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民初思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等有一天我要攀上泰山頂峰,看腳下的群山是那樣的低矮和渺小。

[出典] 杜甫《望岳》. 注:. 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等有一天我要攀上泰山頂峰,看腳下的群山是那樣的低矮和渺小。

    [出典]  杜甫《望岳》     注:    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鐘: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云:云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

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3、【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

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

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譯文:       呵,泰山,你是多么高大!      山南山北,一碧無涯。

      大自然凝聚著神氣秀異,      陰陽向背竟像有早晚之差。

      極目追蹤暮歸的鳥雀,      胸中涌起重疊的云霞。

      我定會登上你的頂峰,      看群山都俯伏在腳下。

      4、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5、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

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

”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6、 一曲民族精神與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望岳》詩賞析  這首《望岳》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

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含蘊無窮的詩歌。

在此詩中,你見不到任何科舉失敗后的消極頹唐情緒,只感受到一種偉人般的氣魄與情懷。

  那么,這首詩最耐人尋味的東西是什么呢?  為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內容,我們應首先對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個基本的了解。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云:“鄭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為五岳之長,故曰岱宗。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這里舉行過封禪大典,戰國時齊魯一些儒生以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統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權“與天無極”、“天祿永得”的一個象征(見《漢書·武帝紀》)。

統治者的這種觀念,自然會對當時社會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當然,巍巍泰岳,不僅會引起統治者永葆政權的聯想與祈禱,而且也引發著國人一種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詩經·魯頌·閟宮》)。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

”(謝道韞《登山》)。

“岱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謝靈運《泰山吟》)。

“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愛景者欲在萬人之先”(丁春澤《日觀賦》)。

從這些對泰山謳歌的詩賦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泰山在國人心中喚起的,該是一種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聯想。

作者在這首詩歌中,便將對民族崇高精神的禮贊和個人奮發的入世情感融為一體,歌頌了一種“泰山精神”。

  如上所說,“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認為最高的泰山的尊稱,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識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義。

所以當詩人一開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喚,其情思之莊嚴凝重可想而知。

一個虛字“夫”,就把如此莊嚴凝重的情思與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傳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詩人此種至深之情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接下的“齊魯青未了”句,歷來為人們所嘆賞。

泰山位于齊之北,魯之南,以齊魯之廣大,能見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覺泰山之高。

這種寫法,確實十分新穎。

然而,它還能給讀者更深遠的聯想:齊與魯既曾為古國,則泰山屹立于此,由來久矣;悠悠古國與泰山蒼翠之顏相依相存,竟無了時。

這歷史悠遠的“齊魯”之國,曾是登過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傳播文化之處,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極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讀者對其文化蘊味的親切感受。

杜甫筆下的泰山,不似謝靈運《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樣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樣引起遺忘人世之感,而是扎根于大地,綿延于齊魯,給人間帶來無限青翠之生機。

“齊魯青未了”之警句,來源于詩人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三句的“神秀”,實從“青未了”傳神而來。

泰山之超絕處,不僅在其高聳云霄,橫亙萬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氣。

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賜予。

在幾分神秘的氣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氣質。

這其間飽含著特定時代人們對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蘊含著本屬于泰山之子的詩人無比自豪的感情。

  “陰陽割昏曉”,是接寫泰山之高。

由于山勢高峻,山之陰、陽兩面竟判然分為一昏一曉之色。

這一句緊承“造化”而來。

正因為“造化”將其一切神靈之氣賦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絕之姿割斷昏曉,參與造化。

《莊子》云:“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

”三、四句,將“造化”與“陰陽”對偶而寫,在有意無意之間造成天地間陰陽之氣于泰山周圍運作之勢。

古籍中對泰山常有“東岳之靈,造化氛氳,是生二儀”(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東方萬物,始交代處”(《五經通義》)的一類觀念。

可見杜甫是受了這類觀念很深的影響的。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筆,勾勒出一個包羅萬象、氣韻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漸滲入了作者一己之親切感受,詩人欲將自己遠大浩茫之思與高奇蒼莽的泰山合為一體了。

  “蕩胸生層云”,是承轉的妙筆。

此時作者雖未直接寫泰山,卻通過山中層出不窮、飄浮不定的云霧,寫出泰山的深邃;而隨山云層出而心胸激蕩、思緒萬千的詩人,其襟懷也正如吞云吐霧的泰山一樣廣大。

一“蕩”一“生”,由靜至動,給肅穆的泰山再添生氣,詩人的興致也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決眥入歸鳥”,把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進一步展現開來。

這是全詩意象較為細微的一句,卻在飛鳥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無限廣闊。

疾然而飛的鳥兒,使詩歌的動感更加強烈,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無論是遠望、近望還是細望,都不能盡望岳之情。

