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 - 我們的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柱狀玄武岩是澎湖獨特地景,當岩漿在地表冷卻,岩體會向熔岩中心收縮、產生張力,而形成五角或六角形的柱狀節理。

岩漿成分不同,形狀、顏色也有所差異,桶盤嶼有澎湖最 ...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您在這裡首頁 玄武岩 走訪地質公園-玄武之島 2014/10/20 走訪地質公園-玄武之島 顯示之日期 201410/20 摘要 來到澎湖,可以乘風破浪,暢快享受島嶼陽光與海洋,如果走知性與感性之旅,也值得我們深入探索,不管怎麼走,都要從玄武岩認識澎湖… 澎湖的天空很寬廣,放眼望去毫無遮蔽,90個島嶼中最高的也只有79公尺。

群島由火山噴發而成,但跟我們從新聞或電影中看到的不一樣,是裂隙式火山噴發形成。

由於玄武岩漿比較稀,一噴出來就散開成平台狀,所以澎湖很多方山台地,岩漿到處噴發,島嶼也就多。

柱狀玄武岩是澎湖獨特地景,當岩漿在地表冷卻,岩體會向熔岩中心收縮、產生張力,而形成五角或六角形的柱狀節理。

岩漿成分不同,形狀、顏色也有所差異,桶盤嶼有澎湖最壯觀的矽質玄武岩石柱群,是出了名的大個頭。

海上觀賞玄武岩地景,別有一番韻味,尤其在澎湖東北方海域的小島,每到夏季就熱鬧非凡,燕鷗當起島主在這裡養育下一代,除了紅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還曾經紀錄過號稱神話之島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玄武岩地質孕育出澎湖瑰麗的人文地景,一級古蹟天后宮是澎湖的信仰中心,除了欣賞精緻木雕、石雕與剪黏技藝,寺廟的基座與廊柱,就可以發現玄武岩樸實穩重的身影。

澎湖人稱玄武岩為黑石,而來自海底珊瑚礁的咾咕石叫做白石,這兩種材料混合運用在傳統建築中。

湖西鄉南寮村附近玄武岩並不多,傳統房舍會把玄武岩運用在柱子的底層和階梯,因為它質地堅硬、支撐力強且不易損壞。

但在西嶼鄉,玄武岩數量很多,應用在民宅的比例相對就高。

玄武岩地質低矮的特性,也讓澎湖沒有遮蔽物,每當東北季風吹起,農作物就難以生長,順應這樣的地質、氣候條件,先民發展出獨特的菜宅,在農地四周築起圍牆,北高南低,阻擋強勁的北風。

  玄武岩和北風,深深牽動澎湖人的生活,許多村落都可以發現石敢當,而在內垵海邊的塔公、塔婆和鎖港的子塔、午塔,規模更是壯觀,建造歷史都將近兩百年,當地居民面對艱困的大自然環境,為了祈求平安,於是建造石塔來驅吉避凶、鎮風止煞,石塔的材質都是玄武岩。

  早期對澎湖居民來說,玄武岩攸關生存,石滬是澎湖居民在海岸捕魚的智慧結晶。

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主任李明儒表示,石滬會做一個小的圓形石井放置漁具,有時也會先把漁獲放在這裡。

玄武岩是水平鋪排,但越外海水越深,玄武岩的排列方式就改成垂直,承受海浪衝擊的外側,更呈現凸出弧形,抵擋海浪拍打。

李明儒表示,早期澎湖沒有石滬,就沒辦法生活,因此它像不動產一樣,可以質押、借款、贈與,還可以做嫁妝或聘金。

  隨著觀光蓬勃發展,澎湖地質景觀也成為亮點,大菓葉玄武岩映照著水面,多了一分沉靜之美,風櫃的海蝕洞因海浪侵蝕而成,大浪時海蝕洞的空氣受到擠壓會發出聲音,因此有「風櫃聽濤」之名。

員貝的海蝕柱,也被賦予想像力,稱為石筆;小門的海蝕拱門化身為鯨魚洞。

玄武岩的自然與人文地景,深具觀光潛力,林務局於是推動澎湖海洋地質公園的設立,縣政府也成立了六個地質公園,包括奎璧山和赤嶼、員貝嶼、小門嶼、天台山、桶盤嶼和七美的東北海岸,希望為澎湖的觀光加值。

