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軍隊而導致諸侯做強做大?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本段中,在武王成功攻克沫(朝歌)之後,又命令太公望、、呂他、侯來、百唶、陳本、百謂六人各率軍攻擊殷的方國,這六人可能就率領了一師,合計六師。

標籤:周朝春秋戰國東周東周歷史西周 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軍隊而導致諸侯做強做大? 09-14 周天子沒想過諸侯反叛的事情嗎? 事實上,周天子是建立了軍隊的,而且不止一支,而是兩支軍隊,這兩支軍隊一度非常強大。

在西周的大部分時間裡,周天子都掌握著兩支可能是當時的天下最強悍的部隊,西六師和殷八師。

這兩隻部隊的興衰和西周的國運休戚相關。

其中,西六師的駐地在周的發祥地——關中平原,並很可能在伐紂之前已經完成了編製,成為武王伐紂的主要力量,在《逸周書·世俘》中有: 「太公望命御方來,丁卯至,告以馘俘……呂他命伐越、戲、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



侯來命伐,靡集於陳。

辛巳,至,告以馘俘。

甲申,百唶以虎賁誓命伐衛,告以亳俘。

……庚子,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

……百謂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

……」 在本段中,在武王成功攻克沫(朝歌)之後,又命令太公望、、呂他、侯來、百唶、陳本、百謂六人各率軍攻擊殷的方國,這六人可能就率領了一師,合計六師。

而在武王歿後,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又東征奄、嬴等殷商與國。

可能正是這次國家危機讓周公旦及周天子對感受到了在廣大的關東國土建立軍事力量的急迫性。

至少在康王世,一支新的軍隊建立起來,這支軍隊由8個師組成,稱八師,由於駐地在東土,所以可成為「東八師」,或者根據其主要的軍事駐地——殷商故土而成為「殷八師」。

在康王時代,殷八師已經開始活躍: 小臣逨簋 【虘又】東夷大反。

白懋父以殷八師征東夷。

唯十又一月。

遣自X師征東夷。

伐海眉。

於厥復歸才牧師。

白懋父承王令。

易師率征自五顒貝。

小臣逨蔑歷。

眾易貝。

用乍寶尊彝。

——小臣逨簋 在小臣逨簋中提到,某年十一月,東夷反叛,伯懋父率領殷八師征伐東夷,兵鋒直指海邊(魯北),勝利回師之後駐軍牧師,賞賜功臣。

在本器中已經明確提到東征主力位殷八師。

而戰鬥的指揮者伯懋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衛康伯王孫牟。

另外,此器中提到的牧師,正是牧野,也就是武王克商之戰的主戰場,看來在殷八師建立之後,位於今天河南淇縣和浚縣的牧野依然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按照目前所知的金文銘文,西六師和殷八師應該是擁有土地和血緣結構,平時務農,在天子徵召時掛甲上陣類似「軍屯」的組織單位。

過去常常有人懷疑這一點,認為這兩支軍隊並非兵農結合的組織結構,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舉出這樣一件青銅器: 盠方彝 唯八月初吉。

王各於周廟。

穆公又盠立於中廷。

北鄉。

王冊令尹。

易盠赤巿。

幽亢。

攸勒。

曰。

用司六師。

王行參有師。

司土。

司馬。

司工。

王令盠曰。

贊司六師眾八師藝術。

盠拜稽首。

敢對揚王休。

用乍朕文且益公寶尊彝。

盠曰。

天子不叚不其。

萬年保我萬邦。

盠敢拜稽首曰。

剌朕身。

更朕先寶事。

——盠方彝 在這則斷為共王世的青銅器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周天子命令盠管理六師和王行(天子私有軍隊)的三有司,也就是司工、司馬、司土,一般認為,司工管理工程,司馬管理軍隊,司土管理土地和人口,由此可知,六師、王行應該都是有其耕地的兵屯部隊。

在西六師、殷八師的強大威力之下,天子不僅可以威懾周邊戎狄,同樣也可以震懾諸侯,讓他們不敢造次。

在成康之際,周的擴張政策和分封制度讓這個新生的國家不斷兼并周邊戎狄的土地,並促進了商人和周人的合作。

而到了昭王時期,一次失敗的南征讓天子的軍隊損失慘重: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竹書紀年 在這次軍事行動返途中,浮橋垮塌,周昭王溺死,西六師受到巨大打擊。

