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路3/10斷身見結 - 佛法與滅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唯一路》 隆波帕默第二篇斷身見結初果須陀洹是徹底根除了身見結的人。

如果期待體證初果須陀洹,就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根除身見結。

身見結,即錯誤地 ... "佛法與滅苦" 跳到主文 禪修的真正價值在於能夠知道並且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實際過程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Sep07Thu201713:42 唯一路3/10斷身見結 《唯一路》  隆波帕默 第二篇  斷身見結 初果須陀洹是徹底根除了身見結的人。

如果期待體證初果須陀洹,就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根除身見結。

身見結,即錯誤地認為名色(身心或五蘊)是真正的“我”、是“我的”。

因此,如果期待斷除對於名色(身心)的邪見,就有必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名色(身心),而非另尋他途。

我們必須努力地精進學習自己的名色(身心),直至生起正確的領悟——“我”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名與色。

正確的領悟一旦生起,邪見便被自動清除。

學習名色(身心),直至生起正確的領悟——這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Vipassana)。

若要修習毗缽舍那,就要覺知名色。

假如迷失於去覺知其它事物,便不是修習毗缽舍那。

這是唯一一條能夠協助行者去根除身見結的路。

身見結——字面已經清楚呈現了含義。

它是一種見解,凡夫的常態就是一直抱持著邪見,不可能像是聖者那般擁有同樣的正見。

無論多麼努力地思維或分析名色,依然還是會認為“我”存在。

有人以為身體一旦死去,心或靈魂即會重新出生(常見),也有人以為“我”只是臨時存在,一旦死亡便徹底消失(斷見)。

邪見——“我存在”,即是身見結。

無論多麼努力思維與分析“我不存在”,最後依然會感覺到“我存在”。

然而在覺性生起的瞬間,我們則會醒來——從念頭的世界之中跳脫而出,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那是一種覺知、覺醒、喜悅的狀態。

隨後,生起覺性來覺知身體,就會即刻感覺到——身體不是“我”,它僅僅只是一堆物質元素或色法的臨時聚合,它具有物質元素不斷進進出出的常態,並且始終被苦所逼迫,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

當生起覺性而覺知心,就會即刻感覺到——心與心所不是“我”。

心只是一種能觀,其具有連續快速生滅、無法保持不變且無法被掌控的特性。

越來越頻繁的如是照見,智慧便越來越趨於圓滿,最終即會生起領悟與洞見,在那一刻願意接受實相——“我不存在”,存在的僅是名與色在隨順因緣而生滅、在循環變化——身見結就在那一瞬間被徹底清除。

請諸位停止“以各種方式去嘗試消除身見結”的努力,而應回轉過來喚醒心——讓心醒來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而不再只是思者、想者、造作者、演繹者。

