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是什麼?它是重要的天氣指標嗎?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斯斯有三種、溫度有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兩種,我們到底要用哪一種呢? ... 今(101)年7月10日,台北市出現高溫38.3℃,且截至7月15日止,創下台北市連續7天高溫均 ... 02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繁|简021分析/評論地球脈動專欄活得科學體感溫度是什麼?它是重要的天氣指標嗎?艾粒安鈉・2016/02/07・3623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SR值501・六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天氣氣溫氣象溫度體感溫度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每逢冷氣團或寒流來襲時,只要打開電視,新聞主播總是不斷提到體感溫度:「北部地區預計低溫9度,體感溫度更可低達3度…」大家或許常有這個疑惑,9度就9度,為什麼感覺像3度呢?斯斯有三種、溫度有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兩種,我們到底要用哪一種呢?插圖/艾粒安鈉首先回歸氣象單位的標準職務–觀測、記錄並預測天氣,反映到民間就是讓大家預先知道今天、明天、未來的天氣,除了為將來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做好準備之外,也能對每天出門時要怎麼穿?要不要帶雨傘?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有些概念。

帶雨具與否可由降雨機率來決定;至於穿多穿少的抉擇,當然與溫度息息相關了。

但想必我們大家多少都注意到,溫度固然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影響感覺冷熱的唯一因素。

常有人說:濕冷比乾冷感覺冷、濕熱比乾熱感覺熱;夏天有風感覺涼爽、冬天有風感覺冷颼颼。

所以各國氣象單位為了符合民眾的最基本要求–「出門怎麼穿」,而發展出一些公式計算出在特定天氣情況下的感覺像是溫度幾度,這就是所謂的體感溫度了。

酷熱指數體感溫度的計算方式有很多種,首先我們考慮濕熱vs.乾熱的問題。

美國氣象學家喬治‧溫特靈(GeorgeWinterling)在1978年發展出了「酷熱指數」(heatindex),後來被美國國家氣象局(NWS)採用,作為夏天的體感溫度。

計算酷熱指數的公式只與溫度和濕度相關,簡單而言,同樣溫度下濕度越高,酷熱指數也越高。

因為人體散熱主要依靠的是體表水分的蒸發,環境濕度越高,水分蒸發也越慢而不易散熱,讓人感覺更加炎熱。

這個指數對許多因素如個人身高體重、衣服多寡、日照、風速等等都做了假設,若實際情況偏離假設過大時,計算出的酷熱指數偏差也會很可觀。

其中最主要的假設有二:1.酷熱指數是基於在陰影下的溫度,若曝曬在太陽下,體感溫度可增加達8度之多。

2.指數不考慮風速的影響,若有風會讓體感溫度降低,除非氣溫比體表溫度還高。

酷熱指數的公式如下:其中HI為酷熱指數,T為溫度、R為相對濕度。

c1~c9是九個常數。

照片來源:Flickr/韵升白加拿大氣象局使用另一個版本稱為濕度指數(humidex)的體感溫度,J.M.馬斯特頓(J.M.Masterton)和F.A.李察森(F.A.Richardson)在1979年提出,概念與酷熱指數相似,都是基於濕度越高、體感溫度越高的假設。

濕度指數的公式如下:其中Humidex為濕度指數、Tair為溫度(攝氏)、Tdew則為露點溫度(絕對溫標)。

……等等,「露點溫度」是什麼啊?這可不是指衣服的多寡,而是指當你將潮濕空氣降溫時,使空氣中的水氣飽和所要達到的溫度。

由於溫度越高,水越容易蒸發,也會產生越多的水蒸氣,因此空氣中可以容納更多的水蒸氣才會飽和。

溫度越低,飽和水氣量越低,當空氣中含水量超過飽和時,水氣就會凝結成露。

露點溫度高的意思,就是在更高的溫度時水就會凝結出來了,表示空氣中的濕度高。

所以露點溫度與濕度是成正比的。

大家想想看,在悶熱的夏天,喝一罐冰涼的飲料消暑,罐子外面是否會凝結水珠呢?這就是因為飲料的溫度低於露點溫度的關係。

如果天氣比較乾燥,或者飲料不冰,飲料罐上的水珠就比較少、甚至不會有水珠。

至於相對濕度裡的「相對」,就是指空氣水氣量相對於飽和水氣量的百分比了。

風寒指數在台灣大家聽到體感溫度的主要熱門場合,其實是冬天的冷氣團與寒流。

氣象學家一般假設在天氣寒冷時,影響體感溫度的主因是風速而不是濕度。

由於溫度較低時,一來空氣中飽和水蒸氣壓也低,水氣多寡的變化範圍較窄;二來無風下蒸發速率也遠不及熱天,因此濕度對散熱以及體感溫度的影響較小。

這時候體表散熱主要助力,就是空氣流動(風)了。

那麼為何大家覺得濕冷比乾冷還冷呢?其實這是因為,台灣的濕冷天氣經常伴有霧或雨,液態水與氣態空氣相比,更容易傳導熱量;而且水的比熱也遠比同體積的空氣高,因此當水滴附著在身體和衣服上時,可以帶走遠比空氣更多的熱,若還加上風的吹拂讓水分得以蒸發,更讓你感覺加倍寒冷。