這次軍事失敗讓西周進入中期,其擴張速度明顯減慢,開始從一個軍事帝國向官僚制帝國轉變,西周中期密集出現的冊命金文正反映此時的政治面貌。

而西六師在上面盠方彝的例子中,應該也得到了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中期,重要的軍事行動主要中,已經出現了諸侯的軍隊輔助天子軍隊征伐的情況,在穆王世: 班簋 隹八月初吉。

才宗周。

甲戌。

王令毛白更虢城公服。

屏王立。

乍四方亟。

秉緐。

蜀。

巢。

令易鈴勒。

咸。

王令毛公以邦冢君。

土馭。

【呈戈】人伐東國?戎。

咸。

王令吳白曰。

以乃師左比毛父。

王令呂白曰。

以乃師右比毛父遣令曰厶乃族從父征。

誕衛父身。

——班簋 在班簋中,對東部方國的軍事行動由毛公指揮,吳伯、呂伯協助,同時還有另一件青銅器可能說明這場戰鬥也有王師的參與: 眾子鼓莓鑄旅簋。

隹巢來迮。

王令東宮。

追以六師之年。

這件器銘中表明,對巢的軍事行動是在太子(東宮)指揮下的六師完成的。

還有另一件青銅器說明在對東夷的戰鬥中,天子和地方諸侯的軍隊合作: 隹(唯)十又一月,王令(命)師俗、史密曰:「東征。

」敆南屍(夷)膚虎會杞屍(夷)、舟屍(夷)雚不折,廣伐東或(國)齊(師)、族土、述(遂)人,乃執啚(鄙)寡亞。

師俗(率)齊(師)、述(遂)人左,□伐長必,史密右,(率)族人、釐白(萊伯)、僰,周伐長必,隻(獲)百人,(敢揚)天子休,用乍(作朕)文考乙白(伯尊簋),子子孫孫(其)永寶——史密簋 在史密簋的銘文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東征長必的軍事行動中,由師俗和史密作為中央派出的軍事長官,率領齊國、萊國等諸侯的軍隊進行征伐。

而到了西周晚期,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殷八師和西六師的戰鬥力大幅下降,變得軟弱不堪: 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於下國,亦唯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至於歷內。

王廼命西六、殷八,曰:「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

」肆師彌匌怵會恇,弗克伐鄂。

肆武公廼遣禹率公戎車百乘、廝馭二百、徒千,曰:「於匡朕肅慕,唯西六、殷八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

」雩禹以武公徒馭至於鄂,敦伐鄂,休,獲厥君馭方。

肆禹有成。

敢對揚武公不顯耿光。

用作大寶鼎。

禹其萬年子子孫寶用。

——禹鼎 在厲王世對鄂侯馭方的滅國之戰中,周天子押上西六師和殷八師全部力量,要消滅反叛的鄂國,卻「弗克」,最終不得不依賴執政卿士武公的私人軍隊達成戰略目的。

也就是在厲王世,高壓專利的厲王被國人暴動趕出國家,參與暴動的大概也有王師的長官和軍人,這個在我這篇回答中可以參考:周厲王時期國人暴動,周厲王為什麼不調動軍隊鎮壓?而到了宣王時,王師的戰鬥力有所恢復: 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

整我六師,以脩我戎。

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

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赫赫業業,有嚴天子。

王舒保作,匪紹匪游。

徐方繹騷,震驚徐方。

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進厥虎臣,闞如虓虎。

鋪敦淮濆,仍執醜虜。

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王旅嘽嘽,如飛如翰。

如江如漢,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綿綿翼翼。

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王猶允塞,徐方既來。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來庭。

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詩經·常武 在大師皇父的指揮下,六師攻伐徐方(我祖宗,哼!),讓徐方(我祖宗)臣服來賓。

可能在宣王世,由於對殷八師、西六師的掌控度下降,所以宣王又在賓服的南國建立了新的王師,但是這種嘗試卻未獲成功,甚至成為了宣王中興結束的誘因: 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卒料民。

——史記·周本紀 而在幽王末年的動亂中,西六師和殷八師並未見於史料,可能在這次戰爭中被消滅,或者不在天子的掌控範圍之內了。

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

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

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清華簡·系年(一) 所以顯然,周天子的威嚴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強大的西六師和殷八師,在這兩支軍隊在戰爭中遭到損失或是天子對軍隊的掌控力下降之後,天子就無法再對諸侯建立起強大的控制。

在西周末年,王師的衰落預示著西周秩序的崩潰。

而在這之後的春秋時代里,某些顯赫一時的諸侯也將會因為喪失對軍隊的掌控而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一直掌握啊。