泰山之獨絕處,正在其居高臨下、俯視群峰的氣概。

所以中國一位偉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感到天下變小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篇》)而杜甫正是抱著登最高處的理想、創最輝煌業績的心情來望岳的。

  細品《望岳》詩,會深深感到在莽蒼雄渾的自然景物中蘊藏著無窮的生機活力。

這種生機活力,是屬于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文明古國的。

“岱宗”的尊嚴,“齊魯”的高古,“造化”、“陰陽”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頂時胸懷的坦蕩浩然,都是文明古國之活力與智慧的生動體現。

而一位詩人,只有當他把自己的抱負理想融入具有無窮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時,他的詩歌才能如祖國的山川河流一樣長久。

這首《望岳》詩正是屬于杜甫自己,又屬于民族的不朽詩篇。

(黎烈南)      7、 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首聯兩句,從遠望角度寫泰山高大雄偉的景象。

開篇以問句領起,形成突兀的語勢振起全篇。

“夫如何”非常傳神地抒發了詩人乍見泰山時的激動喜悅、驚嘆揣摩之情。

第二句則大筆揮灑出一片青翠山色,顯示出泰山的高大雄偉。

  頷聯兩句,從近望的角度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

“鐘神秀”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割昏曉”寫泰山的雄偉闊大。

“鐘”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鐘愛、贊美之情。

“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峻的氣勢。

這一聯虛實結合,化靜為動,使靜止的山峰充滿活力。

  頸聯兩句,從凝望的角度來寫泰山,通過動態的畫面,極力表現出泰山的高大。

這里用“鳥”這細物來烘托空廓遼遠的大景,有點睛傳神之妙。

“歸鳥”點明時至傍晚,但詩人還在望,如此入神,說明詩人愛岳。

這一聯以云和鳥烘托泰山的高大雄偉,并寫出詩人長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態和內心洶涌的豪情,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尾聯兩句,寫詩人由仰望泰山而產生的登臨“絕頂”的愿望。

詩人通過想象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

“凌”字表現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豪邁氣概。

“一覽眾山小”則寫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絕頂俯瞰群山的感受,極富詩意,勁拔有力。

從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壯志。

(這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少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原因。

)  全詩以一“望”字為紅線,情景交融。

就距離而言,望是自遠而近,就時間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情景。

在描寫方法上,這首詩虛實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8、胸懷豪放格調高昂——讀杜甫詩《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寫過三首詠岳的詩,分別詠頌東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

這首《望岳》詩是詩人為詠頌東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作品。

寫作此詩時,詩人才二十多歲。

在作詩的前一年,杜甫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

他當時少年氣盛,對社會和人世的閱歷都還不深,所以這次落第并沒有使他受到多大打擊,他對自己的前途還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舊開始了又一次壯游。

“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

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壯游》)生動地反映了青年詩人在當時所具有的那種豪放的胸懷,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還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在《望岳》詩里,也同樣表現了這種格調。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詩人用設問的句式,極其自然地引出泰山來;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繪出泰山巍峨的形象。

所謂岱宗,又稱岱山,就是泰山,因為它是五岳之首,故云岱宗。

前人說“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從齊到魯,歷二國其未了。

”詩人緊緊抓住了一片青綠的特點,沒有費多少筆墨,僅僅用“齊魯青未了”五個字,就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它那巍然聳立、青翠欲滴而又綿亙天外的渾茫外形來。

詩論家對此曾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它“只五字,真雄蓋一世”。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詩人著意描繪出來的泰山靈奇秀美的恣態:這座奇形異狀的高山,好像是為神靈所特意創造,把大自然所具備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來;山峰直插云霄,遮斷陽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兩個天地——這邊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邊還是昏黑的夜晚。

詩人在這里所用的“鍾”和“割”字,都是別具匠心的。

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巒應具的“神秀”,而后者則是形象地襯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在詩人筆下,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偉!  接著,杜甫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進一步描寫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

因為這座山峰很高,云勢積疊而起,詩人站在山麓仰望,仿佛感到云氣蕩其心胸,故抑郁之氣蕩滌殆盡,襟懷為之大開;由于相距甚遠,所以盡量睜大眼睛,集中視線,盯著飛鳥,并循其行蹤而極目遠望。

這兩句并非完全寫實,乃是詩人的假想。

正如王嗣奭所說:“‘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

‘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

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頂。

”  最后,詩人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種充滿豪邁氣概的詩句為全詩作結。

既然詩人面對這座如圖如畫的神秀峰巒,仰望之中業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飛揚,那么何不親身登上這座山峰之顛,以飽覽泰山的風光呢?詩人在這里表現出一種登山的渴望。