澎湖縣農漁局副局長陳高樑表示,有關基礎調查的部分都已經完成,經營管理還要更多的學習,澎湖以觀光立縣,希望透過設立地質公園,讓觀光客能有知性之旅。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讓大家了解地球遺產的價值,讓我們更明智的使用地球資源,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澎湖是台灣最能推上國際舞台的地質公園,澎湖的美,值得我們品味珍藏。

學科 文化 縣市 澎湖縣 關鍵字 地質,玄武岩,地景,燕鷗,文資法,觀光,石滬 來到澎湖,可以乘風破浪,暢快享受島嶼陽光與海洋,如果走知性與感性之旅,也值得我們深入探索,不管怎麼走,都要從玄武岩認識澎湖…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陳佳珣 攝影/剪輯陳志昌 閱讀更多關於走訪地質公園-玄武之島 聆聽岩語-遇見台灣地質 2010/01/10 聆聽岩語-遇見台灣地質 顯示之日期 201001/10 摘要 聽岩石說話,懂得地質之美。

在台灣,豐富的地質景觀,成為重要自然資產,它是學者的地質歷史書,也是民眾的美麗小學堂。

台灣是一座海島,相對於其它國家,面積並不算大,但是地質景觀卻是相當豐富。

最近幾年,國內開始將地質景觀列為台灣觀光的特色,希望大家能夠深入欣賞,地質景觀之美。

在台灣地質景觀中,澎湖群島的玄武岩地質,構成壯闊的島嶼面貌,也成為澎湖獨特的景觀特色。

澎湖玄武岩的構成,依照岩漿噴發時的不同位置、流出速度,形成各種面貌不一的形體,每個玄武岩背後,都是豐富的地質知識。

澎湖由玄武岩構成,居民也是最善用岩石的地區,像有名的雙心石滬,就是由玄武岩塊堆疊而成,另外傳統的民宅,也是利用石塊作為牆石。

澎湖玄武岩地質分布各地,但是因為部分位於私人土地,在開發與保存之間,常常發生衝突。

營建署曾經規劃將澎湖海岸線,劃入保護區範圍,保護這些難得的天然美景。

黑色的玄武岩,構成澎湖的美麗地景,更成為重要的自然資產。

相對於玄武岩的百萬年歷史,有些地質卻是突然生成,像最近熱門的卓蘭大峽谷,就是因為921地震,才突然出現在大安溪河道上。

卓蘭大峽谷是因為地震抬升地表斷層,經過水流不斷沖蝕,形成的峽谷。

但是專家研究地表才抬升十公尺,卻生成三十公尺深峽谷,原來一部分是人為所致。

河道的疏浚,讓下游舊有河道更深,連帶也影響峽谷的深度,於是人為與自然之力的結合,造就雄偉的卓蘭大峽谷。

看大峽谷的地質,一般人注重視覺的感受,但是在專家眼裡,地質有著豐富的地理訊息。

脆弱的岩石結構,讓卓蘭大峽谷一夕而生,當然也會走向消失,成為在地球歷史中,壽名最短的地質景觀。

在這場課外教學的行程中,老師帶學生不是看風景,而是利用實際地景,讓學生瞭解地質變動的故事。

同樣因為侵蝕而成的地質,在台灣南部與東部的月世界地質景觀,成為荒涼的異世界,但是月世界的形成,完全是因為地質特色與雨水沖蝕。

這些泥層,都是數百萬年前沈積,構成月世界的地景。

在地質研究上,除了地質構成的岩石特性,更重要的是,地質顯露的訊息,成為解讀地球變遷歷史的工具。

從斷層上的走向測量,可以看出當時地層變動的樣貌。

地質學家透過和地質的調查,如同和岩石的對話,瞭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月世界的泥地地質中,最特別就是泥火山的形成,在高雄縣烏山頂地區,有著最典型的泥火山。

