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普查標準時間是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日零時;入戶工作時間是2020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

· 10月11日至11月5日,有條件的普查對象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自主進行短表和死亡人口填報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若非特別註明,本條目所有時間皆為東八區標準時間(UTC+8)。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 2010年 2020年11月1日 基本資訊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構國家統計局結果總人口1,411,778,724(▲5.38%) 人口最多的省市廣東省126,012,510人口最少的省市西藏自治區3,648,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普查 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 全面經濟普查 第一次經濟普查(2004) 第二次經濟普查(2008) 第三次經濟普查(2013) 第四次經濟普查(2018) 專項經濟普查 全國農業普查 第一次農業普查(1996) 第二次農業普查(2006) 第三次農業普查(2016) 全國工業普查 第一次工業普查(1950) 第二次工業普查(1985) 第二次工業普查(1995) 全國第三產業普查 第一次第三產業普查(1992) 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清查 第一次R&D清查(2000) 第二次R&D清查(2010) 國家脫貧攻堅普查(2020) 國土資源普查 全國污染源普查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2007)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2017) 全國土地調查 第一次土地調查(1996) 第二次土地調查(2009) 第三次土地調查(2019)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 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2020) 行政管理普查 全國基本單位普查 第一次基本單位普查(1996) 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2001) 全國地名普查 第一次地名普查(1980) 第二次地名普查(2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閱論編 懸掛於江蘇省蘇州市一處小區門口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標語:「大國點名,沒你不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七人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2020年展開的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根據2010年6月1日起實行的《全國人口普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根據2021年5月11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國總人口共計14.4350億人[1][註1]。

本次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點為2020年11月1日零時;普查對象為普查標準時間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2]。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劇,為解決該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021年5月31日召開會議,宣布進一步取消計劃生育限制,實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時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3]。

目次 1概述 1.1普查時間節點 1.2普查實施 1.3填報內容 2普查結果 2.1主要數據 2.2省市區人口分布 2.3年齡構成 2.4性別構成 2.5民族構成 2.6受教育程度 2.7在華境外人員統計 3爭議 3.1房屋普查與房產稅徵收 3.2公佈時間爭議 3.3結果準確性 4注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概述[編輯] 2019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國發〔2019〕24號),決定於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標準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

普查對象是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2]。

本次人口普查首次採取完全電子化的方式開展普查登記,同時亦首次倡導普查對象自主填報信息[4]。

電子化普查登記系統經公開採購,由騰訊依託騰訊雲、微信、企業微信平台提供[5]。

雖然採用全電子化普查登記,但本次人口普查仍將設置長、短表,長表將用於對某些信息進行抽樣調查。

此外,對於因通信不便、身心障礙、老人、文盲或電子化普查登記系統故障等原因無法進行電子化登記的人員,仍然提供紙質普查表,待填寫完畢後由普查員統一錄入,再擇時間再次入戶,由被普查人簽字確認。

普查時間節點[編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6月29日印發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方案》,本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時間節點如下: 普查標準時間是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日零時;入戶工作時間是2020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6]。

10月11日至11月5日,有條件的普查對象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自主進行短表和死亡人口填報登記; 11月6日至15日,普查員會對尚未完成短表和死亡人口填報登記的住戶進行入戶登記; 11月16日至30日,普查員會入戶進行長表(10%抽樣)登記。

按照計劃,2021年4月將公布普查初步結果,主要是標準時間點中國的人口總數,其中中國大陸的31省、市、自治區之人口數據由普查得出;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地區的人口數據則「由當地統計部門提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澳門特別行政區統計暨普查局、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

傳統上,台灣人口數據系根據同年的台灣人口普查結果推算,能精確到人,而港澳的人口數據則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部門估算,精確到百人。

普查實施[編輯] 在北京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工作的普查員 2020年10月11日起,中國大陸各地的700多萬名普查員開始開展入戶工作;各地居民在普查員的協助下,陸續通過電子化普查登記系統參與人口普查。

2020年11月2日下午,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中南海分別接受了人口普查登記[7]。