但由於降水強度的預報是相對新穎的氣象技術,當初在設計冬季體感溫度時,便做了人體不直接接觸降水的假設。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LIFEPhotoArchive美國與加拿大氣象組織當初設計的風寒指數,真的是個指數(WindChillIndex),算出來是一個與體感溫度完全不同的數字;因此也提供民眾一個資訊,當這個指數高於1400時便容易凍傷。

但這個另外的數字實在太不直覺了,因此在2001年11月,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氣象學家共同發展出新的風寒指數,其公式如下:其中Twc為風寒指數、Ta為溫度(攝氏)、V為風速(公里/小時)。

但風寒指數與酷熱指數一樣,也基於許多假設,因此個人穿著多寡、是否有陽光、降雨降雪情況等等的差別,也會造成個人體感溫度的不同。

體感溫度最後要說的是目前台灣中央氣象局所使用的體感溫度。

上面已經提到,體感溫度與濕度、風速、日照、和人體都有關係,其中日照和人體的個人差異比較難以量化,因此體感溫度所採用的公式,只將濕度和風速納入考慮。

與美國和加拿大使用的酷熱指數、風寒指數相比,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採用的是R.G.斯戴德曼(R.G.Steadman)在1984年發表的《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Auniversalscale ofapparenttemperature):體感溫度=(1.04 ×溫度)+(0.2 ×水氣壓) —(0.65×風速) —2.7其中溫度以攝氏為單位、風速以公尺/秒為單位,水氣壓的單位為百帕,計算公式如下:水氣壓=(相對濕度/100) ×6.105 ×exp[(17.27 ×溫度)/(237.7+溫度)]澳洲氣象局使用的體感溫度與此相似,只是溫度、水氣壓和風速的係數有些微不同。

這個體感溫度公式,可謂冬夏適用。

其中濕度在溫度較高時對體感溫度造成顯著的影響,溫度低時影響甚小;而在此公式中,也做了一個假設:風速對體感溫度的影響是線性的,不論四季,只要有風,降低體感溫度的程度都是相同的。

因此顯而易見,這個對風速的假設有潛在的問題–當熱浪來襲,氣溫比體溫還高的時候,風雖然帶走體表的更多水分,卻也讓更多比身體還熱的空氣接觸身體,風力對體感溫度的影響程度就遠不及天氣較涼的時候了。

體感溫度比一比上面提到了各國氣象組織使用不同計算體感溫度的公式,下面我們就把這些體感溫度表格化,比較其中的差異吧!上圖是中央氣象局(CWB)體感溫度、美國酷熱指數(heatindex)、加拿大濕度指數(humidex)的比較,其中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是基於無風的情況計算;高於60度的溫度省略不寫。

比較之下三者的差異顯而易見,在溫度較低時,CWB體感溫度與美國酷熱指數的數值大同小異,但當溫度、濕度提高時,酷熱指數很快增加,勝過了CWB體感溫度。

至於加拿大濕度指數除了非常極端悶熱的條件外,數值都比另兩者高。

小編猜測,究其原因,極有可能是各國氣候不同,造成同樣溫度、濕度的悶熱夏季天氣,大家的平均感受不同吧。

台灣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氣候濕熱;美國只有南部地區均溫與台灣相似;至於加拿大位於美國北方,氣候更為寒冷,人們的耐熱度也就更低了。

所以也反映在不同國家的「體感溫度」上面。

接著再以下面的GIF動畫比較冬天的體感溫度吧!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以濕度50%計算。

這個差異就更加明顯了,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明顯比美國、加拿大、英國使用的風寒指數(WindChill)低上一大截啊!風寒指數的使用說明還表示,公式只適用於攝氏10度以下,所以在溫度較暖時,計算出的風寒指數甚至比實際溫度還高!這就更能反映各國的氣候差異了,台灣冬季平地氣溫鮮少降到5度以下,但歐美大部分位於溫帶地區,冬季比起台灣寒冷許多。

因此也造成台灣人比較怕冷,氣象局使用的體感溫度自然比較低。

小編在美國波士頓住了六年,習慣了當地嚴寒又大雪紛飛的冬天;前陣子在台灣碰到霸王寒流,不僅覺得根本沒什麼,在4度C冷雨之中,還可以穿短袖短裙跑馬拉松,之後也沒有感冒。

所以說穿了,體感溫度只是一個將人體實際感覺到的溫度粗略量化的方式,計算過程中做了許多假設和簡化;但實際上每個人對溫度的感覺都不盡相同。

因此在新聞用聳動的標題,報導超高或超低的體感溫度之餘,別忘了天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體感溫度僅供參考、僅供參考、僅供參考(很重要所以講三遍)!參考文獻維基百科。

中央氣象局常識宣導,(十二)體感溫度預報服務。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艾粒安鈉7篇文章・ 1位粉絲+追蹤主修有機合成。

對化學、天文、幾何學、地理、氣候、統計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音樂和烹飪都有興趣。