只是前期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

妥妥的天下第一強軍。

小國一師,次國二師,大國三師。

後來諸侯師變成軍了,西六師和周昭王一起南征不返,王死了,鎬京軍隊打沒了一次。

成周八師在穆王鎮壓徐偃王,周厲王鎮壓淮夷,噩國反叛時已顯露出戰力明顯下降。

西周后期天子自己都保不住自己,更沒財力與人力物力維持軍隊。

周厲王時國人造反,為首的就是邦人,正人這些公務員和師氏人這些王國軍隊。





宣王振作了幾天,中興了一會兒。





末年軍隊連吃敗仗,又處於被打的差不多的狀態,輸紅眼之後料民太原,四處抓丁又組成南國之師。

再然後遇鬼而崩,兒子幽王被諸侯賣給戎人,很可能他當時試圖鎮壓申侯和太子的軍隊本身也有不少戎狄。





全軍覆沒,全家被殺,老婆不知所蹤。

逆子平王所謂東遷實際是諸侯武裝押送,到了成周這個天井裡坐井觀天。

成周八師被諸侯分了,或者乾脆在駐地自稱諸侯。

等到天子干涉晉國內戰失敗,緩過來的曲沃滅了三十多個小國後,西秦東齊北晉南楚中囚徒的形勢徹底形成。

此時天子基本算是個中等諸侯。

然後在西周屍體上吞嚙撕咬生生長出的鄭國胖揍王師聯軍一頓,桓王中箭。

齊襄公全殲王師,惠公復衛。

子帶亂周襄王政,子頹竊周惠王權,這幾次折騰下來,天子軍隊徹底淪為儀仗隊了。

到了神經王和赧王,天子儀仗隊也維持不下去,留下了債台高築的成語。





此時連諸侯的封君衛隊都不如。

最後被滅的時候慘到目不忍睹的情況。

周只剩七城,口三萬。











儀仗隊可能還沒現在的教皇多。

九百年風風雨雨,政治,經濟,軍事,宣傳,禮樂,文化,宮斗,權謀。











周天子權力的遊戲玩的其實很好了。

諸侯分封,過渡到大一統的過程,不是一句簡單的抓不住槍杆子就能解讀的。

這是華夏華麗的少年時代,了解下沒壞處,半小時拍了這麼多字,希望能有點價值 周天子怎麼不掌握軍隊?掌握了啊。

那為什麼東周時期的周天子啥都不是呢?因為軍隊被打光了啊。

首先西周時期,為啥周天子權威很大?因為周天子掌握著強大的軍隊可以震懾諸侯,諸侯就不敢亂動,然而西戎打入鎬京,這一次周天子的軍隊就已經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領地也縮水,不得不遷都。

然而即使這樣,周天子還是具有一定權威的,因為手頭還是有一批軍隊和效忠的諸侯的。

可是在打鄭莊公那一站,周天子又吃癟了,軍隊再次被打,跟隨的諸侯也被揍了,自己還挨了一箭,這才從此威信掃地,諸侯再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 根源在西周,我用五步解釋清楚這個過程。

