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遊龍-貝都因人@ 胡老爹的部落格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沙漠遊龍--貝都因人〈兼談約旦的貝都音人〉 (中阿文經89.11.20.150期) 在約旦或阿拉伯半島,隨處可見高踞駝峰上,馳騁荒野間,或手執木桿、竹鞭,牽著毛驢沿路驅策羊 ... 胡老爹的部落格慢慢看,有興趣再說.也請參觀我在PChome的部落格http://myblog.pchome.com.tw/alibudahu/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512270948沙漠遊龍-貝都因人?旅遊記事 沙漠遊龍--貝都因人〈兼談約旦的貝都音人〉 (中阿文經89.11.20.150期) 在約旦或阿拉伯半島,隨處可見高踞駝峰上,馳騁荒野間,或手執木桿、竹鞭,牽著毛驢沿路驅策羊群的牧人;公路旁、野地裏,三、五個帳蓬聚居,婦女、孩童工作嬉戲其間,這就是典型的「沙漠遊龍--貝都因人(Bedouins)」的寫照。

沙漠生活粗糙、堅苦,但卻悠閒、無慮的生活型態;隨遇而安、無拘無束,重榮譽、有自信、勇敢、慷慨、友善、濟弱扶危、照顧家庭等特質,正是貝都因人所引以自傲的傳統。

貝都因,阿拉伯語發音為「Bedu」,直接的意思為「住在沙漠中的人」,事實上貝都因人並非單一族群,只是「以遊牧形態在沙漠中生活的人」的統稱,貝都因人遍佈阿拉伯世界,但以約旦及鄰近國家如,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及以色列南部的內給夫(Negev)沙漠以及西奈半島為集中地,據考據,西奈半島上的貝都音人的服飾裝扮,與摩西時代相同幾乎沒有改變;約旦南部地區的貝都因人數約有7萬人左右,其中40﹪已放棄遊牧,轉型屯墾定居。

一望無垠的沙漠,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所在,貝都因人在沙漠中辨識方向的天賦無人能及;那兒有水,何處紮營,有些家庭幾乎每年都來回於同一路線上遷移,行止有度絲毫不差。

約旦境內屯居的貝都因人約有4萬人,活動區域在沙漠公路(Deserthighway)週邊,面積約397公里×248公里的範圍內;半遊牧屯墾的族群大多集中在QaalJafr、Al-Hasa和Azrak綠洲附近,自安曼至阿卡巴間,也零落散佈若干屯墾村落,QaalJafr尚且為政府支助的農業計劃區。

約旦的貝都因人主要區分數個族群: 1.BeniAttiya,源自漢志(Hejaz阿拉伯半島南端)向北遷移者; 2.AlMajalli,約在1759年間,與其它族群衝突後避居於喀拉克(Karak中部大城)地區; 3.AlHuweitat,約旦南部自稱是先知女兒法蒂瑪(Fatima)之後,一般認為是那巴汀人(Nabataeans)的後裔; 4.AlIsa,自稱是幼發拉底河畔一個大族群的旁支; 5.BeniKhalid,認為其先祖源於伊拉克南部,約在19世紀末遷至約旦; 6.AlSirhan,自信祖先曾在敘利亞的Hauran建立一個半自治的國度.。

貝都因人遊牧的牲畜可概分為駱駝、大尾綿羊及山羊三大類,都是他們的動產;其中放牧駱駝的貝都音人才是真正的「沙漠貴族」,約旦的駱駝貴族以AlHuweitat、AlSirhan、BeniSakhr三族為主;駱駝總數約在20,000頭、馬匹約1000頭左右。

傳統上,貝都因人依賴牲畜為生,不擅耕種;事實上,乾旱的沙漠也無發展農耕的條件,然而阿拉伯民族的主食--麵餅(Hobus)消耗量甚大,貝都因人在秋天雨季來臨時,利用所有可用的空地撒下麥種,等候來年五月間的收成;收割後,六月間栽下煙草及秋葵,七月裏逐漸採收,大約可維持到八月底,然後就等待下一年的循環;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安曼週邊,甚至住宅區的空地上,每年定期會有帳蓬群出現,以及耕種放牧的景象;靠海居住的貝都因人顯然較幸運,魚獲總是夠用,然而天性無爭的貝都因人並不積極利用資源,一如種植麥草完全靠天吃飯--視雨水多寡定收成,漁郎的態度是「你只管撒網,進多少魚是上帝的事--Castyournetuponwater,andleavetheresttoGod」,Insha-allah(阿拉伯語,意思是一切聽從真主的旨意)。

由於對沙漠地形的瞭解,也有貝都因人貪圖重利挺而走險進行走私,這在邊境地帶是無法避免也難以防犯的。

男主外女主內,在貝都因家庭中再明顯不過;任何時間造訪貝都因帳蓬,只見女人忙著照料牲口、撿拾薪柴、招呼兒童、修補帳蓬、製作奶品或到田裏採摘作物;男人則端坐墊子上喝茶、抽水煙,悠然自得,哇!女人真命苦,且慢,男人的主要工作為放牧、牲口買賣、尋找水草及下一個宿營地、保護家人安全,這是維持家人生存的大事,對外交涉及接頭,如:商家、政府、鄰舍等都是男人的責任,女人家是不可以拋頭露面的。