不願一生為學術研究爆肝,而熱愛為感興趣的學科認真寫科普文章,並用創意比喻和爛梗讓大家喜歡科學。

多元性別,最高心跳210,海豚音到重低音一手包辦。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2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黑球溫度計-白天也懂夜的黑【紀錄】「哇!災!」:地球的美麗與殘酷關於颱風你不能不知的災害──「鹽風」端午後才能收冬衣?「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這說法甘有科學上的道理?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紀錄】「哇!災!」:地球的美麗與殘酷李天申・2013/09/16・1160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SR值524・七年級+追蹤相關標籤:中央氣象局光達哇!災!土石流地理資訊系統地震城市天氣天災李柏昱氣象海嘯潘昌志災害謝佩芸都市防災預報颱風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李天申(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行政博士候選人)9月11日晚間,台北公館InfinityCafé有一場「哇!災!:地球的美麗與殘酷」災害科普講座。

這場活動由二十一世紀基金會、PanSci泛科學共同主辦,行政院國科會補助。

現場來了約四十位聽眾,有學生、也有上班族,大家都滿心期待對災害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謝佩芸:你能接受多不確定的天氣預報?首先登場的講者,是中央氣象局預報員謝佩芸。

佩芸一開場便提到,每當颱風成災,外界便常怪罪氣象局預報失準。

佩芸告訴我們,不管是降雨量、颱風路徑,都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的預報。

氣象局要提升預報的準確率,但民眾也要了解,氣象是存在不確定性的。

此外,人們要有正確的防災觀念,譬如放「颱風假」,它是要人們去做防災準備,不能只想到玩樂。

李柏昱:G.I.S.會是都市災害的轉機嗎?第二位上場的講者,是「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人李柏昱。

柏昱指出,台灣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都市,當災害發生時,如何在地圖上呈現災情,相當重要。

隨著科技發展,網路、衛星影像、智慧型手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資訊系統)……等,越來越常被運用在都市防災。

例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開發的「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便與GIS結合,輔助防救災機關的人員做決策。

另外,Google已建置「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整合災害資訊並公開揭露,使大眾方便掌握。

潘昌志:神祕的孤兒海嘯之謎最後一位講者,是PanSci泛科學專欄作者潘昌志。

日本本州東部沿海於1700年1月27日曾發生一場海嘯,長達一千公里,但日本當時卻沒有地震的紀錄。

昌志化身地球科學偵探,從16世紀的北美航海圖、印第安部落的古老傳說、卡斯卡迪亞地區的雲杉樹,追溯到當年美西發生大地震引起日本海嘯的證據。

從這個案例可知,即便發生在遠方的地震,也可能帶來海嘯。

而且,台灣北部也有海嘯襲擊的紀錄。

人們面對海嘯,應有「鑑古知今、戒慎恐懼」的態度。

(孤兒海嘯引自台灣地震學園)本活動由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主辦,感謝國科會補助之「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計畫支持。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李天申11篇文章・ 0位粉絲+追蹤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2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紀錄】「哇!災!」:災難的調適與管理重溫2012(序言)災難不只是末日氣候變遷下的災難須知(二):決策者需要最完整的災變資訊重溫2012(五)地震都在下班後?19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900科學創業:科質新生的新世代Gilver・2014/05/29・7894字・閱讀時間約16分鐘・SR值524・七年級+追蹤相關標籤:leaveanest丸幸弘創業天工開物天氣彭啟明氣象科學創業科學創業者蔡宇翔藝術蛻變吧!科學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文/Gilver主持人/鄭國威 開幕致詞/鄭國威、曾聰邦、徐挺耀科創卡司/丸幸弘、彭啟明、蔡宇翔「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

」這是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在去年的論壇上說過的話。

今年,他再補充一句:「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他只鑽研科學!」科學傳播或者說科普,簡而言之就是將少數人擁有的高深知識,轉變成人人都能掌握的素養。

當今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氣候變遷、糧食、貧窮、政府失能、能源、水資源等等,都在科學創業家的努力之下逐漸逼近解答,因此科學家不能只在象牙塔裡鑽學問。

深感科學傳播與科學素養的重要性,並為了提高大眾對科學的興趣,泛科學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繼2013年「開放吧!科學」之後,再度合作舉辦年度科普盛會。

今年以「蛻變吧­!科學」為主題,關注台灣科學與創業結合的可能與挑戰。

Part1.科創夥伴來致詞「科學家太重要了,不能讓他只鑽研科學。

」–PanSci總編輯‧鄭國威「我堅持奮戰五十餘年,致力於科學的發展,用一個詞可以道出我工作最艱辛的特點,就是失敗!」這是發現絕對零度、創立開爾文溫標,並在數學物理、熱力學、電磁學、彈性力學、以太理論和宇宙理論各方面都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WilliamThomsonKelvin的語摘。

開爾文出生在一個堅信許多錯誤觀念的時代,例如說他認為引力收縮是天體唯一能源,並經由換算太陽引力位能得出地球年齡只有數億年的結論,也宣稱過任何比空氣重的物體都不能飛。

