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唱出「一個中國」:馬來西亞華僑、中日混血和台灣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一季被譽為「能扛起中國新民謠大旗」,且決賽演唱歌曲「異鄉人」 ... 可以預測,哪些地方歌者可能要飆高音、轉音、唱假音,大多數時候還會猜對。

Share   文/林真宇(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有時我會失去方向,就像天上離群的燕子。

可是只要想到你的存在,就不會再感到恐懼……」 <> 來自五湖四海的選手們合唱著。

這是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的總決賽開場的選手演出。

(《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全員大合唱《我愛你中國》) 決賽在北京鳥巢轟轟烈烈地落幕了。

無論是歡喜還是扼腕、無論是配珍珠奶茶還是洋芋片,現場的、電腦前的、電視前的觀眾與我,都花了兩個半鐘頭見證這場華麗大秀。

中國好聲音-「中華文化」被傳唱頌讚的舞台 這一季被譽為「能扛起中國新民謠大旗」,且決賽演唱歌曲「異鄉人」能夠「唱出一整代北漂人心聲」的張磊,以壓倒性的票數奪得了冠軍。

經典歌曲精彩的重新編曲、選手與導師間的情誼、觀眾與評審投票的緊張拉鋸,都好聲音的舞台成為濃縮人生酸甜苦辣的競技場,圓五位決賽選手「唱響鳥巢」的夢,也把現場和電視觀眾帶進了夢中,體會悲喜與起落。

決賽氣勢磅礡的開場影片,強調著學員們豐富多元的背景,從美國、澳洲、泰國、馬來西亞的他們,來到中國一圓歌唱夢。

影片旁白感性又激昂地陳述:「凡滲透過華人血脈的地方,都有遍佈著好聲音的足跡。

萬水千山,隔不斷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萬語千言,唱不完華夏兒女的血脈相連……」接著,前四十八名的學員們重新聚集一堂,演唱由導師汪峰所寫的。

字幕除了打上學員的名字,更打上學員來自何處:雲南、河北,當然也有之前引起許多話題的「中國香港」、「中國台灣」。

帶有「中國風」的華語音樂,也因為這季導師周杰倫的「參戰」,在這場決賽之中成了不斷重複出現的關鍵詞。

周杰倫強調「中文的音樂才是最酷的」、鼓勵來自澳洲的選手李安「多唱中國風」;他也讚美另一位學員陳梓童「音樂很酷,但內容像『聽媽媽的話』一樣傳統」。

這場熱烈精彩的大秀也成了「中國風」、「中國性」、以及「中華文化」被傳唱頌讚的舞台。

周杰倫的「髮如雪」、李玟的「刀馬旦」,在舞群和聲光中,東方意象和R&B及Hip-Hop樂聲,和諧地相融著。

好聲音的舞台彷彿宣告著:在這裡,「夢想」能達成、中華文化的大江大流永不乾涸。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中國風? 不管是由漢字堆砌起的舞台場景、還是音樂界評審對於張磊「民謠」聲音寄與的厚望,在好聲音裡,我聽見「鄉愁」。

這鄉愁向著古老的中國,對於文化的根源與血脈的傳承有極其浪漫的想像。

「中國」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1]、是母親,而中華兒女在這個共同體裡血脈相連。

絢爛的舞台上,這樣堅定的關係不容質疑。

中國性(Chinesnessness),在好聲音決賽裡的展示,看似包山包海:「髮如雪」混雜文言白話的歌詞,刻劃一則淒美的愛情故事;「刀馬旦」裡中西合璧的華裔姑娘,從香港到西安,粉墨登場耍花槍。

二胡聲、五聲吊飾、舞群裡的舞龍舞獅,無論在視覺、聽覺、抑或歌詞,都「中國」極了。

在瞬息萬變且被全球化高度影響的流行音樂產業裡,「好聲音」的舞台和線上許多歌手們,包括周杰倫,似乎都積極找尋自己的、共同體內成員共享的、「中國」的聲音。

周杰倫念茲在茲的中國風、王力宏的Chinked-Out音樂、與近年許多歷史大劇的配樂,皆反映出文化人類學家阿帕度萊(ArjunAppadurai)所說的生產本土性(Productionoflocality),這些特別具有在地特質的聲響,可能是地方面對全球化「同質性」文化的抵抗,亦可能是格外追求、甚至塑造的「中國聲音」。

於是,中國風碰上了西方樂種,碰撞出多彩多姿的文化混種,卻也非沒有侷限。

畢竟所有被想像出來的群體,例如「中國」或者「中國人」,都有其邊界。

而這些邊界,在某一種特定的中國性不斷被強調、再現時,也可能讓另一些聲音或者族群,顯得「不夠中國」。

面對邊界,我們可以問的是:「這些界線能不能包容多元?」與「有沒有哪些社群被邊緣化了?」在中國風流行音樂的例子中,我們聽見的「中國」想像,往往以漢族、中原文化、中國大陸的山水地景為主。

