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與個人史 賴和詩稿作為一把鑰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另一方面,卻也正如漢詩逐漸沒落的景況,投影出了賴和人生中的壓抑陰影,以及難訴的情思。

在新文學作品中,賴和總是透露出反抗的熱烈、對現世的悲憫,然而賴和的心中還有 ...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科技.人文.友善體驗 您好, 登出 註冊會員會員登入 語言 中文 English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導航列 虛擬實境 臺灣文學史 文學踏查 作家行跡 故事地圖 主題之旅 城市解謎1 城市解謎2 數位遊戲 主題展示 作家平台文學展示 共創平台 共創文章交流討論 文學拾藏 作家行跡故事地圖主題之旅 城市解謎1 城市解謎2 作家平台文學展示 共創文章交流討論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平台 返回共創平台 共創平台交流討論 【日常測候(2)】蕭宇翔:大時代與個人史──賴和詩稿作為一把鑰匙 作者:蕭宇翔 2021/02/20 瀏覽人數:595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橫貫了他一生的情感紀錄。

  漢詩作為賴和的一道抒情出口,卻始終是壓抑的。

在當時,新文學運動的走勢往往對漢詩多有批判,因為那被視為一整個舊體制的殘餘。

譬如賴和在1936年曾以筆名「甫三」發表〈田園雜詩〉十首於《臺灣新文學》上,馬上遭引了批評:「賴和先生、守愚先生過去在新詩壇已建立了不少功勞,如今他卻做舊詩,豈不是使了後進新詩人起了動搖麼?」然而批評者並不知道「甫三」即是賴和本人。

  漢詩一方面代表著賴和的一顆自由的詩心,一股浪漫主義式的情懷。

另一方面,卻也正如漢詩逐漸沒落的景況,投影出了賴和人生中的壓抑陰影,以及難訴的情思。

在新文學作品中,賴和總是透露出反抗的熱烈、對現世的悲憫,然而賴和的心中還有一塊更加幽微、細膩、矛盾、緊鎖的情感,或許得要透過「漢詩」這把鑰匙,才能開啟他的心門。

(藏品/詹元雄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歡笑刺我愁腸   日本時間1941年12月8日,一支海軍派出6艘航母、300餘架戰機,展開一場奇襲:轟炸夏威夷珍珠港。

當天下午,遠在8000公里外,四面環海的一座殖民地島嶼中,一名本土作家突然被捕入獄,一時間他的腦中充斥混亂與空白。

一反慣例地,沒有人告知他遭受拘捕的原因,且全島只捕他一人,關進彰化警察署留置場。

在陰鬱詭譎的情勢、徬徨疑懼的心情下,他飲食無味、坐臥不安,不堪蚊蟲叮擾,卻不願枯坐囹圄,於是開始執筆於草紙,撰述他作為被殖民者一生的沉重、疲憊與莫可奈何──從事發當日紀錄至隔年1月15日,連綿三十九天的〈獄中日記〉。

因病重而無法再寫的他,於1月21日出獄。

實際上,光是到第六日,他敏感的心就難以忍受種種愁緒,他如此寫道:「我不敢想起什麼,但是墻外便是人家,常有家人歡笑聲,能刺我的愁腸。

」   語言失去面目   早在18年前,也就是1923年12月16日,他即因投入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遭羈押20餘天,那是治警事件,其同志蔡培火和蔣渭水更遭關押六倍時日。

他在當時寫下多首詩歌,最著名的一首是〈出獄歸家〉: 「莽莽乾坤舉目非,此生拼與世相違。

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

」   當次出獄釋放後,與幾十名迎接者在臺北監獄大門口前大肆合影一張,反似在慶祝英雄凱旋。

但從詩中可以讀出矛盾的心情,他是憂國憂民之人,在鏡頭前的大群面孔中,他著一身黑大褂,頂上一隻禮帽,面無表情但神色若有所思。

事實上,除了一張1938年在日本遊歷與友人合影露出了少見的微笑外,他留給後人的黑白照片中,都是沒有笑顏的。

  生於1894年,也就是日軍打贏甲午戰爭,而臺灣被割讓的前一年,他成長於一個壓抑年代。

遭受壓迫的弱勢種族,包括語言、習俗、藝術,甚至族民的人格,也連帶遭受不公平的對待。

有次出門看戲,他竟被一旁的日本人疑為小偷。

  「語言」尤其是像他這樣一名文藝愛好者的生活核心。

從小便到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為他奠定了良好的漢學涵養,也到公學校上學至十六歲,後學習於臺北醫學校。

畢業後曾到廈門行醫,卻被當作日本人遭受排擠。

面對臺灣、中國、日本三者重疊的國族認同,他不斷思索一個重大難題:究竟應該用日語寫作、漢語寫作,或是閩南語發音的白話文寫作?他的語言彷彿表情,在嚴肅的思考中,失去了理應清晰的面目,變得朦朧曖昧,無法輕易解答。