心一旦醒了,就請持續精進,有覺性緊隨著去覺知身和覺知心,這並非何等難事。

難只是難在我們往往不斷致力於尋找各式各樣的修行方法,而非追隨佛陀的教導——心醒來之後,以自然且普通的心,緊隨著如實地覺知身、覺知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收藏嗜好個人分類:隆波帕默(文字)此分類上一篇:唯一路2/10知苦及毗缽舍那修行的重要原則 此分類下一篇:唯一路4/10修行的死胡同-隨順煩惱習氣的極端 上一篇:唯一路2/10知苦及毗缽舍那修行的重要原則 下一篇:唯一路4/10修行的死胡同-隨順煩惱習氣的極端 歷史上的今天 2017:唯一路10/10“覺知自己”的狀態是如何的?能夠“覺知自己”之後,要做什麼? 2017:唯一路9/10如何走上中道 2017:唯一路8/10觀察心是否迷失步入極端的方法 2017:唯一路7/10源自於極端的結果.可能自行走上中道嗎? 2017:唯一路6/10修行的死胡同-打壓或強迫自己的極端-讓心受苦 2017:唯一路5/10修行的死胡同-打壓或強迫自己的極端-讓身體受苦 2017:唯一路4/10修行的死胡同-隨順煩惱習氣的極端 2017:唯一路2/10知苦及毗缽舍那修行的重要原則 2017:唯一路1/10唯一路 2017:27污染相應 2014:照顧失智者整合醫療成趨勢 2012:銀杏吃心酸!研究證實不能改善記憶力 2012:內觀禪修:基本和進階練習(三)馬哈希-林武瑞譯 2010:長壽秘訣研究:每天1杯咖啡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最新文章 文章分類 根本佛典(8) 巴利佛典-長部(47)巴利佛典-中部(152)巴利佛典-相應部(102)巴利佛典-增支部(80)巴利佛典-小部(8)根本佛法(52)四 護 衛(22)佛陀本生故事(67) 法句經(2) 法句經(27)法句經註解.真理的寶藏(302) 阿毗達摩(6) [諸師]阿毗達摩(148)[阿姜舒淨]阿毗達摩專題(83)[阿姜舒淨]講座.討論.綜合佛法(49)[阿姜舒淨]書.影音(56)清淨道論(33)發趣論二十四緣(7) 德加尼亞(4) 德師(書)(74)德師(影音)(58)德師(文字法談)(311)何德倫(11) 隆波帕默(9) 隆波帕默(文字)(171)隆波帕默(影音)(116)阿姜巴山(影音)(182)阿姜巴山(文字)(19)阿姜蘇納瓦(11)麥琪奥蘭努(8)阿姜塔努宋(8)阿姜宋彩.阿姜納(11)阿姜給.妮.松(15) 阿姜查(2) 阿姜查(85)阿姜布拉姆(14) 馬哈希(6) 馬哈希(64)恰宓(54)迦諦喇(49)南達西諦(38)傳仁(10)慈濟瓦(7) 帕奧(4) 帕奧(5)本雅難陀(181)本雅故事(41)雷瓦達(6) 隆波田(71)焦 諦 卡(45)阿姜念(37)孫倫/莫哥昂山(21)阿姜放/摩訶布瓦(16)慧    光(159)大     願(3)安那般那(5)您認識佛教嗎?(85)佛教徒的生活態度(18)輪  迴(7)佛法開示(58)佛法僧(35)佛法療癒(26)醫藥訊息(120)老(37)生活訊息(71)安寧故事(48)布施修福(14)教育學習(38)未分類文章(5) 熱門文章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七月(1) 2021三月(2) 2021二月(1) 2021一月(1) 2020十二月(3) 2020十一月(2) 2020十月(49) 2020九月(24) 2020八月(10) 2020七月(38) 2020六月(18) 2020五月(63) 2020四月(68) 2020三月(98) 2020二月(59) 2020一月(169) 2019十二月(28) 2019十一月(15) 2019十月(107) 2019九月(81) 2019八月(154) 2019七月(89) 2019六月(29) 2019五月(45) 2019四月(18) 2019三月(43) 2019二月(45) 2019一月(14) 2018十二月(49) 2018十一月(157) 2018十月(18) 2018九月(29) 2018八月(129) 2018七月(50) 2018六月(3) 2018五月(32) 2018三月(4) 2018二月(113) 2018一月(98) 2017十二月(81) 2017十一月(35) 2017十月(32) 2017九月(99) 2017八月(259) 2017七月(147) 2017六月(46) 2017五月(58) 2017四月(4) 2017三月(12) 2017二月(11) 2017一月(18) 2016十二月(53) 2016十一月(19) 2016十月(1) 2016九月(1) 2016八月(30) 2016七月(7) 2016六月(7) 2016五月(2) 2016四月(3) 2016三月(9) 2016二月(92) 2015八月(6) 2015七月(34) 2015六月(14) 2015五月(2) 2015四月(1) 2015三月(1) 2014十二月(38) 2014十月(2) 2014九月(2) 2014八月(2) 2014六月(12) 2014五月(8) 2014四月(8) 2014三月(7) 2014二月(4) 2014一月(3) 2013十二月(4) 2013十一月(7) 2013十月(9) 2013九月(10) 2013八月(9) 2013七月(28) 2013六月(22) 2013五月(11) 2013四月(6) 2013三月(6) 2013二月(4) 2013一月(2) 2012十二月(6) 2012十一月(5) 2012十月(5) 2012九月(9) 2012八月(4) 2012七月(1) 2012六月(30) 2012五月(111) 2012四月(12) 2012三月(4) 2012二月(7) 2012一月(10) 2011十二月(27) 2011十一月(23) 2011十月(4) 2011九月(4) 2011八月(12) 2011七月(2) 2011六月(18) 2011五月(4) 2011四月(15) 2011三月(15) 2011二月(2) 2011一月(8) 2010十二月(7) 2010十一月(5) 2010十月(9) 2010九月(7) 2010八月(8) 2010七月(3) 2010六月(10) 2010五月(12) 2010四月(20) 2010三月(21) 2010二月(11) 2010一月(8)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我的好友 誰來我家 文章搜尋捨得與捨不得 QRCode 月曆 « 十二月2021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