當紅的流行歌曲自然主動避開台灣、香港、西藏等禁區,而把「文化中國」[2]裡為數龐大的居民們,描繪成血濃於水、休戚與共的群體。

就像好聲音舞台所呈現的:在西方文化下成長的「他們」回來尋根了、馬來西亞的華人歌者「為了回到中國一直在努力」、日中混血讚嘆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把中文學好。

在這份追求裡,「中國」鮮明的本質被勾勒出來,似乎和世界上其他所有文化間,產生了二分的斷層。

這條想像出來的疆界,成為定義人、音樂、甚至事物「是否夠中國」的標準。

「中國」的想像感性、曖昧、卻帶著框架,因為中國文化是正統,且召喚各地流浪的孩子回來追溯的。

四十八人歌頌的中國,是單一、還是多元的「中國」? 喜愛音樂的你,是否曾經懷疑我們已經過於嚴肅地檢視中國好聲音、流行樂、和其相關的一切?曾經不只嚴肅、已經近乎嚴厲批評流行音樂(PopularMusic)的阿多諾(TheodoreAdorno)[3]說的也許是事實:流行音樂標準化(standardisation)的特質相當濃厚,三、四分鐘的歌曲:主歌、副歌、橋段、編曲的堆疊變化,大多歌曲都有類似的形式,而選秀節目似乎更是如此。

看過幾集選秀比賽的觀眾們往往覺得,自己可以預測,哪些地方歌者可能要飆高音、轉音、唱假音,大多數時候還會猜對。

阿多諾的批評,似乎難以反駁。

【飆高音HighPitched】Namewee黃明志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的「偽」好聲音比賽影片,從評審與觀眾誇張的表情、非飆高音不可的唱法、到勵志賺人熱淚的故事,紮實地幽了選秀節目一默。

) 他也說,流行音樂的制式化會讓人只能被動接收,無法在音樂裡主動思考。

流行音樂屬於文化工業的一環,容易成為提供社會穩定的治理工具。

按照他的想法,看好聲音的決賽,有些人可能聽著「黑色幽默」回憶過往療情傷、有些人聽見「我愛你中國」,遠遠懷念家鄉或間接加深了國族認同。

在或大或小的需求上,流行歌讓我們心中的矛盾與感性找到了出口。

然後我們減緩焦慮、穩定下來、撇過頭不看待處理的傷口;人們可以選擇在音樂裡找避風港、背對社會裡的不公義與問題。

選秀節目的設計面對阿多諾的批評,顯得體無完膚,畢竟它的遊戲規則和呈現的情緒,每一季都是如此千篇一律。

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儘管有別出心裁的改編、厲害的樂隊、和高品質的聲音工程,內容仍難以跳脫「標準化」。

甚至,在身份認同的展演上,也多少映証了阿多諾當年的憂心。

我們必須問一聲:那四十八人歌頌著的中國,是怎樣的中國?是文化的中國、還是政治的中國?若是文化的中國,是多元的、還是單一的中國?我們也許不需在每支Youtube影片下面爭執不休,但若每個人想像的中國有所不同,如評審所說,這所流行音樂的大學–好聲音的舞台,能包容這些多元的想像和認同嗎? 中國風的滋味,只有你和我能瞭解 儘管阿多諾給了想對流行音樂認真的人致命卻真實的提醒,聽音樂、看好聲音的人們仍舊是形形色色;做音樂的人遂能有空間天馬行空。

馬世芳曾比喻歌為「社會的鏡子」、TiaDeNora[4]則說音樂對於個人來說,是調節自我、形成認同的工具。

在聽歌的過程裡,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輪廓,或者漸漸釐清自己從哪來、往哪去。

這些作者們一再告訴我們,流行音樂的影響力並不一定如此負面,音樂仍有能力反映社會現況,而且聽眾仍具有主體性、能在聽音樂的過程裡詮釋、主動參與、甚至表演。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流行音樂才扣人心弦、好聲音才令人著迷吧。

你有沒有過腦中不斷自動播送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喜歡的歌曲的經驗?我有。

這一季好聲音沒有錯過任何一集的我,因為聽到長宇和晨悠合唱,在河堤散步時哼著這首歌,想著我究竟是幾歲時第一次聽到這旋律?第一次聽到時,是張學友版、剛澤彬的、還是南方之星的原版呢? 我同時也想著,現在還會有人用「這世界的永恆不多,讓我們也成為一種」這樣的語言告白嗎?正因為流行歌巨大且無孔不入的影響力,當它們在大街小巷裡被傳唱、在網路上被討論,你很難關上耳朵。

儘管歌和節目都如此可預期、無時無刻不被赤裸裸地評判、甚至時而接收到各界的輕蔑,我們仍無止盡地投射、想像我們自身的位置。

就像當「中國風」在好聲音節目裡,呈現出一種模糊的溫情、遙遠的血脈相連,有些人聽見對國族深刻的身份認同、再次愛上自己的國家;有些人則聽到了單一「中國想像」、意識到危險;另一些人則可能聽見的是中華民族的欣欣向榮與和平。

