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的地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蝕作用形成的海岸地形海岸的地形主要受到海蝕、海水搬運及海積等三種作用的影響。

海岸的分類非常不容,易分類方法極多。

依成因可分海海蝕地形及海積地形;若依沿海地盤或 ... 三.海岸的地形 台灣島四面環海,海岸線包括澎沽群島在,內全長二千四百多公里。

台灣島可分為北部、東部、西部、南部四段海岸,加上和離島,可謂變化多端,綺麗萬千。

美麗的海岸是極佳的休閒場所,沙灘可做為海水浴場,台灣北部的金山白沙灣,即是著名的消暑勝地;泥灘是良好的天然養殖漁區;巖岸、珊瑚礁岸因地形多變,則是郊遊的好去處,台灣東北海岸、南部墾丁海岸是名聞遐邇的風景區,東部斷層海岸更是雄偉壯麗。

除了經濟、遊賞外,海岸地形及地質結構可提供我們瞭解地球歷史的證據,是地球科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海蝕作用形成的海岸地形 海岸的地形主要受到海蝕、海水搬運及海積等三種作用的影響。

海岸的分類非常不容,易分類方法極多。

依成因可分海海蝕地形及海積地形;若依沿海地盤或海水的升降,則可分為下沉海岸及上升海岸。

海水運動對陸地造成的破壞,稱為海蝕作用(seaerosion)。

常見的海蝕地形有海蝕崖(sea cliff)、海蝕台(abrasion platform)、海蝕洞(sea cave)、海蝕柱(stack)等。

著名的野柳風景區,有非常發達的海蝕地形。

  海蝕崖波浪是造就海岸地形的藝術家。

海岸受波浪侵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

海蝕崖的下方常會因海蝕作用成為海蝕凹壁(notch),多節理的凹壁則常發育成海蝕洞。

晚期時,海蝕崖逐漸後退,崖的下方會形成海蝕平台。

台灣北部海岸有非常壯觀的海崖景觀。

  海蝕台海蝕崖經海浪不斷地沖刷會逐漸崩退,形成幾與海平面等高的平坦岩床,稱為海蝕台。

一般的海蝕台略向海的方向傾斜,並經常散希著許多由海蝕崖上崩落的岩塊。

台灣東北海岸及花東海岸常可看到海蝕台的地形。

海蝕作用加上風化及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平坦岩床,則稱為海蝕棚(wavecutbench)。

在台灣北部的和平島及野柳都可以看到海蝕棚地形,當地人稱之為豆腐巖。

  海蝕柱常岬角地區的海蝕洞被貫穿時,就形成海蝕洞門(seaarch)。

海蝕洞門頂部崩塌後,海面上常會留有凸出的巖礁,稱為海蝕柱或顥礁。

沙勞越的米裡(Miri)海邊有海蝕柱地形;台灣北部石門村的石門是一個海蝕洞門。

  海積作用所形成的海岸地形 在沿岸的海域,因波浪破碎衝擊海岸,或風沿海岸線吹襲所造成的平行海岸水流,就稱為沿岸流(coastalcurrent)。

波浪侵蝕下來的巖屑沙泥,經潮流、沿岸流等的搬運,堆積於沿海地區,這種地形稱為海積地形。

海河匯合之處因河積作用所形成的有三角洲(delta)等河積地形,沿海地區也會因沿岸流等的堆積作用而產生沙灘、沙洲(sandbar)、濱外沙洲(offshorebar)、沙嘴(sandspit)、潟湖等海積地形。

台灣西部海岸有非常發達的海積地形。

  海灘波浪、沿岸流等搬運沙礫堆積在海濱,就形成了海灘。

海灘的沉積物如果是疏鬆的沙粒,稱為沙灘;如果是直徑大於二公釐的沙石,就稱為礫灘。

海灘多位於海灣側翼、盡頭或是水流平緩處;如果交通便,利便可闢為海水浴場及渡假勝地。

若再加上氣候暖和,則可進而成為名聞全球的觀光區,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棕櫚灘(PalmBeach)、加州的長堤(LongBeach)及法國地中海蔚藍海岸的利維拉(Riviera)等。