這些泥火山因地熱帶出地下水,穿過泥層縫隙,形成不同的泥火山口,噴出口常常是深不見底,並且會帶出地底的物質。

同樣的,因為地質的變動,泥火山也會變成死火山,結束一段地質樣貌的生命週期,在自然變動下,就是地球歷史一環,人類其實不必強留或改變。

台灣地質的特殊景觀,漸漸受到重視,開始有專門探查地質的深度旅遊,提供地質景觀的知識。

屏東教師會舉辦的阿朗壹古道探索,就是帶著參與人員,瞭解古道地質之美。

從南田走入古道,迎面而來是壯觀的礫石灘,成為台灣特殊的地質景觀。

依照平常的經驗,大石頭總是在下面,小石頭會在上面,但是礫石灘卻是小石頭在下方,大石頭在上方,經過老師解說,才會知道是潮水的作用。

阿朗壹古道中,最困難的路段,必須攀爬過觀音鼻,越過這個山岬,才能走到旭海。

一路上,古道保持著自然風貌,在地質學者眼中,阿朗壹古道有著豐富的地質景觀。

在路上,許多地質景觀相當有特色,但是如果沒有好的解說,常常疏忽重要的地質知識,像岩壁上S型的地層皺折,就是相當重要的地質現象。

台灣地質景觀豐富,美麗的岩語,給人壯闊的景觀,開啟探查地球歷史的大門。

也許在旅行中,除了欣賞美景,也要瞭解地質知識,懂得不語岩石的生態之美。

學科 山林,海洋,文化 縣市 澎湖縣 高雄市 燕巢區 苗栗縣 卓蘭鎮 台中市 東勢區 台東縣 達仁鄉 關鍵字 自然景觀,文化資產,玄武岩,泥火山,阿朗壹,地殼變動,月世界,林俊全,惡地 聽岩石說話,懂得地質之美。

在台灣,豐富的地質景觀,成為重要自然資產,它是學者的地質歷史書,也是民眾的美麗小學堂。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陳志昌陳添寶,剪輯陳志昌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海洋 閱讀更多關於聆聽岩語-遇見台灣地質 東吉島的老朋友們 2009/05/11 東吉島的老朋友們 顯示之日期 200905/11 摘要 藍海、岩石、老村落,簡單的視覺元素,構成東吉島的壯闊迷人。

但是居民的遠去,核廢的來臨,讓這座島嶼抹上一股濃愁… 一群熱愛東吉的朋友,年年來到島上,他們以最溫馨的行動,帶著人們接近認識東吉。

因為他們相信,只要以朋友之心看待東吉,自然會陪著它,走向美好的未來。

一群人在嘉義公園集合,準備出發前往台南安平港,搭船前往東吉島。

這群來自台灣各地的朋友,彼此互不相識,但是目的相同,都是想跟著盧銘世老師,前往他口中的美麗東吉。

盧銘世已經有八年的時間,年年前往東吉,透過親密的接觸,希望幫這座島嶼做些事情。

東吉其實不遠,從台南安平出發只要二小時就能到達,但是這條航線沒有固定船班,只能個別包船前往。

另外,就是必須繞一大圈,先搭機到澎湖馬公,再搭船到望安,然後等待一週二次,不一定開的交通船。

就是因為交通不便,讓一座不算遙遠的小島,變得很遙遠。

在這趟行程中,林吉生是東吉人,跟著盧老師,一起回來看看。

打開沈封二年的老宅,林吉生提供房間讓大家居住,參與活動的朋友,幫著清理房間,準備休息的地方。

清晨時刻,林吉生就開始整理家園,他想要利用這段時間,修繕門窗鞏固房屋,讓房子不會損壞崩塌,因為他的孩子喜歡這裡,他想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故鄉。

在東吉,因為漁業沒落,加上交通不便,三十多年來,人口嚴重流失,目前只有十戶左右居民長住島上,許多人都是到台灣奮鬥,讓子女安頓好,再回島上度過晚年。

一早,盧銘世帶著參與成員,繞行東吉島嶼,一路解說島嶼的面貌。

東吉島面積約有140多公頃,村落集中在港口旁,其他地區多為草原地形,草原上放牧許多山羊,數量高達七百多隻,牠們的糞便餵養昆蟲,昆蟲又引來鳥類,成為東吉生態循環的重要物種。

在島的一側,設有東吉燈塔一座,是東吉著名的地標。

旁邊有氣象觀測所,供海上氣象,目前運用太陽能發電來運作。

在地質上,東吉島的玄武岩地形相當特殊,尤其港口旁的岩壁上,兩個太陽造型的軸心放射玄武岩,更是澎湖地質上特殊的景觀,目前東吉島,一百公頃土地,已經劃設為地質公園,嚴禁開發破壞。