填報內容[編輯] 戶主姓名底冊 綜合短表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短表有問題20個、長表有49個,普查問題如下:[8] 住戶信息 住房情況 個人基本信息 個人遷移流動情況 個人受教育情況 短表 長表 短表 長表 短表 長表 短表 長表 短表 長表 表頭(至戶編號) H5.住所類型 D1(C1).姓名 D7(C7).現居住地 D11(C15).受教育程度 H1.戶別 H6.建築面積 D2(C2).與戶主關係 D8(C8).戶口登記地 C16.學業完成情況 H2.本戶應登記人數 H7.間數 D3(C3).公民身份號碼 D9(C9).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 D12(C17).識字 H3.過去一年出生人數 H8.建築層數 D4(C4).性別 D10(C10).離開戶口登記地原因 H4.過去一年死亡人數 H9.承重類型 D5(C5).出生年月 C11.戶口登記地類型 H10.住房年代 D6(C6).民族 C12.是否有承包地 H11.電梯 C13.出生地 H12.炊事燃料 C14.五年前常住地 H13.自來水 H14.廚房 H15.廁所 H16.洗澡設施 H17.住房來源 H18.月租金 H19.家用汽車價值 成年人工作情況長表 成年人婚姻、育齡婦女生育情況長表 老年人居住及健康情況長表 港澳台外居民普查表 死亡人口調查表 C18.上周工作情況 C24.婚姻情況 C28.居住狀況 表頭(至戶編號) 表頭(至戶編號) C19.單位類型 C25.初婚年月 C29.身體健康狀況 F1.戶別 S1.姓名 C20.行業 C26.育齡婦女生育子女數 F2.住所類型 S2.公民身份號碼 C21.職業 C27.過去一年生育狀況 F3.建築面積 S3.性別 C22.未工作原因 F4.間數 S4.出生年月 C23.主要生活來源 R1.姓名 S5.死亡時間 R2.與戶主關係 S6.民族 R3.性別 S7.受教育程度 R4.出生年月 S8.婚姻情況 R5.來中國大陸目的 R6.在中國大陸居住時間 R7.受教育程度 R8.身份或國籍 R9.工作情況 R10.行業 R11.職業 R12.婚姻情況 普查結果[編輯] 歷次人口普查人口增速 主要數據[編輯] 總人口[1][註1]:共計1,443,497,378人,其中: 中國大陸:1,411,778,724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註2]:7,474,2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註3]:683,218人; 台灣地區[註4]:23,561,236人 人口增長:比2010年增加72,053,872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 家庭戶人口:大陸共有家庭戶494,157,423戶,家庭戶人口為1,292,809,300人。

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0人減少0.48人。

[註5] 集體戶人口:大陸共有集體戶28,531,842戶,集體戶人口為118,969,424人。

民族構成 漢族人口為1,286,311,334人,占91.11% 少數民族人口125,467,390人,占8.89%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長4.9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長10.26%。

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 城鄉人口 城鎮人口為901,991,162人,占63.89% 鄉村人口為509,787,562人,占36.11% 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億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億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11]。

人戶分離人口:492762506人[註6] 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116945747人[註7] 流動人口為375816759人[註8]。

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37153人,省內流動人口為250979606人。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長192.66%;流動人口增加154390107人,增69.73%。

登記誤差:人口漏登率為0.05% 省市區人口分布[編輯] 31個省份中,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份有2個,為山東省和廣東省。

數據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31個省份中,有25個省份人口增加。

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次為: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分別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12][註9]分區域看,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個百分點。