  (藏品/詹元雄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藏品/詹元雄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敢問蒼蒼不平   他一生寫過14篇短篇小說、11首新詩,引領了臺灣文學的新舊過渡,即便如此,他寫得最多的卻是漢詩,這是他記錄生活與情感最重要的文學類型。

父親雖然以道士為業,卻不僅撐起了經濟,更是十分重視教育,供他研讀豐厚的知識。

15歲,他寫下了第一首古典漢詩。

漢學老師贈送他一把扇子,觀其所襯圖景後,他便迅速下筆:   「水草迴環處,白鷺自成群。

赤日天當午,青空一片雲。

」   這首〈題畫扇〉作為處女之作,雖在格律上稍有失誤,但可見語言風格的基調,充滿了清朗、自然、舒爽之感,且往往是信手拈來,獨有一份開闊韻味。

  而在醫學校念書的那段日子,也就是二十初頭歲那幾年,是他漢詩寫得最熾烈狂熱的一段光景,且留下了大量手稿。

賴和在當時寫盡了一個年輕人慷慨激昂、遊子苦楚和青春悲逝,譬如這些詩句: 敲詩(十七夜)《賴和手稿集(漢詩卷)【上】》(彰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81 「敢問蒼蒼太不平,飄零空恨吾平生」──出自〈敲詩〉片段   厭讀《賴和手稿集(漢詩卷)【上】》(彰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50-51 「暫得心閑即覓句,都因懶讀每思家。

」──出自〈厭讀〉片段 厭讀《賴和手稿集(漢詩卷)【上】》(彰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50-51 「我與秋花同寂寞,人如春草盡榮枯。

」──出自〈感慨〉片段   從詩作中,不只可見身為一名熱愛文學的知識分子所胸懷的纖細情思,也可以發覺所繼承的儒學道統,他是這麼立志有所作為。

  畢業後,他來到嘉義醫院實習,一出社會立刻面臨到嚴峻的歧視問題。

儘管受過專業、嚴謹且完整的醫療訓練,他卻只能處理病例紀錄,不被承認為正式醫師。

他開始深刻體悟到,自己並不被日本人所接納。

擁有臺灣人的血統,竟只於背負一個弱小民族的卑微。

這時,自幼學習的漢詩,成為了唯一的抒情出口。

  不只抒己之情   歷經壓迫的生活終是過不下去,一次與院長爆發口角衝突後他憤而辭職,開設自己的醫館,廣受當地人歡迎,不久後卻遭遇喪子之痛。

因嚮往中國,他決定以遠途移動來自我調適,前往廈門任職。

但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當時日本入侵東北,廈門人一見日本護照,並不將他視為中國人的一份子,待他頗有不公。

他終於知道,除了臺灣這個原鄉,沒有其他地方能夠接納他。

同時間,他投稿回臺灣的漢詩也贏得了徵詩比賽,不只奠定了他文壇新秀被看好的基礎,或許還贈與了他一股歸屬感。

  然而,中國正發生的五四運動卻帶給了他震撼的文化衝擊。

他身上的改變,後來,也化為了臺灣文學的轉捩點。

五四不只帶來白話化,也提倡文學承擔社會革命的責任與功能,這帶給他一個觀念:文學原來不只是抒己之情,還能作為改善社會的利器。

他將這份激昂的信念帶回臺灣後,不只以文學介入社會,更參與了不少反殖民運動,儘管23年治警事件被捕,他仍創作不懈,25年為二林事件蔗農的反抗,寫下臺灣第一首白話詩──〈覺悟下的犧牲〉。

此後,他為臺灣文學繼續注入新鮮的血脈,發表了多篇白話文小說、新詩、雜記與隨筆。

  大時代的完成   時間回到1941年,入獄到了第三十九天,四十八歲的身體是每況愈下,他正在寫今天的最後幾行字:   「我的心臟的病,李慶牛先生謂是營養不給的原因,我自己恐是心實有病變,看看此生已無久,能不能看到這大時代的完成,真是失望之至。

」     自入獄以來,憂鬱的心情使他一直有失眠和心悸的困擾。

尤其被關押不只涉及自身生死,更拖累了一家的生計,因為牢獄的膳宿費要由犯人自己償付。

他早已算好,若是被關四個月以上,便會傾家蕩產。

  這一晚艱困地睡下,六天後他因病重准許出獄。

兩年過去,他即因瓣膜閉鎖不全病逝家中。

那一年,1943,離日軍二戰投降並撤出臺灣,僅剩兩年。

一生將近五十載的歲月,橫貫了這座島嶼所受的一場漫長殖民,他似乎是為這時代而生,也因這時代而死。

而他那慣常沉穩的面容,難道是因牙咬著一股覺悟的頑勁嗎?   他叫作賴和,是個不愛笑的醫生,推動著新文學,卻也深愛著舊體詩。

他死前沒有看到大時代的完成,他死後,我們生活的時代正初初誕生。

★作家小傳 賴和(1894-1943),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出生彰化,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