根據周禮,周天子擁有全國最強大的兵力,而且還有虢國等一批近衛軍性質的諸侯國,這個武力可以直接推平任何一個諸侯國。

不過都被敗光了。

在康王晚期已經出現窮兵黷武,濫殺無辜的苗頭。

第一步:周昭王命喪淮夷,天子六師盡喪漢水。

後來昭王穆王繼續作,敗光了所有本錢。

等於說現在周天子手裡已經沒有兵了。

後來出征還要向諸侯國借兵。

可以稱之為兵權旁落。

第二步:周厲王國人暴動,厲王是個昏君,招致國人暴動,天子被趕出王城,由他人代為執政。

其實周朝開國就出現過周公召公代為執政的場面。

可以稱之為政權不穩。

第三步:宣王中興。

這個中興是藉助諸侯國的,經常需要晉國,秦國,虢國等的幫助。

平定周圍亂狀,暫時安定局勢。

不過這也導致諸侯做大。

後來還干涉諸侯內政,對外戰事不利,已經有諸侯崛起的苗頭了。

稱之為諸侯坐大。

第四步:幽王烽火戲諸侯。

這裡一方面幽王驕奢淫逸,一方面玩弄諸侯。

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大錯,因此諸侯得以插手。

也就是被廢太子藉助諸侯和犬戎的力量登上王位。

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五步:虢國的衰落。

西周滅亡後,有兩個國家捷足先登,晉國和虢國。

在立誰為新天子的鬥爭中,晉國勝出。

然後東遷洛陽,洛陽位於天下之中。

換言之,就是住在諸侯的眼皮子底下。

為了應對諸侯的壓力。

天子只能仰仗虢國。

虢國是個特殊的諸侯國,它類似於拱衛京師的近幾部隊。

後來在與鄭國等的摩擦中,虢國的力量被揮霍殆盡,最終被晉國所滅。

稱之為周天子徹底淪為擺設了。

周天子東遷後,由於佔了鄭國的地盤,鄭國就先瞧他不順眼,強行割了天子的稻穀和麥子。

還在外交過程中屢屢羞辱周天子。

周天子氣不過,借口共叔段的事帶著虢國去征討,結果大敗而歸。

這時候大家已經看明白了,周天子也就虢國一張牌了。

之後晉國假虞滅虢,終成一代霸主。

然後晉楚爭霸。

這時候天子名為天下共主,大家需要的時候拿來用一下。

比如曲沃代翼的時候承認一下晉侯的合法性。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時候認證一下。

偶爾伐秦的時候還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周天子還出兵出力。

戰國時候周天子基本是個雞肋了,打了也出力不討好,乾脆就放著,被秦國統一過程中順道帶走了。

周天子其實自己本身也掌握有軍隊的。

在商代由於商王朝統治勢力的局限,對諸侯軍沒有有效的控制權。

因此,諸侯軍隊往往因商王朝的盛衰而叛服不常,對商王朝統治構成嚴重威脅,最終導致商王朝的滅亡。

西周統治者以商的滅亡為借鑒,加強政治統治,建立了以分封製為基礎的中央集權統治;在軍事上則在增強王室軍的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削弱諸侯國的軍事力量,使其完全服從於王室,這樣就形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的一元化軍事領導體制。

正如《國語*魯語下》所說:「天子作師,公帥之,以征不德。

元侯作師,卿帥之,以承天子。

諸侯有卿無軍,帥教衛以贊元侯。

自伯子男有大夫無卿,帥賦以從諸侯。

是以上能征下,下無奸慝。

」很明顯,周天子掌握了諸侯軍的組建權和指揮權,使諸侯軍成為王室軍的附庸。

周天子對諸侯軍的組建主要表現為諸侯軍的統帥由天子委任和規定諸侯軍的限額。

周天子委任諸侯軍的統帥源於周代的「命卿」制度,根據周代的分封制,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從上引《魯語》可知,王室軍由「公帥之」,至於元侯之師則由「卿帥之」。

元侯,又稱方伯,其地位僅次於「公」,可以說是諸侯之長,如西周初年的衛、齊、魯、晉四國即是。

又據《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之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

《禮記*王制》載周代命卿制度:「大國之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命於其君」。

又《周禮*夏官*司馬》上說「軍將皆命卿」。

可見諸侯國的軍隊均由「命卿」或諸侯統帥,而「命卿」和諸侯又直接受制於天子,從而強化了天子對地方軍的控制。

諸侯軍在編製上也是由天子掌握的,諸侯軍隊的數額均有限制,對此,後世說法不一。

韋昭《國語*魯語下》注說:「元侯,大國之君。

師,三軍之眾也」,也就是說「元侯」可建立「三軍」。

另外《周禮*夏官*司馬》也稱:「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而何休《公羊傳*隱公五年》注說:「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意為「元侯」所建軍隊僅有「二師」。

以當時的歷史事實看,前一說是靠不住的,因為西周時期尚無「軍」的編製單位。

《左傳*襄公十一年》說「春,季武子將作三軍」,杜預注云「魯本無中軍,惟上下二軍,皆屬於公」。

而《公羊傳*昭公五年》說魯「舍中軍」是「復古」,這裡的「古」自然是指西周時期。

又《谷粱傳*昭公五年》說魯「舍中軍」是「貴復正」,所謂「正」很顯然是指「二軍」。

一句話,「二軍」是「古」,是「正」,為西周「古制」,而西周有「師」無「軍」,這裡所說的「二軍」,在西周時就是「二師」。

再如《黃石公三略*中略》說:「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

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

又前引《禮記*王制》關於命卿制度中次國「二卿命於天子」可知諸侯惟有「二師」,因為諸侯能組建幾個「師」的軍隊,天子才委任幾個「命卿」。

因此,我們認為何休的說法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至於《魯語》所說「諸侯有卿無軍」,韋昭注謂「諸侯,謂次國之君。

有卿,即有命卿,三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這似乎與上面所述相牴捂,我們認為韋注是有錯誤的。