「『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

』這是我在去年的論壇上說過的話,今年我要再補充一句:『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他只鑽研科學!』」科學傳播或者說科普,簡而言之就是將少數人擁有的高深知識,轉變成人人都能掌握的素養。

當今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例如氣候變遷、糧食、貧窮、政府失能、能源、水資源等等,都能在科學創業家的努力之下逐漸逼近解答(可見《富足》一書)。

「科學家不能只在象牙塔裡鑽學問。

」鄭國威說。

科學家和創業家共享著許多特點,雖然總是極少數的人成功,但世界正是由這極少數的人改變。

今天這場「蛻變吧!科學」係由台灣科學教育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共同主辦,是泛科學第二次主辦的大型年會,在此感謝 科教館 的支持,以及這場活動的贊助單位:網路直播由 通泰媒體應用公司 架設,恆星級的贊助單位 cacaFly聖洋科技 及天工開物、海洋級的贊助單位石尚集團、Readmoo電子書店、國航科技、CAVE教育團隊;森林級贊助單位包括視群傳播、艾絲資訊iFit、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KKTIX、經濟新潮社、小牛頓及科學少年;最後是媒體贊助的單位,有BBC知識、Discovery探索頻道雜誌、科學人雜誌、民視科學再發現、民視科學補給讚、專業App資訊網站 PunApp最棒app、PunNode科技創業新聞網和NPOst公益交流站,感謝這些贊助的媒體單位。

「科學不一定得是工作,它也是種能力。

」–科教館主任秘書‧曾聰邦國立科學教育館長期致力於青少年科學能力的培養。

「我們看著這些孩子有的變成大學教授、研究員、醫生或工程師,他們所熱愛的科學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份。

同時,還有好大的另一部份變成了其他職業,像律師、銀行員、法官、公務員等。

」科學不一定得要是工作,它也是種能力。

有一群人開始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將科學透過轉換、客製化、賦予價值,促使它成為行業。

什麼樣的人能做這樣的事?接下來三位要來和我們分享的講者,他們將科學變成了不同的風貌和價值,即將給我們的腦袋給予另類的啟發;而在8月23、24一樣在科教館舉辦的科學玩意節《科青站起來,科學動起來》,也歡迎大家來參加!預祝今日研討會順利成功。

「我們一路跟失敗搏鬥。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徐挺耀「去年到現在我們有許多成長,像是人力變成了兩倍多……1.5個人變成了3個人,再加上專欄作者就更多了啦。

」徐挺耀跟鄭國威一起做了很多事,像是PunNode和許多類似的網站,Pansci也是在一個個計劃被做出來的過程中的產物。

「我們一路跟失敗搏鬥,雖然不敢說很成功,但至少是台灣最大的最有效的科學社群了,還請各位繼續支持。

」未來,泛科學可能會往社會企業的發展進行,希望未來能服務更多喜歡科學的人,期許能像來自日本的Leaveanest的丸幸弘先生一樣做到永續經營!另外,我們也邀請到國內的科學創業者:彭啟明老師和天工開物的蔡宇翔總監分享他們的經驗。

除了領22K,還是有許多機會、可能性存在的。

Part2.科創卡司來分享科學創業的希望之巢:Leaveanest帥氣瀟灑的丸幸弘博士(Dr.YukihiroMaru)為 Leaveanest(株式会社リバネス)公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學術研究時代,他研究單胞藻(Chlamydomonas)的光合作用及熱帶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

200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有鑑於國內博後們對生涯的茫然,他和大學時代玩樂團的十五位同學,一起走進校園演示實驗,大受好評。

隔年,他沒成為教授,反而創立公司成為執行長。

去年鄭國威總編輯在泛科學上刊載的訪問文章《博士後只能賣雞排、等教職?LeaveANest揭示的另一條康莊大道》就有數十萬次的瀏覽,超過七千人在臉書按讚。

丸幸弘博士介紹他的公司-LeaveaNest。

丸幸弘博士認為,日本(及台灣)面對兩個大問題:年輕人對科學失去興趣,以及科學研究職缺越來越難爭取,是他創辦Leaveanest的動機。

Leaveanest在2002年6月成立,成員都是科學家,公司的核心視界是為:”AdvancingScienceandTechnologyforGlobalhappiness.”這和科學家的使命是雷同的。

Leaveanest的科學家們來到各個學校進行科學工作坊和演示,並發行科學刊物供中學生閱讀。

丸幸弘博士認為,「科學工作坊是科學溝通的訓練,商業也同樣需要這種傳播技術。

」他將公司定位為 HRtrainingplatform(=人事專員訓練平台),科學家和參與的學生在訓練下成為具有潛力的未來領導者,其後進入企業、踏入學術,或者創業(start-up)。

公司目前44名成員,平均32歲,碩士、博士都有。

公司內的發展主意非常多樣化,例如ShuheiTsukada先生致力於發展植物產食餐廳、亦做為科學傳播之地,這個點子後來得到2011年的優良設計獎(GOODDESIGNAWARD);另一個例子是YujiKukuda先生以科學研究為根據,以生態餵養產出的沖繩高級豬肉農場。

