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本知識/中藥的分類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世醫藥學家,結合臨床實踐不斷總結出了更為切用的分類方法。

如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首創了「十劑」分類法,根據藥物功效歸納為「宣、 ... 中藥基本知識/中藥的分類 跳轉到: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中藥基本理論知識》>>中藥的分類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的含義 中藥的品種 中藥的命名 中藥的分類 中藥的產地 中藥的採集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配伍 用藥禁忌 中藥的用藥劑量 中藥的服用法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目錄 根據事物的同和異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稱為分類。

分類的方法,是人們認識和區分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

中藥的分類,就是根據中藥同和異將其分成不同的類別,從而達到掌握藥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藥物的一種方法。

不同的學科根據不同的目的,採用切合實際的分類方法,將眾多無緒的藥物進行系統的分門別類,對於中藥的認識、掌握和利用,可以提高效率和提供許多的便利。

中藥的分類,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周禮.天官》就有「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的記載,對於其中的「五藥」,漢代鄭玄注曰「五藥:草、木、蟲、石、谷。

」可見在漢代已有對藥物進行分類的論述。

在本草書籍中,分類的記載始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根據其藥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將365種藥物分別歸納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

此後,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中,在「五藥:草、木、蟲、石、谷」的基礎上,進一步將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無實等七類,從而確立了中藥按自然屬性的分類方法。

越到後世,不僅分類的方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而且分類的理論也越來越豐富。

中藥分類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傳統的分類方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系統:即藥性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藥性分類法,是根據中藥藥性、功效等特性進行分類的一類分類方法。

因為它有利於醫家掌握藥物性能,故為歷代醫家所習用。

性能是藥物有別於其他物質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數本草書籍的分類,都少不了用它來進行歸納。

這也是多數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本草書籍,仍保留了三品分類方法的原因。

藥性分類法,首創於《神農本草經》,它的三品分類法,以「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為其分類的理論依據。

雖然分類比較簡略,但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類開創了藥物分類的先河,因此對後世影響深遠。

雖然梁代陶弘景創立了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歷代修訂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類的屬性,並以之作為分類的依據。

即使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徹底打破了三品分類的方法,但仍在藥名下對《本經》、《別錄》藥物的三品屬性作了注釋。

然而由於藥物的日益增多和對藥物認識上的不斷深化,這種分類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見暴露出來,單憑三品分類的方法已不能適應客觀需要。

後世醫藥學家,結合臨床實踐不斷總結出了更為切用的分類方法。

如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首創了「十劑」分類法,根據藥物功效歸納為「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類。

它的分類理論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

……澀可去脫,……滑可去著,……燥可去濕,……濕可去枯」。

這對於臨床用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金元期間的李東垣,將臨床常用的100餘種中藥,根據升降浮沉的理論,將其分成五類。

又署名為李東垣而實為後人所託的《藥性賦》,則按藥物四性(寒、熱、溫、平)進行分類。

尤其是明、清以來,醫藥學家們相繼總結了不少臨床實用的功效分類方法。

如明代王綸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將藥物按功效分列為治「氣、寒、血、熱、痰、濕、風、燥、瘡、毒、婦人、小兒」等12門。

每一門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治氣門分「補氣清氣溫涼藥、行氣散氣降氣藥、溫氣快氣辛熱藥、破氣消積氣藥」4類等。

這種分類比較具體而詳細,無疑是一大進步。

李時珍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際,在其《本草綱目》中總結了「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將藥物的功效結合臟腑受病的標本、寒熱、虛實進行綜合歸類。

清代黃宮綉的《本草求真》,對藥物功效分類的貢獻最大,他首先將藥物分成「補劑、收澀、散劑、瀉劑、血劑、雜劑、食物」七大類;而在每大類下又分若干細類,如補劑分為「溫中、平補、補火、滋水、溫腎」;血劑分為「溫血、涼血、下血」等。

李氏、黃氏的分類法,不僅對於臨床醫師辨證論治,遣藥組方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而且對近代中藥功效分類也有深遠的影響。

清代以來,除上述分類之外,還出現了按經絡、臟腑以至脈象對藥物進行分類。

以經絡分類的,有姚瀾的《本草分經》;以臟腑分隊歸類的,有凌奐的《本草害利》、江筆花的《筆花醫鏡》,他們先用臟腑分隊,各隊再按藥性分補、瀉、涼、溫,再分猛將、次將;按脈象分類的,有龍柏的《脈藥聯珠.藥性考》等。

這些分類方法,雖以臟腑、經絡為綱,但仍以藥性為依據,故仍屬藥性分類法的範疇。

這些方法,各有特點,由於它們與臨床實踐結合較緊,因而多為臨床醫家們所採用。

自然屬性分類,是根據藥物的自然屬性對其進行分類的方法。

《周禮.天官》中的「五藥」,雖然漢代鄭玄注為「五藥:草、木、蟲、石、谷。

」但沒有具體藥物的歸屬。

因此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仍應視為陶弘景所首創。

他在《本草經集注》中,將《本經》、《別錄》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無實七類,這種方法,雖然較為簡略,但卻成為後世修訂本草分類的基礎。

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等綜合性本草,都是以《本草經集注》的分類方法,加以擴充、增加而成的。

直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對它作了全面和較大的改革。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類理論。

他採用「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方法,以「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之母也。

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

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

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作為他的分類理論基礎。

將收載的1892種藥物,先按「析族振綱」,分為16部,然後「區類分目」,按藥物的形態、習性、生態環境和經濟用途等,再分為60類。

如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隅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木部又分為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雜木等。

建立起當時最為先進、比較完整的分類系統。

《本草綱目》自然分類體系建立後,就成為傳統中藥自然屬性分類法的典範。

在其後問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正》、《本草備要》、《本草綱目拾遺》、《本草從新》等,都基本上沿用它的自然屬性分類方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傳入,中藥新興學科的建立,一些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也被引進中藥的分類。

諸如中藥功效分類、藥用部位分類、植物學分類、動物學分類、礦物學分類、中藥化學成分分類等方法。

近年所編輯的有關教材及書籍,多根據其學科的性質不同,而分別採用不同的現代科學分類方法。

如現代的臨床《中藥學》,採用中藥功效分類法;《中藥鑒定學》採用藥用部位分類法;《新華本草》、《中華本草》等綜合性本草,則採用植物學分類法、動物學分類法等;《中藥化學》就採用化學成分分類法。

這些分類方法應用,都提高了它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中藥的命名 | 中藥的產地 出自A+醫學百科「中藥基本知識/中藥的分類」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4%B8%AD%E8%8D%AF%E5%9F%BA%E6%9C%AC%E7%9F%A5%E8%AF%86/%E4%B8%AD%E8%8D%AF%E7%9A%84%E5%88%86%E7%B1%BB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中藥基本知識/中藥的分類」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2個分類:中藥基本理論知識正文|圖書正文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於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02:18的最後更改。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