因為「元侯」方能稱為次於上公之國的「次國」,而這裡的「諸侯」很明顯是指一般的諸侯,他們是不能稱為「次國」的,當是「小國」,小國只有一卿,所以《魯語》謂其「有卿」而「無軍,」在這裡「軍」不是指軍事編製單位,而應理解為諸侯沒有獨立進行軍事征伐的權力。

因為《魯語》「諸侯有卿無軍」的下一句「帥教衛以贊元侯」則是對「無軍」的補充說明,即一般諸侯遇有戰事,只能帥所教武衛之士輔助元侯。

周天子對諸侯軍隊組建權的控制還表現在不允許附於諸侯的伯子男擁有軍隊,這主要是為了防止諸侯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存在「二師」以外的軍事力量,以扼制其潛在軍事力量的膨脹。

所以「自伯子男有大夫無卿,帥賦以從諸侯」,「無卿」即「無命卿」,也就是「無師」。

伯子男雖然不能組建自己的軍隊,但卻有「軍賦」,遇有征伐,其必「出兵車、甲士以從大國諸侯」。

他們「不達於天子」,是諸侯的附庸。

綜上所述,西周在組建軍隊上,力圖強化王室軍而控制諸侯地方軍,使伯子男以下小國成為諸侯的附庸,而一般諸侯又受制於元侯,元侯又直接由天子所控制,這樣層層箝制,形成一個本大末小、強幹弱枝的局面,軍權完全集中於天子之手。

從中不難看出,西周軍隊組建具有明顯的等級特性,這是與分封等級制相適應的。

周天子對諸侯軍隊不僅有組建權,而且還有絕對的指揮權,這與殷商王室軍和方國軍之間的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如前所述,周朝按分封制建立起來的諸侯常備軍在諸侯大國有三師或二師,小國有一師。

這些依制而建立的軍隊,在具體建設和管理上是分散的,但使用軍隊從事作戰的指揮權卻是集中於天子的。

周天子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各諸侯國的軍隊完全聽從其統一調動指揮,即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各元侯作為王室的藩屬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可代表天子鎮坐一方,享有征伐大權,但這種權力必須由天子賜予,只有當天子命令授權其征戰,其軍隊方可調動投入戰爭。

如《禮記*王制》所說:「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鉞,然後殺」。

周代金銘文《虢季子白盤》所載周夷王親賜虢季子弓矢斧鉞,使之「用征蠻方」即是例證。

因此,諸侯軍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如擅用軍隊,則要受到懲罰,直至用武力征服。

西周軍事指揮權的集中,保證了天子對諸侯軍隊的統一指揮和統一行動,軍事力量空前強大,這為其政治統治提供了堅強的後盾,從而奠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

然而諸侯在外和夷狄雜處,打贏了可以擴張地盤,而王畿在內,就算王師打贏了夷狄,以當時的條件也沒法對邊遠地區實施統治,還得分給諸侯。

而對於王畿之內的貴族,為了換取他們的效忠(西周這種貴族社會裡,周天子的政治、軍事、文化都要依賴於貴族),必須給他們賞賜,而當時商品經濟又不發達,所以賞賜只能以土地為主。

結果就是諸侯和貴族的土地越來越多,周王的地盤越來越少。

為了削弱貴族的勢力,歷代周王都有所努力,但是很難撼動,周厲王還被貴族與國人趕下了台。

而以當時的交通、通信和技術條件,周王也很難對日益做大的諸侯實施有效的監控,而當天子想加強對諸侯的控制時便與諸侯們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為了對抗天子,諸侯們甚至引入了蠻夷勢力,如鄂方便勾結東夷進犯,險些攻陷了成周,連齊國都與王師對抗。

雖然在宣王時期情況有所改善,但是貴族強勢和諸侯做大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而日益虛弱的王室也無力抵抗夷狄的入侵。

周幽王時期,王權與貴族、諸侯的對抗終於公開化了,西國第一大諸侯申侯因不滿外孫被廢除儲位,聯合曾國和犬戎攻打王畿,而因皇父被黜而怨恨周幽王的貴族集團則選擇了作壁上觀。

在鎬京被攻破之後,申侯和諸侯們聯合扶持了平王繼位,而親幽王的虢國則支持攜王繼位,周王室公開分裂。

雖然最終攜王被殺,但是因內亂和外侵而已經無法在關中立足的周王室只得東遷,西周隨之結束。

推薦閱讀: TAG:春秋戰國東周|東周歷史|西周|周朝|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