賴和在「新舊文學論戰」中,是主張新文學的健將,並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創作,其作品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而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的一生橫跨日本殖民臺灣50年。

賴和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16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1917年六月在彰化建立「賴和醫院」。

1918年二月前往廈門,在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中任職時,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而積極投入臺灣文化、臺灣新文學的推動及關注。

因積極參與社會團體並擔任要職,賴和二次入獄,1941年12月8月,珍珠港事變當天,第2次被捕入獄,約50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下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

1943年1月31日逝世,享年50。

★延伸閱讀 賴和與臺灣文學|賴和文教基金會-賴和紀念館 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與民族詩人---賴和|民報TaiwanPeopleNews FLiPER專題「天氣亂下去,我也無所謂」 ★參考資料 賴和漢詩修辭美學研究/許育嘉/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 賴和小說中「迷信書寫」之研究/劉義郁;Li,Shyh-Wei;李世偉/中國語文學系,2018 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施懿琳/春暉,2000 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林瑞明/允晨文化出版,1993 賴和漢詩中的社會現象分析與研究/簡志龍/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3 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省文獻會,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 賴和手稿集/上漢詩卷/林瑞明/省文獻會;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 賴和手稿集/下漢詩卷/林瑞明/省文獻會;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 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省文獻會;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 ★觀測員簡介 蕭宇翔,生於1999小雪,上升射手、月亮處女、東華華文。

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首獎、中興湖全國徵文二獎、全國臺灣文學營創作獎首獎、奇萊文學獎推薦獎。

另有未出版詩集曾入圍2019周夢蝶詩獎決選。

拙作散見於幼獅文藝youthshow、生活潮藝文誌、創世紀明日陣列、吹鼓吹、乾坤、掌門、野薑花、秋水、換氣、聲韻等詩刊。

返回共創平台 瀏覽人數:595 推薦文章 邱映寰:全糖王國裡,特別鹹的青年集結地──鹽分地帶與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邱映寰 (藏品/郭昇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個藏品】   在號稱手搖飲只點去冰半茶、多數食物必帶甜味,甚至空氣中的糖份多得足以拿一根竹籤奔馳遊走就能獲得一支棉花糖的全糖王國──臺南,其實有一處,土壤帶有鹹味、風一撲面便能將好幾粒鹽晶點綴在臉頰上的「鹽分地帶」,從日治時期隱隱流淌著大量含鹽的獨特血脈至今。

  「鹽分地帶」範圍為現在的佳里、學甲、七股、西港... 【臺文天文臺】郭汶伶:再等一下,很快天就亮了──楊逵「新生筆記簿(45年)」-郭汶伶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當我們談論文學史,關注多半放在作家身上。

比較少注意到,作家背後可能還有一群人──無論是家人,或是親朋好友,以及後輩友人。

  楊逵因「和平宣言」一案,在家中被捕,押送臺北受審,最後送至「新生訓導處」服刑。

服刑期間,想起女兒目睹自己被捕過程,觸景生情,寫下〈我的小先生〉,並刊載在新生訓導處出刊的《新生活壁報》。

  在往後的日子裡,除了信件,《新生活... 【臺文天文臺】陳令洋:爸爸的相反——洪炎秋的西裝背心-陳令洋 「洪炎秋長年使用的背心」(藏品/洪小如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選這個藏品】   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一個文人的思維。

洪棄生透過穿長褂、不剪辮,宣示自己遺民的身份與價值,甚至將這樣的價值觀強加到對兒子教育上。

但他的兒子洪炎秋戰後在公開場合留下的照片幾乎都是穿著西裝,過世後更留下了一件長年不換的西裝背心。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能提供我們觀察臺灣文人西化... 鄭宏斌:「從轉譯開始,向大眾開放臺灣文學藏品」-鄭宏斌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

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放,館藏品公共化也成為博物館趨勢,但如何讓藏品被社會大眾理解,甚至使... 覃子君:霓虹下,遇見楊逵-覃子君 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唐草設計公司布置的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STUDIO)   太空霓虹 看見星系邊界的霓虹光芒, 波光粼粼, 沉浸在浩瀚太空。

受島上滋潤的人們, 有幸遇見對抗時代的傲骨, 那充滿熱忱、追求自由的靈魂, 不妥協、不屈服的精神, 領略我們徜遊字裡行...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

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