公司做為一個培育科學創業的場所,提供了他們發展的平台。

丸幸弘博士接著介紹了一些公司成員的故事。

岀雲充先生(Mr.MitsuruIzumo)利用眼蟲(Euglenasp.)具有葉綠體、能夠消耗二氧化碳、產生高養分的特性,成立生物科技創業公司EUGLENA;跨IT產業的例子像是 Bioimpact公司,為研究者蒐集他們需要的資料;跨電機的例子,例如 OryLabortary研發遠端溝通機器人,能讓使用者在兩地間實境溝通,借助科技的力量將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拉近,改善例如醫院的病患的社交困境;跨大資料時代和微生物學的例子像是 GeneQuest,能夠提供大量的生物DNA分析資訊。

最後,丸幸弘博士舉出他所認為創業該如何開始–從問題(Question)出發,發現問題;接著用熱情(Passion)去研究它,繼而用任務(Mission)去解決它,最後是創新(Innovation),產生新的價值和概念,這個過程簡稱為QPMI:InnovationWheelModel。

「利用你的專長,去獲取利益;別只是當個接收者,要當個迎接挑戰的行動者。

」丸幸弘博士總結道。

天空的寶藏:從觀天象到企業化天氣,過去被認為是由老天所掌握。

天空到底有什麼寶藏,可以讓彭啟明先生開一間公司?彭啟明先生是氣象專家,也是第一位民間氣象公司的創辦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過去他所做的研究是「全球冷卻」–人為排放的汙染物懸浮微粒將陽光反射,使得雲量增多,反射更多的熱量,以及聖嬰/反聖嬰等地球大氣循環變動。

至於在國立中央大學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東亞地區的沙塵暴、生質燃燒和空氣汙染。

天氣達人彭啟明。

彭啟明在陽明山約1100m處山頂的量測站估量雲裡的水,計算本地汙染和從來自外地的汙染比例,並用模組預估中國哪些地區對台灣的酸雨貢獻多少,更協助環保署建立二代酸雨測站。

他研究的另一個主題沙塵暴(霧霾),不但會造成民眾健康負擔,也引響半導體工廠曾經使得韓國工廠停工停學,卻促使南科台股漲停板,他的研究使得幫助企業得以進行氣候模式預估,減少因天氣帶來的損失。

許多強國用超級電腦公開他們的高品質資料,成為現在公司的資料庫型態。

關注環境的問題,已經演變到跨縣跨國跨界。

氣象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例如,每月平均蛋價逐年增加這個現象,彭啟明研究了天氣和蛋價的關聯,發現天氣冷的時候蛋價會漲。

比較今年(2014)的蛋價變異和去年變異不大、價格卻差很大,推測出這應該是人為影響。

雖然天氣變動大會影響到許多事,但也經常成為產業調漲價格的好藉口。

近幾年,彭啟明成為了OpenData聯盟的會長,一面希望政府公開氣象資料,一面促成了台灣英國opendata發展交流與合作。

氣象法修正以及網路的發達,再加上全球巨量氣象資料的公開,使得獲得核可的天氣分析師可以公開預測資訊,進而建立本土區域性氣象預測模式流程。

因為它能夠加以客製化、做加值服務,因而創造氣象產業,今後不再只有中央氣象局可以發布預測。

「其實這間公司一開始是參加創業比賽得名獲得了140萬資本,就去登記創辦天氣公司。

」彭啟明說道。

公司服務的項目有賽鴿、高價雨傘商品指數、高鐵、交通部公路總局天氣防災,現在準確率已可達八成。

至於提供給企業的,是面對氣候風險的行動,像是CSR、營運持續管理、氣候風險揭露等等都是公司在做的事情。

另外,彭啟明也在推動企業也應該公布氣候風險對自己造成的威脅,例如在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最怕乾旱,它就應該要多投注一些在這上面。

「科學可以改變整個社會,把事情做得更精準。

」彭啟明的理想就是立足台灣,做一個地球企業;更了解地球、與災害共存,和新一代年輕人找到新的機會。

互動的溫度: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技術總監--蔡宇翔先生,一開始是技術硬體方面的幕後人員,少有機會到台前走跳,今天來和大家分享科學技術背景的人如何擁有更多的可能。

他在修畢電機系課程之後成為了工程師,但工作幾年之後忽然倦於生活的一成不變,遂而決定去學3D動畫,後來才發現「互動」這個產業的存在。

天工開物總監蔡宇翔。

天工開物在做什麼?它是一間創意互動設計公司。

互動有許多面向,像是許多不同介面的電玩/手機遊戲,是訊息傳達的過程,我們想要顛覆訊息傳達的傳統印象。

例如俗稱的”WINDOWSHOPPING”是一種單向傳遞訊息的展示,但若結合互動科技的元素,透過更多不同溝通的方式,將能讓真正的windowshopping得以實現!在展示方式上加上互動科技的例子,像是HERMES在東京旗艦店的櫥窗:模特兒的影片輕輕對絲巾吹氣,展示品牌的質感和意涵。