當然,東吉最美的地方,就是充滿生機的潮間帶,許多成員都想下水遊玩。

許多人在海邊嬉戲,盧銘世卻在沙灘撿拾物品,走近觀看,才發現他在從事一項藝術淨灘的工作。

撿走這些原本不屬於海灘的東西,帶回去以藝術重新賦予生命,就是盧銘世的藝術淨灘理念,他甚至希望能成立一個漂流物博物館,讓海岸垃圾敘說自己的故事。

充滿寧靜的小島生活,在欣賞島嶼的壯闊景觀以及和居民閒話家常下,時間過得相當快,在返台前夕,盧銘世舉辦一個海港藝術展,邀請居民前來欣賞。

為了核廢上島堅持抗爭的林柱村長,看照片時嘴裡直說,藝術來就好,台電(核廢)不要來。

其他村民也對新奇的藝術展,感到有趣好玩。

透過外地人的畫作、照片,提供當地人觀看,其實也是一種肯定和增加信心的互動,讓看慣故鄉的當地人,知道在外地人心中,欣賞東吉的那個部分。

二年才回到島上的林吉生,依舊搶著時間整理家園,不知下次何時才會回到島上,一釘一槌下都是愛護故鄉的心情,面對核廢可能儲存東吉,心中十分憤怒。

原本以為當天能返回台灣,卻沒想到海上風浪突然變大,船隻無法開航,大家都必須多留一天。

突然發生的狀況,許多人必須臨時請假,盧銘世安慰大家,同時想辦法張羅食物。

林吉生帶著大家導覽村落,看看東吉曾有的繁華,在一棟二樓洋房前,說著房子的故事。

到了村後的空地,到處充滿居民丟棄的垃圾,盧銘世說,這是島嶼最不美麗的地方。

一路走走看看,林吉生找到認識的居民,請求提供食物,當地居民非常親切的答應。

有了食物,經過烹調,一桌離島美食上桌,大家懷著感激的心情,都吃的很高興。

吃完晚餐,舉辦離別前的座談,在一幅幅美麗照片下,說出到東吉的心情。

離開前夕,盧銘世讓每一位參與成員,種下一棵樹,表示和東吉有所連結,成為島嶼的朋友。

離開島嶼,從陌生到認識,東吉島又多了一群朋友,盧銘世希望讓東吉的自然純樸,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夢土,因為只有愛,才會讓這座島嶼不受破壞。

為大家留下一個幸福,當望見東吉的自然美景,以及純樸生活,也許該換個思考方式,如何留下珍貴的離島風情,而不是以無價值的功利想法,讓它走入無盡的悲傷。

學科 生活,文化 縣市 澎湖縣 七美鄉 關鍵字 盧銘世,離島開發,玄武岩,地質公園,潮間帶,藝術下鄉 藍海、岩石、老村落,簡單的視覺元素,構成東吉島的壯闊迷人。

但是居民的遠去,核廢的來臨,讓這座島嶼抹上一股濃愁…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剪輯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東吉島的老朋友們 燕鷗伴我行 2007/08/17 燕鷗伴我行 顯示之日期 200708/17 摘要 有艘小艇,朝向燕鷗繁殖的離島,在群鷗飛翔的藍色天空下,有位澎湖老師,長期守候著澎湖的生態。

十多年來,觀察新生命的誕生,目送燕鷗群的遷徙,在辛苦的研究歲月裡,心裡藏著一個孩童的夢,在孤島天涯,燕鷗伴我行。

搭上快艇,澎湖沙港國小老師鄭謙遜,準備前往小白沙嶼,調查島嶼上的燕鷗生態。

由於島嶼保持自然原貌,船隻靠岸時必須相當小心,以免觸礁出事。

小白沙嶼由於有著壯闊的柱狀玄武岩景觀,在1992年劃為玄武岩保護區,全面禁止登島破壞,多年下來人跡罕至,反而成為燕鷗良好的繁殖棲地。

三十五歲的鄭謙遜,十多年前,進入燕鷗生態調查領域,漫長的研究生涯,讓他走遍澎湖大大小小的離島,記錄觀察燕鷗的生態,成為澎湖燕鷗的生態專家。

根據調查,澎湖常見的燕鷗有六種,分別是蒼燕鷗、小燕鷗、紅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玄燕鷗,在四月到八月間到澎湖產卵繁殖,屬於夏候鳥,其中貓嶼的玄燕鷗備受國際重視。