貝都因女人個個勤勞能幹,一大清早男人出外放牧前準備早點;牲畜離開後開始清掃營地,蒐集牲畜的排泄物做肥待售,隨後分工幹活:搖製奶酪、作麵餅、洗衣、汲水無一刻稍歇;貝都因人色彩豔麗,圖案多變的地毯、掛毯、背袋、披肩等織品都是婦女在駱駝及羊的毛修剪後加以清洗、抽線、浸染、構圖而後織紡成一塊塊純手工的藝品;女人的衣袍更可顯示貝都因女人的藝術天份,貝都因女人傳統的長袍以黑色為主,暗藍及紅色也很普遍;飾以複雜的幾何圖形或花卉圖案的刺繡;熟悉民情的專家可由其間判斷這個家庭來自何處,屬於那一族群,甚至家道如何;在安曼舊市區〈Downtown〉羅馬劇場〈Romantheater〉入口旁的「民藝及傳統服裝博物館(FolkloreandCostumeMuseam)」內,有較完整及系統的展覽可以參考,事實上這種寬鬆有民族風味的的罩袍,很適合西方女性高挑的身材,也可以穿出個人的品味(筆者曾精選饋贈南非及美國友人大獲激賞,順便參考:敘利亞的產品更佳)。

放牧的生活真的很枯燥嗎?對你我而言可能是的,對貝都因人來說卻是很愜意、舒適、毫無羈絆的時光,賽馬、賽駱駝、放鷹、擲石堆(將石塊堆放成尖形,遊戲者在一定距離外環繞,以石塊擲準,打倒石堆者為勝);夕陽西下,舉家圍繞營火、咖啡、麵餅、酸奶、乳酪,天南地北,古往今,檢討過去策勵將來;吟詩唱歌手舞足蹈,一天又過 貝都因人的婚姻係經由買賣完成,且由家族長者決定,無所謂自由戀愛;因而近親甚至兄妹結婚都很正常,這一點是阿拉伯民族特有的習性:由於回教的教義嚴苛,男女社交是不存在的,沙漠中處處陷阱,如何去結識或與外人交往?近親通婚是基於肥水不落外人田,以及加強親族間的關係而有的現象;在約旦約有十分之一人口,四十多萬的智障兒都是這樣產生的;現在,約旦有識之士已發現血緣太近帶來的害處頗思糾正,不過恐怕要一段時日方能奏功。

貝都因男人想要成家必須付出代價,基本上以駱駝為計價單位:一個健康正常的女人,要以5至7頭駱駝聘娶;離婚也很容易,夫家對新娘不滿意,送回娘家即可;哀怨的婦人也可以返回娘家,或加入其它家庭達到與丈夫離異的目的。

貝都因人在接受回教後,可以同時擁有四個妻子,但顯然極少數人有能力供養,因為回教法規要求平等對待所有妻子;有二個太太是很普遍的,第一個傳續後代,年老色衰後,迎進第二個年輕美貌的;除了幫大娘招呼家務外,其它不言可喻。

(補註:有種調侃的說法,阿拉伯人取4個妻子是有道理的,大老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後轉掌家計,這時需要幫手來整理家務及照顧小孩,理當娶個二房;男主人此時事業有成應酬繁多,大房二房已經色衰,需要一個年輕的三房對外做門面,等到自己年紀老邁的時候,就需要更年輕的四房來服伺起居喽,也有點道理。

) 貝都因女子的服裝如同阿拉伯人傳統,非常保守,由長袍、面紗、腰帶及通常是黑色的頭巾或披肩組成;青春期開始後就要求如此妝扮,當然這種裝飾掩蓋了女性許多的優點,宗教使然無可違背;阿伯半島的貝都因女性,常以金、銀幣及其它銀飾點綴面巾,成為另一種特色,男子的服裝無甚特殊,長袍、頭巾都是功能取向,冬天保暖,夏日遮陽、通風兼防飛沙,很實用。

貝都因人的帳蓬也有其特殊處,帳蓬是貝都因人的棲息處,免受日曬風吹之苦,冬天的帳頂以羊毛織就的毯子覆蓋,當季節陣雨過後,毯子遇水發脹,可防止雨水滲漏;內部也以毯子將男女分隔。

帳蓬也是貝都因人接待訪客的所在;好客是貝都因人僅次於榮譽感的天性,許多在沙漠地區尋找刺激的戶外活動者,或多或少都有被熱情接待過的經驗:端坐在柔軟厚實的座墊上,啜一口裝在一只杯子大家共用的「千人品杯」內的阿拉伯咖啡,品嚐手製的傳統點心,運氣好的享受一餐「羊肉燜飯--Mansef」,「羊肉燜飯」得用手抓才夠味,要訣是:抓把米飯在手裏(別太多)先輕輕握成團狀,然後半屈手掌,將飯團慢慢的的在掌中以轉動,讓它自然滾動成球形,最後訪以大拇指往嘴裏彈送;千萬記住:別用左手去碰食物或抓食,在回教是忌諱。