另一個例子NIKE的運動鞋櫥窗則以跳高遊戲創造互動式平台,拉近消費者與櫥窗展示的距離。

 藝術和商業身處在業務光譜的兩端,中間經歷公共藝術/博覽會博物館/商業公共空間/旗艦展示店/商業娛樂空間/公關行銷直到商業。

我們在光譜上的優勢是不同面向的緊密配合,對客戶精細的分析、創意會議後進入製作、實測、安裝、驗收、到最後的保固維修的程序。

以下將介紹幾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香檳三」:在香檳3這間DiscoPub裡,男廁被加上了互動裝置。

當男士在投影幕的一側小解時,小便斗會根據收到的尿液量,在投影幕上灌溉出一朵小花,同時顯示在外頭通道的投影幕上。

這樣的設計雖不至於色情,卻帶有一種PUB式的曖昧,非常符合這個場所。

第二個案例「多運動」:測試民眾的跑步能量,跑得越快能量越大;互動螢幕上還會隨機出現一個代表玩家的「運動靈」,跑完以後還可以跟它合照。

玩家在互動體驗之後,走出來喝公司的商品。

第三個案例「晨昏山水」:它是一個互動劇場的建案。

透過模擬晨昏變化的建築劇場,民眾能以旋鈕控制、體驗不同時節下建築模型的氣氛,提供住戶對未來的家的想像。

第四個案例「蜃樓」:它是黃心健老師在霧峰林家古蹟的創作計畫,結合3D投影、建築投影、舞蹈戲劇等光影元素,短短兩天內的活動得到熱烈回響。

除了這幾個例子,台北市的行動夢想館也是第一個以行動裝置導覽、手機影音互動的展館。

「技術是一把劍,心中無劍、手中也無劍才是最高境界。

」蔡宇翔認為,一味追求科技反而會模糊互動設計的焦點,應將呈現方式自然地融入互動之中。

一個有趣的國外範例是德國柏林的TOUCHEDECHO,模擬1945年轟炸機轟炸的現場。

他們在欄杆埋入像是助聽器的骨傳導裝置,民眾只要倚在欄杆上、摀著耳朵,就能透過震動將聲音傳導到觀眾耳中。

我們也以這個案例期許自己。

明代宋應星寫了《天工開物》,裏頭寫道:「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

」科學對蔡宇翔來說不是什麼獨門的學問,比較像是生活中的道理,我們可以保有好奇心,去發覺生活中處處的小小科學,這是他的工作生活對科學的體認。

Part3.現場開放Q&A以下登場人物代號分別為:「P」=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曾」=曾聰邦(科教館主秘)「徐」=徐挺耀(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丸」=丸幸弘(Leaveanest執行長)「彭」=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蔡」=蔡宇翔(天工開物技術總監)Part3.1.P編主持時間P:Leaveanest 12年以來遇到最大的挑戰?丸→就是今天。

(笑)我在大學時,老闆總是緊盯著我有沒有做實驗、有沒有進度、有沒有Data,同時一邊又在外面的學校奔走、積極舉辦工作坊,因此睡眠相當少。

現在公司有44名成員,雖然各自領域相當不同,但我完全沒有進行管理。

他們很自由,也很熱情投入,Leaveanest這個平台支持著他們更早達到他們的創業夢想。

我們是夥伴、支持者、也是培養者,leaveanest就是以這樣的視界出發。

P:從一個專業科學教育領域人員的角度來說,您認為台灣的科學教育足以培養出更多科學人才嗎?這是否應該是社會應該發展的方向?曾→要成為一個真正可能的科學創業者,不能僅從科學教育出發,許多相關需要的能力和課本並不相關。

跨域整合的能力是創業不可或缺的,包含基本的法律和商務能力。

計畫的規劃和執行能力,也是需要的人格特質。

科教館僅是提供科學能力的提升。

P:創業前後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天氣公司有沒有新的計畫?有往其他國家進軍的目標嗎?彭→生活是差不多的。

我人生的轉折是在碩博士當研究生的時候,那時候薪資大概跟麥當勞打工差不多,只是在實驗室過生活,埋首學術研究;現在我有休息時間時,我其實也在看PAPER,科學家的養成為我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現代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跟他們相比我現在掌握比較多資源,也帶著一批年輕人在前進,我想做一些跨出台灣的事情。

如果想要做大,面對廣大的中國市場和兩岸關係可能是需要能夠應對的事情,但其實也不一定要往中國去,還有很多其他國家可以做。

我們已經在國外有客戶了,也需要有雄心去做國外預報天氣的年輕人。

P:藝術結合科學再加上互動不確定相當高,如何去評估作品的成效?溝通上藝術家跟技術專家怎麼進行?蔡→我們會試著把工作流程定義清楚,一開始就和客戶溝通好展示需求、空間、使用者身分都定義清楚。

像是KPI這種評估機制,我們有參訪流量條款,像是一天門票的收益或是人次,都是一開始就有評估的。

而藝術家跟技術專家之間,其實天工開物的成員幾乎都有跨領域的背景!不單單是寫程式,有兩三個專業領域,大家也因此比較可以接納對方的意見,像是服裝設計+程式這個的專業就差很多。

