一手新聞》iPad版[31]。
2014年10月9日,中央社與葡萄牙Lusa通訊社簪署合作協議,將相互交換中文、葡文與英文三種語文的新聞、照片和影音,並相互提供必要的協助。
[32]2014年11月3日,中央社社長樊祥麟與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賴祥蔚簽署合作協議,中央社主網站、英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網站上可聽取央廣節目,使中央社從文字、照片、圖表及影音等範圍跨足廣播,朝向全媒體之路邁進。
[33]2015年2月,中央社新聞部成立數位新聞中心,統籌網站、社群平台、移動載具及新聞內容App的處理,進一步推動數位化。
[34]2021年8月30日,由中華民國文化部成立、中央社主責執行的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正式上線。
[35]
歷代總社編輯
中央社歷代總社地址如下:[36]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南路53號:民國13年(1924年)4月至民國16年(1927年)4月。
南京市成賢街沙塘園:民國16年5月至同年8月。
南京市玄武門丁家橋:民國16年9月至民國21年(1932年)4月。
南京市洪武路壽康里1至2號:民國21年5月至民國26年(1937年)9月。
南京市中山東路72號(馥記大樓):民國26年9月至同年11月。
漢口市保華街62號:民國26年12月至民國27年(1938年)10月。
重慶市鐵板街2號:民國27年10月至民國28年(1939年)5月。
重慶市上清寺和園:民國28年5月至同年6月。
重慶市中三路1號(兩路口):民國28年7月至民國35年(1946年)4月。
南京市中山東路72號(馥記大樓):民國35年4月至民國37年(1948年)12月。
廣東省廣州市廣衛路22號:民國38年(1949年)1月至同年3月。
廣東省廣州市文德東路10號:民國38年4月至同年10月。
臺灣臺北市西寧南路20號:民國38年12月至民國52年(1963年)12月。
臺灣臺北市松江路209號(志清大樓):民國53年(1964年)1月至今。
歷代社徽編輯
中央社第三代社徽,使用期間為1990年代末至2004年5月17日
中央社第四代社徽,使用期間為2004年5月18日至2008年6月
中央社第五代社徽(同第三代社徽),使用期間為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
中央社第六代社徽,使用期間為2011年10月至今
1990年代中,中央社使用第二代社徽,第二代社徽是以藍色綜藝體斜體「中央社」字樣與紅色Impact斜體「CNA」字樣為主體。
1990年代末至2004年5月17日,中央社啟用第三代社徽。
[37]2004年5月18日,中央社改用綠色基調的第四代社徽,整體標榜「與時俱進」的精神,黑色的「中央通訊社」字樣沿用創社時的字樣。
2009年6月,中央社恢復使用紅藍基調的第三代社徽作為第五代社徽。
依據中央社官方說法,中央社第三代社徽涵義如下:藍色中黑體的「中央社」字樣,象徵中央社新聞的客觀、平實、公正;「C」象徵「華人(Chinese)的通訊社,發揮大眾傳播(Communications)功能和新聞的不偏不倚(Central)」;「C」中央的地球,象徵中央社所堅持的新聞國際觀;「CNA」字樣與「中央社」字樣以18度角傾斜上下排列,象徵中央社的「充滿活力,向前奔躍」;飛躍的紅色三條水平尾翼,象徵中央社新聞的迅速、確實、詳盡。
[38]2011年10月,中央社使用第六代社徽,涵義如下:藍色的「CNA」字樣,象徵中央社新聞的客觀、平實、公正;紅色中黑體的「中央通訊社」字樣,代表追求新聞專業的熱情;地球代表中央社掌握世界新聞局勢與跨媒體合作的宏觀視野,也象徵中央社的志向是成為台灣之眼、世界之窗。
[39]
自有新聞刊物編輯
《文化+》,2018年1月1日推出,為雙週報形式。
《全球中央》(CNANewsWorld),2008年12月30日創刊,為月刊形式。
2008年12月29日前稱為《新聞大舞台》(英文刊名相同),2003年創刊。
《早安世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電子報,每日上午8時出刊。
《國際脈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電子報,每週三日上午10時出刊。
爭議編輯
主條目:中央通訊社相關爭議
參見編輯
台灣媒體
中央廣播電台
Taiwan+參考文獻編輯
^組織架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社 [2010-09-22]
^中央社簡介|中央社CNA.www.cna.com.tw.[2022-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中文(臺灣)).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一月十七日華總字第8500013980號令制定公布全文15條
^4.04.1《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23頁。
^5.05.1《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21頁。
^《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10至11頁。
^7.07.1《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26頁。
^《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25頁。
^《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25至26頁。
^《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1971年11月編印,第27頁。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國二十一年至六十一年(上)》,三民書局1991年初版,ISBN957-14-1766-1,第4頁。
^馮志翔,《蕭同茲傳》,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4年11月出版,第9頁。
^13.013.113.2王而立文,李昌元圖,〈中央社黨營變國營〉,《中央月刊》第29卷第4期(1996年4月號)第46至49頁。
^《台視三十年》編輯委員會編輯,《台視三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八十一年》,臺灣電視公司1992年4月28日出版,臺視文化公司承公司製,第52頁。
^王永志,〈中央通訊社的發展歷程與現況分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年。
^大陸解封中央社中國時報網站.大公網.2008-07-15[2009-03-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15).