踏上小白沙嶼,鄭謙遜帶著合法申請進入保護區的研究團隊,開始計算今年燕鷗產卵的巢位。

小白沙嶼的燕鷗,以白眉燕鷗與蒼燕鷗為主,產卵在岩縫或草叢中,為了計算產卵數量,走在產卵區,必須萬分小心。

離開小白沙嶼,前往另一處玄武岩保護區雞善嶼。

雞善嶼由大、小雞善二座島嶼組成,島嶼沿岸都是高聳直立的柱狀玄武岩,成為澎湖旅遊的知名景點。

島上燕鷗族群以紅燕鷗、蒼燕鷗與鳳頭燕鷗為主,在島嶼上選擇不同區域繁殖,不同區位的選擇,成為重要的調查主題。

人員進入棲地,造成燕鷗驚擾,但是為了保護物種,瞭解棲地變化,也只能在研究時,將干擾降至最低。

由於鳳頭燕鷗體型較大,較不畏懼人類,對於落單的侵入者,常常以俯衝迫近的方式,威脅侵入者離開繁殖區。

研究人員行進時,必須小心腳下的鳥蛋安全,又必須提防頭頂的鳥嘴攻擊,調查過程萬分辛苦。

避開鷗群的衝撞,卻沒想到島上偏佈蟻群,過久站立一個地方,蟻群立即爬上腳部叮咬,研究者身體疼痛,卻想到島上蟻群,會不會對孵出的幼雛,造成重大的傷害。

為了瞭解燕鷗遷徙路徑,必須進行捕捉標識的繫放工作。

鄭謙遜選定活龍灘的燕鷗群,進行誘捕工作。

對於相當敏感的燕鷗,沙灘上的繫放,成為人與鳥鬥智的考驗,縱使有著偽裝帳遮蔽,但是不時前來偵察的燕鷗,彷彿視破人類的詭計。

時間分秒過去,燕鷗始終不受騙入籠,研究者就在高溫的沙灘上,無奈地受著曝曬,於是心急之下,各種怪招出現,包括沙灘曬烏龜的招式。

終於,一隻親鳥回巢孵卵,進入籠中受到捕捉,開始進行標放的工作。

進入繁殖季末期,許多雛鳥孵出,在沙灘上自由奔跑,島嶼充滿生命的氣息。

沙灘上,人與鳥之間,又緊張又親密的關係,在海角孤島上演,生態的美景,成為動人的影像。

為了燕鷗研究,鄭謙遜考上動物研究所,增進專業知識,但是國小老師的身份,也讓他將研究所獲知識,轉成學童們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屬於故鄉的特有生態。

對於孩童們,在炎熱的沙灘上,吃冰好像比賞鳥重要,鄭謙遜只能苦口婆心的教導,希望生態的觀念,能在孩子們心中生根成長。

在這塊燕鷗繁殖區上,實際有不斷上演人與鳥的爭戰,早期島嶼居民踏過灘地,到灘地上撿蛋維生,衝擊燕鷗生態。

隨著保育觀念抬頭,當地居民從撿蛋維生轉為巡守保育,但是觀光經濟興起,美麗的灘地,又成人鳥爭地的戰場。

如何在保育與觀光之間,找出一條平衡的線,成為澎湖縣野鳥學會努力的目標,舉辦十多年的賞鷗季,也是為了推廣保育觀念。

在一趟貓嶼的賞鷗行程中,冒著海上風浪,大家想一睹台灣最早的燕鷗保護區,看看島上獨特的玄燕鷗生態。

在風浪中,鄭謙遜為船上乘客講解燕鷗生態,介紹稀有保育候鳥的玄燕鷗。

回程時刻,鄭謙遜疲憊地坐在船上,海上風浪讓人難受,但是燕鷗的生存危機,更讓人擔憂。

隨著研究時間的增加,鄭謙遜觀察紀錄到更多的燕鷗生態,甚至在演講之中,有如介紹自己的海島朋友。

保育燕鷗,常常和居民造成衝突,鄭謙遜和許多生態研究者,面臨相同的難題。

長期研究的孤單,居民誤解的指責,常常讓許多研究者挫折退縮,但是鄭謙遜堅持信念不願放棄,為著就是孩童時的夢。

在藍海島嶼上,一位老師看著燕鷗漂浪飛舞,也許前來繁殖,也許成長離去,但是在燕鷗伴我行的守候中,藏在依戀故鄉的濃郁心情。

學科 動物 縣市 澎湖縣 關鍵字 鄭謙遜,燕鷗,玄武岩,保護區,地質,地景,棲地保育,繫放,澎湖縣野鳥學會,保育類 有艘小艇,朝向燕鷗繁殖的離島,在群鷗飛翔的藍色天空下,有位澎湖老師,長期守候著澎湖的生態。