黃心健老師也是,雖然他是個藝術家,但寫程式也非常強。

P:你是一個創業狂,你認為台灣的科學創業最大困難是?投資?創業視野?政府?徐→可參見在PUNNODE寫過的這篇文章,講泛科學成立的經過。

不像果殼網的姬十三有拿到創投的錢,我們只能和國科會打交道很麻煩、痛苦期很長。

你要拿到錢,要跟國家機構打交道,但國家機構跟傳統學術界比較像。

現在時代已經變很大,如果能有更高的執行效率,可能促進更多事情發生。

其實,國科會也有支持一些跟我們很像的網站建置計畫跟我們很像,但這些網站卻因計畫時間結束而直接終止經營……。

眼前的問題非常多,期待泛科學之後會變得越來越大。

Part3.1.現場開放Q&A科學創業所最需要的是什麼?是自修還是科學?如何走到中國以外其他的天空?老天決定氣象,如果失誤的科學責任怎麼負?彭→ 要創業是需要學習的,像我當時就是花半年的週末上像是EMBA的課程,要會看財報、產業趨勢,另外大家聽到你要創業,騙子就會開始上門。

另外就是很多的不確定性,你的判斷能力會變得很重要,創業有時更需要學廣跟鑽精需要平衡的。

此外創業也要做很多公益,是很複雜的。

很多事情不要去指望政府可以做到什麼,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

氣象預報本來就有責任,我們提供的是專業的預報準確度,就服務上如果報錯就不收,不然你給我多點錢、我就幫你買天氣保險。

一開始客戶都不解氣象預測為什麼要收錢,後來好的客戶就慢慢可以理解變動度很大的狀況是存在的,這也是需要科學的再教育和傳播。

國際上有哪些成功的科學創業例子?徐→ TESLA汽車、ElonMusk的太陽能和電動車、列印火箭、再生能源系統等等。

我很推薦《富足》這本書,許多科學創業者比較像MAKER(自造者),不像傳統的工業,大多出自個人的創見主意。

泛科學還在往前走、慢慢擴大,丸幸弘也是成功的例子,北京的姬十三也是,其實都有做成功的人。

我是一個大六的醫學系學生,學校的教育模式難以讓學生接觸到創業、擁有自己的一間公司。

老師沒有辦法教你怎麼去創業,大多是追求學術界的成就,像是SCI點數。

丸→在日本,兩個面向基本上也是分開的,醫學院教育大眾科學,也有另一群人是在追求金錢。

彭→我2000年曾拜訪日本一位院士級的前瞻學者,他給我三個字”惡平同”:大家都一樣的現象越來越多。

學校並不是一個創意的天堂,學校老師本來就有SCI點數壓力。

為了創業要放棄很多事情,商業也需要錢、需要商業模式的演繹,在學校多數是學不到的。

創業的過程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做,你得自己去學習,你可能也需要去找一些貴人相助,像是丸先生的窩。

我們國家有自己的問題,怎麼樣給年輕人機會?坦白來說不要一直在學校裡想這些問題,去外面盡早社會化就有刺激、資源接觸到更多不一樣的知識。

科學思維和藝術的還是會有衝突吧,是否有具體克服的例子?蔡→兩個人遇到意見相左時,我們會找多人一起來討論,創業就是不同的領域提出不同的想法,才會有新的創意。

我們公司內部會比較開放的邀請各位給予意見,衝突可能反而是創意的來源。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9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蘇怡卉2021/04/11回覆讀過了#2hzhenrong72021/04/11回覆讀過了#3湯皓宸2021/04/12回覆讀過了#4Chemohetertroph2021/04/12回覆創業最難的還是前期如何想到一個idea吧,而且投入資產後的風險也使人卻步。

事前評估風險及市場調查,投入後的季度財報彙整及人員管理等等,每一樣都是大學問,創業真的不容易啊……#5junyan2021/04/13回覆讀過了#6徐瑄2021/04/14回覆讀過了#7倫倫2021/05/08回覆讀過了#8林沛怡2021/06/13回覆讀過了#9游明翰2021/06/14回覆讀過了#10s072320092021/06/14回覆讀過了#11lujoanne5808082021/06/14回覆讀過了#12陳加倫2021/06/14回覆讀過了#13Y_cold2021/06/15回覆讀過了#14s072320412021/06/15回覆讀過了#15YunYu2021/06/15回覆讀過了#16可溦2022/01/24回覆讀過了#17igloolin09252022/01/25回覆讀過了#18s0110122022/01/25回覆讀過了#1912345678H2022/01/26回覆讀了顯示全部Gilver28篇文章・ 3位粉絲+追蹤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2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將科學,教育,和商業巧妙結合的異色研究者集團Leaveanest關於颱風你不能不知的災害──「鹽風」體感溫度是什麼?它是重要的天氣指標嗎?用科學知識和那顆想助人的心勇闖新視界:億觀生技的科學創業之路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關於颱風你不能不知的災害──「鹽風」SciMu・2015/10/09・1597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SR值496・六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天氣氣象自然災害颱風鹽風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作者/呂權恩在一般人印象中,颱風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事,莫過於強風以及豪雨,還有海水倒灌及土石流,另外一個就是焚風,但是還有一項災害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鹽風」。