[註10]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分省市區人口比較表 地區 常住人口[註11] 性別構成 年齡構成 受教育程度 人口 比重(%) 男性(%) 女性(%) 0—14歲(%) 15—59歲(%) 60歲以上(%) 65歲以上(%) 高校(%) 高中(%) 初中(%) 小學(%) 中國大陸 1,411,778,724 100 51.24 48.76 17.95 63.35 18.70 13.50 15.47 15.09 34.51 24.77 北京市 21,893,095 1.55 51.14 48.86 11.84 68.53 19.63 13.30 41.98 17.59 23.29 10.50 天津市 13,866,009 0.98 51.53 48.47 13.47 64.87 21.66 14.75 26.94 17.72 32.29 16.12 河北省 74,610,235 5.28 50.50 49.50 20.22 59.92 19.85 13.92 12.42 13.86 39.95 24.66 山西省 34,915,616 2.47 50.99 49.01 16.35 64.72 18.92 12.90 17.36 16.49 38.95 19.51 內蒙古自治區 24,049,155 1.70 51.04 48.96 14.04 66.17 19.78 13.05 18.69 14.81 33.86 23.63 遼寧省 42,591,407 3.02 49.92 50.08 11.12 63.16 25.72 17.42 18.22 14.67 42.80 18.89 吉林省 24,073,453 1.71 49.92 50.08 11.71 65.23 23.06 17.42 16.74 17.08 38.23 22.32 黑龍江省 31,850,088 2.26 50.09 49.91 10.32 66.46 23.22 15.61 14.79 15.53 42.79 21.86 上海市 24,870,895 1.76 51.77 48.23 9.80 66.82 23.38 16.28 33.87 19.02 28.94 11.93 江蘇省 84,748,016 6.00 50.78 49.22 15.21 62.95 21.84 16.20 18.66 16.19 33.31 22.74 浙江省 64,567,588 4.57 52.16 47.84 13.45 67.86 18.70 13.27 16.99 14.56 32.71 26.38 安徽省 61,027,171 4.32 50.97 49.03 19.24 61.96 18.79 15.01 13.28 13.29 33.72 26.88 福建省 41,540,086 2.94 51.68 48.32 19.32 64.70 15.98 11.10 14.15 14.21 32.22 28.03 江西省 45,188,635 3.20 51.60 48.40 21.96 61.17 16.87 11.89 11.90 15.15 35.50 27.51 山東省 101,527,453 7.19 50.66 49.34 18.78 60.32 20.90 15.13 14.38 14.33 35.78 23.69 河南省 99,365,519 7.04 50.15 49.85 23.14 58.79 18.08 13.49 11.74 15.24 37.52 24.56 湖北省 57,752,557 4.09 51.42 48.58 16.31 63.26 20.42 14.59 15.50 17.43 34.28 23.52 湖南省 66,444,864 4.71 51.16 48.84 19.52 60.60 19.88 14.81 12.24 17.78 35.64 25.21 廣東省 126,012,510 8.93 53.07 46.93 18.85 68.80 12.35 8.58 15.70 18.22 35.48 20.68 廣西壯族自治區 50,126,804 3.55 51.70 48.30 23.63 59.69 16.69 12.20 10.81 12.96 36.39 27.86 海南省 10,081,232 0.71 53.02 46.98 19.97 65.38 14.65 10.43 13.92 15.56 40.17 19.70 重慶市 32,054,159 2.27 50.55 49.45 15.91 62.22 21.87 17.08 15.41 15.96 30.58 29.89 四川省 83,674,866 5.93 50.54 49.46 16.10 62.19 21.71 16.93 13.27 13.30 31.44 31.32 貴州省 38,562,148 2.73 51.10 48.90 23.97 60.65 15.38 11.56 10.95 9.95 30.46 31.92 雲南省 47,209,277 3.34 51.73 48.27 19.57 65.52 14.91 10.75 11.60 10.34 29.24 35.67 西藏自治區 3,648,100 0.26 52.45 47.55 24.53 66.95 8.52 5.67 11.02 7.05 15.76 32.11 陝西省 39,528,999 2.80 51.17 48.83 17.33 63.46 19.20 13.32 18.40 15.58 33.98 21.69 甘肅省 25,019,831 1.77 50.76 49.24 19.40 63.57 17.03 12.58 14.51 12.94 27.42 29.81 青海省 5,923,957 0.42 51.21 48.79 20.81 67.04 12.14 8.68 14.88 10.57 24.34 32.73 寧夏回族自治區 7,202,654 0.51 50.94 49.06 20.38 66.09 13.52 9.62 17.34 13.43 29.72 26.1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5,852,345 1.83 51.66 48.34 22.46 66.26 11.28 7.76 16.54 13.21 31.56 28.41 年齡構成[編輯] 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53,383,938人,占17.95%;15—59歲人口為894,376,020人,占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35,280人,占13.50%[13]。

性別構成[編輯] 歷次人口普查性別比 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其中男性人口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38,768人,占48.76%[14]。

民族構成[編輯] 在民族人口方面,漢族人口為128631萬人,占91.1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547萬人,占8.89%。

與2010年相比,漢族人口增長4.9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長10.26%,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個百分點。

[1] 受教育程度[編輯]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0,767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3,005,258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87,163,48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9,658,828人。

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7,750,200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減少16,906,373人,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下降1.41個百分點[15]。