“凌絕頂”,正反映了他的遠大目光和豪邁氣概。

這個“凌”字用的極為貼切、傳神,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登臨決心,簡直躍然紙上。

這兩句詩,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僅進一步贊美泰山的雄偉姿態,而且也是以此抒發自己勇于攀登,必將騰凌絕頂的壯志豪情。

從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輕詩人的堅強信心和自恃態度,這也是杜甫早期積極進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這首詩是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隨景移,情景交融。

貫穿全詩始終的則是一個“望”字,由遠而近,又從近至遠,都是通過眼望而步步擴展和層層深入的。

故前人認為:“望岳與登岳不同。

登岳,即須細詳岳麓中之奇特,巖偉岸,不可端倪。

若望岳,則又不得若是,必須就其函蓋體統處,寫其挺出物表,有一語勝人千百之奇。

”(見《杜詩言志》)因此,整首詩篇意境開闊,形象鮮明,格調高昂,氣勢磅礴,使人讀過之后印象極深,韻味無窮,如臨其境,不愧是杜甫詩集中的佳作。

同時,泰山正因為是五岳之首,景色神奇,氣象萬千,所以歷來為騷人墨客所贊頌。

然而,歷代詠頌泰山的詩篇都無法與這首《望岳》詩相比擬,所以仇兆鰲說:“少陵以前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

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

李詩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復。

此詩勁遒峭刻,可以俯視兩家矣。

”又說:“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古詩之對偶者。

而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梁以上。

”這些評價當然是很高的,可也是中肯的。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

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后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

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

      9、一部分盛唐詩,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國強盛期的時代面貌,但盛唐氣象和盛唐時代面貌不是一回事。

文學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肅宗兩朝,約五十年。

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國勢開始衰落,中經安史之亂,更是社會動蕩,民生凋敝,但以杜甫為代表的盛唐后期詩,仍然富有雄渾的特征。

舉例來說,杜甫的《望岳》詩寫于盛唐前期,固然表現了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偉抱負。

他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寫于安史之亂前夕,表現了唐帝國岌岌可危的形勢和詩人的憂心忡忡,卻仍然氣象雄渾。

杜甫晚年所寫的《登樓》《登高》兩首七律,表現唐朝受外族侵凌的衰敗局面和詩人的遲暮心情,境界仍然雄壯闊大。

此類的例子尚多。

杜甫晚年的這類詩篇,往往被明清詩論家譽為表現盛唐氣象的佳作。

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亂后所寫的不少詩篇,也具有雄渾風貌。

盛唐后期,時代面貌大變,但李、杜等人在前期所形成的心態沒有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剛健詩風也沒有消失,所以仍能寫出不少雄渾的詩篇。

  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盛唐詩是唐詩史上的高峰,以雄壯渾厚為特征的盛唐詩氣象,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1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會”字來看,詩人杜甫當時應該未登泰山,也自然無緣“一覽眾山小”了!但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抱負。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

只要能夠到達泰山頂上,不管是開車上去,還是坐纜車上去,回去都自夸爬到了泰山頂上。

但像泰山這樣的山,一路歷史,一路文化,一路滄桑,如果不爬著上去,怎么體驗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應當。

凌:登上。

兩句寫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周圍的其它山峰便都在腳下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1、泰山,號稱“五岳獨尊”,以其雄偉挺拔,為中國高山大岳的首冠。

《孟子盡心》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這種向上伸張的生命情調,是孔子遠大抱負、精進生命的一種象征。

泰山在中國哲學里占了東方(太陽所出,萬物所生)的優勢,被認為是“孕育萬物”的吉祥圣山。

所以歷代帝王在登基之初,或有大功勞的太平盛世,都會上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在中國詩人心目中,泰山被賦予更多文化精神上的意涵,歷代騷人墨客,來到泰山,總不忘吟詠一番,刻碑立文。

   莊燦煌的博客2013-09-1021:03:34 [新一篇]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舊一篇]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相關閱讀 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

古鎮的夢卞之琳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遠游無處不銷魂。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鐘秀:需要奮斗是幸福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推薦文章 我讀《孫子》第二講 怎樣讀《孫子兵法》與現代中國 宋明理學的鬼神生死思想探析 西瓜皮竟是孩子夏天的健康守護神!你一定不知道的8種妙用! 以和諧的心推動中國進步 自許封侯在萬里 菊池寬前期創作的女性主義色彩 坐得越久死得越快還是站著編程吧 覓食丨做一道舌尖上的楊梅佳肴 中日古代詩歌學的傳統與交流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