十多年來,觀察新生命的誕生,目送燕鷗群的遷徙,在辛苦的研究歲月裡,心裡藏著一個孩童的夢,在孤島天涯,燕鷗伴我行。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陳忠峰張光宗陳慶鍾,剪輯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動物 閱讀更多關於燕鷗伴我行 地景新視界 2005/07/11 地景新視界 顯示之日期 200507/11 摘要 一個全長1700公尺的海岬,如何讓你看盡地球千萬年來的歷史演進,北台灣的野柳就是這樣一個全世界不可多得的珍貴地方。

野柳岬角地質上是屬於新生代中新世大寮層分佈的地區,以砂岩為主,最早這些沉積岩組成的岩層,具有接近平行水平的層理,後來經過地殼活動,扭曲、褶曲等作用,變成傾斜隆起。

又因這裡的地層軟硬相間,經過了差別侵蝕,造就了野柳變化多端的地貌。

野柳從民國五十幾年開放後,就是民眾熱門的觀光景點,蕈狀岩、燭臺石、老薑都是野柳特殊的地景。

Denys一行學者來到野柳,驚嘆這一個小小的區域就像個動態的地理教室。

在野柳欣賞地景的變化,要帶著豐富的想像力,不論是仙女遺留在凡間的一隻鞋或是魚躍龍門的錦鯉,多點創意,就能讓天然的地景充滿無限遐思。

不過要論到名氣,野柳的女王頭,是吸引許多人到訪的主要原因。

頸子細長,臉部線條優美,像極了昂首的尊貴女王,女王頭多年來一直是野柳的地標。

女王頭是蕈狀岩演進歷程的末段,細長脖子頂著巨大沉重的頭,斷頸危機即將來臨。

跟著世界知名地質學者的一趟地質之旅,開啟了欣賞珍愛台灣地景的新視野目前台灣對於地景保護還沒有一套明確法令,地質公園的定位也不明確。

如果想要跟上國際潮流,相關單位必須加緊腳步。

不管澎湖或野柳能否成為世界襲產的地質公園,這些豐富美麗的地景,都是需要台灣人共同珍惜保護的自然瑰寶! 澎湖群島是火山熔岩組成的連綿島群,全縣64個島到處可以看到玄武岩的自然奇觀。

包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在內的多位各國地質專家學者,齊聚澎湖,為的就是親自感受澎湖豐富多樣的地理景觀。

澎湖群島的誕生推估是在距今1800萬年前,中新世紀的火山活動多次噴發出玄武岩熔岩,慢慢形成澎湖群島。

柱狀節理、海蝕洞、風化蕈狀岩,大自然以其獨特的鬼斧神工,在地表上雕塑出一幅幅獨特的地景。

這些被許多人認為是岩石,沒什麼好特別在意的地景,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重要資產,裡頭也蘊含了地球各個發展階段的秘密。

澎湖群島除了花嶼之外,全部都是玄武岩質火山島,桶盤嶼四周玄武岩石柱林立,岩柱形成特殊的圓球狀,壯麗奇特。

雞善嶼的柱狀玄武岩筆直屹立,像是管風琴般長短高低緊密排列,氣勢雄偉。

西嶼綿延的海岸,彎曲的玄武岩柱好似熔岩瀑布,令人讚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的會議中,由145個國家提倡舉行「世界文化與自然襲產保護會議」,選出有世界及保護價值的地點,納入登錄的名錄,並透過國際合作來進行保護。

為下一代保護這些遺產,便成為國際社會應共同分享的責任。

澎湖得天獨厚的玄武岩地景,成為爭取成立地質公園世界襲產的最大本錢。

要能夠成為聯合國世界襲產的候選名單,不是只靠豐富的地景。

曾經因為推動英格蘭南部海岸成為世界襲產而獲得英女王頒發OBE獎章的英國倫敦大學名譽教授DenysBrunsden,特別關心澎湖海底的生態狀況。

他們認為,一個地質公園的保育應該是全面性的,並且要針對區域特色來發展。

海洋底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多采多姿的珊瑚礁生態,對澎湖要成為全人類共享的世界襲產或是地質公園,都有加分作用。