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省分 平均受教育年限[註12] 中國大陸 9.91 北京市 12.64 天津市 11.29 河北省 9.84 山西省 10.45 內蒙古自治區 10.08 遼寧省 10.34 吉林省 10.17 黑龍江省 9.93 上海市 11.81 江蘇省 10.21 浙江省 9.79 安徽省 9.35 福建省 9.66 江西省 9.7 山東省 9.75 河南省 9.79 湖北省 10.02 湖南省 9.88 廣東省 10.38 廣西壯族自治區 9.54 海南省 10.1 重慶市 9.8 四川省 9.24 貴州省 8.75 雲南省 8.82 西藏自治區 6.75 陝西省 10.26 甘肅省 9.13 青海省 8.85 寧夏回族自治區 9.8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11 15歲及以上人口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 沒上過學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專科 大學本科 研究生 文盲人口 人數 349,658,828 487,163,489 213,005,258 218,360,767 37,750,200 % 30.18 42.06 18.39 18.85 2.67 註:15歲及以上人口1,158,394,786人,以此為100%。

在華境外人員統計[編輯] 此次人口普查也統計了2020年11月1日零時居住在中國大陸接受普查登記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不包括因出差、旅遊等原因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6]。

在華境外人員當中,居住時間三個月以下的40659人;居住時間三個月至半年的56342人;居住時間半年至一年的166884人;居住時間一年至兩年的248174人;居住時間兩年至五年的314954人;居住時間五年以上的603682人。

以目的來看,以商務為目的77008人;以就業為目的444336人;以學習為目的219761人;以定居為目的419517人;以探親為目的74735人;其他目的195338人。

分布地區來看,前十的省分分別是:廣東省418509人、雲南省379281人、上海市163954人、福建省106248人、北京市62812人、江蘇省58201人、浙江省46189人、廣西壯族自治區26043人、山東省21829人、遼寧省20562人。

居住在其他省份的127067人。

境外人員 總人口 性別構成 年齡構成 教育程度 男性 女性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未上過學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 合計 1,430,695 736,286 694,409 香港居民 371,380 202,296 169,084 澳門居民 55,732 29,067 26,665 台灣居民 157,886 102,897 54,989 外國人 845,697 402,026 443,671 爭議[編輯] 房屋普查與房產稅徵收[編輯]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人口普查範圍包括住房情況。

在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可以查閱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詳細數據中皆有住房情況的有關數據。

2019年1月15日,深圳市統計局表示將主動承接「房屋普查」試點。

2019年6月1日,國家統計局在上海市嘉定區開展人口普查試點,入戶調查內容包括房屋情況。

[17]有群眾及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國家即將開徵房地產稅的信號。

《經濟日報》於2019年6月4日下午發專文闢謠,稱2010年人口普查亦進行了住房情況調查,而九年來房地產稅未有推出,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經濟日報》並援引《統計法》第30條指: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應當依法嚴格管理,除作為統計執法依據外,不得直接作為對統計調查對象實施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不得用於完成統計任務以外的目的。

[18] 公佈時間爭議[編輯] 本次普查結果原本「初步計劃在四月上旬」公布[19],但是期限過宣布因增加發布更多更細信息及大量增加普查公報而推遲,未給出明確期限[20]。

2021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一篇關於人口問題的論文,關注「人口轉型」,批評此前的人口政策只顧享受人口紅利,認為人口紅利是要還的,該文還談及許多其他觀點,引發討論[21]。

2021年4月27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七普數據顯示,「2020中國大陸人口不足14億,這也是自大躍進以來中國首次人口下降」,然而在該報導發表時,中國官方仍未公布七普結果[22][23]。

2021年4月28日,據美國彭博新聞社引用北京大學教授陸傑華的評論稱,「2020年人口普查中總人口不太可能下降,但是中國的人口可能在2022年達到頂峰,這比之前的估計要早得多[24]。

」 2021年4月2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稱2020年中國人口仍保持增長,具體數據將在七普公告中公布[25]。

5月9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宣布將定於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新聞發布會[26]。

2021年5月1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至第八號,公報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據[27][28]。

結果準確性[編輯] 據香港眾新聞報道,如果完全按照國家統計局數字,中國大陸2020年死亡人數將是27萬人(2020年人口14億1178萬人-2019年人口14億5萬人=2020年淨人口增長1173萬人、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2020年淨人口增長1173萬人=2020年死亡人數27萬人),遠低於2019年近1000萬的死亡人數[29]。