音樂裡的「中國」,不斷改變著,但流行音樂和大眾的耳朵間愛恨交加的關係,恐怕歷久彌新。

我們批評、懷舊、但還是偶爾傾聽,直到找到下一個批評和懷舊的對象,藉此我們也定義自己。

這不只是流行音樂,更是大眾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們還是會討論昨天電視的內容、為了某些選手扼腕、不聲唏噓,直到下一檔選秀節目帶給我們新的刺激。

我們還是聽著周杰倫的「公公偏頭痛」一邊覺得有趣、一邊猜測著歌詞是否在指涉什麼。

我想阿多諾不全然是對的,畢竟一首歌曲不純粹靠著「製造」與「接收」連結表演者和聽眾,再制式化的樂曲,都可能都能在特定的時間點、在特定的人群裡激盪出新的意義。

終究,「我」才是聽音樂看節目的人,接受訊息、但也詮釋意義。

至於歌曲的歷史評價和商業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也不知道奪冠的張磊,會不會從此一路順遂。

永遠有新一批的選手、新一批的歌曲,競爭著、歌唱著、吶喊著。

川流不息的城市裡,每個活力充沛的個體,仍日夜跟著標準化流行歌的和弦進行,合奏、律動、流動…… (本文由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原文標題:華語流行音樂是否為中國風轉身?看第四季中國好聲音決賽。

首圖來源:中國好聲音youtube影片截圖。

) 延伸閱讀: 一個一統的「中國」文化概念,至始至終都不存在 韓國、越南日本都急於擺脫中華文化,為何台灣卻是「再中國化」? 反抗專制政府,他們不走上街頭,而是用音樂搖醒整個社會 Share 最新文章 【他的創業理念:挺永續】CoGo碳足跡追蹤APP好神,連結消費者支持價值觀相似的企業! 2022-09-14 烏克蘭人的韌性從何而來?哈佛教授從烏克蘭獨立史剖析,發動戰爭的普丁其實不懂烏克蘭 2022-09-14 【智慧城市新面貌】德國小鎮讓居民自己用APP管理路燈,為城市節省下90%的能源消耗 2022-09-13 永續旅遊正夯!顛覆疫情前旅遊方式,你是哪一種未來旅人? 2022-09-13 英國曼徹斯特新地標!改造荒廢高架鐵路重生為城市「空中公園」,用歡迎度考驗新公園集資能力 2022-09-12 NowReading 中國好聲音唱出「一個中國」:馬來西亞華僑、中日混血和台灣人都回祖國尋根了! 2minread 最新文章 宜居城市 全球公民意識 定義未來生活 超廣角視野非讀book 科學新知 文化觀察 人物故事 觀點 0% ✕ Close 最新文章 宜居城市 全球公民意識 定義未來生活 超廣角視野 非讀book 科學新知 文化觀察 人物故事 觀點 關於CO│CitiOrange公民報橘 聯絡我們 ✕ 最新文章 宜居城市 全球公民意識 定義未來生活 觀點 超廣角視野 非讀book 科學新知 文化觀察 人物故事 聯絡我們 LatestPosts 【他的創業理念:挺永續】CoGo碳足跡追蹤APP好神,連結消費者支持價值觀相似的企業! 烏克蘭人的韌性從何而來?哈佛教授從烏克蘭獨立史剖析,發動戰爭的普丁其實不懂烏克蘭 【智慧城市新面貌】德國小鎮讓居民自己用APP管理路燈,為城市節省下90%的能源消耗 永續旅遊正夯!顛覆疫情前旅遊方式,你是哪一種未來旅人? 英國曼徹斯特新地標!改造荒廢高架鐵路重生為城市「空中公園」,用歡迎度考驗新公園集資能力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會使用Cookies及其他相關技術優化用戶體驗,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了解隱私權政策同意並關閉視窗Manageconsent Close PrivacyOverview Thiswebsiteusescookiestoimproveyourexperiencewhileyounavigatethroughthewebsite.Outofthese,thecookiesthatarecategorizedasnecessaryarestoredonyourbrowserastheyareessentialfortheworkingofbasicfunctionalitiesofthewebsite.Wealsousethird-partycookiesthathelpusanalyzeandunderstandhowyouusethiswebsite.Thesecookieswillbestoredinyourbrowseronlywithyourconsent.Youalsohavetheoptiontoopt-outofthesecookies.Butoptingoutofsomeofthesecookiesmayaffectyourbrowsingexperience. Necessary Necessary AlwaysEnabled Necessarycookiesareabsolutelyessentialforthewebsitetofunctionproperly.Thiscategoryonlyincludescookiesthatensuresbasicfunctionalitiesandsecurityfeaturesofthewebsite.Thesecookiesdonotstoreanypersonalinformation. Non-necessary Non-necessary Anycookiesthatmaynotbeparticularlynecessaryforthewebsitetofunctionandisusedspecificallytocollectuserpersonaldataviaanalytics,ads,otherembeddedcontentsaretermedasnon-necessarycookies.Itismandatorytoprocureuserconsentpriortorunningthesecookiesonyourwebsite. SAVE&ACCEP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