而世界襲產的審核,重點不只在於一個地區的自然景觀有多珍奇,而是重視自然與當地人文的結合,譜出豐富的在地故事。

小編註:「世界襲產」也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世界遺產」,有部份學者認為用「世界襲產」較為適當,堅持使用「世界襲產」,但臺灣現況仍以使用「世界遺產」為主流。

夏天的澎湖是熱鬧的,飛機航班、旅館幾乎是全部客滿,對於這樣一個淡旺季差異懸殊的島嶼,有人樂觀認為,賺半年、休半年未嘗不是件好事。

但是看到擁擠的人潮全在夏天進入澎湖,對於環境的衝擊令人擔憂!而野柳是許多北部小朋友校外教學常去的景點,略顯髒亂的風景區規劃,讓野柳似乎慢慢沒落。

但在外國學者眼中,野柳不應該只是一個來過照相即走的景點,它豐富的地景資源,如果能夠透過更詳細的解說與資料調查,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地質教室。

學科 海洋,文化 縣市 新北市 萬里區 澎湖縣 關鍵字 地質,地殼變動,野柳,觀光,地景,文化資產,文資法,玄武岩,世界遺產,世界襲產,文建會,文化部 一個全長1700公尺的海岬,如何讓你看盡地球千萬年來的歷史演進,北台灣的野柳就是這樣一個全世界不可多得的珍貴地方。

野柳岬角地質上是屬於新生代中新世大寮層分佈的地區,以砂岩為主,最早這些沉積岩組成的岩層,具有接近平行水平的層理,後來經過地殼活動,扭曲、褶曲等作用,變成傾斜隆起。

又因這裡的地層軟硬相間,經過了差別侵蝕,造就了野柳變化多端的地貌。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記者王晴玲 攝影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地景新視界 愛戀‧澎湖 2002/07/22 愛戀‧澎湖 顯示之日期 200207/22 摘要 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

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的群島身影。

南方,有座群島,季風強烈、土地貧瘠、人口外流,但是那裡卻出產最多歡笑。

那座群島,名叫澎湖。

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

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群島的身影。

澎湖由六十四座大大小小的島嶼所組成,散佈在台灣海峽南方,玄武岩所形成的各座島嶼,在地質風貌上呈現多樣景觀,不同的火山噴發狀態與溫度,使得不同離島間呈現出玄武岩的不同形體。

不僅景觀各有特色,人文歷史也呈現不同風貌,由於離島眾多,澎湖居民往返群島之間,高度依賴交通船,加上進行捕撈的漁船以及載客觀光的遊艇,澎湖無異是一個船的都市。

澎湖環海,季風強烈,也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屬於漁業興盛、農業沒落的地區。

但是澎湖人並未浪費上天賜予的土地,縱使季風強烈,澎湖人還是建築石牆擋風,種植花生、西瓜等作物。

雖然氣候惡劣,卻不代表農作物品質不好。

像澎湖生產的花生遠近馳名,除此之外,澎湖所產的洋香瓜、嘉寶瓜,以及野地裡的仙人掌、風茹草等植物,都讓澎湖的農業資源不容外界輕忽。

在農作物之外,澎湖的畜牧業也別具特色,低緩的丘陵地形,以及強烈季風形成的草原風貌,讓澎湖成為牲畜放養的天堂。

隨著許多自然觀光景點被開發出來,澎湖不再是廟宇之旅或古蹟之遊,旅客也漸漸瞭解澎湖的自然之美。

  美麗的澎湖,總是贏得遊客的讚歎,但是歷史的澎湖,卻彷彿逃不過驛站的命運。

從早期明清移民前來澎湖轉往台灣,至今旅遊者來來去去,讓澎湖充滿漂浪的性格。

近年來,一些澎湖人與外地人慢慢回流,無論是為了作生意、謀職、作研究或者安養天年,因而帶來新的刺激與動力,讓澎湖似乎出現一點重生的契機,脫離漂流驛站的魔咒,也讓澎湖的風華重新顯耀。

學科 海洋,文化 縣市 澎湖縣 關鍵字 離島,地質,玄武岩,觀光 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

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的群島身影。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郭志榮 攝影 陳志昌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愛戀‧澎湖 每週一晚間十點 搜尋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