中國人民大學多個研究人員所撰寫並刊載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網站上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指出,根據2019年抽樣調查與202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推算,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的死亡率為10.07‰,出生率為18.38‰,二者均比2019年上漲2.93‰和7.9‰,與中國大陸地區呈日益下降趨勢的出生率、死亡率嚴重不符;中國大陸地區流動人口規模為3.76億人,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流動人口規模大幅上升,足足多出1.4億人。

但同時也指出可能是由於七普數據收集方式的差異造成了上述嚴重偏差[30]。

注釋[編輯] ^1.01.1該數據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的台、澎、金、馬等島嶼。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主權,印度實際管轄的藏南地區人口數據沒有在普查公報中提及。

^原文附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數據。

」,另附數據來源:[9] ^原文附註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數據。

^原文附註為「台灣地區的人口數為台灣地區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2020年底的戶籍登記人口數據。

」,另附數據來源:[10] ^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係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戶口簿中標註為家庭戶口)。

^人戶分離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是指一個直轄市或地級市所轄的區內和區與區之間,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人口。

^流動人口是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

^地方人口不含現役軍人200萬人。

^東部地區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和海南省;中部地區是指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西部地區是指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地區是指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將各種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計算平均數得出的,具體的折算標準是小學為6年,初中為9年,高中為12年,大專及以上為16年。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2.02.1國務院.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19〕24号.中國政府網.2019-11-08[2019-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新華社.2021-05-31[2021-05-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澎湃新聞.专访李晓超:人口普查首次电子化登记数据质量贯彻普查始终.國家統計局.[2020-08-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北京晚報.第七次人口普查可微信填报.新浪科技.2020-08-04[2020-10-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明起开展入户工作时间10月11日至12月10日.上海發佈.[2020-1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习近平在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时强调 切实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2020-1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中文(中國大陸)).  ^指标解释.國家統計局.2020-08-13[2021-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新闻稿详情.香港政府統計處.[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2018-05-0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證券日報.第七次人口普查将"查房"专家:或为征房产税提供数据.新浪財經.2019-06-04[2019-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人口普查“查房”,这是要开征房地产税?真相来了.新京報.[2019-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吳佳潼.中国发布丨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上旬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國網.2021-03-15[2021-04-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统计局回应人口问题:力争早日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第一財經.[2021-04-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黃佐春.七普人口数据公布前夕央行连发论文喊你来生娃.news.cctv.com.[2021-04-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Chinasettoreportfirstpopulationdeclineinfivedecades.FT.com.[2021-04-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金融時報:中國人口下降至低於14億衝擊大.中央社.[2021-04-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中文(臺灣)).  ^Hancock,Tom.China’sPopulationMayPeakNextYear,StateMediaSays.BloombergNews.April28,2021[April29,20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國家統計局.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2021-04-29.國家統計局.[2021-05-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国新办举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会.[2021-05-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眾新聞中國組.全國人口普查數字被質疑難自圓其說2020年僅27萬人死?.眾新聞.2021-05-11[2021-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中文(香港)).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pdsc.ruc.edu.cn.[2021-1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外部連結[編輯]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三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四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六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八號)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國家統計局.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中文(簡體)).  