鹽風的形成,就是颱風往往使海面狂浪滔天,將海水中的鹽粒子吹向空中,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充滿鹽之細粒,狂風再將帶有鹽粒的空氣吹向沿海的陸地及島嶼。

「鹽風」會使得農作物及樹木佈滿鹽粒而枯萎;也使得電線杆上電路絕緣處失效而漏電,造成停電。

最早出現鹽風災情首見民國48年瓊安颱風侵襲期間,所產生的鹽風就造成澎湖農作物損失慘重;民國75年9月艾貝颱風侵台時,亦使得台中縣和彰化縣及雲林縣出現鹽風,並造成農作物枯萎,及電路絕緣失效而停電之災害。

近年來出現鹽風的頻率明顯增加;事隔20年後,民國94年夏天強烈颱風海棠、龍王、泰利都是由東部花蓮一帶登陸,彰化沿海一帶鄉鎮接連三次遭到鹽風肆虐,農作物損失慘重。

民國97年薔蜜颱風由宜蘭一帶登陸,彰化沿海一帶鄉鎮也遭到鹽風肆虐。

隔年的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再度重演彰化沿海一帶鄉鎮遭到鹽風肆虐,民國99年9月凡那比當時造成在彰化沿海一帶,除了出現10-11級的強陣風之外,更出現鹽風,草木出現焦黃枯萎的現象。

本次蘇迪勒颱風造成彰化一帶刮起鹽風,植物枯萎氣象記者呂權恩/彰化和美攝影時間過得很快5年之後,也就是今年(104年)8月8日蘇迪勒颱風侵襲,除了出現破紀錄的強風,台灣西部沿海從苗栗一路到台南出現鹽風現象,造成大量農作物枯萎,這也是史上最大一次鹽風災情一般人遇到草木枯萎這樣景象,都會認為是焚風作怪,其實不然,焚風在臺東和臺中一帶常有發生。

此種風因為溫度甚高,可較附近地區高出6、7度之多,而且非常乾燥,常使農作物因溫度突然升高、溼度下降而發生枯萎現象,以致發生損害。

焚風發生的原因,係由於暖溼的空氣受山嶺之阻擋,被迫上升而冷卻(每上升100公尺氣溫就下降0.65℃),水氣凝結成雲雨,降在迎風面的山坡上。

待空氣越過山嶺後,因所含水氣已減少而變成乾燥空氣,再因下降後,因壓力增加而溫度再增(每下降100公尺氣溫就上升1℃),明顯比鄰近的空氣溫度為高,稱為焚風。

根據上述原因,當颱風在臺灣北部通過時,強勁之西風遇中央山脈之阻擋,被迫上升再下降,常在臺東一帶發生焚風;如颱風通過臺灣南部時,東風越過中央山脈而下降,則常在臺中一帶發生焚風。

所以焚風以及鹽風是不一樣的,焚風閩南語叫「火燒風」,鹽風閩南語則叫「鹽水煙」。

焚風出現的範圍較小,災情並不明顯,持續時間也不至於太長;鹽風則範圍較廣,影響所及農作物草木之迎風面無一倖免,堪稱是植物界的生態浩劫,若要恢復原狀,快則半個月慢則一個月,影響較焚風來得久,往往導致菜價居高不下。

所以焚風及鹽風經過詳細介紹之後,就能清楚發現其不同之處。

由上述所提及造成鹽風的颱風颱風路徑,也不難發現,造成中部沿海鄉鎮出現鹽風颱風登陸地點都在北緯23-24.5度間,當然颱風的強度及暴風範圍也會影響鹽風災區的大小,尤其此路徑的颱風侵襲初期,中部剛好是少雨區,就會加重鹽風災情。

以上提供大家做參考,下次遇到這種路徑颱風,可以觀察看看是否又有鹽風發生,或者可以提前提出警告。

參考資料:中央氣象局颱風百問:什麼是鹽風台灣天氣網歷年鹽風天氣新聞資料銀星研究氣象站資料庫【作者介紹】呂權恩,經營民間私人氣象站「銀星氣象站」觀測彰化地區天氣長達30餘年,近幾年以「台灣天氣網」與臉書社團「彰化天氣搶先報」於網路提供地區天氣預測服務。

本次蘇迪勒颱風造成〈銀星氣象台〉測風儀器大幅損壞,他募資以獲得修繕與營運經費:屋頂上的天氣先生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SciMu5篇文章・ 0位粉絲+追蹤《SciMu科學募資》討論跟科學-募資有關的議題。

不管是您有任何疑問或是建議或單純只是好奇,歡迎連絡[email protected]或直接在下方提出討論。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9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2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紀錄】「哇!災!」:地球的美麗與殘酷「你對釣魚台的看法是?釣魚台的重要性是什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柯永澤博士表示……台北會下雪嗎?為何國內外的天氣預報眾說紛紜?「為何不用用神奇核彈來摧毀颶風?」美國大氣總署的不思議問題庫繁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