^政府資訊網站上線暨全球中央創刊記者會.中央社即時新聞.2008-12-30[2009-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5).
^記者節傳承專業中央社先生蕭同茲銅像安座.中央社即時新聞.2009-09-01[2009-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9).
^政大與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推動未來公民媒體計畫.大學報.2009-10-26[2009-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8).
^中央社86週年慶全球視野首播.中央社即時新聞.2010-04-06[2012-0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8).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最愛.中央社訊息服務.2011-04-01[2012-07-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中央社與醒報結盟數位媒體齊步走.台灣醒報.2011-04-01[2012-07-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3).
^中央社改制社慶App亮相.中央社即時新聞.2011-07-04[2012-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9).
^泰電視台中央社合作影音交流.中央社即時新聞.2012-02-03[2012-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9).
^台土新聞合作中央社吉漢簽約.中央社即時新聞.2012-04-16[2012-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9).
^「第八屆優質新聞獎2012忠實報導獎」得獎名單揭曉!.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2012-11-27[2013-01-01].
^中央通訊社.中央社與共同社簽合作備忘錄.中央通訊社.2012-12-07[2013-07-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0)(中文(臺灣)).
^中央通訊社.中央社共同社簽署新聞合作協議.中央通訊社.2013-05-01[2013-07-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中文(臺灣)).
^客家電視台.客視.中央社跨媒體平台合作創舉.客家電視台.2013-07-05[2013-08-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中文(臺灣)).
^陳怡如.2014年台灣網站100強揭曉!雅虎奇摩以些微差距,擊敗Facebook奪冠.數位時代.2014-03-02[2014-04-20](中文(臺灣)).
^黃慧婷、林郁仁.中央社90大壽冠蓋雲集同慶賀.東森新聞.2014-04-01[2014-04-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中央社葡新社簽署新聞合作協議.[2014-1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央廣好節目中央社網站聽得到.[2014-1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21世紀數位匯流下華文傳媒合作之理論與實踐(PDF).[2020-05-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16).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執行長蔡秋安就任8月30日上線.www.cna.com.tw.[2021-08-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中文(繁體)).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編纂,《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一:中央通訊社》,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第114頁。
^1999年8月5日發行的《中央綜合月刊》第32卷第8期(1999年8月號)第132頁是中央社《1999世界年鑑》的全頁廣告,其右下角就有中央社第三代社徽。
^社徽說明.中央社即時新聞.[2010-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5).
^社徽說明.中央社即時新聞.[2011-10-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0).
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88年01月20日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中央通訊社中央社CNA(繁體中文)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的Facebook專頁
中央社就給你「國際新聞」的Facebook專頁
中央社影音新聞CNATV的Facebook專頁
中央社運動吧的Facebook專頁
中央社文化+雙週報的Facebook專頁
中央社的Instagram帳戶
中央社的Telegram
YouTube上的中央社頻道
中央社全球視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央社@全球視野GlobalView的Twitter帳戶
中央社_全球視野的Instagram帳戶
フォーカス台灣-中央社日本語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日語)
台灣情報 中央社:フォーカス台灣的Facebook專頁(日語)
フォーカス台灣的Instagram帳戶 (日語)
台灣ニュース@中央社フォーカス台灣的Twitter帳戶(日語)
FocusTaiwan-CNAEnglishNew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FocusTaiwan的Facebook專頁(英文)
FocusTaiwan(CNAEnglishNews)的Twitter帳戶(英文)
FocusTaiwan的Instagram帳戶 (英文)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央通訊社&oldid=72054744」
延伸文章資訊
- 1副總統肯定中央社嚴格把關提供真實可靠新聞
陳建仁副總統今(29)日下午出席「中央通訊社95週年社慶」時表示,在即時新聞分秒必爭、假訊息滿天飛的時代,中央社能夠堅持正確、獲得讀者信任,值得肯定;相信中央社 ...
- 2中央社- 合作媒體 - PChome新聞
PChome Online 新聞提供中央社新聞、最新新聞、熱門新聞.
- 3中央社(@cnanews_tw) •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中央社. 中央通訊社,新聞界真誠的老字號,社會忠實的守望者。 ⬇️中央社IG貼文詳細報導內容這裡看⬇️. linkin.bio/cnanews_tw. 小學堂's profile picture.
- 4中央社
- 5中央通訊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通訊社(英語:Central News Agency,縮寫:CNA),簡稱中央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