閱論編人口普查 美洲美國 1790年(英語:179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00年(英語:180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10年(英語:181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20年(英語:182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30年(英語:183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40年(英語:184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50年(英語:185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60年(英語:186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70年(英語:187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80年(英語:1880_United_States_Census)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加拿大 1666年 1825年 1831年 1842年 1852年 1861年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06年(英語:1906_Canadian_Census) 1911年(英語:1911_Canadian_Census) 1916年(英語:1916_Canadian_Census) 1921年(英語:1921_Canadian_Census) 1926年(英語:1926_Canadian_Census) 1931年(英語:1931_Canadian_Census) 1936年(英語:1936_Canadian_Census) 1941年(英語:1941_Canadian_Census) 1946年(英語:1946_Canadian_Census) 1951年(英語:1951_Canadian_Census) 1956年 1961年 1966年 1971年 1976年 1981年 1986年 1991年 1996年(英語:1996_Canadian_Census)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其他 阿根廷 2001年 巴西 2000年 2010年 厄瓜多 2010年 墨西哥 2000年 秘魯 2007年  亞洲中國大陸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印度獨立前 獨立前概況(英語:CensusofIndiapriortoindependence) 1872年(英語:1872Censusofindia) 1881年(英語:1881CensusofIndia) 1891年(英語:1891CensusofIndia) 1901年 1911年(英語:1911CensusofIndia) 1921年(英語:1921CensusofIndia) 1931年(英語:1931CensusofIndia) 1941年(英語:1941CensusofIndia) 獨立後 1951年 1961年(英語:1961CensusofIndia) 1971年 1981年 1991年(英語:1991CensusofIndia) 2001年 2011年 2021年(英語:2021CensusofIndia) 巴基斯坦(英語:CensusinPakistan) 1951年 1961年 1972年 1981年 1998年(英語:1998PakistanCensus) 2017年(英語:2017CensusinPakistan) 2027年 土耳其(英語:CensusinTurkey)傳統普查 1927年 1935年 1940年 1945年 1950年 1955年 1960年 1965年(英語:1965Turkishcensus)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英語:1990Turkishcensus) 2000年 電子普查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英語:2010Turkishcensus)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臺灣日治時期 1905年 1915年 1920年 1925年 1930年 1935年 1940年 戰後時期 1956年 1966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日本 1920年 1940年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2010年 其他 阿爾巴尼亞(英語:CensusinAlbania) 亞美尼亞(英語:CensusinArmenia) 亞塞拜然(英語:CensusinAzerbaijan) 孟加拉國 2001年 2011年 香港 2011年 2021年 印度尼西亞 2010年 伊朗 2011年 北朝鮮 1993年 2008年 韓國 2000年 馬來西亞(英語:CensusinMalaysia) 2000年 2010年(英語:2010MalaysianCensus) 緬甸(英語:CensusinMyanmar) 尼泊爾(英語:CensusinNepal) 2011年 菲律賓(英語:CensusinthePhilippines) 2000年 泰國 2000年 越南 1999年  歐洲俄羅斯(英語:ListofRussiancensuses)俄羅斯帝國 1897年  蘇維埃俄國 1920年  蘇聯 1926年 1937年 1939年 1959年(英語:SovietCensus(1959)) 1970年(英語:SovietCensus(1970)) 1979年(英語:SovietCensus(1979)) 1989年  俄羅斯 2002年 2010年 2014年(英語:CrimeanFederalDistrictCensus(2014)) 2020年(英語:RussianCensus(2020)) 希臘(英語:CensusinGreece) 1828年(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απογραφή1828) 1834年(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απογραφή1834-1836) 2001年(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απογραφή2001) 2011年(英語:2011Greekcensus) 波蘭(英語:CensusinPoland)18-19世紀 1897年(俄國) 1895年(德國) 1910年(奧匈)(英語:EthnicandreligiouscompositionofAustria-Hungary) 20世紀 1921年(英語:Polishcensusof1921) 1931年(英語:Polishcensusof1931)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78年 1988年 21世紀 2002年 2011年(英語:Polishcensusof2011) 德國 1895年 1900年 1939年 2011年 其他 奧匈帝國 1900年 愛沙尼亞(英語:CensusinEstonia) 法國 1901年 1999年 義大利 2001年 羅馬尼亞(英語:CensusinRomania) 塞爾維亞(英語:CensusinSerbia) 西班牙(英語:CensusinSpain) 2001年 瑞士 烏克蘭 英國(英語:CensusintheUnitedKingdom) 1901年 2001年 2011年 南斯拉夫 1981年 曼島(英語:CensusintheIsleofMan)  非洲 埃及(英語:CensusinEgypt) 波札那(英語:CensusinBotswana) 南非 1996年(英語:SouthAfricanNationalCensusof1996) 2001年 2011年(英語:SouthAfricanNationalCensusof2011) 摩洛哥(英語:Moroccancensus) 2014年(英語:2014Moroccancensus)  大洋洲 澳大利亞(英語:CensusinAustralia) 1828年新南威爾斯(英語:1828NewSouthWalescensus) 1911年(英語:1911Australiancensus) 2001年 2016年 2021年(英語:2021Australiancensus)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oldid=69552929」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中國2020年普查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BahasaIndonesia한국어Русский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