  沙洲海中的巖屑因摩擦、撞擊形成沙礫,再經由海水搬運、積高而露出水面,即成為沙洲。

沙洲有時會被海水淹沒而成為暗灘;離岸形成的沙洲則稱為濱外沙洲,是沙粒隨沿岸流漂動,在沿海的淺水域中堆積而成的。

台南東石海岸外有許多濱外沙洲,如外傘頂洲。

  沙嘴波浪侵蝕海岬所造成的沙礫,經沿岸流搬運沉積,而在灣口形成沙洲。

沙洲的一端與海岬連接,另一端伸向海洋,稱為沙嘴。

若沙嘴因強大的潮汐或水流影響,朝陸地方向彎形成鉤狀,即稱為鉤狀沙嘴(hookedspit)。

發育階段不同的鉤狀沙嘴若同時存在,就形成分枝狀的複折沙嘴(compoundrecurvedspit)。

  潟湖濱外沙洲與陸地之間所圍的水域稱為潟湖。

沙洲若有缺口,潮流就可以進,出影響潟湖內的水量。

潟湖可能會因泥沙的淤積,使水域逐漸狹淺,形成沿海沼澤地(marshland),甚至變成陸地。

此外,沙嘴或沙洲若被波浪破壞,潟湖也可能消失。

  連島沙洲在外海的小島也會受到波浪的侵蝕。

當沙洲的一端與陸地相連,另一端和島嶼相接,則稱為連島沙洲(tombolo);連接的島稱為陸連島(land-tiedisland)。

連島沙洲和陸連島合稱為沙頸岬(廣義的連島沙洲),蘇澳附近的南方澳,就是典型的沙頸岬。

  上升海岸 海底平原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都可能使沿海的淺水區域暴露出來,這種海岸稱為上升海岸(emergedcoast)。

台灣西部北港溪至高屏溪之間海岸,河流多且海水淺,沿岸多潟湖、濱外沙洲,是標準的上升海岸區。

臨海的陸地隆起就容易產生海階(coastalterrace)地形,這是海退(regression)現象的結果。

因為陸地不斷地隆起,海岸受到波浪侵蝕形成海蝕台或海蝕棚,同時海岸線因陸地隆起,新的海岸受到海水侵蝕,會再形成海蝕台,海水繼續不斷地侵蝕,並將剝蝕下來的巖屑帶走,使得新的海蝕台逐漸擴大。

若地層再次隆起,海岸線續朝海中進逼,使得海蝕台成為陸地,海蝕再重新開始。

如此陸地一次次地隆起,海岸就形成階梯狀的海階地形了。

台東海岸山脈東側的太平洋海濱有海階地形,表示台灣東部的巖岸也是上升海岸。

由海階的形成過程,使人以為海階的級數和地層隆起的次數一致,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地殼變動沒有一定的方向,有時隆起有時下降,同時,地殼變動每次的速度、規模及方式也都不同,因此,所呈現出來的地形變化就極其複雜了。

在地球的南北兩極,也會因為冰河的狀態,使得海平面升降數十公尺。

當冰河擴大時,海平面會下降;當冰河退卻時,冰水流入海中,海平面就上升了。

  下沉海岸 沿海陸地的沉降或海水上升,均可形成下沉海岸(submerged coast),此時,海水向陸地傾注,稱為海進(transgression)。

發生海進時,海水淹沒沿海陸地,使河流縮短,下游沉入海中,這種河谷稱為溺谷(drowned valley) 此外,若是地劫陡峭的壯年期陸地發生海進,原來的山谷被海水侵入,形成鋸齒狀的谷灣(riacoast)下沉海岸。

台灣北部的基隆港和南方澳漁港,都是由谷灣地形改建而成的海港。

「ria」一字源自西班牙語,意指海水沿著海水沿著舊有河道入侵而形成海灣的現象。

不過並所有的下沉海岸都這樣彎曲複雜,若是海進規模非常大,原來的陸地僅留山頂露出水面,就形成了孤島。

浙江、福建沿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就是典型的下沉海岸地形。

過去均認為峽灣地形,是受冰河侵蝕的U形谷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溺谷。

最近的調查發現,峽灣地區地層有隆起的現象。

當大陸冰河大規模退卻時,冰河溶解使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昔日被冰河挖蝕的山谷,由於兩岸陡峻,灣水深長,類似峽谷,所以稱為峽灣。

北歐的挪威海岸、英國的蘇格蘭海岸,均是標準的峽灣地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