傳說中,阿拉伯人以羊眼睛招待主客,真碰到了可不能拒絕喔,拒絕貝都因人送上來的食物是一種侮辱,不管喜不喜歡,權且擺個樣子皆大歡喜吧! 貝都因人的帳蓬也可以成為避難所,任何人在帳幕內都受到主人的保護,囚犯亦然;時至今日,是否仍保有或允許這種俠義的傳統不復可知。

團體生活自然需要有人領導,族群事務都由族長(Shaykh)定奪,族長由男性族人選舉產生,負責照顧族群利益,由於崇尚自由,族長的領導統禦完全視其個人魅力及能力而定,對族人的約束力僅只於勸勉,而非權威性的頤指氣使,當族群擴大到一個族長不易掌握的時候,自然就分支成為另一個附屬的族群。

要了解貝都因人必需由他們的生活方式著手,沙漠中嚴酷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必需勇於面對挑戰,群體生活中有一定的規範來指導行為準則,貝都因人各族群有其自己的法律和秩序,族群保護個體,個人奉獻自我,任何人犯罪將辱及全族,謀殺、性犯罪和背叛族群將遭處死。

貝都因法律不允許族人以暴力互相傷害,沙漠中無執法機構,族人就是正義的裁決者,因此親屬愈多,對個人愈有保障;親人的行為由族人自行規範,外人也不可以隨意侵犯,但是受辱的情況不同也會影響仲裁的結果,「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為了掙回面子。

貝都因人的價值觀裏,人可分為三種:勇者(Brave)、智者(wise)和仁者(hospitable);心靈要高貴,貝都因人可以為之捐軀,沙漠的冷酷和無情養成貝都因人獨立、剛正不阿、強悍自信的個性,此一特質充份表現在加入阿拉伯半島上各國〈含以色列〉的軍、情、治安單位服務的貝都因人身上,成為各國軍隊中最忠誠的一股力量。

約旦政府極為善待貝都因人,願意屯墾者供給房舍、耕地,但真正的貝都因人寧捨鋼骨水泥的現代化房舍,而就幕天蓆地自由自在的遊蕩生活。

沙漠中的遊牧生活必然堅苦,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隨日頭出沒作息,文明進步後,現代化的享受也和原始生活相結合,屯墾家庭暫且不論,貝都因人帳蓬中瓦斯爐已逐漸取代材薪,有的家庭備有發電機,電視節目一樣供全家欣賞,此外幾乎每家都有4×4的貨車,屯墾的家庭也有耕耘機,生活過的可以啦。

隨著20世紀的接近尾聲,貝都因人的文化也逐漸消失,遊牧慢慢的為屯墾取代;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新一代的年輕人終將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小貨車取代駱駝奔馳於沙漠及城市間,加速了貨物的流通;現代文明闖入帳蓬內,讓家居生活更舒適方便,以後要找貝都因人,可能要更深入沙漠了 順帶一提的是,在約旦的野地裏常可見到女子衣著色彩豔麗、頭結辮子、臉上濃粧豔抹的幕居族群,這些人終日無事,偶或成群結隊在市集或市區招遙過境,千萬別誤會她們可不是貝都因人,而是土耳其裔的吉普賽人;這些人的祖先在約旦建國前已在本地區四處為家,一次大戰後,阿拉伯半島各國國界劃定,這群人就留在各國境內遊蕩,暨無國籍、戶口也無恆產。

除了衣著上的區別外,吉普賽人的帳蓬較現代化,與貝都因人粗麻、帆布的質料不同,此外,吉普賽人不放養牲口,沒有工作等特點也使是區別的方法;那麼他們如何維生呢?兒童們拾荒或行乞,男人們偶打零工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無可避免的,能言善道是吉普賽人的專長,筆者曾造訪一吉普賽人家,進入帳蓬不到三分鐘,身為主人的老傢伙就說他會看手相,先將手中唸珠往草蓆上一放,要我用手按著,緊接著要我放錢在唸珠上;好小子!早知道你要敲詐,偏偏身上都是大鈔,無奈,向同行的朋友借了零錢放下,說時遲那時快,錢尚在空中飄墜,老小子一把抓過放進袋子裏,若無其事一般,開始告訴你的個性、際遇、及未來,煞有介事,其實是「萬金油--虎牌」,再來就要替你解運了,當然得加價啦;Halas!免了!回想起來也蠻好玩的。

胡老爹/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alibudahu's新文章新冠病毒照妖鏡紐西蘭航空及旅遊業者東台灣之旅集集堂天乙國術館的故事浙江傳統民藝在集集日文"朝天宮由來記"中譯「長濟義橋碑」及「嚴禁丁首索詐碑」重立建議書溫州參訪重要文化資產參觀紀要婦聯會集集支會溫州參訪紀要南投縣婦女聯合會集集支會湖州參訪廣明社區雲林北溪社區參訪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alibudahu'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